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井盐文物名称的商榷即外形相似井盐工具的辨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初,中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工艺技术。中国井盐工具的发明、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不同形制的凿井、修治井、制盐工具700余件(套),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凿井、修治井工具群。这些工具种类功能繁多,形制复杂多样,难以辨识。在梳理这些珍贵的盐史文物时,发现有些文物名称与资料记载有异,与同一名称的其他文物形貌有别。在此列出四组文物,采取查阅资料、实物比较、老盐工访谈的方式进行考辨,以期确定正确的名称,对文物管理、研究、利用工作有所禆益。
  关键词:井盐文物;名称;商榷;辨析
  自贡以井盐生产闻名遐迩。北宋初年(1041—1048),人们在四川南部井研、荣州等地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开凿卓筒井。以宋代卓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于宋代发明,明代获得重大改进,清代日益完善,并于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工艺技术。
  中国井盐工具的发明、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井盐工具—钻治、打捞、制盐工具多达数百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不同形制的凿井、修治井、制盐工具700余件(套),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凿井、修治井工具群。这些工具种类功能繁多,可用于凿井、打捞、补腔、固井、淘井、扇汲,形制复杂多样,难以辨识。研究这些文物对传承井盐科技,展示井盐技术,加强藏品管理、藏品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梳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这些珍贵的盐史文物时,发现有些文物名称与资料记载有异,与同一名称的其他文物形貌有别。文物名称反映文物的特征、作用、内涵。文物定名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基本和重要工作,准确的定名需要大家商议,共同斟酌。在此列出四组文物,采取查阅资料、实物比较、老盐工访谈的方式进行考辨,与诸君共商,以期确定正确的名称,对文物管理、研究、利用工作有所禆益。
  1 转槽子(圆杆转槽子)、挺子
  转槽子(圆杆转槽子)、挺子,都是盐井开凿、修治、扇汲中常用的连接工具,主要用来连接钻具及修治井工具。它相当于人的关节,可以上下屈伸,能使钻、治、汲工具在井下作业时操作方便运用自如。这些工具由上端的连接部分、铁杆、鸡脚杆、蛋壳、球球组成。转槽子能连接钻具垂直冲击,击碎岩石,完成凿井的任务,是钻井的必备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转槽子,就不可能钻锉深井。挺子是入井打捞工具的必带之器,也是钻治井的连接工具。它能连接各种不同打捞工具进行打捞、扫、催、抓、勾、割等不同作业。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f-6(登记名称:转槽子)、登记号:Ybf-8(登记名称:转槽子)、登记号:Ybf-34(登记名称:挺子)三件文物。
  登记号为Ybf-6的这件文物(图1),铁质,长313厘米,杆径5.5厘米。上部为圆铁杆,下部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75厘米,直径3厘米。鸡脚杆外套椭圆柱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6.5厘米,长直径5厘米,短直径3.5厘米。下端为圆柱形(俗称球球),球球长5厘米,直径4厘米。
  登记号为Ybf-8的这件文物(图2),铁质,长223厘米。上部为扁铁杆,下部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73厘米,直径4厘米。鸡脚杆外套上圆柱下四楞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22厘米,方形部位宽6厘米,圆形部位直径5.5厘米。下端为上宽下窄的圆台体(俗称球球),球球长6厘米,上直径7.5厘米,下直径6厘米。
