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迁移 ?诗趣课堂”话送别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343243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送别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教师将现实材料和诗歌背景有机融合,将当下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与诗人本身的人际交往相结合,设计“一个小粉丝的追星史”“偶像也追星”“朋友圈”等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独特的视觉效果及具体的视听文字,跨越时空,古今相连,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有活力的诗趣课堂。学生们畅所欲言,领略了诗意之外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到古代诗人离我们并不遥远。
  【关键词】古诗教学;时空迁移;诗趣课堂;创新学法
  一、背景分析
  “聚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这是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到的送别场面。古诗中也有很多表现这种离愁别绪的描写,我们把这一题材的古诗称为送别诗。送别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样的意境与情怀,需要学生好好地体悟。古诗词的语言虽然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较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送别古诗教学如何创新,如何上出新意,在《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送别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尝试将现实材料和诗歌背景有机融合,将当下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与诗人的人际交往相结合,跨越时空,古今相连,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案例描述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两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前者是李白于泾县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歌描绘了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者描绘了在烟花春色、无边无际的长江背景中,李白目送友人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际而不忍离去的场景,两位风流倜傥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色彩明快,情深意长。
  (一)“一个小粉丝的追星史”——学习《赠汪伦》
  师:老师来介绍一下汪伦,给你们讲个故事,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粉丝的追星史”。(PPT出示漫画古诗插页、视频)
  唐朝有这样一个人,名字叫汪伦。他住在今天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旁,是个酿酒师,爱好诗歌,对那些创作诗歌的人很是仰慕,尤其崇拜當时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可以说,汪伦是李白的“粉丝”,他想着哪一天能够有机会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有一天,他得知李白游历到自己家乡附近,就想着见他一面。汪伦怎么才能见到李白呢?
  1“追星”第一招:写信相邀
  师:他灵机一动,有了!写信!汪伦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你们自己读一读,看看读得懂吗?
  (出示古人书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
  师:同学们,李白看到这封信,想不想来?为什么?
  生:一说李白,人们就会想起饮酒作诗的场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HJ23mm]
  生:李白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
  生:李白从20多岁离家开始,直到最后死去,几乎大半生都在各地游历,可以说走过了大半个中国,有桃花林看当然愿意来欣赏一番了。
  师:看来,汪伦了解到李白的喜好,于是写了这封信,真可谓用心良苦。
  师:不过,汪伦其实动了点“歪脑筋”。等到李白来了,才跟他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出示汪伦原话)这是什么意思呀?
  生:桃花是指桃花潭,不是有十里桃花林;万家酒店是店主人姓万,不是一万家酒店。
  师:可以说,李白是被汪伦“骗”来的。可是,李白不愧是大诗人,他并没有生气,而是被“粉丝”的盛情所感动,与汪伦结为好友,住下来和他饮酒论诗,谈天说地,这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师:同学们,古诗离我们不远,古人跟今天的我们一样,也有“粉丝”,也会“追星”。
  2“追星”第二招:踏歌相送
  师:汪伦成功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接下来,他还会做什么来“追星”呢?第二招被李白写在了这首诗里,(出示古诗)谁来读一读?
  师:猜猜汪伦带谁来了?(播放多媒体音效)一群人浩浩荡荡,踏着拍子,边走边唱边舞,为李白送行,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热闹。
  师:来,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诗,为李白踏歌送行。
  师:讲到这里,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李白坐在船上都要走了,汪伦才来送别呢?汪伦来得有点迟呀。怎么回事儿?自己想一想。
  生:他可能是无心的。
  生:也可能是他刻意为之。
  师:同学们,随着这首诗,汪伦的“追星史”也流传至今,老人小孩都知道他。让我们闭上眼睛,把这段佳话留在心中,再读一遍。
  (二)“偶像也追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李白是汪伦的“偶像”,但偶像也“追星”,你们知道李白追的是哪个“星”吗?
  生:李白都那么有名气了,他会追谁呢?
  师:别着急,咱们先来看看李白的“朋友圈”。(出示视频)
  李白一生走南闯北,有过三次漫游,两次入仕,还有一次流放。他交友无数,既有把酒言欢的酒友,也有吟诗作对的诗友,甚至还有当朝权贵。其中有一人,李白非常崇拜他,还为他写了许多诗。(出示《赠孟浩然》)
  师:猜到是谁了吗?
