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影视文学的产生和实践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nc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定程度上说,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媒体主导大众精神、娱乐生活内容的社会,影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不断产生和生活娱乐类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逐步发展,已经渐渐削弱了文学在大众精神生活中的传统地位。但是,又应看到,传媒和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关系又是互动和相辅相成的,传媒在削弱了文学的统治地位的同时,也相对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使传统的以小说、诗歌和散文为主要体裁的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彩多姿的风貌。本文以影视传媒为例,对在此种媒体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后影视文学试作分析,以此探讨影视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在当前的影视评论话语中,一般都把电影看作艺术的其中一个门类,并有“第七艺术”之称;但对电视,却往往认为它根本就不是艺术,特别在知识分子话语中,电视产品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物”。但近几年来,随着电视产业的成熟和电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电视产品(包括电视剧、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等)从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了大量元素,在立足娱乐化的基础上,也在思想性和艺术旨趣上得到渐趋强化。总之,电视和电影以不容回避的强劲发展势头和不断成熟的姿态,成为社会审美风尚的风向标,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影视对文学的积极推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作家在小说、诗歌中使用的所谓“蒙太奇”手法便是源于电影艺术。托马斯·曼说:电影拥有回忆的技巧,心理暗示的技巧,表现人和物的细部的能力,小说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笔者在这里谈的不是文学家在影视作品中所汲取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影视作品在问世之后特殊的观众群所创作的一类介于随笔和批评之间的文学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后影视文学”。这类文学形式是在影视作品上映或者播放后,观赏者依据自身在视觉、听觉、情绪、心理以及一切感观的感受,对影视片的镜头画面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并凭借自身的理解对影视片的主题立意、人物性格用语言给予艺术加工和挖掘,对人物心理进行准确的揣摩和平议,并对与影片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相关信息知识给予必要的介绍,同时还可以展开一些想像和虚构,使影片的故事含量更丰富,情节人物更合理。这一切显然都是将视听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过程。
  此类著作中,较为流行的是戴锦华所著《镜与世俗神话》。该书以《十戒》、《美国往事》、《飞跃疯人院》、《法国中尉的女人》、《霸王别姬》等十八部影片为例,从语言与作者研究,电影叙事与修辞,意识形态与主流电影,性别策略与女性观点,历史、本土与世界等五个角度来展示影片的基本方法与解读策略。在这本书中,影片不再是一个赤裸的故事呈现,而对影片的解读也不仅是专业化的电影欣赏,而是电影的揭密。作者试图在揭破某种视听效果的构成,并在丰富而巧妙的电影叙事中发现其中的叙事结构与意义结构。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影视批评,而成为一种更为主动的表意实践。他对影片的精读与揭密,没有止于影片自身。
  实际上,最早开创这种文学模式的应该是学者刘小枫。在其1999年出版的著作《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中,他把社会学、伦理学的批评溶入到电影的叙事策略中,开创了。一种新的文风。在本书中,他用小品文的形式,分析了波兰影视大师基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和《十戒》等作品,以这些影视经典为载体,探讨了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到自由个体伦理的转变。在这里,对影视经典的分析仅仅是个支撑点和立足点,作者更多的是以此为根基探讨真理、寻求文化困境中的出路。
  或许这类文字还不能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它的出现又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苗头,是顺应社会生活而生的。这种后影视文学在自身具备一定规模后,便会拥有独立的生命力和社会功能。
  首先,后影视文学开创了一种文化比较学的新角度。书面语言和视听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轨,也正是探讨此中新兴文学形式的归宿。如何使文学语言更具画面感和冲击力?如何使文学描述带给读者更丰富更直观的想像?如何将影视以另外一种载体出现在世人面前,让影视与文学以一种更亲密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指正的形式存在?如何使文学艺术影响研究中的移植、改编更具现代意识上的活力?应该说这都是后影视文学为比较艺术开辟的新领域。