  登记号为Ybf-34的这件文物(图3),铁质,长213厘米。上部为扁铁杆,下部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69厘米,直径4厘米。外套楞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20厘米,宽6厘米。下端为上宽下窄的圆台体(俗称球球),球球长5厘米,上直径6厘米,下直径4.5厘米。
  区别辨识这几件工具应根据功用,从工具外形构造、鸡脚杆形状、蛋壳形状着手。
  第一,从外形构造辨识。《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转槽子“为一扁长铁条……全长1.9公尺”,挺子为“长圆条形,全长4.8公尺”。《四川盐政史》记述行杠“以铁为之,长丈余”。由此推断,转槽子为扁铁杆,以扁为主要特征,较短小;挺子为圆铁杆,以长圆为主要特征,相对较长。登记号为Ybf-8、Ybf-34的这两件文物上部为扁铁杆,具备转槽子特征。
  第二,从鸡脚杆形状辨识。《四川盐法志》载,转槽子“末大做方楞,下微椭,俗约四楞鸡脚杆”。《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描述转槽子“鸡脚杆(四楞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转槽子为“四方楞形鸡脚杆”,挺子“圆形鸡脚杆”。《四川盐法志》记载“转槽子柄末製方,而此(挺子)圆径六七分,俗约鸡脚杆”。《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挺子“上接圆形鸡脚杆(较瘦削的铁杆)”。即转槽子的鸡脚杆为四方楞形,挺子鸡脚杆为圆形。
  另有《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记述圆杆转槽子“用圆钢制成,以杆、脚、台、蛋壳均属圆形为其特点。该工具较短,……适用于自动转碓,以便节约人力,为后期改进的连接工具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传统连接工具转槽子、挺子在鸡脚杆上的区别为,通常转槽子鸡脚杆为方形,挺子鸡脚杆为圆形。且《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中对转槽子与挺子的区别描述为“转槽子的鸡脚杆和蛋壳为方形,挺子的鸡脚杆及蛋壳均为圆形”。此三件文物鸡脚杆均为圆形,由于后期改进的圆杆转槽子鸡脚杆也是圆形,故无法仅从鸡脚杆上辨识。
  第三、从蛋壳形状辨识。转槽子“铸铁圆而椭,中空,如悬钟,约梗上活脱,能高下转动,俗曰蛋门,又曰鹅公泡,又曰鸡蛋壳”。为使转槽子所连接的工具能随其转动,故转槽子蛋壳制造成四方楞形。《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转槽子“蛋壳内面为正四方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记述转槽子“(鸡脚杆)上套有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圆能上能下并转动的蛋壳”。挺子所连接的工具不能随其转动,故蛋壳为圆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挺子“鸡脚杆另套内呈圆形的铁壳(俗称蛋壳)”“挺子的外形与转槽子大略相同,……它的铁壳内径呈圆形,所连接的打捞工具不能随挺子转动而转动,此为两者的差异”。《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论述转槽子与挺子的区别在于“转槽子是四方形,能将锉扎紧,能使锉随转槽子的转动而转动。挺子下端是圆的,其原因是不需要打捞工具随挺子转动,而使打捞工具在井内固定不动”。   根据文献记载,转槽子蛋壳为四方楞形,挺子蛋壳为长圆柱形。登记号为Ybf-8的文物,蛋壳上圆下四方楞形;登记号为Ybf-34的文物,蛋壳为四方楞形。从蛋壳来看,这两件文物具备转槽子特征。登记号Ybf-6的这件文物,蛋壳为长圆柱形,具备挺子的特征。
  对照馆藏的其他名称为转槽子的文物,得出转槽子的特征为通体较短,均具备扁方形铁杆、方形鸡脚杆、方形蛋壳、方形球球的特点(圆杆转槽子为圆形鸡脚杆,截圆台体球球)。登记号为Ybf-8、Ybf-34的文物,具备扁方形铁杆、圆鸡脚杆、四方楞形蛋壳,定名为圆杆转槽子。
  对照馆藏的其他名称为挺子的文物,得出挺子特征为长圆条形,具备圆形鸡脚杆、圆柱形蛋壳。登记号为Ybf-6的文物,圆形鸡脚杆,圆柱形蛋壳,定名为挺子。
  2 接草考水筒、接水筒、考筒、竹刮筒
  接草考水筒有些馆藏品登记时写成“考水筒”,为了避免混乱,本文统一采用接草考水筒这一名称。接草考水筒、接水筒、考筒、竹刮筒这四种工具材质相同,均由竹子制成,竹筒上有开窗,外形基本相似,难以辨识。
  接草考水筒是考查井腔内浸漏白水(地下淡水)的工具。
  接水筒是考查井腔内浸漏白水的工具,与接草考水筒相比较,功能相同,形制不同。
  考筒为川北边区常用的测考工具,主要用于测试断落的井中火撑篾(竹篾绳)或落筒的位置。
