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茵莱湖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e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茵莱湖也有人称它梦湖、奇幻湖,传说此湖是湖之仙子茵撒斯的家。茵莱湖上有200多个水上村落,彼此间有大小水道相通,每条水道也和陆上街道一般各有名字,水道口还有指示牌标示出通往的村子及公里数,只差没有红绿灯和交通警察,但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在茫茫湖面上绝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远远望碧水之上村落点点,寺庙座座,风景美妙。


  我们第一天是跟4个在蒲甘遇到的北京背包客一起去茵莱湖,拼船6个人,相对便宜,但到了茵莱湖,已经中午12点,完全不适合拍摄,于是,茵莱湖又给了我们第二次亲近的机会。
  第二天晨起,我们便早早地赶到了这里。船穿行于水上街道,进入水上村庄,真有光怪陆离的感觉。这里,家家户户有船,一家或几家一个浮岛,浮岛之间,如果距离较近,就设有木桥或竹桥相连;如果距离较远,那么,他们就以舟代步。河道上船来舟往,络绎不绝,真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小街。他们从小就会划船。一叶扁舟,是他们最灵巧的交通运输工具,无论是上学、探亲、采购,他们都习惯驾着船只往来于湖上,就连和尚出门化缘,也是驾着船行路的。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个美丽的湖泊一直延续着水文明的辉煌。世世代代的茵莱人就住在这里,凭借勤劳与智慧的双手,孕育了一方神奇的“水乡泽国”。
  茵莱湖的村民从12世纪起就在水上讨生活,衣食住行没有一样离开水,就连养猪,都是在水上搭了平台圈起来养。小孩子们在水上的小绿地里踢足球,球掉水里了,就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去捡。每家楼下都有一个大大的塑料桶接着管子,这是他们的卫生间。里面有分解粪便的化学成分,不会污染湖水,也不需要清洁工来收集,完全自生自灭。不但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当地村民还掌握了在水上种菜的独特办法。
  茵莱湖的渔民有创意,他们不仅创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单脚划船,而且创造了天下无双的篓中叉鱼。他们在喇叭状的大鱼篓中套了一张能松紧的鱼网,然后缓缓地将它放入水深三四米的湖中,大鱼篓很快就压在茂密的水草之上,然后用手中的长鱼叉不断地戳呀插呀,那些来不及逃窜的鱼儿就会被叉到或卡进网中。


  茵莱湖上的捕鱼人都是用脚划桨:桨别在右腿膝弯后面,右手稳着桨把儿,左手拖着鱼网。茵莱湖里的芦苇很多,只有站起来才能看到芦苇下有没有鱼,所以当地人发明了这一独特的划船方式。
  早晨是捕鱼的最佳时间,茵莱湖上渔船往来,每条船的船头都放一个喇叭状的大鱼篓。这是当地一种特殊的捕鱼方式,篓没有底,筐篓身是松松的鱼网,当看到大鱼时,渔夫会把鱼筐插进水里,把鱼圈在中央,当鱼跳到下层竹圈外面时,它就被松松的鱼网卷住了。这种捕鱼的方法只适合捕捉大鱼,小鱼都能从底部轻松逃脱,这也就是为什么800年来这里虽然生活了世世代代的渔民,但茵莱湖水仍然如此清澈,鱼群们仍然能够生生不息,自由生活。
  当人尊重自然、与自然互敬互让的时候,自然也会与人和睦相处。
其他文献
印章很早就有,一般上溯到春秋战国。《双剑移古器物图录》著录安阳出土三件铜玺,标为商代,雖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其中一颗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族徽相似,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商代甲骨卜辞一般有卜人具名,可以说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印章,不算数。 古代制作印章的人,历史上都没有姓名。三国时代曾有印工杨利、印工宗奍,见《三国志注》。原文是“印工杨利从仲将受法”。《广印人传》读破句,
期刊
