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网购5种消费类型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s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跟风型消费中有冲动决策的因素存在,很多时候,消费者的购买量会超出实际需求量。
  猎奇型消费(一级)
  渴望尝鲜是人类的天性。像瑞士巧克力、日本特色糖果、台湾特产牛肉脯等全球特色美食不断进驻网上商城,网购食品缩短了消费者与美食间的物理距离。
  猎奇型消费者不会过多考虑价格因素。他们为满足好奇心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尽管如此,网购与线下购买相比还是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这类消费者在初次购买时通常都会比较谨慎,订单不会太大,即便是有满额免邮费或赠送等活动,也未必会增加他们的购买量。
  特色食品要想在电商中走得长远,最终还是要在口味和质量上下功夫。网络上的特色食品如此丰富,没有人会在首次下单失望后选择再次光顾。
  跟风型消费(一级)
  在办公室、小区,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最近有什么好吃的、谁又买到了好吃的。通过分享、讨论、推荐,消费者形成了组团购物、跟风消费的模式。像辣鸭脖、咸花生、干果等小零食的单笔订单一般都在10包以上。
  团购网站和分享社区也应运而生。一个名为“零食控”的分享社区,通过网友自发分享美食图片、购买体验和购物链接,迅速成就了一个粘性极强的导购平台。
  跟风型消费者最注重的是商品的口碑。有人说好才能诱发购买欲望,当不止一个人说好的时候,购买行为就顺理成章了。
  由于跟风型消费中有冲动决策的因素存在,很多时候,消费者的购买量会超出实际需求量。比如大包装的花生、瓜子类干果,一次购买两袋。虽然买了过剩零食的顾客可能会较长时间不再购买此类零食,但至少这一次的冲动消费也挤掉了他们购买其他零食的预算。此时配合买赠等促销形式会对消费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规律型消费(一级)
  有些消费者网购很有规律:每周或每月一次网购食物,每次消费100到200元之间。这些规律型消费者购物较理性且有节制,他们的订单也往往集中于有限的几款食品。如牛奶、花生、红枣等较为大众化的食品。
  规律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较为固定的订单量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比价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降价促销就能增加他们的订单量。因为规律型消费者往往对品牌忠诚度比较高。无论是电商品牌还是食品品牌,一旦形成消费习惯就不再轻易改变。即便是在转换成本极低的网购行为中,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规律型消费者选择固定电商、固定品牌的产品。
  健康型消费(一级)
  在养生保健需求日益强烈的今天,各种食品的保健功效也赢得了广泛的市场。与此同时,健康型食品消费在网络上催生了高端食材市场。目前冬虫夏草、藏红花等药食同源的高端中草药材网购可谓方兴未艾。
  与之相应的,一些新兴的高端食材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除了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字号,许多原本偏安一隅的区域性品牌也开始在网络上尝试向全国市场发力。比如虫草主产地西藏就有很多企业正通过电商的形式谋求突破。
  时鲜蔬果和肉类等农副产品与电商的结合,也多是因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而实现的。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大兴、顺义等地都有果农、菜农通过网络销售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来自本地的食材,让人们相信其新鲜程度足以保障健康。
  健康型消费者非常注重商品在功效、产地等方面的细节。毕竟在食品安全问题成灾的今天,值得信赖的商品总需要用火眼金睛来筛选。
  礼品型消费(一级)
  龙年春节,大大小小的干果礼盒在网络上热销。情人节的巧克力、端午节的肉粽等也相继成为网购俏货。网购礼品除了价格优于超市等实体店外,还可以指定配送地点,直接送给想送的亲朋,实在是省钱又省心的快事。
  礼品型消费中不容忽视的群体是集团客户。无论企业逢年过节批量采购的员工福利,还是企业为高端客户订购的年节礼品,甚至包括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用到的生日蛋糕、零食、甜品、水果等都可以通过网络下单,降低行政后勤人员的搜寻成本。
  既然是商务采购,后勤人员更注重品质。适当的定制化服务也会更为贴心。某公司在为员工发放的中秋月饼礼盒上印上了公司的烫金标志,再通过物流配送到每位员工家中,让员工家属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实力。
  食品电商应注重数据挖掘(做成小贴块)
  较之传统食品行业的销售,电子商务的一大优势在于数据获取的便捷性。消费者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订购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相应的数据。海量数据中,很容易挖掘到消费者的统计学特征和消费特征。电子商务中的食品营销,更应得益于数据挖掘之后的消费者洞察,在逐步的市场细分中,实现个性化服务。
  早期专注于“办公室零食”的西米网,曾在零食配送的同时赠送湿巾,赢得了诸多白领消费者的青睐。后来,因仓储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倒闭。