  竹刮筒用于淘井。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c-8(登记名称:接草考水筒)、登记号:Ybc-18(登记名称:接水筒)、登记号:Ybc-19(登记名称:考查筒)、登记号:Ybc-20(登记名称:考水筒)四件文物。
  2.1 接草考水筒与竹刮筒
  登记号为Ybc-8的这件文物(图4),登记名称为接草考水筒,楠竹制成,长370厘米,直径6.8厘米,中部两侧开有8对窗口(长形洞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的记述,“考水筒用楠竹制成,除底端节巴不通外,其余相通。筒身不开窗口,筒上端圆口置有一束谷草,称为接草、接水草、衔草。使用时配合引草,将水引人筒内进行考查。……使用時,将其装置在考水筒的上口,便可将淡水引入筒内,测得漏水情况”。登记号为Ybc-8的这件文物,竹筒上虽然有开窗,但并无引草,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与书中记载不相符,应为其他文物。
  根据《四川盐政史》记载,刮筒为川北盐场工具,“用以刮井身小口……刮下即装入竹口之内”。《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竹刮筒“中部两侧开有多对窗口(长形洞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使用时,将锥形杂木插入松散泥沙,将泥沙淘进窗孔内,捞出井口”。
  根据以上记载判断,登记号为Ybc-8文物并非接草考水筒,应定名为竹刮筒。
  2.2 接水筒与接草考水筒
  登记号为Ybc-18的这件文物(图5),登记名称为接水筒,楠竹制成,长176厘米,直径8厘米,除底端外,其余竹节打通。筒上端圆口置有一束谷草。另配草秆长86厘米,上扎两把谷草。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接水筒“筒的两侧开有窗孔,窗孔之间的竹节及筒底不穿孔,其上部劈有爪子。每个窗口插有引草(稻草捆扎而成)”,“使用时……待接水筒下井后,由引草将淡水引入筒内,分段考察漏水量及漏水位置”。登记号为Ybc-18的这件文物,竹筒上无开窗,与书中记载不相符,应为其他文物。
  此件文物与前文所提的接草考水筒记述吻合,应定名为接草考水筒。
  2.3 考查筒与接水筒
  登记号为Ybc-19的这件文物(图6),登记名称为考查筒,竹制,长165厘米,直径6厘米,筒的两侧开有4对窗孔,每个窗口各插有一束稻草。
  翻阅资料,并未发现有“考查筒”这一文物名称。登记号为Ybc-19这件文物,与前文所述接水筒吻合,故应定名为接水筒。
  2.4 接草考水筒与考筒
  登记号为Ybc-20的这件文物(图7),登记名称为考水筒,楠竹制成,长150厘米,直径7厘米,竹子两头剖开成两片,用麻绳扎紧呈梭子状。
  这件文物与《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接草考水筒的记述和形制不符。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考筒为川北边区常用的测考工具。主要用于测试断落的井中火撑篾或落筒的位置。“用斑竹制成。将竹的两头剖开成两片,中间留有一定空隙,用麻绳扎紧呈梭子状。上部为把手,下部为考叉”,“使用时……缓缓下放到所考井段,与火掌篾相遇,即能测得落篾深度”。此件文物与书中对考筒的记述相符,故定名为考筒。
  3 扇泥筒、汲卤筒
  扇泥筒和汲卤筒都是重要的扇汲类工具。扇泥筒用来提取井底泥浆,汲卤筒用来提取井下卤水。扇泥筒和汲卤筒最早出现于宋苏轼《蜀盐说》中,“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此时这一汲取工具“桶”并没有确切的名称。
  清代《自流井风物名实说》(吴鼎立于1871年任富顺县知县时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撰成)记载:“取坚韧斑竹或楠竹,除皮,通中,筒头有铁挺,使之坠筒底,有牛皮如钱,半翕半张,方入水时,激钱张,水盈筒内,车一推则水下坠,而钱仍翕。”因用车推,称为推水筒。此时,汲卤和扇泥的工具仍然通称或通用。至清《四川盐法志》(丁宝桢于1875年任四川总督后总纂)记载,推水筒,“凡激水者,水率自上入,此独由下入,故曰吞筒,俗曰推水筒。筒无底,置牛革一片,缀筒底半,用绳系固半,启闭,筒下水激钱张而水入,筒起水坠钱闭,而水仍不洩”。《四川盐法志》又载:“扇泥筒与推水筒略同,惟水筒下用韦做钱,此用布作钱,小异,又曰吞筒。”由此可知,清末,推水筒与扇泥筒已区分开来。推水筒专用提取卤水,其后俗称汲卤筒,扇泥筒用来提取泥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c-12(登记名称:泥筒)、登记号:Yc-18(登记名称:汲卤筒)两件文物。
  登记号为Ybc-12的这件文物(图8),楠竹制成,长398厘米,直径5厘米,筒外部锉有凹箍,外紧缠细麻绳,筒底配有筒脚子。
