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初,中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工艺技术。中国井盐工具的发明、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不同形制的凿井、修治井、制盐工具700余件(套),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凿井、修治井工具群。这些工具种类功能繁多,形制复杂多样,难以辨识。在梳理这些珍贵的盐史文物时,发现有些文物名称与资料记载有异,与同一名称的其他文物形貌有别。在此列出四组文物,采取查阅资料、实物比较、老盐工访谈的方式进行考辨,以期确定正确的名称,对文物管理、研究、利用工作有所禆益。
关键词:井盐文物;名称;商榷;辨析
自贡以井盐生产闻名遐迩。北宋初年(1041—1048),人们在四川南部井研、荣州等地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开凿卓筒井。以宋代卓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于宋代发明,明代获得重大改进,清代日益完善,并于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工艺技术。
中国井盐工具的发明、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井盐工具—钻治、打捞、制盐工具多达数百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不同形制的凿井、修治井、制盐工具700余件(套),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凿井、修治井工具群。这些工具种类功能繁多,可用于凿井、打捞、补腔、固井、淘井、扇汲,形制复杂多样,难以辨识。研究这些文物对传承井盐科技,展示井盐技术,加强藏品管理、藏品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梳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这些珍贵的盐史文物时,发现有些文物名称与资料记载有异,与同一名称的其他文物形貌有别。文物名称反映文物的特征、作用、内涵。文物定名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基本和重要工作,准确的定名需要大家商议,共同斟酌。在此列出四组文物,采取查阅资料、实物比较、老盐工访谈的方式进行考辨,与诸君共商,以期确定正确的名称,对文物管理、研究、利用工作有所禆益。
1 转槽子(圆杆转槽子)、挺子
转槽子(圆杆转槽子)、挺子,都是盐井开凿、修治、扇汲中常用的连接工具,主要用来连接钻具及修治井工具。它相当于人的关节,可以上下屈伸,能使钻、治、汲工具在井下作业时操作方便运用自如。这些工具由上端的连接部分、铁杆、鸡脚杆、蛋壳、球球组成。转槽子能连接钻具垂直冲击,击碎岩石,完成凿井的任务,是钻井的必备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转槽子,就不可能钻锉深井。挺子是入井打捞工具的必带之器,也是钻治井的连接工具。它能连接各种不同打捞工具进行打捞、扫、催、抓、勾、割等不同作业。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f-6(登记名称:转槽子)、登记号:Ybf-8(登记名称:转槽子)、登记号:Ybf-34(登记名称:挺子)三件文物。
登记号为Ybf-6的这件文物(图1),铁质,长313厘米,杆径5.5厘米。上部为圆铁杆,下部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75厘米,直径3厘米。鸡脚杆外套椭圆柱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6.5厘米,长直径5厘米,短直径3.5厘米。下端为圆柱形(俗称球球),球球长5厘米,直径4厘米。
登记号为Ybf-8的这件文物(图2),铁质,长223厘米。上部为扁铁杆,下部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73厘米,直径4厘米。鸡脚杆外套上圆柱下四楞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22厘米,方形部位宽6厘米,圆形部位直径5.5厘米。下端为上宽下窄的圆台体(俗称球球),球球长6厘米,上直径7.5厘米,下直径6厘米。
