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发展及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C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内容,无论形而上学是经过产生、鼎盛、消解还是到最后的没落,都是始终无法拒斥和回避的问题。即使到后来形而上学都没有真正的终结,而是通过新的、更加成熟的面貌存在着。形而上学是门研究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文明学说,只有深刻探讨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从当代价值去探讨形而上学的新面貌,明确马克思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超越,才能了解到哲学的真谛,以正确的价值追求去面对世界,更好地提升现实生活的精神,构造现实生活的正确理念。
  【关键词】 形而上学;终极关怀;终结;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56-02
  一、形而上学的理论来源
  形而上学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思想,是整个西方哲学以及机构化的知识体系。从狭义上看,形而上学是本体论思维,也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广义上看,形而上学是认识论,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能力去探讨世界的本质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探讨。
  从哲学的本意来考察,形而上学是在“物理学”之后出现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且处于统治地位。在西方的理解中,”形而上学”几乎和“哲学”是同等之意, “形而上学”这个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这本书是把“第一哲学”比作是形而上学的,而且对其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说过第一哲学就是:一定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对本体论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本意是,“形而上學”在本质上是用科学的传导方式进行的,以达到最终的“神学”的整体性知识。他在这本书中还深入研究探讨了“实体”的概念和意义,他提到了三种存在的实体就是质料实体、形式实体以及质料和形式结合的实体。他对实体进行划分就是为了说明哲学和科学的分化,奠定了西方古典传统哲学的理论,揭示了哲学内在蕴含的人性基础。
  他整书中虽然没有提到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提出的每个观点,都是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都表明了他自己的立场,同时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的后辈哲学家们。也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世界本原以及一般规律的学问。对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每一代的哲学家都会去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认知会让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定义,都是时代的智慧所在,这就是本体论思维。所以古典哲学探讨了人、神和自然三者的内容。
  在探讨世界本质之前,就会考虑主体有什么样的能力认识世界,也就是认识能力是什么样的,这就意味着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到了二十世纪“哥白尼式”革命,开始从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变。黑格尔则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思维看问题,就会导致唯心主义,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不同语境下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超经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的或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二是和辩证法相互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二、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从形而上学的整体阶段性过程来分析,经过了大致上从古典、近代和现代这样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在保持它同一的内在规定的同时,还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历史使命以及现实的困境。古典式对人神和自然三者关系的整体性来论证的。核心就是实体性的本体论内容。
  传统形而上学是从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开始,他是第一个提出“存在”问题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会生成最终走向消亡,他追求的是一种永恒存在的固定的事物。之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理念论”,到了后继者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经典界定,用存在的意义回答存在的问题,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逐渐形成。 到了近代,形而上学的重心开始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笛卡尔开辟了“理性主义”,提出了“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我思是主体,一切思想都来源于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作用,用普遍怀疑的态度去探索,主体只有拥有理性的思想,才能发现真理。他将“思”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也是认识论。先验的“理性”是知识产生的基础,从而“主体”设定“客体”的“主体性原则”确立,也由此导致了一个难题——“主客二分”。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主体怎么样才能客观地认识客体,客体怎么样才能形成真理等,在这些问题之后,人们开始考虑知识的问题。在休谟的基础上,康德开始走上了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康德的 “哥白尼式革命”将其逐渐开始转变,为“理性”划定了严格界限,那就是理性是不可以超越主体的认知范围的。但康德提出“物自体”思想之后陷入了不可知论,始终没能完成“主客统一”。他在解决了一个危机的时候,又造成了新的危机,“主客二分”被更加深刻地分裂。虽然传统形而上学遭到经验论的排斥,但是康德是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晦涩难懂,认为我们有一个被感觉刺激的感官之物存在,否定人的“理性”能力,能够通过这个刺激去认识到物体的本身,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终极的哲学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在哲学终于得以“圆满”,形而上学的问题得以“终结”。然而黑格尔面临着一个其理论自身难以解决的悖论:“绝对精神”一方面要不断地自我否定,向更高阶段发展,一方面又陷入封闭和循环,所有的发展无非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最终还要回归自身的“统一”。此外,黑格尔没有意识到他的“绝对精神”实则仍然走在“形而上学”的道路上,并且脱离了现实。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对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历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思想的争论中“感性”和“理性”的问题始终持续着,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这些争斗都难以动摇形而上学的地位。那么为了解决问题,就要从形而上学的思维中跳出来,因此他提出了思辨的思想。他的形而上学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也是形而上学完善的标志。继黑格尔之后,实证主义是排斥形而上学的,它的创始人孔德认为一切的科学知识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并推崇自己的实证哲学,继承了经验的认识论思想,在语言转向之后,形而上学逐渐受到各种争议而最终走向了终结,或是以新的形式存在着。   三、形而上学的当代价值意义
  从传统形而上学的开始到它的终结,经历了很久,受到过很多哲人的质疑和批判并不断发展,最终变得越来越成熟。形而上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人们对形而上学有什么价值,价值有多少以及是否具有实践性等相关问题,都是现代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他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以辩证思维探讨本体论的问题,把关注的视角从关注人转向了现实世界以及感性经验世界,把人从绝对的精神世界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创立的思想是一种全新的观点,是有着跨时代意义的哲学是不同于传统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弊端,也为我们新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追求。恩格斯认为离开本体论探讨的哲学不是哲学,哲学到黑格尔已经达到巅峰并且都逐渐终结了,叔本华改变以往的“理性本体”,将其转变“意志本体”,到了尼采,他说:“上帝死了”,最后随着“本体”的消失,人们也没有了精神支撑。最终的结果可能走向宗教道路,带来的可能是封闭和倒退,而宗教的基础仍然是形而上学;还有可能走向艺术的直观,比如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要么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甚至有可能走向虚无主义。马克思辩证地思考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进行实践才能解决现实问题,他的思想也可以被称为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思想。