  其次,它将来会成为文学与影视、音像文化制作衔接沟通的桥梁,是对音像制品冲击文学图书市场的抗衡与缓解。影视、音像制品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现代社会相当数量的人是依靠影视利音像制品满足着自己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要,DVD、VCD、CD光盘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欣赏艺术的渠道,而静下心来读基本书尤其是文学书,似乎已经越来越不切合人们的生活实际。在繁忙、疲惫的现代生活中,各行各业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暇读书,无暇平静下来细细品位文字的魅力,劳累一天后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愉悦的视听刺激和消遣。于是,表面上看,文学的失势似乎也是必然之事。应该说,这并不是坏事,有忧世传统的知识分子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纯粹的精英文学从来也没有在哪一个社会阶段成为大众所追捧的对象,所以也无所谓失落不失落。只不过,在影视、音像制品的强劲冲击下,文学或许也应该有自己的反应。后影视文学或许就是文学为适应影视文化的冲击对其自身进行的调节和平衡。它以新的文学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连接和沟通文学和影视的途径和桥梁,借助优秀影视作品重新唤起人们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同时也对音像制品冲击文学图书做出一种必要的缓解和抗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后影视文学是对控制、乃至垄断大众视觉的影视音像作品的反叛和对抗。用文本形式与音像制品、电影电视争夺观众,或说利用音像影视优势延续观众对音像影视的欣赏期和依赖型,重新唤回被淡忘了的文学读者,并重建文学文本的新天地。
  不可否认,视觉的冲击力远远大于阅读的冲击力。而影视的这一优势是文学语言不能攀比又不得不服气的。而“后影视文学”的出现,将会吸引人们由对鱼影的喜好转而喜好阅读与电影密不可分的电影小说,借助文学语言重新回顾电影的精彩画面,品味电影中震撼人心的激情和绝妙精致的台词;欣赏演员极具魅力的表演;同时还能借助这种文学形式促进对电影本身的新理解,因为后影视文学含着笔者对影片透彻的阐述及对人物心理过程的准确描摹。另外,还能从“后影视文学”中获得与影片情节相关联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以及必要的知识信息。毕竟看电影要到电影院,看VCD要有一整套设备,要想重看就更加麻烦,而一本书不仅携带方便,价格便宜,还可以随时中断或反复阅读,不必借助其他,也可以自由掌握时间,自然更加便利。所以说“后影视文学”是对电影本身最充实最充分的补充宣传和准确介绍,因而,“后影视文学”作品是有优势有吸引力也是有读者群的。
  再次,是对大面积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正在日益衰退中的语言能力的抢救和再培养。近年来一个十分严峻的现象正在蔓延之中,这就是我国青少年及不算少数的成年人群对语言的忽视及语言能力的下降。由于惯于依赖非语言形式的载体接受文化和专业知识,特别是电脑和音像制品的广泛普及,使得原本语言基础就并不牢靠的青少年更少有机会读教材以外的各类图书,而改为一切从电脑或影视中获得信息,直接接触语言的机会大为减少。他们年纪轻,精力旺,喜欢追求新奇、具有强烈刺激的感官效果,喜欢高节奏、大信息量的游戏和娱乐方式,电影、电视、电脑只是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使他们将许多精力投入其中,忽视与忽略文字读物也就势在必然。久而久之,他们识读文字的能力、理解文字的能力、运用驾驭文字的能力、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会迅速下降,以至于提笔忘字、话不成句。这种在潜移默化中丧失的能力,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文学文字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挑战而无能为力甚至败下阵来的证明。而当我们借助他们对影视的热情,乘视将其延伸到“后影视文学”之中,也就达到了对大批青少年正在衰退中的语言能力的抢救和再培养。事实上,从视听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即“后影视文学”的阅读过程,正是观赏者自身的感知积累和转换的过程,即由观众转变为读者的过程。
  最后,它是文学创作的新领域、新源泉;是文学形式的新载体。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建立在两者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同等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多年来我们注重文学对影视的影响,评价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搬上银幕的影视作品的得失,并简单地以文学性的审美标准评估着影视的优劣,而从朱反方向——即影视对文学的影响及推动去考察二者的关系。“后影视文学”就是对这后者进行的一次具体又实际的尝试,并希望通过这种尝试重新认识文学与影视的双向互动关系,以便将二者都推向繁荣。
  音像影视作品的充斥使文学的领域日渐狭小,读者正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着、分散着。现代人对文学文字的感悟、欣赏能力在悄然之中退化,对文学的兴趣几乎趋于淡漠麻木。有些文学作品正日渐在创作题材、创作天地上表现出乏力、萎缩和困惑,从而造成读者的失望、失落转而去追求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及综合艺术魅力的影视作品。因此,寻找新的文学创作源泉,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文学的必然——文学显然已失去了它在艺术家族中老前辈的尊严和权威,只有重新振作,找准位置,不惜借助比自己更具现代意识更具现代手段的艺术门类重振门风。对电影、音像制品的喜爱、欣赏甚至追逐,无论在人数上、强度上、热情上都已大大超过了文学,这是不争自明的事实。文学必须面对这一事实给自己重新定位。
  将电影的视听语言翻译转化为文字语言,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纯技术性工作,而是在为文学寻找新的创作来源,新形式的文学载体,可称之为“视听文学”。电影百年历史正在证明,电影语言愈是趋于完善,它在与文学的关系上就愈是显示它的独特性。它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也就会愈加突出。只有平庸的文学人才会投身于捍卫文学圣地不受其他艺术侵犯之事之中,也只有文学集权主义者才会忽略电影对文学的能动和促进作用。应该承认,文学早已到了必须吸纳他者精华的时刻了。从这点出发,“电影后文学”的出现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事业。