  生:孟浩然。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和孟浩然。(出示视频)
  师: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于是立刻前往拜见。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李白“追星”的故事。(出示注释)
  生:故人、孤帆、唯见……
  师:李白目送自己的“偶像”离开,与孟浩然这样一个故人、知己、前辈离别,李白当然满腹离愁。
  (三)“粉丝追星”不一样——对比学习
  师:同学们,同样是“粉丝追星”,大家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送别方式、送别情感、送别气氛……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生:送别的人不同,情感不同。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人和我们一样,有喜欢的“偶像”,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追星”,且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在这两首送别诗中,我们就体会到了不同的离别之情。古诗中有关送别的主题屡见不鲜。(多媒体出示一组送别古诗)送别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学学其他诗文……
  三、案例反思
  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1]古诗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想尽一切办法创设新意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古诗,使学生徜徉在古诗的意境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营造有活力的诗趣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侧重点,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有活力的诗趣教学课堂。学生有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习才会自主有效地进行。
  本案例中,“一个小粉丝的追星史”环节中的“追星”第一招是写信相邀。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漫画故事题材,绘声绘色地讲述一页页漫画的插图情景,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让学生了解了古诗背后的故事。再如“偶像也追星”环节中的李白的“朋友圈”设计,孩子们对微信“朋友圈”并不陌生,大诗人李白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李白都有哪些朋友。李白交友无数,既有把酒言欢的酒友,也有吟诗作对的诗友,甚至还有当朝权贵。其中,李白非常崇拜一个人,为他写了许多诗,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孟浩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古诗离我们不远,古人跟今天的我们一样,也有“粉丝”,也有“追星”。谁说学习古诗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这样的古诗课堂学习中兴趣是盎然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愉悦的。
  (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走进诗人生活情谊话送别
  学生对古代诗人的生活不熟悉,也不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究竟表现了怎样一种离别之情,又怎样让学生感悟两位诗人之间的情谊?在这里,教师可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同身受。
  本案例中,教师运用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认识孟浩然,走近孟浩然。视频展现了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相见的那一幕画面。孟夫子顾不得整理衣冠,李白谦虚的求教,两人之间的寒暄,相见恨晚的情怀……黄鹤楼离别之际,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活生生的一幕幕场景,让学生们也走进了这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我们欣赏诗要走近诗人,恰当地运用视频于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其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领略诗歌的意外之趣,得到阅读的意外惊喜。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创新学法生发别样精彩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领悟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恰当运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多媒体,能使我们的古诗教学充满情趣,生发别样精彩。
  本案例中,在“追星”第二招“踏歌”,汪伦成功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他还会用什么别的方法来“追星”呢?第二招被李白写在了这首诗里,“踏歌”的场面是怎样的?猜猜汪伦带谁来了呢?(教师呈現多媒体画面与音效)一群人浩浩荡荡,踏着拍子,边走边唱边舞,为李白送行,什么感觉?为什么李白坐在船上都要走了,汪伦才来送别呢?汪伦来得有点迟呀。怎么回事儿?学生有的说汪伦是无心的,有的说汪伦是刻意为之……再如,在与“粉丝追星”不一样的对比学习环节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送别诗的画面。古诗中关于送别的主题屡见不鲜。如王维送元二出塞时,以酒相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送别董大时赠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张九龄在《折杨柳》中写道:“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送别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一首首古诗的画面背景下,学生畅所欲言,抒发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多媒体独特的视觉效果,呈现出具体的视听文字。
  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运用时空迁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画面,走进话别之情,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中送别的画面和意境,与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这给语文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师应优化古诗课堂教学,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代诗歌的意境,让学生觉得古代诗人离我们并不遥远,感到学习古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孙中山是近代以来对西部开发问题作过最详尽、系统的阐发的第一人。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认为他政治革命的目标已经完成,当务之急在于发展经济,“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这一时期他
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举办了安徽省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
移动支付作为零售支付体系的重要创新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市场前景广阔。移动支付能够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促进电子商务及整个消费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百姓多样化的支
现今在中国,如果要问在办公室里什么最火,大家都会告诉你是开心网,凭借“争车位”、“朋友买卖”等几个简单的组件和病毒式的传播,开心网火得一发不可收拾。但说到底开心网依
17世纪沙皇俄国对黑龙江等东北地区的入侵,严重危害了中国的边疆安定和领土完整。顺治年间,清朝通过对沙俄侵略军的数次征讨,认识到欲东北边防稳固必须建立强大的水师,故先在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朗读,更要给予学生必要而系统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本文主要从“抓住重点篇章和段落来训练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启发学生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持之以恒地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以及坚持范读”等几个方面,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朗读指导的策
浙江省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紧随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潮流,以考材料作文为主。比如2013年高考材料中的三句话都是针对青年而谈,引文饱含哲理,且相互间逻辑关系密切,重要的是考生要从这三句话中提取关键词句作为作文的主旨。这,就对浙江考生的审题立意提出了很高要求。  导练命题一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
现在,很多重要的资料文件在网上都是以PDF格式存放的,如果手头还没有相应的PDF阅读器,就无法正常阅读了。假如你不想专门安装PDF阅读器,下面几种方法都可以临时帮助你方便地
教学背景:1.学情需要:学生读文需要用心体验语言的生动精妙。言为心声,文中的人物语言更需好好揣摩,而人物语言的提示语更是对语言的领悟或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习作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