  登记号为Yc-18的这件文物(图9),楠竹制成,长285厘米,直径10厘米,筒外部锉有凹箍,外紧缠细麻绳,上部有开窗,筒底配有筒脚子。
  《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汲卤筒“其外观除无洞孔外,与引筒、扇泥筒相似”,“泥筒,俗名扇泥筒,又称吞筒。……其上部前后两面开有半圆形孔洞两个。以便梳漏夹杂在泥沙中的淡水”。《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扇泥筒形状构造:“用楠竹制成……上端扎有腰撬,……腰撬下……开有对面窗子。”根据记载,区别辨识汲卤筒与扇泥筒这两件文物,应根据竹筒上部是否开窗来分析。由此推断,登记号为Ybc-12的这件文物,筒上无开窗,应定名为汲卤筒;登记号为Yc-18的这件文物,筒上有开窗,应定名为扇泥筒。
  4 木笼与松球子
  木笼和松球子都是重要的井盐修治井工具,主要用来打捞落在井下的物体。两者均由泥座子、圆杆、周身遍布齿纹的锉头组成。木笼又叫木龙、木楞,是直接打捞落物的工具,主要用来捞取落锉、乱麻、断丝及圆形断铁杆等。使用时,当木龙头撞击落物,龙头在壳内咬住落物后,即可将落物提出。松球子,为辅助打捞工具,能将槽眼的起点处锉刮成大圆口,以便用其他圆锉继续下凿,又可锉断井腔立缝中支出的碎铁和碎镔铁,如遇腔内落有并立的锉杆数根,也可用以挤开,再用其他工具捞取。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a-36(登记名称:木笼)、登记号:Yba-79(登记名称:木笼)、登记号:Ybb-41(登记号:松球子)三件文物。
  登记号为Yba-36的这件文物(图10),铁、竹制成,长195厘米。上部为竹把手,竹把手长75厘米;下接圆铁杆,杆径3厘米;圆铁杆外有竹制壳子,竹制壳子长84厘米,直径10厘米;下部为锉头,锉头长16厘米,锉头直径5厘米,锉头周围交错排布八列齿纹,每列10~14行横纹,齿向上。
  登记号为Yba-79的这件文物(图11),仅有锉头,铁质,长38厘米,锉头长20厘米,直径6.5厘米,锉头周围交错排布七列齿纹,每列齿纹8~10行,齿向上。
  登记号为Ybb-41的这件文物铁质(图12),由泥座子、圆铁杆、锉头组成。长429厘米,杆径5厘米,椭圆形锉头长57厘米,锉头直径12厘米,锉头周圆均布八列齿,每列16~18行齿纹,齿向下。
  这三件锉头外形极为相似,究竟该如何区分呢?有关木笼和松球子记载最详细的书籍为《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其记为“木龙头周圆为七方,每方12列横纹齿,共84齿”“(松球子)锉头底部略呈圆尖状,锉身大略划分成7个条方,每方凿有18个下齿”。由于每一件工具都是结合盐井大小及修治井情况而制作的,每一件锉头齿的列数及每列齿的个数并不相等,故与记述不符。若从齿纹数量辨识名称,似有失偏颇。这里主要从工具的作用着手,结合外部壳子和锉头的齿纹方向考量。
  第一,从外部壳子辨识。《四川盐法志》载:“木笼……把手具中束竹片。”因木笼为直接打捞落物的工具,其外部的壳子可以上下移动。使用时,当木龙接触到落物,壳子可将落物罩住,当龙头上的齿咬住落物后,向上提取时,落物卡在壳内,便于打捞。登记号为Yba-36的文物外有竹壳子,符合木籠的特征。
  第二,从齿纹方向辨识。《四川盐法志》记载:“木笼……上有缺齿皆逆卷。”又《四川盐政史》记载,木笼为川北各场工具,“上有缺齿皆逆卷”。结合两本书中的示意图可知,“齿皆逆卷”指的是木笼头上的齿为上齿。《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中亦有“在周围宰有上齿”之说。做成上齿是因为在向上提取落物时,上齿便于啃咬住物体。因此,登记号为Yba-36、Yba-79的文物为上齿,符合木笼的齿纹特征。
  松球子,主要作用是将槽眼的起点处锉刮成大圆口,以便用其他圆锉继续下凿,也就是说,若用其来锉井开槽眼,则需齿纹向下。登记号为Ybb-41的文物皆为下齿,符合松球子的特征。
  结合工具用途,对照资料,登记号为Yba-36、Yba-79的文物即“有缺齿皆逆卷”,且使用时外罩壳子,因此辨识这两件文物是木笼。
  结合工具的用途、外形特征、资料描述,知松球子的主要特征是铁杆外无壳子,齿纹向下。因此登记号为Ybb-41的文物为松球子。
  文物名称是文物的基础资料,伴随文物始终。文物定名应该科学、严谨、准确。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当有些文物与名称不符时,经年以后,以讹传讹,不利于对历史文物及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扬。在此列出几件有待商榷的文物名称和难以辨识的文物,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熊佐周,潘孝移,曾显清.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M].北京:食品工业出版社,1957.
