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音量测量方法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64740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节音量测量方法是一种测量音节综合声学数据的简易方法,它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参考英国语言学家巴维尔先生的V值公式,获得语音频率、振幅、时长的多维数值,使之与语音上的听觉印象“轻”“重”相对应。运用这种方法测量南京方言的音节音量,结果显示,该方言的轻声和北京话属于不同类型。
  关键词:音节音量 V值公式 南京方言轻声
  
  一、音节轻重、音量与V值
  
  (一)音节轻重与音量
  20世纪50年代,徐世荣先生提出“音节音量”概念,认为音节有轻重分量、强弱程度的差别,将普通话的轻重音分为重音、中音、次轻音和最轻音四个等级。音量是与音色、音长、音高并列的语音四要素之一。音节轻重就是所谓“音量”或“音强”的差别,音量、音强,实际上“指物理上声波振幅的大小”[1] (p45)、[2](p196),它是反映语音四要素之一的一维参数。
  现代实验语音学否定了音强,而肯定了音长与音高在形成音节强弱、响亮程度中的作用。
  (二)确认音节轻重的方式
  确认语音的轻重,通常采用两种实验方法——心理实验和声学实验。
  心理实验:将双音节刺激词语播放给实验被试者听辨,令其根据知觉印象,进行“A.重—重”“B.重—轻”二选其一的强制选择判断(或增加一个选项“C.非A非B”,三选其一),如王蕴佳等学者的研究。
  声学实验:根据语图获取音强、音高、音长和音色声学参数。测量每个字音振幅曲线的最大值以分析音节的音强特性;考察音节的音高性质时,或依据基频值而测得轻声音节的调值,或测量轻声音节起点、终点频率而了解收尾音高对听辨轻声音高的重要作用,或从音节调域上限的变化观察音节负载重音的情况;观察语图显示的字音长短,分析音长特性;由元、辅音的频谱和共振峰分析音节的音色变化。以上均为分别对语音四要素的其一进行测量和分析。对语音参数进行综合研究的是测量音长与音强形成的二维数值——能量/幅度积,依据能量/幅度积的大小来辨别音节的轻重。如林茂灿、曹剑芬、劲松、梁磊诸先生进行的研究。
  也有听辨与声学实验方法兼用的:或用声学参数合成再听辨,或以声学测量为主,辅以听辨验证,例如林焘、劲松等所做的实验。
  总之,辨别重音侧重于依据听感印象,分析轻声则侧重于声学上其能量的衰减。
  (三)V值
  巴维尔先生的《北京话正常话语里的轻声》,选取北京话即兴谈话的几个录音片断为语音样品,用V值方法研究每个音节的含有超音段全部特征的声学表现——提取语声声波的振幅、频率、时长的三维数值,它们的乘积称为“音节的音量(V)”。巴维尔提出,V值是与音节强弱轻重联系最密切的声学参数,也是准确辨别强/重音节的最有效数值。[3]
  语音上的“重”或“轻”是人听感上的听觉印象,对轻和重的感知来源于对多重声学因素的综合评价。在语音四要素中,音强、音高、音长反映音节的超音段特征,音强、音高是主观的心理量,表现音强的客观物理量是声波的振幅,表现音高的客观物理量是声波的频率。在超音段三因素音强、音高、音长的交互作用下,轻重音的声学参数怎样考察?我们认为巴维尔先生的V值——语声声波的振幅、频率、时长的三维数值之乘积——是个多维的综合参数;较之其他前贤时修的研究方法,V值与音节的“轻”“重”关联更紧密,它是能够更有效地体现音节轻重分量、强弱程度差别的物理量。
  笔者参考巴维尔的论文,拟在本文中介绍一种简单、易操作的音节音量测量方法。下文中“音节音量”“V值”皆指反映音节轻重、响亮程度的、包括频率、振幅、时长等诸因素的多维语音参数。
  
