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站在潮头看传媒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中国新闻学核心期刊《传媒观察》(原名《新闻通讯》),2002年7月正式实施更名改版,迄今已历三载。更名改版后的该刊,办刊特色鲜明、活力充盈,已在新闻理论刊业崭露头角。
  
  “甩掉”几个“包袱”
  
  举办新闻传播专业刊物的主体,是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但这些刊物在举办过程中,也逐渐背上一些不应该有的“包袱”。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周正荣,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们是“官样文章包袱”、“人情稿包袱”、“评职称论文包袱”,由于这些“包袱稿”的存在甚至充斥,新闻传播专业刊物的质量无疑要大受影响。也正因此,周正荣明确要求《传媒观察》借更名改版之机,“甩掉这几个包袱”,办一份“能够与时代合拍,代表新华报业水平,为新闻业提供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的高质量新闻学刊”。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传媒观察》的更名改版,方向明、力度大,效果也就比较明显。
  一本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要想发挥其指导新闻传播实践和促进新闻传播研究的积极作用,首先须进行自身科学、合理的定位,从新闻传播实践和学术发展的宏观态势、合乎目标受众的客观需求方面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传播业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总之,无论是新闻传播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出现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以及新问题,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期刊与时俱进,创新办刊的模式和思路,进行同步的探索。
  较之更名改版以前,《传媒观察》对自身定位作了大幅度的改变:一方面,刊物所要吸引和锁定的目标受众,水准提升,范围拓展;另一方面,刊物不再满足于新闻业务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和心得交流,而旨在将新闻传播业置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放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以新观念、新视角进行全新“观察”,力图丰富和创新新闻传播思想,引领新闻业探索和发展的潮流。
  
  跟踪发展透视热点
  
  甩掉几个“包袱”的《传媒观察》,在其扉页即道明办刊宗旨:“关注新闻前沿,追踪新闻发展,透视新闻热点”。这其实也就是改版后该刊的三大追求:一是追求办刊的前瞻性,注重研究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的前沿性课题;二是追求办刊的针对性,强烈关注新闻传播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三是追求办刊的深刻性,试图对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焦点话题作出透视和解读。具体来说,该刊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1.优化组合的栏目板块
  《传媒观察》根据自身的新定位,对原有刊物栏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在较低层面上探讨新闻业务的文章,一般性的知识介绍和经验总结,数量和篇幅大大压缩。与此相对应的是:拓展观察视野,加强理论探讨。为此,专门开辟了“名家论坛”、“传媒视点”、“学术园地”、“观察与思考”等固定栏目,注意刊载有见解、有分析、质量较高的学理性文章。
