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627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其他文献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受历史文化以及私塾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程总体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繁、难、偏、重、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老师在讲授时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教学在数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做会几道题,同学们的学习是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测试,学习完全与我们的生活脱离
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物理的入门、基本物理知识的落实依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修行在个人,先要领进门,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先要引导学生入门。熟能生巧,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要在其熟练掌握上下功夫,不仅要抓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而且要从其产生的背景,建立的过程以及具体应用上展开教学与探索,使知识点完整、立体、丰富,使学生真正理解
作文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文评改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审视目前的作文评改,探究其效率不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症结在于“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少教师习惯找“问题”:从标点使用到布局谋篇都要“诊断”一番,大大小小罗列了诸多毛病;还有一些教师习惯于越俎代疱,大段大段的修改看不到作文方面所具有的潜能和谋求自主发展的倾向。于是,作文评改的形式主义,即蜻
【内容摘要】新课标更适应现代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它在理念上非常突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了具体回答。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探究能力 途径    2009年开始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改目标体系,用专家的话来说,就像是自助餐。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一些学习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文章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摆脱就业依赖、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就业是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就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中之重。但现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返乡现象并存,就业矛盾更显突出。深入分析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学校地处区县边沿地区,全校不足20个教学班,教学基础设施低下。我是全校唯一的美术教师,在我来之前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有都是来支教的,上一年就又走了。学生对美术好奇、感兴趣,但积极性不高,尤其像我今天所教的“重点班”,是学校培养升学重点对象,以前上课经常被别科老师挤占,学生也想上美术课但他们也深知成绩对升学的重要,所以也支持上“主”科课。就是普通班一到期末像美术、音乐这样的“副科
【摘要】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学生素质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等,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具有基础性、工程化和服务于专业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建筑力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为学习建筑结构方面的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倡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成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不容质疑的是,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的意义。下面就发展学生创造
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意互动,其核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学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