  二、V值公式及其使用
  
  (一)计算音节音量的V值公式
  1.V =(F01*A1+ F02*A2+…F0N *A N)*T/N/10^n
  公式符号说明:“F0”,基频;“A”,振幅;“T”,时长;“N”,测量点;“10^n”,10的n次方。
  2.巴维尔原文的V值公式
  V=(CF01•A1)+(F02•A2)+…(F06•A6))•T/6/10^6(《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第341页)
  (1)原文公式中的“C”当为圆括号的上括号“(”之印刷错误。(该误由导师刘俐李教授为笔者授课时指出、更正)
  (2)我们使用“N”和“n”来代替原公式的具体数字“6”,N指测量点,“/10^n”是对数据计算结果的处理。
  (二)测量点的选取
  1.巴维尔选取6个测量点:在起点取第1个测量点,后5个测量点各相距时长的20%。
  2.(1)我们可以选用测量5个点的数据,N=5:起点、终点各取一点,起止点之间取中点,再在相邻的两点之间各取一中间点,这样得到5个点的数据。如下所示:
  起点(数据1)——׀׀——中点(数据3)——׀׀——止点(数据5)
          数据2         数据4
  (2)或选取9个测量点,N=9:在上述5个点的基础上,再在每相邻的两点之间各取一个中点,这样得到9个点的数据。如下所示:
  起点(数据1)—׀׀—׀׀—׀׀—中点(数据5)—׀׀—׀׀—׀׀—止点(数据9)
          2 3 4         6 7 8
  提取5个点与9个点数据的差异:测量5个点快捷,而9个点获得采样多,应该更为精确,但数据处理繁琐。采用手工方式提取数据,测量点增多则误差的可能性也增大。本文从工作量经济角度考虑,拟采用5个点的数据采集方法来计算V值。
  (三)n值的确定:可根据研究者所要保留的计算V值得出的最后数值结果来设定,例如巴维尔用F0、A和T值的积,除以“10^6”,即n=6;本文采用n=5。
  (四)用Praat软件提取F0、A、T值
  打开Praat,导入录音文件。首先,每个音节在Praat的频谱图上,于TextGrid标出起点、终点,并获得起止点间的时长数据T值。次之,于音节首点、尾点间标出中点,再在每两点之间标出中间点。放大窗口,Praat可自动显示音段时长,使标注的每两点之间的每段音长误差控制在±0.2毫秒。再次,在TextGrid的每个标注点,分别于菜单“Pitch”提取F0基频值、于“Intensity”提取A振幅值各一个数据。最终,一个音节测量5个点共提取5个F0值、5个A值、1个T值,总计11个数值。
  (五)V值统计
  将测得的数据带入公式,交付Excel计算,得出每个音节的音量V值。并根据研究需要做相关统计。
  
  三、南京方言音节音量
  
  南京市为江苏省省会,《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方言划归江淮方言洪巢片,南京话有21个声母、46个韵母、5个声调。刘丹青《南京话音档》和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根据南京人的居住地和年龄,将其方言分为老派、中派、新派,新老派语音差别较大,本文的声学实验测量中年人语音中的音节音量。
  在安静的环境中用电脑录制并保存发音人朗读词表的录音,将录音文件导入Praat软件,提取所需数据,带入V值公式,交付Excel计算并统计出V值平均值。V值统计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本文中列出的皆为V值的均值。以下介绍男(m)、女(f)两名发音人的V值情况。
  (一)单音节音量
  南京方言的5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依次用T1、T2、T3、T4、T5分别表示,男(m)、女(f)发音人的单音节V值情况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见南京方言单音节的音量情况:T2>T4/T5>T1>T3。阳平V值最大,上声V值最小。
  (二)非轻声双音节音量
  单音节进入语流,临近的两个音节相连,因连读而产生音高变化,南京方言两字组变调规律为:后字一律不变,前字可能变调。为行文简洁,我们用Tx代替各个调类,例如“T1+Tx”指阴平T1分别处于Tx(T1、T2、T3、T4、T5)之前,与之组成二字组。下文列出5个调类“Tx+Tx”组合中各个音节的V值。
  


  各调类处于后字位置时,音节音量情况为:上声在Tx之后的V值最小,阳平和入声在Tx之后的V值较大,阴平和去声在Tx之后的V值次于阳平和入声在Tx之后的V值。简括之,前字为Tx,后字V值大小依次为:T5>T2>T4/T1>T3。
  (三)“非轻声+轻声”双音节音量
  轻声指一种失去单字调的后附性音节,其音高不固定,取决于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本部分除计算各音节V值,还统计“非轻声+轻声”组合前后字V值的比值:设前字V=1,前字:后字=1:后字/前字。现以“T0”表示轻声音节,列出“Tx + T0”V值、前后字V值之比,如下:
  


  轻声音节在Tx之后的V值情况:阴平、上声、去声后接的轻声音节V值都低于其前字,而阳平后接的轻声音节V值大于其非轻声前字,入声组合女发音人的后字V值大于前字、男发音人前后字V值几乎相当。
  南京方言轻声的声学表现与听感具有一致性,即该方言轻声存在“不轻”的现象。
  