  2.颇具匠心的专题策划
  《传媒观察》以其独特的选题和内容编排实现其在学术研究、业务探讨领域的议程设置。其中,专题策划是议程设置的重要手段之一。选定的专题,往往都是理论研究或新闻实践中重要的现实问题,经编辑部的策划而形成先发之势(体现前瞻性)、聚集之态(体现侧重点)。其次,编辑部成员发挥自己的聪明睿智,就专题进行策划,整合各家言论、各方意见,形成了互补效应。2003年春,发生在广州地区的非典疫情,使广州乃至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方面的严重弊端在短时间内暴露无遗。《传媒观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事件所涉及的紧迫而沉重的话题,迅速作出反应,立即在第4期上推出极具价值的专题策划,特约刊发了《危机干预与媒体失语》、《透视危机事件传播链的断裂》、《突发事件中报道机制的科学调控》等一组文章,对关涉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聚集式的透视,不仅阐述了大众传媒在监测环境、干预社会生活方面应有的作为,而且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在突发性事件过后对相应机制加以改进。
  2002年12月,《新华日报》正式实施了继1995年、1999年两次大规模改版之后的新一轮改版。《传媒观察》以此为契机,策划组织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就党报改革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讨论。从2003年第3期起,这些文章以每期一至两篇的节奏在刊物上发表,并以“本刊特稿”、“特别报道”等形式推出,引起了各界对《新华日报》连续改版的广泛关注和对于党报改革经验启示的日益深入的研讨。分散于连续不断的各期中的专题专划,突破了一期容量的局限,空间更为广阔。虽然每一期的章篇文章并不构成专题,但连续的编排实现了时间顺序上的累计效应,“形散而神不散”。
  3.引人注目的新鲜见解
  《传媒观察》能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传播业发展态势中,抓住前沿问题,刊发具有新鲜见解的文章。在这一方面,有三点值得称道——
  一是开拓新视野。《传媒观察》的“域外传真”、“海外传媒”等栏目,对全球新闻传播发展态势进行研究。无论是引进别人的经验,还是分析他国的教训,始终结合我国国情。如“他山之石”板块曾刊载的《讲故事创造<60分钟>36年辉煌》、《观察德国<商报>集团的成功运作》等,都力图将国外管理中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剥离出来,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与借鉴吸收。
  二是研究新态势。例如,在新闻传播业走上市场化道路之后,《传媒观察》敏锐地抓住了媒体资本运营等前沿课题,设置了“传媒资本运作”、“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栏进行讨论,所刊载的文章既有对传媒产业化之路的研究也有对传媒市场化运作后诸多矛盾与困难的探讨所刊发的论文,观点新、分量重,富于启迪性。
  三是传播新观念。《传媒观察》提倡新观念、新思维,第9期刊出了《给媒体品牌延伸降降温》,2004年第10期刊出了《研究中国报刊发行量认证制度》。这些文章大胆触及了全新的、敏感的、尚无定论的话题,并展开了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讨论。
  4.自由活跃的观念碰撞
  《传媒观察》所体现的学术精神,其核心是学术自由。《传媒观察》努力为研究者们提供思想观点争碰撞的场所,“一家之言”、“说说议议”、“学术争鸣”等栏目的设置与文章的选择,都旨在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
  近年来新闻界流行“读图时代”这一新概念。2003年第1期“一家之言”栏目所刊发的《报纸的读图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一文,对此提出了质疑。紧接着,第5期的“学术争鸣”栏目又刊登《“读图时代”:从粗放走向集约》一文,与前文进行商榷,重新界定“读图时代”的内涵。
  