  事后有媒体曾提出,如果尝试通过多种零食小包装组合配送的方式,打乱消费者头脑中原有的零食消费习惯和价格体系——5颗碧根果,加20粒开心果,加两块巧克力,再辅以营养配比、热量平衡等健康原理式的宣传,或许可以大幅提高单笔订单的利润率,赢得更加长久的将来。
  因而,电子商务只有通过个性化服务,增强用户粘性,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
  【抽文,放第2页】
  网购礼品除了价格优于超市等实体店,还可以指定配送地点,直接送给想送的亲朋,实在是省钱又省心的快事。
其他文献
茶行业这个“投资蓝海”,应该从哪里起步?  大客户渠道(一级)  刚刚进入茶行业的企业,最直接的思维模式是:茶叶一定要做大客户团购。但是,在经营大客户的道路上,却有不少企业遭遇到了黎明前的迷雾。  A绿茶企业,由某煤化公司投资,通过收购部分茶园的方式组建。由于资本实力的雄厚,便想在茶行业发展之初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于是决定在营销策略上采取激进策略——市场推广的力度很大,卫视广告、户外组合、纸媒等无不
期刊
2012年4月,毒胶囊事件经媒体曝光,引爆舆论声讨,医药行业部分企业卷入其中,一场由上游供应商的违法行为带来的医药行业地震持续发酵。一时间,众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企业无良和监管问责上,而笔者以为,喧嚣背后,我们亦不能忽视从企业运营层面解读事件,并发现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  危险信号之一:产品力危机时代已经来临(一级)  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力薄弱带有普遍性,众多医药企业凭借着市场透明度低的信息不
期刊
【导语】万变不离其宗,会议再标新立异,最终也要解决问题。  “开会?无非就是想让我进货罢了!”  厂家那点小算盘,经销商早就已经心知肚明。这两年,经销商对这些也都腻了,所以一场活动下来,劳民伤财不说,招商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A食品公司市场部王经理强调,2012年的会议,肯定不能走老路子,旧瓶也得装新酒,一定要出彩!  打铁要趁热(一级)  年会迟早是要开的,晚开不如早开。会议开得越晚,经销商的
期刊
在2012第八届中国调味品产业营销国际论坛上的讲话  企业艰难(一级)  今年,很多企业感觉日子很难过。  为什么很难过呢?一方面,这几年劳动力成本都是以两位数在上升,未来几年劳动力成本还要上升。我们知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就进入老龄化时代,但是中国已经超过了13%。中国的劳动密集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第二,现在的出口形势很严峻。现在美国的经济还没有
期刊
对众多企业和品牌来讲,中国市场既是一块肥肉,又是一块烤焦的面包,蛋糕虽然在做大,但吃蛋糕的人却迅速递增,不见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吃得到、吃得好,如何才能突围?  当前市场的主要特点(一级)  渠道驱动品牌。这是中国特色。渠道是稀缺资源,传统渠道中的餐饮和卖场依然是主要消费场所。渠道的掌控力决定了市场销量,代理制是绕不开的形式,而主流代理商成为区域市场的地头蛇,掌控着本地市场的主要渠道,而主流代理商基本
期刊
一次消费者教育的机会(一级)  8月9日,国内证券杂志《证券市场周刊》官方微博发布微博称:三家国内葡萄酒上市公司的十款葡萄酒送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葡萄酒残留值超过另两家。多菌灵有致癌风险,为美国禁用的农药。  8月10日,张裕董秘曲为民说:张裕葡萄酒原材料使用的每一批葡萄都是检测过的。我们的产品农药残留额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美国多种葡萄酒都含有微量多菌灵
期刊
不要总强调自己如何正宗,如何夏晒伏冬捞冰等80多道工序,你需要先肯定掌勺人的厨艺,必要时也需要赞扬掌勺人烟熏火燎炒菜的奉献精神,然后再推出自己。没有什么比小孩舔盘子更能打动掌勺人的心。  上到九十九,下到不会走,恐怕没几人没听说过山西老陈醋。但现实却是,山西老陈醋的前三名企业利润之和,不及江苏恒顺一家。  醋终究是个配角(一级)  醋是什么东西?调味品。  如果给调味品一个定义,我觉得可以把它理解
期刊
康师傅和统一互相抹黑“日企”的闹剧对各自毫无益处,反而会将整个方便面行业拖入深渊。  企业之间利用舆论打压竞争对手本无可指摘。康师傅和统一两家台资背景的企业,为了争夺方便面市场份额而互相抨击对方“日企血统”,却无意在品质和价格上进行优化,导致消费者最终用脚投票。  中国虽然是第一大方便面产销国,却长期增长乏力,如今面临成本上升,再加上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而致癌门等丑闻又接连不断,方便面行业正面
期刊
有句话说得好,赢在格局,败在细节。推广这个东西看似很简单,渠道都是这些渠道,但有几个人能把数据研究得细而透?  行业不景气,不断有电商企业裁员、倒闭,但营销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假如你只有50万元的推广预算,应该怎么花才能控制营销成本,提高ROI(投资回报率)?  没有太多的钱去砸品牌广告,只能走另一条路——效果营销,同时用口碑去影响用户,让用户记住这个品牌。  效果营销的推广可以分为五大类:搜索,
期刊
十多年前,当家乐福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曾想到,连锁卖场不仅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成为了消费品的主流零售业态。  对于很多消费品来说,这些被称为KA的连锁卖场甚至还是进入市场的先导渠道——不进KA卖场混个脸熟,就无法在流通渠道动销。  如今大家都看到这些KA的巨大力量了。他们所创立的高低价、频促销、进场费、长账期、负库存资金,不但改写了整条供应链的游戏规则,甚至衍生出类金融的商业模式,把KA老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