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中显风骨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同题材诗词比较阅读鉴赏题频频闪亮登场。的确,在对比中更能彰显不同作品的主旨风韵,体现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时更能提高学生鉴赏诗风词韵的能力,值得我们重视。
  例1 (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解析】王诗写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独自静坐,慨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后两句以动写静,突出了孤寂。周诗一、二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自己独坐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停,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腰;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王诗写的是寂寞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凉。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诗人夜读时的投入与专注。
  例2 (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解析】本题选用了三首诗词,为同题材诗词比较阅读。刘诗中,首句即已蕴涵朱雀桥的荒凉冷落,第二句进一步映衬乌衣巷的败落凄凉,第三、四句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抒发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全诗景物寻常,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吴词则通篇化用唐人诗句,空灵蕴藉,唱叹有情。前两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句,谓北宋灭亡已成千古伤心事了,今遇故宋皇家女子犹唱旧时曲,令人感慨万千。接着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语句,慨叹北宋王朝的倾覆。后几句则勾起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与怀念。尾句以白诗意境,把自己同眼前歌姬比为白居易与琵琶女。全诗以故为新,思致含蓄深远,浑然天成。赵曲则在描写之后阐发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
  【答案】①燕子兴亡②(1)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2)吴词采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3)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模拟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锋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唐代有流行歌曲《梅花落》。②受降城:在唐代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这两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相同的感情?相同之中又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体会出这种不同的?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使用的意象特点。
  (2)两首诗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山
  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①孤松掩醉容。
  余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①请别人替自己做事。
  (1)杨诗从角度写秋山之树,范诗从角度写春山之花。
  (2)两首诗中的“掩”和“熏满”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
  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蝉。
  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浩然。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
  (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诗的相同点。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赏析。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①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②南金络头③。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幸自:本来是。②戏马台:宋武帝刘裕曾在彭城戏马台作欢宴。③金络头:借指武将。
  (1)两首词都写到“楼”这个意象,试简要分析该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答:
   。
  (2)两首词都写到了“去”,秦词云“为谁流下潇湘去”,黄词云“万事尽随风雨去”,请指出这两句各自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
   。
  【参考答案】
  1.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高适诗表现得感而不伤;李益诗则表现得凄凉幽怨。高适诗以雪净月明之景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李益诗则以沙似雪月如霜之景渲染出一种令人望而生寒的凄冷气氛。
  2.(1)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是相同的,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选取的意象不同。刘诗选取了秋季的独特景色“秋风”“雁”等表现凄婉的环境,以“秋风”为主体内容体现秋季特点,从而表现诗人羁旅之思和思归之情;张诗选取渡口作为抒情的载体,以长江涌潮、斜月当空、对岸灯火等体现羁旅之思。(2)两首诗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刘诗首句显示秋风忽至的特征,第二句写耳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见可闻的景象,绘声绘影。后两句把笔触从秋空中的“孤雁”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的“孤客”,由远而近,移步换景。张诗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近渡口的一座小楼内,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阵淡淡的乡愁。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冰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面清丽的夜景描绘得清丽如画。