登记号为Ybf-34的这件文物(图3),铁质,长213厘米。上部为扁铁杆,下部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69厘米,直径4厘米。外套楞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20厘米,宽6厘米。下端为上宽下窄的圆台体(俗称球球),球球长5厘米,上直径6厘米,下直径4.5厘米。
区别辨识这几件工具应根据功用,从工具外形构造、鸡脚杆形状、蛋壳形状着手。
第一,从外形构造辨识。《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转槽子“为一扁长铁条……全长1.9公尺”,挺子为“长圆条形,全长4.8公尺”。《四川盐政史》记述行杠“以铁为之,长丈余”。由此推断,转槽子为扁铁杆,以扁为主要特征,较短小;挺子为圆铁杆,以长圆为主要特征,相对较长。登记号为Ybf-8、Ybf-34的这两件文物上部为扁铁杆,具备转槽子特征。
第二,从鸡脚杆形状辨识。《四川盐法志》载,转槽子“末大做方楞,下微椭,俗约四楞鸡脚杆”。《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描述转槽子“鸡脚杆(四楞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转槽子为“四方楞形鸡脚杆”,挺子“圆形鸡脚杆”。《四川盐法志》记载“转槽子柄末製方,而此(挺子)圆径六七分,俗约鸡脚杆”。《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挺子“上接圆形鸡脚杆(较瘦削的铁杆)”。即转槽子的鸡脚杆为四方楞形,挺子鸡脚杆为圆形。
另有《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记述圆杆转槽子“用圆钢制成,以杆、脚、台、蛋壳均属圆形为其特点。该工具较短,……适用于自动转碓,以便节约人力,为后期改进的连接工具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传统连接工具转槽子、挺子在鸡脚杆上的区别为,通常转槽子鸡脚杆为方形,挺子鸡脚杆为圆形。且《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中对转槽子与挺子的区别描述为“转槽子的鸡脚杆和蛋壳为方形,挺子的鸡脚杆及蛋壳均为圆形”。此三件文物鸡脚杆均为圆形,由于后期改进的圆杆转槽子鸡脚杆也是圆形,故无法仅从鸡脚杆上辨识。
第三、从蛋壳形状辨识。转槽子“铸铁圆而椭,中空,如悬钟,约梗上活脱,能高下转动,俗曰蛋门,又曰鹅公泡,又曰鸡蛋壳”。为使转槽子所连接的工具能随其转动,故转槽子蛋壳制造成四方楞形。《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转槽子“蛋壳内面为正四方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记述转槽子“(鸡脚杆)上套有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圆能上能下并转动的蛋壳”。挺子所连接的工具不能随其转动,故蛋壳为圆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挺子“鸡脚杆另套内呈圆形的铁壳(俗称蛋壳)”“挺子的外形与转槽子大略相同,……它的铁壳内径呈圆形,所连接的打捞工具不能随挺子转动而转动,此为两者的差异”。《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论述转槽子与挺子的区别在于“转槽子是四方形,能将锉扎紧,能使锉随转槽子的转动而转动。挺子下端是圆的,其原因是不需要打捞工具随挺子转动,而使打捞工具在井内固定不动”。 根据文献记载,转槽子蛋壳为四方楞形,挺子蛋壳为长圆柱形。登记号为Ybf-8的文物,蛋壳上圆下四方楞形;登记号为Ybf-34的文物,蛋壳为四方楞形。从蛋壳来看,这两件文物具备转槽子特征。登记号Ybf-6的这件文物,蛋壳为长圆柱形,具备挺子的特征。
对照馆藏的其他名称为转槽子的文物,得出转槽子的特征为通体较短,均具备扁方形铁杆、方形鸡脚杆、方形蛋壳、方形球球的特点(圆杆转槽子为圆形鸡脚杆,截圆台体球球)。登记号为Ybf-8、Ybf-34的文物,具备扁方形铁杆、圆鸡脚杆、四方楞形蛋壳,定名为圆杆转槽子。
对照馆藏的其他名称为挺子的文物,得出挺子特征为长圆条形,具备圆形鸡脚杆、圆柱形蛋壳。登记号为Ybf-6的文物,圆形鸡脚杆,圆柱形蛋壳,定名为挺子。
2 接草考水筒、接水筒、考筒、竹刮筒
接草考水筒有些馆藏品登记时写成“考水筒”,为了避免混乱,本文统一采用接草考水筒这一名称。接草考水筒、接水筒、考筒、竹刮筒这四种工具材质相同,均由竹子制成,竹筒上有开窗,外形基本相似,难以辨识。
接草考水筒是考查井腔内浸漏白水(地下淡水)的工具。
接水筒是考查井腔内浸漏白水的工具,与接草考水筒相比较,功能相同,形制不同。
考筒为川北边区常用的测考工具,主要用于测试断落的井中火撑篾(竹篾绳)或落筒的位置。
