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学生一把钥匙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p85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轻松闯过“阅读关”,我们责无旁贷,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的一点儿拙见。
  一、阅读数量的积累,由激趣开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读书“犹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博览群书是学生自身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石,而高度重视阅读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亲切的教态,鼓励的眼神,课前饶有趣味的导入,课内循循善诱的启发,一针见血的点拨,都有可能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学科,看似复杂,往往让那些“胆儿小”的学生望而却步,实际上,无论是字、词、句、段、篇,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哪一样不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呢?只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比较繁杂,而语文知识比较系统罢了。
  所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教学语文,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清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譬如:《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当老师的一看,就知道这段描写是表现藤萝的勃勃生机的,但学生未必能真正领会,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经历加以点拨,则会水到渠成。不妨这样设疑:“①观赏瀑布时,透过水帘,能看到背景——陡崖吗?(学生自然回答不能)②为什么看不到背景呢?(因为水流湍急,没有缝隙)③那么,文中作者把藤萝比作瀑布,你能想到什么?(藤条多,分布广,叶子密)自然就得出长势旺盛的结论了。再抓住“泛着点银光“的引导:如果植物枯萎了,叶子都焉了,会泛银光吗?(不会)那么,“泛着银光”说明了什么?(叶子水分多,营养充足——生命旺盛)
  经过这样设疑、释疑的过程,相信学生对这段描写定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次,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语文课丰富多彩,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语文知识本身就是包罗万象并且普遍联系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古代生活等,都是语文知识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对其它科目的知识给予适当的提示,不仅会使知识本身讲得更透彻,也会避免知识的单调、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绝大多数选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死海不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食物从哪里来》中生物与环境知识的渗透;《大自然的语言》中与物候等地理知识的联系;《口技》中与说唱艺术的联系,以及文言文中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另外,诸如“一日一练一评”等课外活动,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等手段,对提高学生兴趣也是不无裨益的。
  二、阅读质量的提高:自设疑出发,经启发过渡到释疑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当的往往是“传道授业”的角色,因此,有的老师备课上课都觉得非常轻松,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印象模糊。
  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设置一些“跳板”,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去领悟,不仅老师“省事”、省力,而且学生也会印象深刻,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获得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满足。
  还是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吧,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找出第四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紫藤萝瀑布不仅从我眼前流过,也从心里流过,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从眼前流过”——承接上文“我看到的紫……”;“从心里流过”——引启下文:由所见而引出的心理活动。)2、这些时,“我”心上为何会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结合写作背景,回顾“文革”中知识分子所受的迫害,并理解小弟身患绝症给作者带来的影响)3、看了紫藤萝瀑布后,“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为何会被带走?(藤萝的勃勃生机让“我”感动;藤萝经历磨难,再度焕发生机的经历让我受到启迪——生命的长河里永无止境的,美好的东西是摧残不灭、折磨不了的,它终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至此,整篇文章的主旨就摆在了学生的面前。
  这样,我们实践了“用教材教”,而避免了“教教材”,同时,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他文献
“是最后的花了/最后的花了/最后的春天”——《梦园》  在既不忙于“谋生”也不急于 “谋求真理”的时候,顾城发现“我就是真理”。“植物呵,你这绿色的孩子/等来的要是秋天呢?”如果只是一棵普通的植物,当然摆脱不了春荣秋枯的命运,可是“你是常春藤,你拥抱着整座森林,使所有落叶飞上枝头”(《梦痕》)不论怎样的时代换迁,春天却永驻诗人之心。 这便是中国佛教所说“无所驻处是真心”。  “大地上长麦子/也长诗
期刊
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提问是否有效。因此,实施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  可是,现今教学提问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提问过于简单,提问缺乏目的性,提问过于笼统,提问的形式单一,提问不平等,等等。为了探索“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途径,我特意制做了观察量表,从问题内容、提问方式、候答时间、学生回答的维度,对一位老师课上的提问
期刊
一、如何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一)心理方面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对待后进生时,教师更要以宽容、尊重、信任、关爱的态度温暖他们迷失的心灵,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寻找他们的优势,用鼓励的语言与肯定的目光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小小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夸奖,多多奖励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善于发现后进
期刊
随着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板块教学”这个新词令教师眼前一亮,它一扫“语文模糊一大片”的传统语文课堂模式,让教师看到了清晰有条理的语文新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喜爱,以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生命 生命》一课为例,板块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明确目标,组合内容  板块教学是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分为几个明显不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通过这样的
期刊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为纪念“九一八”十周年而创作的一篇文章。关东原野本是一片美丽、富饶、神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这里有森林煤矿、大豆高粱、有同胞、有爹娘,可是“九一八”让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十年了,整整十年了,东北的父老乡亲仍然过着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日子,流亡作家端木蕻良心中充斥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对同胞的痛惜、对日本鬼子的憎恨,于是用满腔的赤诚写下了这篇爱恨交织的文章。
期刊
1.要重视诵读、读背  因为是古诗文的教学,诵读自然是首先而且必须的教学手段和目的。通过诵读,使得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沉淀内化到血液。真正的好课是能引起思考,能引起研讨的课,能把语文烙在学生的脑子里,种在学生的心田里,真正作为种子生根发芽的只能是文本,教学的目的不是多么精彩而是通过设计把语文和文化重在学生的脑海,是一种投资性阅读。所以读背是最基本的,要在教学中展示这种倾向。  2.要重视语言  对言
期刊
时光匆匆,岁月流水潺潺,教师节,收到了原“新蕊班”孩子们满满的祝福。回想曾经,历历在目。“新蕊”,原意为新盛开的花蕊,当初我给班级命名为“新蕊”,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度过像新盛开的花蕊那么美好、那么欣欣向荣的六年小学时光。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是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徜徉在在教育的梦想中,我何尝又不是这样告诉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无为而治  “老师,我放在教室
期刊
前言:一次旅行,让我来到这座小镇,镇中的一个墓碑引起了我的兴趣,听这里的老人讲述遥远的传说,探寻天使的秘密。  幸福镇应当是上帝最引以为豪的创造物,这里的居民勤劳勇敢,围绕镇子的金黄色的麦浪就是他们汗水的结晶。镇上没有饥饿和贫穷,镇上的每张脸都有被油浸过一般的红润,这里的居民都安居乐业,幸福快乐。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就像亲兄弟似的,偶尔真的有哪家有点困难,小镇的居民你帮一把,我扶一下,就又是充满
期刊
新教材用编者自己的话来说,所选篇目都是围绕课标要求做过很多次筛选的。怎样才能用好手中的教材,既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又能达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利用课后的读读写写,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力争把字写漂亮  新教材课后的读读写写和旧教材的不一样,教材后记中提到,这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丁勇康先生为教材撰写的
期刊
新课标强调,要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因为面对许多意外没有把握,或者因为没有机会利用而遗憾,更常因为与“意外”相遇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精彩而欣喜。作为教师,要有生成意识,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生成调控能力,敢于直面意外。要灵活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让课堂演绎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和谐之美。  一、暂时搁置,迂回突破  学生与文本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