  3.(1)视觉或色彩 嗅觉或花香 (2)“掩”用了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熏满”用了夸张的方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4.(1)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的后两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写雪。(2)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
  5.(1)秦词首句中虚写楼,引起下文,营造出凄楚迷离的意境,表达了词人迷茫失望痛苦的心境;黄词次句实写主人公倚楼,突出了词人悄然独立鄙弃功名的形象。(2)秦词运用了拟人和设置疑问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感情;黄词运用了拟人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看似悲愁实则开朗豁达的情感。
  [作者单位:河北乐亭汀流河高中]
其他文献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多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
期刊
接手三年级一班,有同事说:“这个班的学生不错,只有一个叫王潇伟的,顽皮得很,每次考试,他都要拉下平均分很多,他的品质,也不怎么好……”  走进三年级一班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简单做了一下介绍,然后说:“我们班有五十二名学生,老师把爱分成五十二份给大家,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一样地努力。你们说好不好?”学生齐声答:“好——。”  “好”还没答完,只听得“扑通”一声,有人掉进桌子下,大家纷纷扭
期刊
走在冬的边缘  401班占玲    我体验了春的大地复苏,体验了夏的热情似火,体验了秋的丰收喜悦,但——冬天,来了吗?  窗外少了鸟的叫声,它们去哪儿了呢?去过冬了吗?寒风冷冷地吹着,扬起树上轻柔的叶子,那叶子飘飘然,便离开了它那温暖的家。看着这场景,不免感到一丝悲伤,叶子为什么会落下呢?它不爱它的家吗?还是冬天快要来了呢?此时阳光以它最艳丽的光芒斜射进室内,仿佛告诉我:“不,冬天还没来,我要让大
期刊
我能  一考生    面对狂风巨浪,海燕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山路崎岖,旅人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强者如林的高考,我也要说:“我能!”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的生命需要“我能”来增光添彩。为了理想,我们需要这份自信、勇敢。让“我能”的声音回荡在岁月谷中,用汗水而不是泪水充实我们的生命。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种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成就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中
期刊
一    构成较为长期稳定的读书消费行为发生的个人条件,至少有以下几种,必须同时或部分拥有:基本阅读能力、闲暇、经济能力。个人对信息的不同追求,形成图书市场上各种主题的分割,统计数据一般用饼图表示各主题占图书发行销售总额比;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阅读的依赖性需求的多元,取决于个人阅读兴趣的浓淡。就市场出版而言,服务于基本阅读力的出版物不构成卖点,它面对政府实现公民义务教育临界约束;就自由阅
期刊
我不断诉说着  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  那是用记忆积累起的  轻薄若空气般的忧伤。  我曾目睹天空的朝彩,  我曾聆听林中的飞鸟。  我脚下这片浮华褪尽的土地,  沉着,却有掩饰不住的伤感与孤独,  那是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的故事,  喑哑在凄凉的长亭外。  那是一只心事重重的蜻蜓的爱情,  迷失在寂寞的池塘里。  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  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  我疯狂的想为你  撑起一片没有委屈
期刊
小说的标题《风吹稻浪》十分惹眼,它既能让你想起那部同名奥斯卡获奖影片,又能给人以无限田园生活的遐想,而读完这篇小说,却发现故事情节和预想的完全不相符合,但你又不能不说“风吹稻浪”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因为正是这四个字串起了整篇小说。  “风吹稻浪”第一次出现在文章首段,渲染出沉甸甸的丰收给娘带来的喜悦,“秋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而娘呢,正“咧嘴笑”呢!这也恰恰成了情节展
期刊
看过一幅摄影,整个画面几乎都是膝盖以下的行走,各式各样的腿穿行在宽敞的路面上。我不知道这幅摄影来自怎样的契机,但那音乐一样的脚步声,肯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和音,让我们振奋,寻找到前进的勇气。摄影师在那一刻找到的绝不仅仅是抓住镜头的灵感。  有一次,走廊上的脚步声打动了我。  当时我在一个城市漂泊,我忽然病了。就在那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可能从我有气无力的回话中听出了信息,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应该是
期刊
但我仍然相信,在每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里,都有一个能容纳所有感动的器皿,也许是瓶子,也许是别的什么……    清晨,我到田间散步,被两个小孩挡住了去路。这是邻居家的大毛和小毛。两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拨弄着一个瓶子,全然没有留意到我的靠近。我驻足细看,那是一个造型美丽的玻璃瓶,有着修长的瓶颈、微微凸起的瓶身。瓶子洗得很干净,初升的太阳柔和地照在瓶壁的水珠上,晶莹剔透,惹人怜爱。  我正想绕过去,却听小毛说
期刊
诗意地生活  一考生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柏拉图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