  当代形而上学的范围是精神世界的内容,精神世界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质疑现实主义的人的存在,否定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依靠我们的理性能力为我们 “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确立普遍的实践目标和价值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之用,形而上学才需要理性地承担责任。如果认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么人们就会不再相信这样的能力。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理性能力。确实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人的一切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单单是理性能力,但是并不是有了理性的能力我们就能面对和应付各种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认理性能力以及它对我们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实践哲学必然要面对所有的价值规范并将其逐渐涵盖在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改变的实践活动中,这不光是实践哲学自身需要做的内容,也是形而上学在实践哲学中存在价值的体现。
  当代形而上学对于提升现实生活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对当代生活有一定的批判和矫正作用。从最开始的形而上学就已经有了“超验”的精神特征,而这种“超验”的特质就体现着对我们现实生活的“范式价值”。现在的社会过于的功利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中,生活的追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会变的可有可无。所以这种精神的特質对现实生活还是有促进意义的。第二,现在的生活感性因素有很多,可能有时候会对现实的反思变得缺乏深度,这种情况就会造成理想和价值的缺失。那么通过“超验”的现实还原提供某种生活的精神旨意,以至于建立起当代形而上学的“新”的理想主义,去对抗虚无主义的现实。纵观历史的长河,时间是人的实践过程,现实为人类提供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需要在时间中去实践寻找,从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理想价值。在这样的时空和世界中,马克思超越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在对唯心主义以及机械论进行着改变和吸收,不断体现着实践转向,立足于我们的现实世界。马克思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思考,不断创立着哲学和科学、实践和理论统一的理论,对我们当代现实有很重要的推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陆杰荣.形而上学研究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12.
  [3]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M].孙周兴,王庆节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王丹.形而上学的双重命运——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学的追求”[J].社会科学论坛,2016,(3):32-40.
  作者简介:
  岳振华,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 悲剧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形态,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主人公,一定要在面对苦难时,显示出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我们较少看到悲剧主体的抗争力量,多多少少冲淡了其中的悲剧色彩;电影《美丽人生》契合了悲剧的主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死亡的抗争精神。而电影《疯狂的石头》和《楚门的世界》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特殊的黑色幽默的悲剧形态,形成了一种新的悲剧艺术类型,丰富了电影悲剧
期刊
【摘要】 英美电影被引入英语语言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经典的英美电影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英美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更加靈活的应用,将原本生硬的对话讲述得更加口语化更加生动。本文将从英美电影对英语学习的意义开始分析,深入探讨英美电影引入教学中的作用,剖析了现在英美电影对英语语言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通过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得出英美电影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效导入的措施。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黑色基本上可以被定义为是没有任何可见光能够进入视觉范围的,在印象派中一度被摒弃。随着人们对色彩的观念不断推陈出新以及在色彩应用方式上的转变,黑色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墨色营造了画面的氛围,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想要探究黑色本身内在的、永恒的美,可以通过从代表性画家的作品的学习,让大家对黑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黑色在一幅作品中的表现力非常具有力量。  【关键
期刊
【摘要】 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早已开设扬琴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在逐步完善艺术类学科的建设,以铜陵学院为例,谈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扬琴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扬琴课程;小组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86-02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學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
期刊
【摘要】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之作,包含着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独到见解。本文旨在解读本雅明关于“灵晕”, 技术美学与传统美学等在文中的含义。  【关键词】 灵晕;技术美学;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湖南省是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之一,涌现了一代伟人和众多将帅英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留下众多的革命文物史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事迹,积淀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湖南红色文化,不仅要创新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更需要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湖南;红色文化资
期刊
【摘要】 在我国民族音乐这一领域中,赵元任先生占有极高的地位。在他创造的音乐作品中多以民族风格为主,充斥着民族风的气息,同时也吸收了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技巧。在语言风格上也注重对地方语言的应用表达,本文就赵元任先生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进行讨论,同时也对赵元任先生的音乐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了解。  【关键词】 赵元任先生;声乐作品;民族性;演唱表达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成为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备受瞩目。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第三方策略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实践。在对艺术介入乡村的发展意义和艺术乡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以江苏西墅村的乡建方案为研究内容,对其乡建策略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以期为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西墅村  【中图分类号】TU982
期刊
【摘要】 本文着眼于英国广播公司(BBC)2018年底的自然类纪录片巨作《王朝》,就其解说修辞、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以往BBC相同类型纪录片,探讨其自然类纪录片创作方式是否有向“拟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自然类纪录片;王朝;拟人化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62-02  自然类纪
期刊
【摘要】 明清时期,祖茔在华北宗族的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是所有族人去世后都可以葬入祖茔。宗族男性成婚生子者可葬入祖茔,无嗣者部分宗族不允许归葬祖茔,只能与族中未婚而亡者一并葬入宗族规定的葬地。女性宗族成员中,妻子无论原配、继配均可与夫合葬于祖茔,妾则只有生子者可附葬于夫。在室女与未婚而亡男性相同。严重违法乱纪或违背公序良俗者亦不被允许归葬祖茔。宗族对族人归葬祖茔资格的认定涉及到血缘、宗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