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迟到的怀念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19g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节”如约而至,女儿照例向我送上一束鲜花——二十朵康乃馨簇拥着一朵硕大的香水百合。闻着花香沁人心脾,品味人生感慨良多,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母亲若是健在,今年已是近百岁的高龄老人。可惜,36年前我女儿出生前,年逾花甲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人们常说,父爱就像一座山,永远地守护着我们;母爱就像一条河,默默地滋养着我们。的确,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纯洁的爱。母亲用自己一生的爱哺育着我们,默默付出只为家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的母亲在我心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朴实、善良、勤劳、智慧,富有奉献精神。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妹三人,身处卑微,家境贫寒,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燕子垒窝一般地构筑着这个家,用他们的双肩为儿女遮风挡雨,倾尽所能地劳作着、操持着,使我们从小在弥漫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母亲一生命运坎坷,年幼丧失父母,年少嫁入我家,时值花季年华又染上天花,大难未死,吃尽苦头,不屈的母亲以顽强的抗争改变着命运。母亲的娘家人世世代代务农,老实巴交的庄家人只知道靠出卖扛长工、打短工的力气活养家糊口,我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姨无奈地苦中煎熬。1945年,三姨不忍饥饿与贫穷,受贵人指点,历尽艰辛投奔了活跃在大别山一带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经历多次战役,其中包括难忘的“中原突围”之战。
  正由于有了三姨的传奇人生,尔后就有了母亲的不凡之举。母亲虽大字不识,却深知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原突围”落难后的三姨与队伍失去联系,暂到我家栖身。在当时情况下收留新四军的人是要冒风险的,被人告发就会招来灭顶之灾。父母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一面安顿战斗中身心受挫的三姨住下,为她寻医找药,疗伤养身,一面悄悄在武汉托人打探三姨所在部队的消息。我的母亲更是以博大的母爱护爱着她的小妹,为她端茶倒水,擦身洗衣,倒屎倒尿,竭尽所能,帮三姨度过难熬的时光,直至重新回归部队。在后来和平的日子里,每每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小姨总是眼含热泪动情地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我的命是姐姐、姐夫用命换来的。”
  全国解放后,三姨一家定居武汉,1957调往北京。无论他们在武汉还是在北京,我父母從未向身居高位的姨夫开口索取点什么,母亲依旧一如既往地无偿给予,帮忙他们抚养孩子、料理家务。1950年初,身经磨砺的三姨精神失常,无法给他们的长子喂奶,母亲毅然放下嗷嗷待哺的我,一直给三姨的孩子喂奶到一岁多,给我喂些米汤或米糊糊。三姨家迁往北京后,她家第四个孩子降生,家里急需人手,母亲又赶往北京帮忙料理,两年多时间里倾注了太多心血。撇开自家为人家,母亲也心存内疚,同样血浓于水的亲情,当时的情况下,想不了那多也顾不了那多,这就是母亲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儿时的我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她讲有趣的风土人情故事。
  仲夏之夜,星月当空,我和哥哥躺在竹床上,母亲坐在一旁摇着蒲扇不停地为我们驱赶蚊虫,那情那景深深地嵌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母亲做了什么好吃的,只见她端着饭碗催着我们快吃,自己却不动筷子。我5岁那年临近年关,瑞雪不约而至,母亲带着哥哥和我到姥姥家做了好多豆丝,谁料傍晚时雪越下越大,我们又不得不回自己的家。母亲便用两个箩筐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豆丝,8岁的哥哥跟在后面走,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自家方向赶。突然,一股寒风袭来,母亲一个趔趄,连人带箩筐一同摔进田沟里,她眼疾手快,一边拉起我,一边用手一捧一捧地拾起洒落在雪地上的豆丝,只见母亲眼圈红红的,脸上流的说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此后,每当吃到豆丝时,总不由得想起那一幕,一幕令人心酸的记忆。
  年轻时的母亲是个什么样,我无法记起。人到中年的母亲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一头乌发向后盘起,眉宇间透着质朴和善良,有人说她长得很像宋庆龄,越看我也越觉得像。当我们兄妹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渐渐发现母亲的形象已不再高大,腰身也不再挺拔。再后来,她吃饭常常哽咽,一小碗饭需喝几次水才能咽下,才得知是可恶的食道癌作祟。几张有些泛黄的老照片是母亲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被我一直珍藏在相框里。然而,母亲一生心地善良、对人诚恳、宽以待人的做人品格,成为我这辈子为人处事的一面镜子,是我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天下人用世间最美的诗文赞美母亲、歌颂母爱。说母亲犹如春天的风,是天上的云,是雨后的霞;说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说母亲是一缕春风,母亲是丝丝春雨,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说我的母亲更像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她的一生太多的愁和苦,太多的人生感悟,太多的付出和奉献,太多对儿女的期盼和憧憬。逐渐读懂我的母亲,是在我为人母之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啊,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母爱的光辉亘古不变,人世间因为有了母爱,才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谨以此篇拙文追忆我的母亲,为九泉之下的母亲送上一份迟到的怀念,但愿她在那边过得舒心惬意。
