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里,创设各种活动区已司空见惯,活动区活动的开展也有好多年了,通过观察,大家不难发现,以往的许多活动区,往往只是一种摆设,孩子并不感兴趣,经常出现有的区没有人玩,孩子到处乱跑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我自己组织的活动区活动更加有的放矢,开展的有声有色并收之有效,我首先认真地学习了相关的理论,以求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那么,我是如何使我班的活动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收之有效呢?下面介绍具体的做法:
一、发挥幼儿自主性,师生互动,共同设置活动区
活动区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
其次,活动区设置好以后,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热情高涨,针对某些区域活动中人过多过挤的现象,我激发幼儿群策群力,共同商讨,自主解决问题,先是引导幼儿通过分析和讨论来重新设置活动区数量,更换活动内容,增添有些材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活动区活动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的‘规矩’:各个活动区角要有出入口,准备相应进区卡,通过持进区卡的办法来限制某个区域的人数,(没卡的幼儿可以与有卡的幼儿协商来交换区卡),这种方法避免了热门区角人满为患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规则让孩子们做事更有计划了,也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丰富了幼儿的交往经验。
另外,针对幼儿在活动区中出现的问题(如音乐角的幼儿因敲打节奏影响了图书区的幼儿)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讨论合乎区域分别设在哪个位置合适,为什么?如音乐角较吵闹,设在靠室外的地方比较好,科学区、益智区、图书区、美工区等较为安静的区角则设在活动室内较合适。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理解了各个区域要动静隔开,减少干扰因素,增强了幼儿做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活动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可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阶段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1.提供具有自主选择空间的材料
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选择,创造。如在美工区内,我要幼儿收集形状各异的玻璃瓶、酸奶瓶,引导幼儿用毛线、布、锡纸、羽毛、橡皮泥、彩色紙来装饰瓶子,给孩子们自由选择、创造的空间。于是,富有个性的作品不断出现,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
孩子们开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环保加工厂”,在这个区里,分门别类地摆放幼儿收集的纸盒、瓶盖、树叶、果壳、废光盘、纽扣、布、旧报纸、保鲜膜和卷筒纸芯。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组合,做做玩玩,这个区很快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3.不断地更新材料
当材料太简单时,或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材料的用法时,我就考虑并着手投放新材料,适当的加强操作的难度和趣味性,以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如为了引导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现象,我提供了彩色纸屑、塑料笔竿、竹筷子、玻璃棒、不锈钢勺、布、丝绸、毛皮等材料,并为幼儿准备了实验记录表。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幼儿对这种重复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已失去兴趣,于是,我将纸屑换成纸卷的小棍,用一节电池做底座,将小棍架在电池上,然后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来吸引小棍在电池上转动,新的材料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来,他们又主动探索起“摩擦起电”现象。
4.提供能流通的开放性材料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投放了能流通的开放性材料,孩子们使用各种开放性材料,能促进幼儿交往、扩大创造、表现的空间。
三、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活动区通常是小组或个别的活动,因此,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纲要》中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在活动区活动中,我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讨,发现、解决问题,努力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我发现科学探索区的月月小朋友拿着一个皮筋拽了几下,觉得没什么好玩,就放下了,我趁机引导说;“月月,这里还有皮球,弹簧秤,我们一起玩好吗?于是,我们一起拍皮球,坐羊角球运动,来共同感觉弹性,之后月月又用弹簧秤称物品,她一会儿称这个,一会儿称那个,玩的不亦乐乎,“老师,弹簧有时长,有时短,真好玩。”“什么样的物品能使弹簧长,什么样的物品能使弹簧短呢?”我于是提出问题,月月已经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了,他看见玩“沉浮”的小朋友用笔记录着什么,就说;“我也要记下来,再告诉老师”。于是,月月在这个活动区,探索了好长时间,还引来许多小朋友的驻足关注,作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面对此情此景,我则带着爱,站在一旁,用心去关注他,用鼓励上午的眼神和微笑引导他去做,只是当他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才去帮助他,引导他,而不是从头到尾命令他去做什么,或阻止他,不准他干什么,我欣然地发现,这样的教育来得丰润得多,这才是教育幼小儿童的真谛,月月她自己获得了成功感,不停地将自己的发现与小朋友交流、分享,自主性得到锻炼的同时,她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了。由此可见,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从心理上拉近了孩子与老师距离,教育的目标更多地是蕴涵在你的关注、引导和启发之中,体现在你提供的激发儿童活动的环境和材料中。
