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瘦”起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e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灵动课堂”便应运而生。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呢?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必经“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灵动课堂”的多节示范课便成了我模仿的对象,但模仿的结果是非但没有成功,还让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迷惘。迷惘带来了深思。人们常说:因需而变,循时而动。在看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开始把对教学技巧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的研究上来。要解决学生的真正需求必须琢磨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他们的想法去取舍教学内容。我和学生、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课堂的高效。所以,“灵动课堂”首先应该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最大化提升的课堂。只有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真正需求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课堂。
  只有让语文课堂“瘦”起来,才能更好地向高效的课堂教学进发,才能打造出精彩的“灵动课堂”。
  一、聚焦在沸点——问题先“瘦身”
  案例一:苏教版第十二册《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课文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出示问题:一、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谁和谁之间的生死离别?他们最后的结果如何?二、印度洋在哪里?三、克勒松和皮埃尔之间是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这样的问题有的远离文本,有的浮于表面,学生一读书就知道。这种提问不仅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缺乏整体把握,无法深入教材,最终会导致思维停留在浅层面上,百害而无一益。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设置课眼,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围绕课眼,教师只设置极少的几个问题,甚至只有一个问题,然后引导、点拨学生由此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的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
  案例二:苏教版第十二册《半截蜡烛》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了以下的课堂疑问(出示: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为何只有杰奎琳成功地移走了蜡烛?)请同学们先认真自学,再分组讨论。
  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的问题确实是他们弄不明白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思维含量,能够统领全文,支撑整节课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情感奠基。
  在第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板书、联系全文认识到“半截蜡烛”是全文的主线。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更感受到这小小的半截蜡烛中藏着杰奎琳一家对祖国的热爱。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孩子们更是将杰奎琳和母亲、哥哥进行对比,发现杰奎琳不仅像母亲、哥哥一样勇敢、机智、冷静,而且更善于总结失败的原因。
  聚焦这样的“沸点”,是将时间用在刀刃上,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关注真需要——合作也“瘦身”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可很快我们就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因此,合作学习不能泛滥,应当建立在真实需要的基础上。
  1.小组合作是基于学习需要的真实合作
  如苏教版第十册《月光启蒙》中,声音怎么是香的呢?歌谣怎么会长出来的呢?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真实的需要,可以合作交流。
  2.小组合作是基于核心问题的深度合作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指向文本主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问题。比如,苏教版第八册《黄河的主人》中,为何开篇用那么多的笔墨写黄河和羊皮筏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写爱因斯坦为什么不选择他那些丰功伟绩来写,而选择这样一个故事呢?这些问题富有思维含量,是解读全文的支点,直指语言文字运用,可以合作交流。
  3.小组合作是基于年段的梯度合作
  目前,不同年段的课堂,合作学习很是相同。不同年段的孩子学习能力不同,合作的方式、要求应有所不同,关注到这一点才是关注到学生合作的真实需要。如,一年级的学生合作是这样进行的——教学苏教版第二册《春到梅花山》时,教师启发学生:这么多鲜艳的梅花开在小山上,一大片一大片地映着蓝天,远看就像什么?(片片彩云)仔细看看图(出示图片),描绘一下。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六年级学生合作方式和要求则截然不同。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半截蜡烛》,其合作要求是:
  (1)请默读课文3-7小节,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军周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
  (2)读读想想,在感受最深的词语下加点,简要写写感想。
  (3)在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4.小组合作是基于个体静心自学之上的合作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在其教育名著《和教师的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体验、尝试,才会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发展与创新。如果越过自学直接合作,就会造成部分好孩子一言堂的情况,合作学习也不会扎实深入。
  感悟文本靠的是思维,思维只有在静谧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展开而变得更加灵活。思维凭借的是文本。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教材,静心揣摩、体会。语文课该静则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三、抓实读和写——训练要“瘦身”
  崔峦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于是,教师们便绞尽脑汁,不仅抓重点词句灵活拓展,还利用课文主题巧妙开发,做到课内外结合。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选取的读写结合点往往太多,课堂时间又很有限,反而使训练不扎实、不丰厚。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我安排了三处读写结合点:
  (1)通过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我们知道外貌描写要体现人物的特点。文中可爱的小女孩,你会抓住她的什么?表现什么特点?
  (2)提示语有什么好处呢?(动作、神情、语言的巧妙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请在爱因斯坦后面的这句话(略)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3)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和这样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在一起时还会有哪些故事呢?
  结果由于时间仓促,处处只能走马观花,训练不扎实。于是,我大胆取舍,只保留了第二处,并加以“增肥”——爱因斯坦说了两次话,为何只在前一次有提示语,这里却没有?(语境的延续)让读写训练更加扎实。
  四、巧用练习集——作业要“瘦身”
  现在的孩子作业负担很重,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减负”,不必要的作业不做,必须完成的作业要巧做,将课内、课外时间紧密结合。学生练习集上的许多作业是课上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在授课时可以和课堂教学结合,顺势解决。课前翻翻学生的练习集,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这样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也一定高。
  进行课堂改革,让语文课堂“瘦身”,不仅解放了学生,为学生“减负”,同时也是在解放我们自己,为自己“减负”,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其他文献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黯然失色。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因为他们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展现生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在教学《游子吟》时,我播放了课件《儿行千里》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沉浸在动画所创设的情境中,
有一句俗语,叫做“良师益友”,是指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通过什么达到“惺惺相惜”呢?自然是语言,是教学中的沟通之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尚未成熟,课堂语言的拿捏就很考验教师的功夫。太难,则学生理解不了,太易,则学生听来无趣,达不到效果。可见,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是一门艺术;将知识、思想融入通俗的语言中,传递给学生,则是一种境界。  一、诙谐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诙谐,即幽默与风趣,是重要的语言风格,
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状态、学习所得为主。在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名师之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中,南通市城中小学特级教师陈萍执教了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她关注学生的“学”,引领学生学得合标、扎实、有趣、得法,实现了“关注教——关注学”的美丽转身。  一、紧扣课标教出体裁特点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上出年段目标和体裁特点。课标对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情境铺垫,蓄情夺势”“自主参与,感知体验”以及“迁移外化,融情于己”的情感教学三部曲来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研究,并以此来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领悟,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情境铺垫,蓄情夺势  1.设境铺垫情感
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风格的独特,讲究的是上课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及评委的心。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却不明显。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意识到,关键语句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得也就越充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段词语教学也定下了如下目标: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字,在真实阅读中品味细节,在欣赏细节中感受深刻呢?带着这些想法,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放大细节,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在体会母爱伟大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