  (四)V值在南京方言轻声研究中的作用
  轻声音节居于双音节组合的后字位置,所以将“Tx+Tx”和“Tx+ T0”的后字V值做比较。从以上数据可知:(1)在非轻声“Tx+Tx”二字组中,当上声作后字(“Tx+T3”)时,其V值是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并且小于轻声组合“Tx+T0”中大部分T0的V值,只比阴平后接的T0音量略大一点;(2)在“Tx+T0”里,阳平之后的轻声V值大于其前字,入声之后的轻声音节V值或大于其前字或与其前字相差无几,这两类轻声表现为音节音量不低、不弱,即轻声音节“不轻读”。
  V值的表现说明,南京方言的轻声音节并非如已有研究所述,“和普通话的一样,也是一个轻而短的调子”“念得短而较轻,与北京话轻声性质相同”[5](引论p13)。该方言的轻声较为复杂:有的V值小于其前字,如阴平、上声、去声后接的轻声音节,轻声表现为轻读;有的V值或大于或等于其前字,如阳平、入声之后的轻声音节,轻声不表现为轻读;轻读与不轻读的轻声共存于同一方言内部,轻读与否不是该方言轻声的本质属性。南京方言的轻声与北京话轻声属不同类型:(1)处于后字位置的非轻声音节却存在V值小于多数轻声音节的现象;(2)而轻声音节又存在着V值大于某些非轻声后字的现象;(3)且轻声由V值大于其前字的情况来看,根据音节音量的大小,不能分辨南京方言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的差异。
  双音节组合音节音量的大小可能与单字的V值有关,如阳平/入声的V值最大,上声的最小。单字V值是否对字组中的音节音量有一定的控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T0的V值似与音高的曲拱特征有一定联系,“T1+T0”“T3+T0”“T4+T0”均为降拱,T0的V值皆小于其前字;“T2+T0”“T5+T0”均为升拱,T0的V值皆大于其前字。轻声音节V值是否与曲拱有必然联系,尚需更多例证支持。
  V值测量提示我们,南京方言轻声与非轻声的差异,当从轻重之外的因素考察。根据我们的粗浅研究,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连读变调模式上:轻声有其特有的音高变化模式:“Tx+T0”的调式受本方言单字调系统的控制,处于后字位置的轻声音节都发生变调,失去其固有音高,它的调值可从其前字的底层调值预测;两个非轻声音节发生连读变调,从前后字的位置上看,一律都是后字不变调,前字可能变调,变调模式亦不同。[6]
  
  四、V值与其它音量研究方法的比较
  
  音节的响亮程度——重轻、强弱是听觉感知的结果,它来源于对多重声学因素的综合评价。全面考察汉语音节超音段三要素音高、音强、时长的物理量,才能将感知范畴的“轻”“重”与声学关联物进行对应和比较。声学分析证明音强不是分辨音节轻重的决定性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音强不参与音高、音长、音强的交互作用,普通话重音音节的音强往往也有所加强,尽管它不是形成重音的主要因素。较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证明普通话重音音节一般都是音长比较长,而轻声音节的长度只接近重音节的一半。音高对语音轻重的知觉具有一定影响,如曹剑芬认为调型起着主要作用。所以重、轻音节含有音强、音高、音长三方面的语音特征,要了解说话人怎样动用声学手段表达语音的音量,应考察音强、音长、音高的综合表现。
  常用的重、轻音节声学研究方法,或分别单独测量音节长度、音强大小、音高变化,或测量音节能量/幅度积,其中能量/幅度积能够反映时长与音强的综合量;但都没有能够反映音高因素在形成音节“轻”“重”中所扮演角色的分量,尽管有些学者曾提及音高变化对音节轻重的影响。
  V值兼顾到音节超音段的三方面要素——基频、振幅、时长,考察三个物理量的综合参数,比之其它的重、轻音节的声学研究方法更为全面;V值方法增加了基频参数,能体现出音高对音节音量大小的影响。V值包含一个音节在声学表现中的多维数值,体现音高、音长、音强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使音节音量的综合表现更接近于知觉印象,与听感效果相对应,可提供听辨实验在声学上的印证数据。因此V值是在声学上能够有效区分音节强弱、轻重的数值。
  
  五、结语
  
  本文以南京方言轻声为个案,运用V值法研究音节的“轻重”,测量与计算结果修正了传统研究中认为该方言轻声是与北京话/普通话同类型之“短而轻”的轻声的观点。V值有助于廓清对汉语轻声性质的认识,在汉语某些方言里轻声并非轻音。
  V值能够从包含音节超音段所有要素在内的各方面,综合地、准确地反映音节音量“大”“小”的较为细微的差别,若运用于重、次重、次轻、轻音节的声学研究,能尽人耳所不能,将对区分北京话声调层面的轻声与重音层面的非重读音节——轻音,对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巴维尔使用V值研究北京话自然语言中音节的音量,我们认为V值方法应引起重视,并在轻重音研究中加以采用。但是,该方法还存在不足——尚未能将音色要素纳入其中,需要寻找更为合适的计算模型,以反映语音强弱在音段与超音段两方面声学关联物上的表现。
  