竹刮筒用于淘井。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c-8(登记名称:接草考水筒)、登记号:Ybc-18(登记名称:接水筒)、登记号:Ybc-19(登记名称:考查筒)、登记号:Ybc-20(登记名称:考水筒)四件文物。
2.1 接草考水筒与竹刮筒
登记号为Ybc-8的这件文物(图4),登记名称为接草考水筒,楠竹制成,长370厘米,直径6.8厘米,中部两侧开有8对窗口(长形洞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的记述,“考水筒用楠竹制成,除底端节巴不通外,其余相通。筒身不开窗口,筒上端圆口置有一束谷草,称为接草、接水草、衔草。使用时配合引草,将水引人筒内进行考查。……使用時,将其装置在考水筒的上口,便可将淡水引入筒内,测得漏水情况”。登记号为Ybc-8的这件文物,竹筒上虽然有开窗,但并无引草,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与书中记载不相符,应为其他文物。
根据《四川盐政史》记载,刮筒为川北盐场工具,“用以刮井身小口……刮下即装入竹口之内”。《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竹刮筒“中部两侧开有多对窗口(长形洞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使用时,将锥形杂木插入松散泥沙,将泥沙淘进窗孔内,捞出井口”。
根据以上记载判断,登记号为Ybc-8文物并非接草考水筒,应定名为竹刮筒。
2.2 接水筒与接草考水筒
登记号为Ybc-18的这件文物(图5),登记名称为接水筒,楠竹制成,长176厘米,直径8厘米,除底端外,其余竹节打通。筒上端圆口置有一束谷草。另配草秆长86厘米,上扎两把谷草。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接水筒“筒的两侧开有窗孔,窗孔之间的竹节及筒底不穿孔,其上部劈有爪子。每个窗口插有引草(稻草捆扎而成)”,“使用时……待接水筒下井后,由引草将淡水引入筒内,分段考察漏水量及漏水位置”。登记号为Ybc-18的这件文物,竹筒上无开窗,与书中记载不相符,应为其他文物。
此件文物与前文所提的接草考水筒记述吻合,应定名为接草考水筒。
2.3 考查筒与接水筒
登记号为Ybc-19的这件文物(图6),登记名称为考查筒,竹制,长165厘米,直径6厘米,筒的两侧开有4对窗孔,每个窗口各插有一束稻草。
翻阅资料,并未发现有“考查筒”这一文物名称。登记号为Ybc-19这件文物,与前文所述接水筒吻合,故应定名为接水筒。
2.4 接草考水筒与考筒
登记号为Ybc-20的这件文物(图7),登记名称为考水筒,楠竹制成,长150厘米,直径7厘米,竹子两头剖开成两片,用麻绳扎紧呈梭子状。
这件文物与《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接草考水筒的记述和形制不符。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考筒为川北边区常用的测考工具。主要用于测试断落的井中火撑篾或落筒的位置。“用斑竹制成。将竹的两头剖开成两片,中间留有一定空隙,用麻绳扎紧呈梭子状。上部为把手,下部为考叉”,“使用时……缓缓下放到所考井段,与火掌篾相遇,即能测得落篾深度”。此件文物与书中对考筒的记述相符,故定名为考筒。
3 扇泥筒、汲卤筒
扇泥筒和汲卤筒都是重要的扇汲类工具。扇泥筒用来提取井底泥浆,汲卤筒用来提取井下卤水。扇泥筒和汲卤筒最早出现于宋苏轼《蜀盐说》中,“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此时这一汲取工具“桶”并没有确切的名称。
清代《自流井风物名实说》(吴鼎立于1871年任富顺县知县时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撰成)记载:“取坚韧斑竹或楠竹,除皮,通中,筒头有铁挺,使之坠筒底,有牛皮如钱,半翕半张,方入水时,激钱张,水盈筒内,车一推则水下坠,而钱仍翕。”因用车推,称为推水筒。此时,汲卤和扇泥的工具仍然通称或通用。至清《四川盐法志》(丁宝桢于1875年任四川总督后总纂)记载,推水筒,“凡激水者,水率自上入,此独由下入,故曰吞筒,俗曰推水筒。筒无底,置牛革一片,缀筒底半,用绳系固半,启闭,筒下水激钱张而水入,筒起水坠钱闭,而水仍不洩”。《四川盐法志》又载:“扇泥筒与推水筒略同,惟水筒下用韦做钱,此用布作钱,小异,又曰吞筒。”由此可知,清末,推水筒与扇泥筒已区分开来。推水筒专用提取卤水,其后俗称汲卤筒,扇泥筒用来提取泥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c-12(登记名称:泥筒)、登记号:Yc-18(登记名称:汲卤筒)两件文物。
登记号为Ybc-12的这件文物(图8),楠竹制成,长398厘米,直径5厘米,筒外部锉有凹箍,外紧缠细麻绳,筒底配有筒脚子。
登记号为Yc-18的这件文物(图9),楠竹制成,长285厘米,直径10厘米,筒外部锉有凹箍,外紧缠细麻绳,上部有开窗,筒底配有筒脚子。
