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中作文训练一般是按照三种模式来构建写作系列的,一是如新课程教材,按写作基本能力点编写,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事情的波澜”“学会横向展开议论”等;二是按照文体,一般从记叙文到议论文,有的还有变式,如杂文、评论类文、散文。三是按照写作技巧,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或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诊断支招,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拟题”“如何开头”等。除此之外,我建议高三还可按照常见的“母题”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母题可大可小,就像杂志的栏目一样,分门别类。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虽说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但整体把握材料,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一个显得唯美怀旧,就像去年的“旧书”,一个显得很现代,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就是“变与不变”。命题者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子,后面是题旨,或者说是命意,从个别到一般,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写人记事抒情,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积学储宝,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但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当然指内容方面,并非宿构),平时苦练基本功,善于调动已有积累,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对经典、鲜活、新颖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并注意扣合话题,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今年的作文,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等这些话题,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考场上,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一种情怀。是的,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但还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迟钝,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其实不光是平时的作文训练,很多课文、阅读篇目,只要留心,均可以链接,转化为考场写作素材。《胡同文化》中对于日渐消失的四合院和胡同,作者情感上是复杂的,既有个人情感上的莫名的感伤和怀旧,又有对于时代变迁、世殊事异的通透和达观——毕竟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姥姥的端午》,表现了随着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没落消亡,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割舍的怀旧情结和随之而来的阵痛,怀旧而并非抱残守缺。这些文章无论是在题材还是主题上,都与本次作文极为相似,甚至可以作为“高考范文”。不少考生就是从这里获得灵感,或写成长中执着的书信情结,或流露出对于岁月流逝,情随事迁的感慨和感伤。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虽说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但整体把握材料,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一个显得唯美怀旧,就像去年的“旧书”,一个显得很现代,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就是“变与不变”。命题者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子,后面是题旨,或者说是命意,从个别到一般,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写人记事抒情,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积学储宝,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但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当然指内容方面,并非宿构),平时苦练基本功,善于调动已有积累,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对经典、鲜活、新颖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并注意扣合话题,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今年的作文,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等这些话题,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考场上,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一种情怀。是的,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但还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迟钝,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其实不光是平时的作文训练,很多课文、阅读篇目,只要留心,均可以链接,转化为考场写作素材。《胡同文化》中对于日渐消失的四合院和胡同,作者情感上是复杂的,既有个人情感上的莫名的感伤和怀旧,又有对于时代变迁、世殊事异的通透和达观——毕竟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姥姥的端午》,表现了随着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没落消亡,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割舍的怀旧情结和随之而来的阵痛,怀旧而并非抱残守缺。这些文章无论是在题材还是主题上,都与本次作文极为相似,甚至可以作为“高考范文”。不少考生就是从这里获得灵感,或写成长中执着的书信情结,或流露出对于岁月流逝,情随事迁的感慨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