其他文献
癸巳年春节,我在十堰收到从武汉快递寄来的厚厚的两本书,一本是金一南著的《浴血荣光》,另一本仍是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给我寄书的是老同学韦山。  认识韦山是在1966年,刚从小学毕业的我们进入到武汉市第二十中学成为同班同学,韦山人如其名,生得虎背熊腰,长得一颗硕大的脑袋,浓眉大眼,耳阔鼻挺。按面相来看,他应是一副福相,然而韦山的青少年时代似乎并未享到什么福。他的父亲曾是武汉市出版局的领导,后来在运
期刊
日本中田勇次郎先生是当今黄庭坚研究国际知名学者。先生长期致力于黄庭坚书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他所编《黄庭坚》一书(二玄社1994年出版)分为《名迹篇》和《研究篇》两大卷,是迄今为止所见关于先祖山谷公收集资料最完备,印刷最精良的书法专集。该书《名迹篇》计收入山谷书法墨迹34件,石刻7件,法帖拓本19种凡46件(重见9件)。P118—119收录《此君轩诗卷》一件。据《研究篇》该作品题解载,此作为纸本41
期刊
一道长四五里的堤样土丘,从高至低、由宽而狭地直直地伸向湖中,形成了一个挡坝样的湖嘴。水天一色,远远望去蒙蒙眬眬的像一个插进肉内的大刺,令人别扭、难受;又如一只手臂在湖水里摸索、探寻着什么。  靠近湖岸处,长丘旁稀落地散着几户人家。大跃进那年,都集中到半里外的平坝去了,只留下一栋门朝湖水的三间青砖青瓦老屋,孤零零地丢在那里。那湖直通长江,一年,有户殷实人家的男人,和小妾一块儿带着家中的细软,从这湖嘴
期刊
暑天来了,西瓜还不叫人想家,香瓜、白瓜和油瓜却早叫我想了。因为本地的市场上少见,心里头有些欠有些念。母亲打电话来说,要不,给你寄点去。承您老人情,有这在车上颠簸工夫,还不如我一溜烟飙回去吃个新鲜,过足嘴瘾再回来。只是可惜得很,到底隔了五六百公里,终究遥不可及,还只能欠着。心里想,又不好说,就只能写。  高温猛窜,伏天伏地的景致,骨头缝里都要热透了,就把一个个肥肥胖胖的西瓜抱过来,人数用眼睛一扫,吃
期刊
我从小耳聋眼瞎,胎带的。我妈不服命,曾带着我出入过无数的大医院、小诊所,我依然耳聋眼瞎。  与生俱来的残疾在别人眼里是残疾,对我来说并不是残疾。从来没有经历过耳聪目明的便利,哪里会觉得耳聋眼瞎的不便呢?所以,我很习惯我的耳聋眼瞎而悠然自得着。  可能是我耳聋眼瞎还能悠然自得让老天爷很不爽,某天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我突然耳不聋了,眼睛不瞎了,这两个器官像是共用一个闭合开关,老天爷伸出一根手指轻轻一按,线
期刊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梦。  古老的中国梦,从远古延续至今,  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始终代代传承。  盘古开天、炎黄称帝、尧舜禹让贤、夏商周更替,  历代英贤始终有着江山大同、福祉苍生的中国梦。  尽管有过东周列国的纷争,  终究实现秦汉疆土的一统。  悠悠中国梦,开辟秦皇汉武时代的繁荣与鼎盛。  然而,命运多舛的大中国啊,  总是被一次次战乱打破美好梦境。  三国鼎立,金戈铁马浪淘尽,  
期刊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来楚生先生篆刻创作在现代印坛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现出来。而他又是一位善于总结到理论的创作家,《然犀室印学心印》既是他多年的创作心得,也是他对篆刻艺术创作探索的思考总结。既有微观上的个性细节关照,更有宏观上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心相印,印为锥颖,可说是解读来楚生篆刻创作风格的不二法门。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勋,号然犀。别号很多,有负翁
期刊
冰 瀑  热衷于玉碎的心跳  终生保持坠落的姿势  冷峻,使滔滔不绝的情话  戛然而止  北风锻打的项链  垂挂在蓝天的玉颈上  用雪的柔指,翻开沉睡的水珠  我听到脉动的芳心  用魔法,凝固这流动的乐章  安静下来  几粒音符随雪线跳跃,轻轻  需梅花的红唇,吻醒  蕴藏的激情才哗然磅礴  就这样仗剑挺立吧  用你的威严  横扫世间尘埃  冬 夜  白杨树舒展筋骨,吐丝结网  粘住几粒逃逸的星星
期刊
安全喝酒了。  大过年的,安全无端地受了份闲气。  事情是这样的,安全他们从城市到乡下呆4天,在丈人家呆了3天,就回到了自己母亲的家里。从丈人家到母亲家大概有大半个小时的车程,安全刚在母亲那住了一晚,本想着今天好好陪陪母亲的。  丈人突然打来电话,说来了个亲戚,让他们赶紧过去。安全的母亲已经烧好中饭,眼巴巴地看着安全,又看了看安全的老婆。老婆已经开始整理东西,安全看到了母亲眼中的无辜,还有无奈。母
期刊
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早早地跟朋友们约好了假日去郊外采集春笋,坐上车一路放歌奔向城郊,惬意地驰骋在那蜿蜒伸展的道路上。  清晨的风夹杂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如此的让人放松。长期在电脑前工作产生的颈椎痛、头痛感觉被渐渐吹散。郊外,路边徒步的人群和在农家乐边停靠的车辆渐多,青青的草丛中开着白色的小花,迎风摇曳。  下到小河边,手掌穿过淙淙流水,沁凉的感觉流入心中。前面山岩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翠竹,竹林中隐约传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