《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汲卤筒“其外观除无洞孔外,与引筒、扇泥筒相似”,“泥筒,俗名扇泥筒,又称吞筒。……其上部前后两面开有半圆形孔洞两个。以便梳漏夹杂在泥沙中的淡水”。《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扇泥筒形状构造:“用楠竹制成……上端扎有腰撬,……腰撬下……开有对面窗子。”根据记载,区别辨识汲卤筒与扇泥筒这两件文物,应根据竹筒上部是否开窗来分析。由此推断,登记号为Ybc-12的这件文物,筒上无开窗,应定名为汲卤筒;登记号为Yc-18的这件文物,筒上有开窗,应定名为扇泥筒。
4 木笼与松球子
木笼和松球子都是重要的井盐修治井工具,主要用来打捞落在井下的物体。两者均由泥座子、圆杆、周身遍布齿纹的锉头组成。木笼又叫木龙、木楞,是直接打捞落物的工具,主要用来捞取落锉、乱麻、断丝及圆形断铁杆等。使用时,当木龙头撞击落物,龙头在壳内咬住落物后,即可将落物提出。松球子,为辅助打捞工具,能将槽眼的起点处锉刮成大圆口,以便用其他圆锉继续下凿,又可锉断井腔立缝中支出的碎铁和碎镔铁,如遇腔内落有并立的锉杆数根,也可用以挤开,再用其他工具捞取。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a-36(登记名称:木笼)、登记号:Yba-79(登记名称:木笼)、登记号:Ybb-41(登记号:松球子)三件文物。
登记号为Yba-36的这件文物(图10),铁、竹制成,长195厘米。上部为竹把手,竹把手长75厘米;下接圆铁杆,杆径3厘米;圆铁杆外有竹制壳子,竹制壳子长84厘米,直径10厘米;下部为锉头,锉头长16厘米,锉头直径5厘米,锉头周围交错排布八列齿纹,每列10~14行横纹,齿向上。
登记号为Yba-79的这件文物(图11),仅有锉头,铁质,长38厘米,锉头长20厘米,直径6.5厘米,锉头周围交错排布七列齿纹,每列齿纹8~10行,齿向上。
登记号为Ybb-41的这件文物铁质(图12),由泥座子、圆铁杆、锉头组成。长429厘米,杆径5厘米,椭圆形锉头长57厘米,锉头直径12厘米,锉头周圆均布八列齿,每列16~18行齿纹,齿向下。
这三件锉头外形极为相似,究竟该如何区分呢?有关木笼和松球子记载最详细的书籍为《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其记为“木龙头周圆为七方,每方12列横纹齿,共84齿”“(松球子)锉头底部略呈圆尖状,锉身大略划分成7个条方,每方凿有18个下齿”。由于每一件工具都是结合盐井大小及修治井情况而制作的,每一件锉头齿的列数及每列齿的个数并不相等,故与记述不符。若从齿纹数量辨识名称,似有失偏颇。这里主要从工具的作用着手,结合外部壳子和锉头的齿纹方向考量。
第一,从外部壳子辨识。《四川盐法志》载:“木笼……把手具中束竹片。”因木笼为直接打捞落物的工具,其外部的壳子可以上下移动。使用时,当木龙接触到落物,壳子可将落物罩住,当龙头上的齿咬住落物后,向上提取时,落物卡在壳内,便于打捞。登记号为Yba-36的文物外有竹壳子,符合木籠的特征。
第二,从齿纹方向辨识。《四川盐法志》记载:“木笼……上有缺齿皆逆卷。”又《四川盐政史》记载,木笼为川北各场工具,“上有缺齿皆逆卷”。结合两本书中的示意图可知,“齿皆逆卷”指的是木笼头上的齿为上齿。《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中亦有“在周围宰有上齿”之说。做成上齿是因为在向上提取落物时,上齿便于啃咬住物体。因此,登记号为Yba-36、Yba-79的文物为上齿,符合木笼的齿纹特征。
松球子,主要作用是将槽眼的起点处锉刮成大圆口,以便用其他圆锉继续下凿,也就是说,若用其来锉井开槽眼,则需齿纹向下。登记号为Ybb-41的文物皆为下齿,符合松球子的特征。
结合工具用途,对照资料,登记号为Yba-36、Yba-79的文物即“有缺齿皆逆卷”,且使用时外罩壳子,因此辨识这两件文物是木笼。
结合工具的用途、外形特征、资料描述,知松球子的主要特征是铁杆外无壳子,齿纹向下。因此登记号为Ybb-41的文物为松球子。
文物名称是文物的基础资料,伴随文物始终。文物定名应该科学、严谨、准确。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当有些文物与名称不符时,经年以后,以讹传讹,不利于对历史文物及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扬。在此列出几件有待商榷的文物名称和难以辨识的文物,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熊佐周,潘孝移,曾显清.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M].北京:食品工业出版社,1957.
[2]吴炜.四川盐政史·卷二·第二篇场产[M].民国二十一年版.