  彰显专刊各种功能
  
  具有生命活力和社会影响的刊物,应当是预设的功能都能得到全面彰显和成功实现的刊物。《传媒观察》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1.彰显和实现学术积累与学术交流功能。
  学术积累是学术创新、发展的基础。经过选择、加工和规范,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大量地凝聚在《传媒观察》上,得以发表并保存,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积累。同时,通过构建“名家论坛”、“学术园地”、“业务探讨”等三大板块,学界的理性思辨和业界的实践经验得以汇总、交流、碰撞,从而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彰显和实现理论导向与决策咨询功能。
  《传媒观察》充分发挥其所在报业集团办刊的优势,敏锐地发现来自新闻一线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的信息,及时地对新闻事业改革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追踪、评价和解答,用科学的、发展的理论引导实践健康发展。如,《研究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战略》(2004年第3期),以当时影响较大的媒介运作个案作为切入点,对区域传媒业战略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传媒产业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构想,体现了刊物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3.彰显和实现队伍培养和力量凝聚功能。
  《新闻通讯》孜孜不倦地给予读者以切实有用的新闻业务指导,提升读者理论素养,它汇集了一批富于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业界和学界人士,给读者奉献学理性和应用性兼备的思想成果;与此同时,刊物也为思想敏锐的新秀们(高校新闻院系的学生及其他初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提供了发表学术见解的广阔空间。从某种角度说,它已成为“大学之外的一个课堂”,除了业界人士之外,还很受新闻传播院校师生、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亲睐。
  更名改版后的《传媒观察》,经过三年探索,在国内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已经树立起一定的权威和影响。相信它在今后办刊工作中,会与进入新时期的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进程更好地“对表”,在思想领域有更大作为。
  (丁柏铨为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其他文献
在这次报业竞争力年会的“固本培源论坛”上,天津今晚报集团的刘凤山副总编讲到,作为一份地方报纸,所要固的“本”就是新闻内容,所要培的“源”就是读者的忠诚度。他还讲到晚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新闻的采编能力、对新闻独特的理解力、判断力、加工力,是对本土文化的生动再现和全力张扬的能力,是对新闻读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力。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与思考。因为,不管我们把竞争力研究到什么程度,也不管竞争力的万花筒多么丰盈多姿
期刊
经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同意,本刊在这里选发了《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回顾与前瞻》部分内容,报告全文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的报纸出版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统领全局,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取得了引人瞩目的
期刊
许多报业集团都是由报刊社转变来的,带有“翻牌公司”的痕迹。南京日报报业集团(事业性质)成立于2002年12月,同时还成立了企业性质的南京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政府授权集团公司经营集团全部国有资产。集团辖六报一刊,原南京日报社已拥有六报,后来将原宣传部机关刊物《金陵了望》杂志变为市委机关刊物划给报社,就成立了集团。  我们不想做“翻牌公司”,我们努力让集团发挥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但由于集团的组建
期刊
网络媒体进入Web2.0时代最为风光的先行军莫过于博客了。它的内容通常是公开的,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网络日志,也可以阅读别人的网络日记,是一种个人思想在互联网上的共享,也是点对点(P2P)传播时代最能体现草根精神的传播方式。博客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生存危机,与传统新闻的选择和发布权在编辑手中不同,现在质量较好的博客也能够拥有大量的读者。媒体和公众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博客传播的平等与广泛性是点
期刊
高朋满座 观点交锋 思想碰撞 共谋发展    3月25日至2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传媒创新年会”论坛会场上,百余位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传媒界高端人士和千余人次与会者在这里济济一堂,共享创新思维带来的清新气息。  三场论坛,场场爆满,论坛嘉宾各种观点和思想激烈交锋、不断碰撞,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创新”思想贯穿始终:传统媒体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等等,在媒体战国时代续写新的传
期刊
综合性传媒集团发展计划    计划目标:推动党报集团进一步深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壮大规模实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安全的投融资渠道,向跨地区发展、跨媒体经营的综合性现代传媒集团转型,形成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巩固加强宣传舆论主阵地。  计划概要: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济南、沈阳、西安、武汉、郑州、成都、南宁等城市为报业发展资源集聚中心,重点
期刊
在世界范围内,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但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新信息革命,广播业自觉、及时投身其中,在新世纪初重新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和生机。据统计,到1999年初为止,世界各国建起网络广播电台1500多家。据英国BBC报道,以美国为例,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  BBC网络版目
期刊
往昔的大连从6月开始,报业市场便展开了发行大战,愈演愈烈。如今,大连各都市报总编辑的手互相握在一起,“化干戈为玉帛”,有奖订报不搞了,各社区报纸促销的广播喧嚣声没有了,停止了一些低价促销活动,各报都在办报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互相促进,使大连报业走向了公平、有序竞争的繁荣之路。这是大连各都市报吃尽报纸发行恶性竞争苦头、经过充分协商、共同签署《规范大连地区报纸发行秩序合作协议书》后,带来的喜人变化
期刊
搭建平台与培育竞争力    2005年中国报业迎来了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为继续深化报纸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壮大报业实力,提高竞争力,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报业改革进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即将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政府部门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研究分析中国报业的发展与改革现状,进一步交流经验,促进报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竞争实力。  报业竞争力水平是政府评价和研究
期刊
TOM集团、阳光媒体投资、新浪位居三甲    2005年度民营传媒综合实力榜日前排出座次,TOM集团、阳光媒体投资和新浪网名列前茅,其中TOM集团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三项指标均为第一,阳光媒体投资夺得利润第一,而新浪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媒体。  民营传媒综合实力榜由权威媒体传媒杂志社、中华工商时报社等联合调查制作,与去年第一次排行相比,不仅上榜的企业由13家增加到18家,而且无论企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