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较,是麻烦的开始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智者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有一句歌词叫作“计较太多人易老”,可是我却觉得“计较得越多,失去得越多”。
   朋友初涉社会,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这份工作她很喜欢,兼具挑战性和稳定性,长远看来也挺有发展的潜力。她十分庆幸自己的好运,和同事混熟后,更觉得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很不错。
   一天,她和同事在聊天时,一位比她晚进公司的同事问她月薪多少,两人比较之下,她发现自己比同事的月薪少了一千元。
   “那个同事比我晚进公司,工作能力又没我强,月薪竟然比我高!真是太过分了!”她生气地说,从此上班也失去了原有的快乐心情。她有种被打败的感觉,就连原来因为尽全力达成目标时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踏实感也弃之不顾。那一千元夺走了她的自尊、内心平静和自给自足的快乐。所有的事都没有改变,只因为她觉得自己比别人“少了一些”。
   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10岁时,应该不再计较家里给的零花钱多少,不和别人家孩子比穿名牌服装。少不更事,和人家比吃比穿,还情有可原,年纪到了一个“整数”,就该懂事了。如果家计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应该知道父母挣钱不易,纵不能“提篮小卖拾煤渣”,也不可再给爹娘添堵心事了。
   20岁时,该不再计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计较父母的职业。十几岁时,会和别的孩子比家庭出身,比父母官大官小,恨不得都投生帝王之家,也是人之常情。但到了“弱冠”之年,尚无自立之志,出身贫贱而自卑,老觉得抬不起头来:出身豪富的还处处依靠父母,在家庭荫护下养尊处优,那就离纨绔子弟不远了。
   30岁时,已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有了几年家庭生活的经验,夫妻之间该不再计较生活琐事。
   40岁时,该不再计较别人的议论,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50岁时,该不再计较无处不在的不公平之事,不再计较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不再觊觎他人的财富。半百之年,曾经沧海,阅人无数,见惯秋月春风,不再大惊小怪,历尽是非成败,不再愤愤不平。
  60岁时,如果经商,该不再计较利大利小,钱是挣不完的,心态平和对自己身体有好处;如果从政,该不再计较官大官小,退了休都成了退休老干部;如果舞文弄墨,当不再计较文名大小,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心情愉悦,有感而发就行了。
   70岁时,人到古稀,该不再计较的东西更多,看淡的事情更广。年轻时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西,现在只会淡然一笑。
   ——励志一生
其他文献
苏轼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习性,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他在《东坡杂记》里,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姜延寿的轶事。话说他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天到净慈寺去游玩,并拜见了方丈。这位方丈年逾八十,仍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苏轼十分好奇,问他有何妙方可以延年益寿。方丈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带皮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原来这老和尚有服食姜片的嗜好。随后,苏轼在文章里多次提到自己“食姜”或“食姜粥”,并赞
期刊
一   安静是一种修养,喜欢安静的人,常常喜欢独处。独处,不受环境干扰,不受他人左右。任心情去游走,任思绪去飞扬。用一个闲字恰到好处,有闲心,有闲情,有逸致。如果,一个绝对不喜欢独处的人,那他或她的心灵是空虚的。   安静,悠悠哉。 可听一曲流行音乐,是那么的宛转悠扬。常常被某一句歌词所感动着,所联想着。音律是那么的入心入肺,耳鬓厮磨,使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可读一篇经典散文,词汇是那
期刊
船山先生不只是有“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至大至刚,更有“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大智大慧。一、正、实,这应该是船山学最鲜明的三大特征,总体上,先生学问已臻于“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自许。就影响力而言,先生的圣贤学问可能不如先生的豪杰人格。应该讲,湖南人在近现代中华历史中所表现出的血性有先生“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强大加持。“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时代呼唤新的文化英雄,愿向天再借王船山!  衡岳仰止唯七尺
期刊
相爱容易相处难,真爱却不能够在一起,离别的情调自古就在演绎着不同的版本,而最早的要数《诗经》中的《邶风·燕燕》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在这个时空里,千年前的别离
期刊
一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跨入成熟门槛之后的起步期,蕴藏着决定民族生死祸福的一系列大问题。因此,虽然发掘出来的材料还很不完整,却也必须一遍遍地反复爬剔,从头细想,就像寻找这个庞大族群赖以生存的初始密码。   人类很多大文明,都灭亡在思维的荒原之中。如果早一点有人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初始密码,重新抖擞起独特的生命力,也就有可能避免灭亡。因此,就特别尊重一切濒临灭亡时的思考者。   就在一百年前,
期刊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精通医理,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尤其在《坐忘论》中,他以《老》《庄》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对后来的道教理论和宋明理学皆有十分重要
期刊
肖斯塔科维奇口述回忆录《见证》,转述一则寓言,颇能讽喻现实:  “一只甲虫爱上了一只毛虫,毛虫也向他报以爱情,但是她死了,躺着不动了,卷在茧里,甲虫悲伤地扑在他爱人的身上。突然,茧裂开了,飞出来一只蝴蝶。甲虫决心杀死这只蝴蝶,因为她扰乱了他对死者的哀思。他向她冲去,看到蝴蝶的眼睛是他所熟悉的   这是毛虫的眼睛。他差一点杀了她,因为除了眼睛以外毕竟一切都是新的。从此,蝴蝶和甲虫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
期刊
记得辜鸿铭先生在他所作批评东西文化的一本书所谓《春秋大义》里边说到西方人教育的不同。他说:西洋人入学读书所学的一则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中国人入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这话说得很有趣,并且多少有些对处。虽然我们从前教人作八股文章算得教人以君子之道否,还是问题;然而那些材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则是讲的君子之道。  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教育,总可以说是偏乎这么一种意向的。而
期刊
在今年第6期的《国学》中,我们讨论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的断句方式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语法角度“奉天承运”是“皇帝”的定语,整句话明确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极力宣扬的君权神授。  封建帝王为了强调自己的统治是天命所归,还称自己为“天子”,借此将自己神化。于是乎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家天下”的统治思想下,没有什么是不可为的。本期选入《黄帝传说》一文,作者余秋雨先生在
期刊
在这一轮如火如荼的反腐行动中,中央巡视组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无论是中央巡视组接待处前排起的队伍,还是大批被中央巡视组查出问题的落马官员,都是其成绩的印证。   我国历史上,与中央巡视制度颇为相似的制度安排,被称为监察制度。那么我国古代的中央巡视组是如何工作的?  巡视监察制度,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来已久,实际上,有官就有察官,有官就有考课。监察、考课是逐渐连在一起的,但是,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