[3]丁宝桢.四川盐法志·卷三·器具图说[M].清刻本.
[4]刘德林,周志征.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关键词:井盐文物;名称;商榷;辨析
自贡以井盐生产闻名遐迩。北宋初年(1041—1048),人们在四川南部井研、荣州等地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开凿卓筒井。以宋代卓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于宋代发明,明代获得重大改进,清代日益完善,并于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工艺技术。
中国井盐工具的发明、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井盐工具—钻治、打捞、制盐工具多达数百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不同形制的凿井、修治井、制盐工具700余件(套),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凿井、修治井工具群。这些工具种类功能繁多,可用于凿井、打捞、补腔、固井、淘井、扇汲,形制复杂多样,难以辨识。研究这些文物对传承井盐科技,展示井盐技术,加强藏品管理、藏品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梳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这些珍贵的盐史文物时,发现有些文物名称与资料记载有异,与同一名称的其他文物形貌有别。文物名称反映文物的特征、作用、内涵。文物定名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基本和重要工作,准确的定名需要大家商议,共同斟酌。在此列出四组文物,采取查阅资料、实物比较、老盐工访谈的方式进行考辨,与诸君共商,以期确定正确的名称,对文物管理、研究、利用工作有所禆益。
1 转槽子(圆杆转槽子)、挺子
转槽子(圆杆转槽子)、挺子,都是盐井开凿、修治、扇汲中常用的连接工具,主要用来连接钻具及修治井工具。它相当于人的关节,可以上下屈伸,能使钻、治、汲工具在井下作业时操作方便运用自如。这些工具由上端的连接部分、铁杆、鸡脚杆、蛋壳、球球组成。转槽子能连接钻具垂直冲击,击碎岩石,完成凿井的任务,是钻井的必备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转槽子,就不可能钻锉深井。挺子是入井打捞工具的必带之器,也是钻治井的连接工具。它能连接各种不同打捞工具进行打捞、扫、催、抓、勾、割等不同作业。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f-6(登记名称:转槽子)、登记号:Ybf-8(登记名称:转槽子)、登记号:Ybf-34(登记名称:挺子)三件文物。
登记号为Ybf-6的这件文物(图1),铁质,长313厘米,杆径5.5厘米。上部为圆铁杆,下部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75厘米,直径3厘米。鸡脚杆外套椭圆柱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6.5厘米,长直径5厘米,短直径3.5厘米。下端为圆柱形(俗称球球),球球长5厘米,直径4厘米。
登记号为Ybf-8的这件文物(图2),铁质,长223厘米。上部为扁铁杆,下部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73厘米,直径4厘米。鸡脚杆外套上圆柱下四楞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22厘米,方形部位宽6厘米,圆形部位直径5.5厘米。下端为上宽下窄的圆台体(俗称球球),球球长6厘米,上直径7.5厘米,下直径6厘米。
登记号为Ybf-34的这件文物(图3),铁质,长213厘米。上部为扁铁杆,下部為圆形鸡脚杆。鸡脚杆长69厘米,直径4厘米。外套楞形铁壳(俗称蛋壳),蛋壳长20厘米,宽6厘米。下端为上宽下窄的圆台体(俗称球球),球球长5厘米,上直径6厘米,下直径4.5厘米。
区别辨识这几件工具应根据功用,从工具外形构造、鸡脚杆形状、蛋壳形状着手。
第一,从外形构造辨识。《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转槽子“为一扁长铁条……全长1.9公尺”,挺子为“长圆条形,全长4.8公尺”。《四川盐政史》记述行杠“以铁为之,长丈余”。由此推断,转槽子为扁铁杆,以扁为主要特征,较短小;挺子为圆铁杆,以长圆为主要特征,相对较长。登记号为Ybf-8、Ybf-34的这两件文物上部为扁铁杆,具备转槽子特征。