一、发挥幼儿自主性,师生互动,共同设置活动区
活动区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
其次,活动区设置好以后,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热情高涨,针对某些区域活动中人过多过挤的现象,我激发幼儿群策群力,共同商讨,自主解决问题,先是引导幼儿通过分析和讨论来重新设置活动区数量,更换活动内容,增添有些材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活动区活动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的‘规矩’:各个活动区角要有出入口,准备相应进区卡,通过持进区卡的办法来限制某个区域的人数,(没卡的幼儿可以与有卡的幼儿协商来交换区卡),这种方法避免了热门区角人满为患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规则让孩子们做事更有计划了,也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丰富了幼儿的交往经验。
另外,针对幼儿在活动区中出现的问题(如音乐角的幼儿因敲打节奏影响了图书区的幼儿)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讨论合乎区域分别设在哪个位置合适,为什么?如音乐角较吵闹,设在靠室外的地方比较好,科学区、益智区、图书区、美工区等较为安静的区角则设在活动室内较合适。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理解了各个区域要动静隔开,减少干扰因素,增强了幼儿做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活动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可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阶段目标和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的自主操作材料。
1.提供具有自主选择空间的材料
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选择,创造。如在美工区内,我要幼儿收集形状各异的玻璃瓶、酸奶瓶,引导幼儿用毛线、布、锡纸、羽毛、橡皮泥、彩色紙来装饰瓶子,给孩子们自由选择、创造的空间。于是,富有个性的作品不断出现,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
孩子们开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环保加工厂”,在这个区里,分门别类地摆放幼儿收集的纸盒、瓶盖、树叶、果壳、废光盘、纽扣、布、旧报纸、保鲜膜和卷筒纸芯。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组合,做做玩玩,这个区很快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3.不断地更新材料
当材料太简单时,或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材料的用法时,我就考虑并着手投放新材料,适当的加强操作的难度和趣味性,以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如为了引导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现象,我提供了彩色纸屑、塑料笔竿、竹筷子、玻璃棒、不锈钢勺、布、丝绸、毛皮等材料,并为幼儿准备了实验记录表。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幼儿对这种重复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已失去兴趣,于是,我将纸屑换成纸卷的小棍,用一节电池做底座,将小棍架在电池上,然后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来吸引小棍在电池上转动,新的材料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来,他们又主动探索起“摩擦起电”现象。
4.提供能流通的开放性材料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投放了能流通的开放性材料,孩子们使用各种开放性材料,能促进幼儿交往、扩大创造、表现的空间。
三、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活动区通常是小组或个别的活动,因此,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纲要》中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在活动区活动中,我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讨,发现、解决问题,努力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我发现科学探索区的月月小朋友拿着一个皮筋拽了几下,觉得没什么好玩,就放下了,我趁机引导说;“月月,这里还有皮球,弹簧秤,我们一起玩好吗?于是,我们一起拍皮球,坐羊角球运动,来共同感觉弹性,之后月月又用弹簧秤称物品,她一会儿称这个,一会儿称那个,玩的不亦乐乎,“老师,弹簧有时长,有时短,真好玩。”“什么样的物品能使弹簧长,什么样的物品能使弹簧短呢?”我于是提出问题,月月已经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了,他看见玩“沉浮”的小朋友用笔记录着什么,就说;“我也要记下来,再告诉老师”。于是,月月在这个活动区,探索了好长时间,还引来许多小朋友的驻足关注,作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面对此情此景,我则带着爱,站在一旁,用心去关注他,用鼓励上午的眼神和微笑引导他去做,只是当他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才去帮助他,引导他,而不是从头到尾命令他去做什么,或阻止他,不准他干什么,我欣然地发现,这样的教育来得丰润得多,这才是教育幼小儿童的真谛,月月她自己获得了成功感,不停地将自己的发现与小朋友交流、分享,自主性得到锻炼的同时,她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了。由此可见,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从心理上拉近了孩子与老师距离,教育的目标更多地是蕴涵在你的关注、引导和启发之中,体现在你提供的激发儿童活动的环境和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