  [2]吴炜.四川盐政史·卷二·第二篇场产[M].民国二十一年版.
  [3]丁宝桢.四川盐法志·卷三·器具图说[M].清刻本.
  [4]刘德林,周志征.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摘 要:唐家共乐园是近代岭南园林的重要代表,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文旅融合,以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为研究目标,首先阐述了文旅融合的内涵,分析了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措施,最后以珠海市唐家共乐园为例介绍了其实践经验与成效,以期在文旅融合视角下推进历史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文旅融合;历史园林;珠海市唐家共乐园  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
期刊
摘 要: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儒学文化的生动教材,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文化演进、文学风尚、教育发展等息息相关,至今仍影响重大。唱经楼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科举文化遗存,是太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科举文化实物载体,见证了太原儒学的发展和文脉的延续,展现了科举建筑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科举;建筑;历史;文化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集中成片传统村落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传统村落正逐渐消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集中成片传统村落式文物保护单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合理规划设计集中成片传统村落式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文物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问
期刊
摘 要: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文章从构建节庆活动的角度出发,对佛山“头”等大事节的开发背景、初步开发构想、具体实施原则三方面进行论述,为佛山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佛山;全域旅游;节庆活动;头发;脱发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建设,让各类社会资源皆可探索成为旅游资源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
期刊
摘 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宁战斗、生活实践过,为建宁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和红色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时代的新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关键词:革命旧址;现状;保护与利用;建议  1 建宁县革命文物
期刊
摘 要:赫舍里氏,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有以地为姓、以部为氏两种说法。赫舍里氏家族广泛分布于东北各个地区,主要分布在都英额、和多穆哈连、斋谷、哈达、叶赫等地。自天命年间随希福硕色归附后金后,有清一代,赫舍里氏家族涌现许多优秀人物,他们为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统一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关键词:赫舍里氏;索尼;索额图  1 赫舍里氏源流及分布  赫舍里,满语为Heseri Hala,由汉语音译满语得来。在其
期刊
摘 要:通過对焦作市博物馆馆藏嘉禾屯村林场窖藏铜器青铜文物的矫形修复,针对不同青铜文物的变形特点选择针对性的修复矫形方法,并对此次的矫形修复工作谈几点体会,希望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数据的收集,在经验修复的基础上提高矫形工作的科学性。  关键词:青铜器;修复  青铜文物的矫形在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通过捶打、模压、工具整形、加热整形、锯解①等方法还原青铜文物的原貌。在实际操作过
期刊
摘 要:修复受损文物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任务。采用三维扫描与快速成型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做到了非接触、无损害、高精度修复受损文物,应用优势明显。文章首先对三维扫描和快速成型的原理与优势进行了简要概述。随后以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一件金代白瓷瓶为例,分别从表面清洗、局部加固以及缺失处三维模型的构建、打印和黏结等方面,对该文物的三维数字化修复过程展开了详细叙述。最后从数字博物馆发展角度,对未来文物修复领域三维扫
期刊
摘 要:古城墙是我国瑰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显著的功能性建筑,更是城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古城墙对于城市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古城墙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很好地保护古城墙,反而对古城墙造成了破坏。因此,提高普通民众对于古城墙重要性的认识,宣传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非常有必要。文章以大同市古城墙保护为例,对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单纯地对文物进行收藏、保护,到之后的展示参观,直至今日博物馆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来教育公众,以新的姿态步入社会教育行业,成为社会文化发展重要的助推器。作为民族地方的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多年来探索的问题。文章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为例,浅显论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