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建平说:“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往训练练于阅读课之中。构建‘读说’为主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朗读’和‘口头表达’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主线,串起‘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教学模式。”那么,怎样才能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呢?
一、读练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首先注意通过朗读让学生积累词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课后练习2:提供了八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我让学生说出这些词语分布在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利用这些词语作为“珍珠”,引导学生“串珠连线”,加强对学生说话的训练,既增强了说话训练的密度,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又使之积累了丰富的词语。
其次,我注意让学生积累各种各样的句式。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既生动丰富,又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有时,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回答;有时,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说,意思又不一样;有时,还可以正话反说。因此,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外读物来积累句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有这样两个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我让学生反复读,再想一想这两句话的意思。通过朗读、思考,学生明白了它们的真实意思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几个虫子不怕。”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再读一读,看看两句话能用相同的语气来读吗?”通过实践,学生知道了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然后,我让同桌两人模仿变换的句式说话,他们说得非常带劲。
二、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1. 观察插图,练习说话做到“三性”。其一,练说话的完整性。低年级学生要先从说一句话、几句话说到一段话,特别注意由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根据图画内容,系统地培养学生听话和说话能力。如《过桥》一课插图,我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小问题:画面上的天空怎样?河边的芦苇被风吹得怎样?河水漫过了什么?雷锋正在做什么?通过思维,学生依次回答问题,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有的说:“下雨天,雷锋卷起裤管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桥。”我又让学生看插图,完整地说出图意。其二,练说话的条理性。学生说话存在着重复、颠三倒四的现象,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发展,把话说得具体、有次序,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并逐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插图时,先让学生从总体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连起来了解图的内容,再让学生组织语言,按一定顺序(“远——近”“上——下”“景——人”“整体——部分”等)表达出来。如教《小猫钓鱼》,我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每幅图意,再让学生把几幅图连起来说出故事梗概,这样学生说的话就比较有条理了。其三,练说话的具体性。在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的具体内容后,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意,再图文结合分节朗读,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用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
2. 拓展想象,培养说话能力。想象是储存于大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想象的触角伸得越长,它所唤起的意象就越丰富。只有拓展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时,应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课文,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说话能力。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后,让学生编“青蛙跳出井口”的故事,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见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读练结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首先注意通过朗读让学生积累词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课后练习2:提供了八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我让学生说出这些词语分布在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利用这些词语作为“珍珠”,引导学生“串珠连线”,加强对学生说话的训练,既增强了说话训练的密度,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又使之积累了丰富的词语。
其次,我注意让学生积累各种各样的句式。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既生动丰富,又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有时,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回答;有时,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说,意思又不一样;有时,还可以正话反说。因此,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外读物来积累句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有这样两个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我让学生反复读,再想一想这两句话的意思。通过朗读、思考,学生明白了它们的真实意思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几个虫子不怕。”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再读一读,看看两句话能用相同的语气来读吗?”通过实践,学生知道了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然后,我让同桌两人模仿变换的句式说话,他们说得非常带劲。
二、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1. 观察插图,练习说话做到“三性”。其一,练说话的完整性。低年级学生要先从说一句话、几句话说到一段话,特别注意由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根据图画内容,系统地培养学生听话和说话能力。如《过桥》一课插图,我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小问题:画面上的天空怎样?河边的芦苇被风吹得怎样?河水漫过了什么?雷锋正在做什么?通过思维,学生依次回答问题,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有的说:“下雨天,雷锋卷起裤管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桥。”我又让学生看插图,完整地说出图意。其二,练说话的条理性。学生说话存在着重复、颠三倒四的现象,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发展,把话说得具体、有次序,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并逐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插图时,先让学生从总体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连起来了解图的内容,再让学生组织语言,按一定顺序(“远——近”“上——下”“景——人”“整体——部分”等)表达出来。如教《小猫钓鱼》,我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每幅图意,再让学生把几幅图连起来说出故事梗概,这样学生说的话就比较有条理了。其三,练说话的具体性。在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的具体内容后,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意,再图文结合分节朗读,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用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
2. 拓展想象,培养说话能力。想象是储存于大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想象的触角伸得越长,它所唤起的意象就越丰富。只有拓展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时,应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课文,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说话能力。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后,让学生编“青蛙跳出井口”的故事,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见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