其他文献
一、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方方、池莉、刘震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小说创作为例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新写实小说以生活流的形式,以强烈的平民意识关注着凡庸卑琐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展示出普通百姓的一幅幅灰色的人生风景,那些小人物以各自的方式挣扎着,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那么的残酷,人生的愿望是那么的卑微。新写实作家以一种零度叙述的方式冷静客观地观照小人物的生存,他们认同这种生存真相,并在庸常人生的凡俗生活中发现普通人对生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它在高中课程计划中所占的课时节数仅仅少于语文(384节)、数学(382—384节)、外语(384节)三科,达288课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最重要的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一个课程改革的纲领性的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明确要求,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都要开设“综合
期刊
摘要:《通典》是我国编辑史上第一部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通史,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编辑特色,而且有着丰富的编辑思想,在史学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引起了史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第二、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日益关注;第三、《通典》的出现,也为繁荣整个典志体史书的编辑带来了活力。  关键词:杜佑;《通典》;影响    杜佑(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长安县杜曲镇)人。其
期刊
摘要:企业领导的基本素质同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企业领导,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企业领导的素质则是由其地位、职能作用及个人的社会经历决定的,是由本职业所决定的特有素质;他的素质是其个人知识水平、道德规范、工作能力、自身气质的综合体现。企业的发展壮大、经济效益的提高,关键因素是企业领导素质。  关键词:企业;领导;素质    具有不同素质的企业领导,在管理和组
期刊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较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切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
期刊
摘要:情商是心理素质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比智商更重要、决定事业成功的个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情感教学,培养、训练学生的情商,利用情感因素,发掘教学潜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兴趣;历史教学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智商)是重要的,占20%的比例,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情商),占80%的比例。就好比一个木桶,
期刊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于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投资、职工福利、非应税项目、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等行为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应交增值税,这些业务的会计处理大家都明白。下面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上述视同销售业务的所得税业务处理。  1、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对外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和个体经营者。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上述交易应作为非货币性交易
期刊
摘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衡量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从国民经济结构来看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公用事业的商品性体现不充分,价格改革滞后,财政负担重等制约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发展、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度。本文分析基础设施建
期刊
摘要: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能够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一是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是增强公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目前公路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路;可持续发展;和谐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