第二,从鸡脚杆形状辨识。《四川盐法志》载,转槽子“末大做方楞,下微椭,俗约四楞鸡脚杆”。《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描述转槽子“鸡脚杆(四楞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转槽子为“四方楞形鸡脚杆”,挺子“圆形鸡脚杆”。《四川盐法志》记载“转槽子柄末製方,而此(挺子)圆径六七分,俗约鸡脚杆”。《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挺子“上接圆形鸡脚杆(较瘦削的铁杆)”。即转槽子的鸡脚杆为四方楞形,挺子鸡脚杆为圆形。
另有《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记述圆杆转槽子“用圆钢制成,以杆、脚、台、蛋壳均属圆形为其特点。该工具较短,……适用于自动转碓,以便节约人力,为后期改进的连接工具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传统连接工具转槽子、挺子在鸡脚杆上的区别为,通常转槽子鸡脚杆为方形,挺子鸡脚杆为圆形。且《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中对转槽子与挺子的区别描述为“转槽子的鸡脚杆和蛋壳为方形,挺子的鸡脚杆及蛋壳均为圆形”。此三件文物鸡脚杆均为圆形,由于后期改进的圆杆转槽子鸡脚杆也是圆形,故无法仅从鸡脚杆上辨识。
第三、从蛋壳形状辨识。转槽子“铸铁圆而椭,中空,如悬钟,约梗上活脱,能高下转动,俗曰蛋门,又曰鹅公泡,又曰鸡蛋壳”。为使转槽子所连接的工具能随其转动,故转槽子蛋壳制造成四方楞形。《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转槽子“蛋壳内面为正四方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记述转槽子“(鸡脚杆)上套有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圆能上能下并转动的蛋壳”。挺子所连接的工具不能随其转动,故蛋壳为圆形。《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挺子“鸡脚杆另套内呈圆形的铁壳(俗称蛋壳)”“挺子的外形与转槽子大略相同,……它的铁壳内径呈圆形,所连接的打捞工具不能随挺子转动而转动,此为两者的差异”。《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论述转槽子与挺子的区别在于“转槽子是四方形,能将锉扎紧,能使锉随转槽子的转动而转动。挺子下端是圆的,其原因是不需要打捞工具随挺子转动,而使打捞工具在井内固定不动”。 根据文献记载,转槽子蛋壳为四方楞形,挺子蛋壳为长圆柱形。登记号为Ybf-8的文物,蛋壳上圆下四方楞形;登记号为Ybf-34的文物,蛋壳为四方楞形。从蛋壳来看,这两件文物具备转槽子特征。登记号Ybf-6的这件文物,蛋壳为长圆柱形,具备挺子的特征。
对照馆藏的其他名称为转槽子的文物,得出转槽子的特征为通体较短,均具备扁方形铁杆、方形鸡脚杆、方形蛋壳、方形球球的特点(圆杆转槽子为圆形鸡脚杆,截圆台体球球)。登记号为Ybf-8、Ybf-34的文物,具备扁方形铁杆、圆鸡脚杆、四方楞形蛋壳,定名为圆杆转槽子。
对照馆藏的其他名称为挺子的文物,得出挺子特征为长圆条形,具备圆形鸡脚杆、圆柱形蛋壳。登记号为Ybf-6的文物,圆形鸡脚杆,圆柱形蛋壳,定名为挺子。
2 接草考水筒、接水筒、考筒、竹刮筒
接草考水筒有些馆藏品登记时写成“考水筒”,为了避免混乱,本文统一采用接草考水筒这一名称。接草考水筒、接水筒、考筒、竹刮筒这四种工具材质相同,均由竹子制成,竹筒上有开窗,外形基本相似,难以辨识。
接草考水筒是考查井腔内浸漏白水(地下淡水)的工具。
接水筒是考查井腔内浸漏白水的工具,与接草考水筒相比较,功能相同,形制不同。
考筒为川北边区常用的测考工具,主要用于测试断落的井中火撑篾(竹篾绳)或落筒的位置。
竹刮筒用于淘井。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c-8(登记名称:接草考水筒)、登记号:Ybc-18(登记名称:接水筒)、登记号:Ybc-19(登记名称:考查筒)、登记号:Ybc-20(登记名称:考水筒)四件文物。
2.1 接草考水筒与竹刮筒
