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孩子的小手和小脚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和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家长们更加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学习,而教育孩子的重任很大一部分由爷爷奶奶承担。出于独生子女以及隔代亲等种种原因,家长们往往更重视的是孩子的身体上的照顾和智力上的启发,而忽视了生活常规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不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等等。特别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优越,成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依赖性较强,生活常规和劳动习惯较差。
  陈鹤琴先生认为:“人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幼年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凡是孩子能做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可见幼儿期养成教育对人生多么重要。”生活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丰富又琐碎,吃喝拉撒睡,无足轻重,是生活小事,但它又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和习惯,这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导,最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习惯的训练。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良好生活常规、生活习惯等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一些生活习惯方面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而托班年龄段的孩子是幼儿期的起始阶段,也是生活常规和许多生活行为习惯及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时期。因此托儿期这一阶段的生活常规与习惯的培养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案例中的点点是一名刚入园不久的托班小朋友,由于家长对他的过分保护、宠爱,使他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较大的依赖性,吃半流质的食物,睡觉时要依赖尿片。
  二、案例描述:
  (入园的半个月后)
  “我拿不动”
  点点走进教室,拉拉外公的衣角,外公马上给他放好椅子,他一下子坐了下来。教师就询问他:“点点怎么自己不拿呀?”点点说:“我拿不动的。”教师说:“那你试一试好吗?”他摇摇头说:“我拿不动。”
  “我不会吃肉肉的”
  中午,小朋友们开始吃饭了,老师介绍完饭菜后,别的孩子们拿起小勺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还说:“肉肉真好吃!”可是点点只是坐在椅子上,于是教师询问:“点点怎么了?”他的手指指肉说:“我不会吃肉肉的。”教师就鼓励他,但他还是摇摇头,不愿尝试。
  “我要尿不湿”
  午睡了,孩子们一个一个地上床睡觉了,只有点点一个人在活动室里走来走去的,教师询问了点点,点点说:“我要尿不湿。”教师又问:“你要尿不湿干什么?”他回答:“我睡觉时要用的。”
  (入园的第三个月)
  “我自己拿”
  早上,小朋友拿好小椅子,坐了下来欣赏图书。点点走了近来,外公问:“点点谁拿椅子呀?”点点说:“我自己拿。”说着就自己动手拿了椅子。教师及时地肯定了幼儿说:“点点真能干,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下一次点点可以自己拿 椅子了不用外公提醒了。”点点笑笑坐了下来。
  “我会吃肉肉的”
  中午,很凑巧又吃肉,教师就问幼儿:“点点,你喜欢吃肉吗?”点点点了点头。教师又问幼儿:“那你会吃肉吗?”点点十分自信地说:“我会吃肉的!”教师及时地肯定了他说:“点点你真是个乖宝宝,不仅爱吃蔬菜,而且还爱吃肉呢!”点点拿起小勺将肉勺进了自己的嘴里,津津有味地嚼了起来。教师说:“下一次吃肉我们的点点可以多吃一点肉了!”
  “我要小便了”
  午休了,小朋友一个一个地上床休息了,点点爬了起来,眼睛四处张望,教师及时地询问幼儿:“点点怎么了?”点点说:“我要小便了。”教师及时地鼓励了幼儿自己下来解小便,并鼓励幼儿自己脱、提裤子。在幼儿自己完成了这一事情后教师肯定了幼儿说:“点点长大了,你真棒!以后要小便告诉老师,自己下来解小便好吗!”
  三、分析
  从以上点点两个阶段中的行为、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生活常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幼儿从不愿自己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到在成人的鼓励下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儿从不愿尝试吃一些新的食物到能在成人的鼓励下乐意尝试吃一些新的食物;从幼儿睡觉要依赖尿不湿到幼儿能自己表达入厕小便的需要。这些都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常规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在建立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时,不仅需要园内的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因为任何一个良好的生活常规的建立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得以形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要想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常规必须注重幼儿的一言一行,并且经过一定的时间来加以培养、实践,这样才会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这一良好的生活常规。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想法。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有充分的实践空间、时间、经验,并以充分的耐心来看待幼儿的失败,这样才能是孩子的良好生活常规得以建立和进一步的发展。
  四、体会和反思
  (一)要求和规则应切合幼儿实际
  托班幼儿的良好生活常规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成几个阶段进行培养。新《纲要》中指出“既要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在指导的同时要依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否则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的形成只能成为幻影。
  教师根据新《纲要》的思想,通过几个月来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点点从不愿自己动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到在成人的鼓励下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从不愿尝试吃一些新的食物到能在成人的鼓励下乐意尝试吃一些新的食物; (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72页)从睡觉要依赖尿不湿到幼儿能自己表达入厕小便的需要。这些点滴都说明了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常规中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制定的规则是充分地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的,所以幼儿能在这个月的时间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作为它的特殊性,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有效的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展露语言优点,以境激情     1957年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大部分孩子在7、8岁时就可以流利的自如运用他们的母语。英语是我们习得的第二种语言,小学生需要通过模仿来获得正确的发音。他们的大脑思维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孩子可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的生命主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得到实验数据,从而分析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实验与分析断层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解决问题,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处理分析科学实验数据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是科学课堂迫在眉睫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去培养。  (一)获取
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以及明辨的意识,在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课堂上如何积极有效地调动、引导学生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的思维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数学教育中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合理的引导不可或缺。  一、《可能性》教案的第一次实施  《可能性》最初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
三角形的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单元的内容。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高的概念,认识对应的底和高,并会作高。高的认识和作高的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三角形作高一直是学生公认的一个难点。练习中错误率比较高,有些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三角形作高仍存在问题。典型错例如下:  一、典型错例  1、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错解:如图1、2所示:  分析:图1高与底不垂直,图2为直角三角形,
激励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的课堂激励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信心,通过教师的合理赞美与肯定,小学生能增加语文学习的热情。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评价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实施激烈性评价提出了建议。  激励有利于培养兴趣。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健全,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教师肩负着启发与引导的重任,其言行对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合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各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也令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长期以来,语文教师还在依赖“练习册”、“课课通”、“AB卷”等教辅材料,作为对课堂学习的巩固。这样的作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只是慑于教师威严而被迫完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压抑,思维被限制,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要在作业的内容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运用新新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小学科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在践行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献出百花齐放的课堂,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是我们透过这个热闹的表面来看科学教学本质,这样的课堂真的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吗?学生跟随着教师一个又一个的预设而不断地探究,不断地交流,根本没有时间来思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对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在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芝兰之室”,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  孔子家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后又有“孟母三迁”,足见环境对幼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永恒的主题。科学课堂在确保足够的探究活动时,应实现探究的有效性,达成探究的持续性,建构探究的生成性,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间进入探究世界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情景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广播电视正在迅猛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急剧积累和大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习和传播手段之一的朗读,成了整个社会的需要。教育大普及,离不开朗读。书声琅琅更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从古至今,诵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虽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述,但也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