剑气氤氲 臻于化境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因为小小说文字大多是2000字以内,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浓缩小说的内涵,将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内涵、艺术品格、审美容量浓缩于短小精悍的篇幅之内,将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精神的指向、生活的思考、审美的体悟灌注于作品,传达给读者,给人艺术的享受。
  最近几年来,小小说创作比较活跃,除《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杂志外,很多文学期刊、一般的报纸副刊也发表小小说,为小小说的繁荣提供了平台。小小说作家中除知名的杨子敏、于德北、侯德云、叶大春、谢志强等以外,活跃于小小说创作领域的还有秦俑、陈永林、滕刚、赵文辉、刘建超、戴涛等。小小说写作的队伍里,不仅有很多的年轻作者,而且很多知名的作家也加盟到小小说的创作中来,小小说不仅佳作连连,而且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早年汪曾祺《陈小手》之后,现在又有韩少功的《青龙偃月刀》,冯骥才的《积分有礼》、《刷子李》,孙春平的《自作自受》、《讲究》……他们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提升了小小说的审美与艺术韵味。
  从小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到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因子——《庄子》、《世说新语》、《聊斋》、《容斋随笔》等文学名著都可以找到小小说的雏形,历史文化中的人物、故事更是小小说取材的重要园地,比如禅宗公案、名人轶事、神异灵踪,都是小小说的最佳题材。如《广陵散》(陈永林),《琵琶》、《草堂》(叶大春),《了悟禅师》(凌鼎年)等,都是取材于历史的小小说。赵文辉的小小说《论剑》也是借助于历史故事,凭借作者丰富的想象构思的佳作之一。
  赵文辉的《论剑》发表于《四川文学》2003年第5期。小说采用的是顺叙的手法——按人物出场和环境的转换来组织结构。小说首先告诉读者,仗剑者为什么心高气傲以及达到怎样的境界才能心高气傲。剑术绝佳,琴艺超凡,得其一者已属不易;二者皆佳,则只有少数人中极品才能达此高度。这样就引出了小小说的第一个人物——楼兰王。这位王者人称“剑圣”,他“剑术精湛”,琴艺超众,在楼兰古国、皇宫内外,无人堪与匹敌,“再好的琴师在他面前,都会韵律错乱抚琴不成”。为寻找能与他赛琴论剑的高手,这位心急的国王“一路上累死三匹快马”,来到中原找他的朋友钟玉。钟玉出场后,成为链接楼兰王和无名琴师的中介。通过钟玉,楼兰王和读者同时了解了琴师,“琴师乃一村夫,喜欢在山林中盘桓,和百鸟为友”。他极善于辨音,曾从山野妇人的柴火中抢出一段桐木,制作了“焦尾琴”,声音美妙,“琴师于林中拨弦,百鸟竟齐来和唱”。同时,琴师的剑术也是盖世绝伦的,他与人比剑从不用剑,而是用竹片,虽因失手伤人,但伤人者非剑而乃“剑气”。面对神奇的传说,楼兰王表面上并不相信,内心却极其渴望尽快见到琴师。这样就引出了琴师的上场。琴师抱“焦尾琴”来到钟玉府上,可是琴师穿越花径,忽听客厅内琴声传出,便停下来。为什么呢?因为琴师听到了一曲《阳春白雪》,刚刚雪融而闻水声。琴师听着听着,忽然脸色大变,对侍人说:“这音乐中暗藏杀心,为什么呢?”言罢回身便离开钟府。侍者无奈,将琴师的离去与说法向钟玉报告,钟玉前往追赶,但琴师坚持“不愿以身践之”。钟玉不得已,将琴师的离去告知楼兰王。楼兰王本想用自己的琴声挫一下琴师的威风,之后再与他比个高低,不想却发生了这等事。接下来,小说写了钟玉的询问与楼兰王的“顿悟”。原来,楼兰王想以自己的琴声来挫挫琴师的锐气,所以选取了在琴曲中难度很高的《阳春白雪》,在弹奏过程中,窗外螳螂正在捕蝉,楼兰王内心希望螳螂尽快发动攻击,将蝉捕获。小说结尾是钟玉的感悟和楼兰王的慨叹。钟玉想到的是:“这难道就是杀心形于声音?”楼兰王则仰天长叹:“三十年磨炼,不及一村夫啊!”