登记号为Ybc-8的这件文物(图4),登记名称为接草考水筒,楠竹制成,长370厘米,直径6.8厘米,中部两侧开有8对窗口(长形洞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的记述,“考水筒用楠竹制成,除底端节巴不通外,其余相通。筒身不开窗口,筒上端圆口置有一束谷草,称为接草、接水草、衔草。使用时配合引草,将水引人筒内进行考查。……使用時,将其装置在考水筒的上口,便可将淡水引入筒内,测得漏水情况”。登记号为Ybc-8的这件文物,竹筒上虽然有开窗,但并无引草,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与书中记载不相符,应为其他文物。
根据《四川盐政史》记载,刮筒为川北盐场工具,“用以刮井身小口……刮下即装入竹口之内”。《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竹刮筒“中部两侧开有多对窗口(长形洞孔),下部捆扎有圆锥形硬杂木。……使用时,将锥形杂木插入松散泥沙,将泥沙淘进窗孔内,捞出井口”。
根据以上记载判断,登记号为Ybc-8文物并非接草考水筒,应定名为竹刮筒。
2.2 接水筒与接草考水筒
登记号为Ybc-18的这件文物(图5),登记名称为接水筒,楠竹制成,长176厘米,直径8厘米,除底端外,其余竹节打通。筒上端圆口置有一束谷草。另配草秆长86厘米,上扎两把谷草。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接水筒“筒的两侧开有窗孔,窗孔之间的竹节及筒底不穿孔,其上部劈有爪子。每个窗口插有引草(稻草捆扎而成)”,“使用时……待接水筒下井后,由引草将淡水引入筒内,分段考察漏水量及漏水位置”。登记号为Ybc-18的这件文物,竹筒上无开窗,与书中记载不相符,应为其他文物。
此件文物与前文所提的接草考水筒记述吻合,应定名为接草考水筒。
2.3 考查筒与接水筒
登记号为Ybc-19的这件文物(图6),登记名称为考查筒,竹制,长165厘米,直径6厘米,筒的两侧开有4对窗孔,每个窗口各插有一束稻草。
翻阅资料,并未发现有“考查筒”这一文物名称。登记号为Ybc-19这件文物,与前文所述接水筒吻合,故应定名为接水筒。
2.4 接草考水筒与考筒
登记号为Ybc-20的这件文物(图7),登记名称为考水筒,楠竹制成,长150厘米,直径7厘米,竹子两头剖开成两片,用麻绳扎紧呈梭子状。
这件文物与《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中接草考水筒的记述和形制不符。
根据《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考筒为川北边区常用的测考工具。主要用于测试断落的井中火撑篾或落筒的位置。“用斑竹制成。将竹的两头剖开成两片,中间留有一定空隙,用麻绳扎紧呈梭子状。上部为把手,下部为考叉”,“使用时……缓缓下放到所考井段,与火掌篾相遇,即能测得落篾深度”。此件文物与书中对考筒的记述相符,故定名为考筒。
3 扇泥筒、汲卤筒
扇泥筒和汲卤筒都是重要的扇汲类工具。扇泥筒用来提取井底泥浆,汲卤筒用来提取井下卤水。扇泥筒和汲卤筒最早出现于宋苏轼《蜀盐说》中,“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此时这一汲取工具“桶”并没有确切的名称。
清代《自流井风物名实说》(吴鼎立于1871年任富顺县知县时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撰成)记载:“取坚韧斑竹或楠竹,除皮,通中,筒头有铁挺,使之坠筒底,有牛皮如钱,半翕半张,方入水时,激钱张,水盈筒内,车一推则水下坠,而钱仍翕。”因用车推,称为推水筒。此时,汲卤和扇泥的工具仍然通称或通用。至清《四川盐法志》(丁宝桢于1875年任四川总督后总纂)记载,推水筒,“凡激水者,水率自上入,此独由下入,故曰吞筒,俗曰推水筒。筒无底,置牛革一片,缀筒底半,用绳系固半,启闭,筒下水激钱张而水入,筒起水坠钱闭,而水仍不洩”。《四川盐法志》又载:“扇泥筒与推水筒略同,惟水筒下用韦做钱,此用布作钱,小异,又曰吞筒。”由此可知,清末,推水筒与扇泥筒已区分开来。推水筒专用提取卤水,其后俗称汲卤筒,扇泥筒用来提取泥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c-12(登记名称:泥筒)、登记号:Yc-18(登记名称:汲卤筒)两件文物。
登记号为Ybc-12的这件文物(图8),楠竹制成,长398厘米,直径5厘米,筒外部锉有凹箍,外紧缠细麻绳,筒底配有筒脚子。
登记号为Yc-18的这件文物(图9),楠竹制成,长285厘米,直径10厘米,筒外部锉有凹箍,外紧缠细麻绳,上部有开窗,筒底配有筒脚子。