艺术家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往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而才有创造性。所以,我们通常将各行各业的那些勇敢创造的人也称为艺术家。  2013年10月10日,《曾宓书法展》在杭州南山路恒庐美术馆开幕,展出曾宓的书法新作73件。而在2005年5月13日,中国嘉德将曾宓的手卷(10.9平方尺)拍到72.6万元的高价,从此,无论在艺术圈内还是在艺术市场上人们不由地关注着他——曾宓。媒体曾以“曾宓——下一站
期刊
“先生请脱鞋!”突然有人从我背后高声叱喊。回头一看,是一位背着布袋的年轻人。“这是佛塔!佛塔!”他唯恐我听不懂他的英文,一面说着一面双手合十,做出敬礼膜拜的姿势。  我当然知道这是佛塔,更知道攀爬佛塔必须脱鞋,但我原以为这个荒废了将近700年的佛塔已属古迹,不必再拘礼脱鞋,没想到在笃信佛教的缅甸人心中,它依然神圣万分,不容丝毫亵渎,人工的建筑尽管会崩溃毁灭,庄严的佛法却永恒存在,缅甸人这么想。  
期刊
自由与爱情  ——裴多菲(匈牙利)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黎明前的转经道  ——朱幼棣(中国)  黎明前,夜如潮水般,淹没了  布达拉宫和山,高耸如岛  广场所有灯光,熄灭  只有我,像一条孤独的鱼  静静地游着,寒意无边——  黎明前,夜如哈达般,覆盖了  无尽的转经道。转经筒冷落排列如盏盏酥油灯,等待点燃  我走着,无边的风,流动不已  推拥。只有一
期刊
佛塔多、庙宇多、和尚多是缅甸佛教文化的三大特色。在我们搭乘的飞机降落在仰光机场前,在空中俯视仰光,可以看到一座座金光闪闪的佛塔。  我们两个不会英语的中国摄影师到缅甸平安度过了13天,这也让遇到的中国游客都非常吃惊。大家都感慨,好在缅甸人友善、厚道。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在缅甸10年的福州人,他在仰光10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财物被盗抢,也没有听说有被盗抢的事发生。他说缅甸跟他10年前到的时候没有什么
期刊
2012年底横空出世的电影《泰囧》将清迈这个原本被众多文艺青年追捧的浪漫泰北之城,成功推到所有观影者的眼前,大家顺其自然地记住了清迈明亮干净的天空、穿梭城中的双条车、力道十足的泰式按摩、和善友好的当地居民……这些远不是这座迷倒众生城市的全部,当朋友问我对清迈的哪里印象最深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里的寺庙。  清迈的寺庙之多令人咂舌,漫步在老城中几乎十步一大寺,五步一小庙,多到让我这个原本没计划逛寺庙
期刊
从泰国回来,妻和我的腕上都系了一条黄线。那是一条金黄的棉线,戴在腕上,像一环美丽的手镯。那黄,是泰国佛教最高贵的颜色,令人想起袈裟和金塔。那线,牵着阿若他雅的因缘。  到曼谷的第三天,泰华作家传文和信慧带我们去北方88公里外的阿若他雅,凭吊大城王朝的废都。停车在蒙谷菩毗提佛寺前面,隔着初夏的绿荫,古色斑斓的纪念塔已隐约可窥,幢幢然像大城王朝的鬼影。但转过头来,面前这佛寺却亮丽耀眼,高柱和白墙撑起5
期刊
琅勃拉邦,遍地塔树花香。一写下“塔树花”这三个字,我似乎就看到了它坚实挺直的树干,有条有序的枝桠;似乎就闻到了它那高雅、温馨、沁人心脾的独特的花香……  有人说:印支屋脊上的老挝,作为一个纯朴清新的佛教国家,它的诱惑力自有独到之处。它不以繁荣发达取胜,不以人文历史占优;其资源在于混然天成的自然环境,温和平易的民俗风情,它让人们在游历了奇山大川、古堡名城之后,能有一个歇歇脚、喝口水的青青客舍。  的
期刊
柬埔寨暹粒国王酒店的窗帘很厚,虽说抵达暹粒时已经很晚,为了看到异国边城与太阳一起升起的鲜活,我摸黑拉开了窗帘,一股淡淡的雾霭似乎隔着厚实的玻璃还是飘了进来,闷热的空气中居然有了些许的凉快。马路的对面,一棵树冠十分繁茂的大青树下,四五个柬埔寨妇女交叉着光脚掌坐在树荫下,薄薄的晨雾一遍遍地抚摩过她们用大口罩遮隔得严严实实的面庞和棕榈叶编的大斗笠,闪亮着晨曦的光点,袅袅飘向已经很蓝很蓝的天,这不是西双版
期刊
微笑的高棉  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看过吴哥窟的宏美,其它石窟便很难引起我感动。  微笑的高棉——这是世人对吴哥窟佛陀的昵称。  震撼!那是我站在那尊“高棉微笑”佛雕前的第一感觉。它写满沧桑的微笑,让我为之折服,一个千年前的遗迹,竟能在世人眼中,升华为一种民族的象征。不知该说那是因为宗教的力量,还是艺术的伟大。  吴哥窟重新开放,阇耶跋摩七世的“微笑高棉”取代了波布的“红色高棉”,深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