  《论剑》篇幅虽小,但故事结构巧妙,内涵隽永。在楼兰王与琴师不照面的琴剑较量中,高下自明,境界自显。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刻画了楼兰王与琴师的形象与性格。楼兰王剑琴俱佳,但霸气十足,心性焦躁。能一口气累死三匹快马,是他的急切;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抚琴也表现了他的霸气。而对于琴师,作者全部采取转述。楼兰王知道琴师,是通过钟玉的转述,琴师拒绝与楼兰王见面,也是钟玉的转述。但这样的写法并没有削弱琴师的形象,反而使琴师的形象与性格更加丰厚。琴师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悠游、浪迹于山野的文人形象,他怀抱高洁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拒绝与俗恶为伍。他的焦尾琴取于偶然,得于自然。琴师不仅善辨识自然之音,更善辨识人心之音。这正是这篇小说的佳妙所在。《论剑》对琴师虽着墨不多,但读罢小说,琴师的形象、琴师臻于化境的琴艺剑术都跃然纸上。
  《论剑》中,作者善于剪取存在中震撼人心的片段,利用动静结合的艺术反差使小说浪花飞溅,波澜迭起。如果说剑是动中显静的艺术,那么琴可谓静中显动的艺术。小说写了两个琴剑高手的较量,而这较量是一种从未谋面的较量,是一种心性与人性的较量。《阳春白雪》在中国传统乐曲中,有古琴曲和琵琶曲两种,小说写的是古琴曲。《阳春白雪》本应展现自然的春韵、人心的高洁、审美的意蕴,可是琴师却从楼兰王的乐曲中听出了其内心的杀机。这样的反差,应该说是作者对于小说艺术驾轻就熟的结果。
  《论剑》中有几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关键词组成了小说的重要元素:楼兰王、剑气、《阳春白雪》、琴师、焦尾琴、百鸟唱和。两极的截然对照,加上钟玉的穿针引线,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与艺术意味。
  仔细品味,我感觉小说结尾处,楼兰王的满脸愧色与恍然大悟,转折速度太快,与楼兰王出场时的形象和性格不够和谐。
  另外,就是知识方面的问题。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丝弦乐器,据说发源于江南。《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白居易也极爱古琴,他在《夜琴》中写道:“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琴之高手即使在隋唐时期也是中原多于边塞。而楼兰古国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消亡。7世纪,唐玄奘西游归来时,看到的楼兰国已是“城廓岿然,人烟断绝”。因此,如果在汉代以前,从西域到中原是极为艰难的,有张骞出西域为证。所以小说中楼兰王的中原之行,楼兰王与琴师的琴剑较量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艺术的虚构,难以作为知识来采信。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附]
  论剑
  赵文辉
  仗剑者心高,再能抚琴,就更气傲了。楼兰王便是如此。他有一手精湛的剑术,从未逢过对手。而他引以为荣的,还是自己的琴艺。皇宫内外,再好的琴师在他面前,都会韵律错乱抚琴不成。他此次动身去中原,为的是找一个叫钟玉的朋友,这个朋友能帮他找到一个在他面前不会乱弦的人。更让楼兰王向往的是,这位琴师的剑术卓绝,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人称剑圣。楼兰王一直因为找不到可以较量的高手而苦恼,这下好了,有琴又有剑。他为此而心切,一路上累死三匹快马。
  钟玉把楼兰王安顿好,说我给你说说这位琴师吧。琴师乃一村夫,喜欢在山林中盘桓,和百鸟为友。有一次,琴师路过一个小山庄,见一老妇人在烧火煮饭,柴火燃烧,传出劈里啪啦的声音。琴师驻足片刻,忽然跑到妇人面前,急速从灶中取出一截儿桐木,在地上用脚踩灭了火,然后掏出一把银两,将这截儿桐木买了去。琴师听火烧的声音,便知道是一根上好木材,于是请工匠制成一把琴,声音果然美妙极了。琴师于林中拨弦,百鸟竟齐来和唱。但琴尾是焦的,琴师就将琴名命为“焦尾琴”。
  楼兰王笑:“虚也,虚也。”又问:“剑技如何?”钟玉答:“他与人较量从未用过剑,以竹片代之,却还是失手伤过三人,亡一人。亡者并无伤口,原来是剑气所致。”楼兰王摇头,心里却迫切得很,催钟玉引琴师一见。
  琴师抱“焦尾琴”来到钟玉府上。侍人引琴师上客厅,钟玉和楼兰王已备下水酒。琴师穿越花径,忽听客厅内琴声传出,便停下来。是一曲《阳春白雪》,刚刚雪融而闻水声。琴师听着听着,忽然脸色大变,对侍人说:“这音乐中暗藏杀心,为什么呢?”言罢回身便离开钟府。
  侍人报告了钟玉,钟玉不信,策马追赶。琴师坚决不回,说抚琴之人已动杀心,自己剑道虽可自卫,却不愿以身践之,与一小人匹敌。钟玉没办法,只好打马回去,如实告诉了楼兰王。
  楼兰王本想用自己的琴声挫一下琴师的威风,之后再与他比个高低,不想却发生了这等事。钟玉问楼兰王:“你真想……”楼兰王摇头:“我岂是那般心胸狭窄之人?”钟玉不明白:“那是为什么?”楼兰王将一杯水酒饮了,放杯的一瞬间恍然大悟:自己刚才弹琴时,见窗外矮槐上一只螳螂正对着一只鸣蝉,蝉将去还没有飞起,螳螂忽进忽退,迟迟不肯出击。自己担心蝉飞跑,想让螳螂出击捕蝉。楼兰王把刚才的一幕讲给钟玉听,钟玉呆了:“这难道就是杀心形于声音?”