《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记述,汲卤筒“其外观除无洞孔外,与引筒、扇泥筒相似”,“泥筒,俗名扇泥筒,又称吞筒。……其上部前后两面开有半圆形孔洞两个。以便梳漏夹杂在泥沙中的淡水”。《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记述扇泥筒形状构造:“用楠竹制成……上端扎有腰撬,……腰撬下……开有对面窗子。”根据记载,区别辨识汲卤筒与扇泥筒这两件文物,应根据竹筒上部是否开窗来分析。由此推断,登记号为Ybc-12的这件文物,筒上无开窗,应定名为汲卤筒;登记号为Yc-18的这件文物,筒上有开窗,应定名为扇泥筒。
4 木笼与松球子
木笼和松球子都是重要的井盐修治井工具,主要用来打捞落在井下的物体。两者均由泥座子、圆杆、周身遍布齿纹的锉头组成。木笼又叫木龙、木楞,是直接打捞落物的工具,主要用来捞取落锉、乱麻、断丝及圆形断铁杆等。使用时,当木龙头撞击落物,龙头在壳内咬住落物后,即可将落物提出。松球子,为辅助打捞工具,能将槽眼的起点处锉刮成大圆口,以便用其他圆锉继续下凿,又可锉断井腔立缝中支出的碎铁和碎镔铁,如遇腔内落有并立的锉杆数根,也可用以挤开,再用其他工具捞取。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登记号:Yba-36(登记名称:木笼)、登记号:Yba-79(登记名称:木笼)、登记号:Ybb-41(登记号:松球子)三件文物。
登记号为Yba-36的这件文物(图10),铁、竹制成,长195厘米。上部为竹把手,竹把手长75厘米;下接圆铁杆,杆径3厘米;圆铁杆外有竹制壳子,竹制壳子长84厘米,直径10厘米;下部为锉头,锉头长16厘米,锉头直径5厘米,锉头周围交错排布八列齿纹,每列10~14行横纹,齿向上。
登记号为Yba-79的这件文物(图11),仅有锉头,铁质,长38厘米,锉头长20厘米,直径6.5厘米,锉头周围交错排布七列齿纹,每列齿纹8~10行,齿向上。
登记号为Ybb-41的这件文物铁质(图12),由泥座子、圆铁杆、锉头组成。长429厘米,杆径5厘米,椭圆形锉头长57厘米,锉头直径12厘米,锉头周圆均布八列齿,每列16~18行齿纹,齿向下。
这三件锉头外形极为相似,究竟该如何区分呢?有关木笼和松球子记载最详细的书籍为《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其记为“木龙头周圆为七方,每方12列横纹齿,共84齿”“(松球子)锉头底部略呈圆尖状,锉身大略划分成7个条方,每方凿有18个下齿”。由于每一件工具都是结合盐井大小及修治井情况而制作的,每一件锉头齿的列数及每列齿的个数并不相等,故与记述不符。若从齿纹数量辨识名称,似有失偏颇。这里主要从工具的作用着手,结合外部壳子和锉头的齿纹方向考量。
第一,从外部壳子辨识。《四川盐法志》载:“木笼……把手具中束竹片。”因木笼为直接打捞落物的工具,其外部的壳子可以上下移动。使用时,当木龙接触到落物,壳子可将落物罩住,当龙头上的齿咬住落物后,向上提取时,落物卡在壳内,便于打捞。登记号为Yba-36的文物外有竹壳子,符合木籠的特征。
第二,从齿纹方向辨识。《四川盐法志》记载:“木笼……上有缺齿皆逆卷。”又《四川盐政史》记载,木笼为川北各场工具,“上有缺齿皆逆卷”。结合两本书中的示意图可知,“齿皆逆卷”指的是木笼头上的齿为上齿。《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中亦有“在周围宰有上齿”之说。做成上齿是因为在向上提取落物时,上齿便于啃咬住物体。因此,登记号为Yba-36、Yba-79的文物为上齿,符合木笼的齿纹特征。
松球子,主要作用是将槽眼的起点处锉刮成大圆口,以便用其他圆锉继续下凿,也就是说,若用其来锉井开槽眼,则需齿纹向下。登记号为Ybb-41的文物皆为下齿,符合松球子的特征。
结合工具用途,对照资料,登记号为Yba-36、Yba-79的文物即“有缺齿皆逆卷”,且使用时外罩壳子,因此辨识这两件文物是木笼。
结合工具的用途、外形特征、资料描述,知松球子的主要特征是铁杆外无壳子,齿纹向下。因此登记号为Ybb-41的文物为松球子。
文物名称是文物的基础资料,伴随文物始终。文物定名应该科学、严谨、准确。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当有些文物与名称不符时,经年以后,以讹传讹,不利于对历史文物及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扬。在此列出几件有待商榷的文物名称和难以辨识的文物,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熊佐周,潘孝移,曾显清.自贡盐场锉井及治井技术[M].北京:食品工业出版社,1957.
[2]吴炜.四川盐政史·卷二·第二篇场产[M].民国二十一年版.
[3]丁宝桢.四川盐法志·卷三·器具图说[M].清刻本.
[4]刘德林,周志征.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