  本研究受扬州科技学院(筹)2007年度院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7s07)。
  参考文献:
  [1]徐世荣.普通话语音讲话第九讲[J].文字改革,1957,(10).
  [2]徐世荣.汉语词句中音节的长度与强度的伴随性[J].世界汉语教学,1988,(4).
  [3]巴维尔.北京话正常话语里的轻声[J].中国语文,1987,(5).
  [4]费 嘉,孙 力.南京方言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柏 莹.轻声音高模式的特性——以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J].学术交流,2007,(11).
  (柏 莹,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字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数字大量存在于人名、地名当中,是我国传统命名文化中重要命名元素。在商业空前繁荣,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品经济生活体系中,数字——这一传统命名元素为现代商家沿袭使用,从而形成商名中非常简洁醒目富有个性的一类——包含数字的商名。数字“一”因其丰富的义项、超强的构词能力和深厚的数文化底蕴在这类商名中表现非常活跃。分析描写这类名称,可以为拓宽我国商用命名题材范围、丰富商用
期刊
摘要:本文以美国某科技大学成人零起点班为对象,分析了在非目的语环境中零起点第一堂汉语课的特点,并据此对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成人 零起点 第一堂中文课    本文讨论的第一堂课指的是综合课。在第一堂课上,教师使用什么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涉及哪些教学活动,都相当重要。有些学者已对此做出详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国内的语言环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现实语料中提取了一组具有近似衍生义的“X水”族词语,在此样本的基础上,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阐释其词义扩张的模式。我们发现,随着词义跨域投射的完成,原先蕴涵的隐性量级标尺也随之显化,同时,实现了一种主观化表达。  关键词:量级标尺 词义扩张 隐喻 投射 主观化    一、引言    在学界,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论证单个词语的词义衍生现象并不少见。然而,对词族类词语的词义扩张现象却鲜有关注。
期刊
摘 要: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关键词: “(NP)+V+起来+AP”结构 话题主位 人际主位
期刊
摘 要:姓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以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2007和2008级的3420个学生的姓名为语料样本,通过量化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姓与名的用字,诸如使用频率、生僻字、新趋势等现象,以此管中窥豹,梳理出一些“90后”学生姓名的用字特征。  关键词:“90后学生” 姓 名 用字    姓名不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语言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人甚至撰文说“
期刊
摘 要:英语中的“send”和汉语中的“送”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而且它们都能带双宾语。本文拟从语义分析及其搭配情况入手,比较汉英语言中“送”和“send”的搭配的异同及其在使用中的实际情况。文章分三个部分,首先对“送”和“send”进行语义分析,然后对它们的搭配情况进行比较,以发现各自的语义走向,最后对两者的搭配情况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在认知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送” “send” 动宾搭配
期刊
摘 要:“VP者”结构是古代汉语里经常出现的语法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空语类理论对其进行成分提取分析,从而判定它所表示的转指与自指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VP者”结构 空语类 转指 自指    一、引言    “者”字是古代汉语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左传》一书中共出现522次,占全书总字数的0.28%[1],《史记》中共出现4327次,占总字数的0.75%[2]。学者们对“者”字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借助于多元的传媒手段,以“X迷”为代表的一类新词语以其独特的方式产生和传播着,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文拟从“X迷”的语义、结构特点、“迷”的类词缀化趋向等几方面来对“X迷”这一新词语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X迷” 语义 结构 类词缀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词汇是语言体系中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一个要素,在人
期刊
摘 要:“国语”一词,古已有之,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现代意义的“国语”,是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一同出现的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概念,它的出现显然是受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语言政策的影响。在中国,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在近代究竟起用于何时,目前学术界的说法并不一致。根据对相关资料的钩沉发现,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国语”
期刊
摘 要:“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语言学的古老而经典的命题,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在于其字面意义之外还蕴含了意蕴无穷的“言外之意”。本文试图从情感的外化和语境的显示两个方面,结合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进行探讨。  关键词:言外之意 情感 语境    文学语言关注人们博大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注重用主体的精神去拥抱客体,以直觉感情去引导和化解创作时的复杂情绪,并将它升华到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