  楼兰王满脸愧色,长叹:“三十年磨炼,不及一村夫啊!”叹毕,他猛然抽出长剑,将从塞外带来的那把名琴断为两截儿。
  之后长啸一声,将手中长剑掷向浩浩长空。
其他文献
接手三年级一班,有同事说:“这个班的学生不错,只有一个叫王潇伟的,顽皮得很,每次考试,他都要拉下平均分很多,他的品质,也不怎么好……”  走进三年级一班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简单做了一下介绍,然后说:“我们班有五十二名学生,老师把爱分成五十二份给大家,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一样地努力。你们说好不好?”学生齐声答:“好——。”  “好”还没答完,只听得“扑通”一声,有人掉进桌子下,大家纷纷扭
期刊
走在冬的边缘  401班占玲    我体验了春的大地复苏,体验了夏的热情似火,体验了秋的丰收喜悦,但——冬天,来了吗?  窗外少了鸟的叫声,它们去哪儿了呢?去过冬了吗?寒风冷冷地吹着,扬起树上轻柔的叶子,那叶子飘飘然,便离开了它那温暖的家。看着这场景,不免感到一丝悲伤,叶子为什么会落下呢?它不爱它的家吗?还是冬天快要来了呢?此时阳光以它最艳丽的光芒斜射进室内,仿佛告诉我:“不,冬天还没来,我要让大
期刊
我能  一考生    面对狂风巨浪,海燕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山路崎岖,旅人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强者如林的高考,我也要说:“我能!”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的生命需要“我能”来增光添彩。为了理想,我们需要这份自信、勇敢。让“我能”的声音回荡在岁月谷中,用汗水而不是泪水充实我们的生命。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种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成就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中
期刊
一    构成较为长期稳定的读书消费行为发生的个人条件,至少有以下几种,必须同时或部分拥有:基本阅读能力、闲暇、经济能力。个人对信息的不同追求,形成图书市场上各种主题的分割,统计数据一般用饼图表示各主题占图书发行销售总额比;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阅读的依赖性需求的多元,取决于个人阅读兴趣的浓淡。就市场出版而言,服务于基本阅读力的出版物不构成卖点,它面对政府实现公民义务教育临界约束;就自由阅
期刊
我不断诉说着  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  那是用记忆积累起的  轻薄若空气般的忧伤。  我曾目睹天空的朝彩,  我曾聆听林中的飞鸟。  我脚下这片浮华褪尽的土地,  沉着,却有掩饰不住的伤感与孤独,  那是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的故事,  喑哑在凄凉的长亭外。  那是一只心事重重的蜻蜓的爱情,  迷失在寂寞的池塘里。  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  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  我疯狂的想为你  撑起一片没有委屈
期刊
小说的标题《风吹稻浪》十分惹眼,它既能让你想起那部同名奥斯卡获奖影片,又能给人以无限田园生活的遐想,而读完这篇小说,却发现故事情节和预想的完全不相符合,但你又不能不说“风吹稻浪”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因为正是这四个字串起了整篇小说。  “风吹稻浪”第一次出现在文章首段,渲染出沉甸甸的丰收给娘带来的喜悦,“秋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而娘呢,正“咧嘴笑”呢!这也恰恰成了情节展
期刊
看过一幅摄影,整个画面几乎都是膝盖以下的行走,各式各样的腿穿行在宽敞的路面上。我不知道这幅摄影来自怎样的契机,但那音乐一样的脚步声,肯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和音,让我们振奋,寻找到前进的勇气。摄影师在那一刻找到的绝不仅仅是抓住镜头的灵感。  有一次,走廊上的脚步声打动了我。  当时我在一个城市漂泊,我忽然病了。就在那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可能从我有气无力的回话中听出了信息,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应该是
期刊
但我仍然相信,在每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里,都有一个能容纳所有感动的器皿,也许是瓶子,也许是别的什么……    清晨,我到田间散步,被两个小孩挡住了去路。这是邻居家的大毛和小毛。两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拨弄着一个瓶子,全然没有留意到我的靠近。我驻足细看,那是一个造型美丽的玻璃瓶,有着修长的瓶颈、微微凸起的瓶身。瓶子洗得很干净,初升的太阳柔和地照在瓶壁的水珠上,晶莹剔透,惹人怜爱。  我正想绕过去,却听小毛说
期刊
诗意地生活  一考生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柏拉图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
期刊
在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同题材诗词比较阅读鉴赏题频频闪亮登场。的确,在对比中更能彰显不同作品的主旨风韵,体现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时更能提高学生鉴赏诗风词韵的能力,值得我们重视。  例1 (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