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析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f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对风、沙对渚、猿啸对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他文献
语文,顾名思义,包含语言和文字,是母语,从小耳濡目染,是立身处世、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工具。人人离不开,人人都会点儿,但真正学好而且融会贯通,应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并不多。语文教学,人人都懂点儿,人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真正懂得的,实在不算很多。懂得很多的,又不能完全付诸实践。真是博大精深,深奥难测。本人教学语文二十多年,在教法学法的探究上,偶有一得,望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催发语文的“
期刊
语文,这个“家园”应该是温馨的、美好的、快乐的、令人沉醉的,语文的学习生活应该是充满魅力的。然而要真正发现其中的魅力并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熏陶,还必须学会积累,养成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积累习惯,就是经过长期的不断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培养习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的态度
期刊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针对这一现状,作文评改呼唤打破常规,改革创新。教师应在解放自己的同时,给学生一个施展自我才华、凸显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让学生参与“评”,学生就知道了习作的成败得失;让学生参与“改”,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对文字进行完善、加工、创造的过程。  在作文批改方面,有以下的心得,与同仁一起交流一下:  一
期刊
课堂应当很宽广,宽广到可以摆放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跟着教师更加优秀;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长,自己会更高效地学习。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教室是教师教给学生该怎样学的地方,教学是让学生更加优秀的过程。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目标切实、简明;教学方法灵活适用,不玩花样;教学过程清晰、完整。教师恰当地导,引导着学生高效地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因学习因课堂而
期刊
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能使学生徜徉于一条条绵绵流淌的河流,去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它能使学生攀登一座座巍巍挺立的大山,去体味纵横几万里的尊严。吟唱一首首韵味深远的诗歌,鉴赏字里行间悸动的独行的灵魂,描绘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图画,领悟光影调和的缤纷的世态。  新课标是具体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应如何运用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呢?  一、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们对天空有兴趣,才会用
期刊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妙用诗词佳句,不但能够克服选材狭窄、表达肤浅的不足,从而增加文章的底蕴,而且可以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有文采”、“有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一、引用  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底蕴的小花。就如画龙点睛,关键的几句,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高中必修节选的文言文都是广为流传的名篇,而且涵盖了诸多方面,对后代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作用。所以,中学生必须学习一定量的文言文,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提高人文素养。  但是,通过《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那样,学生普
期刊
作文是交流思想、传授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学生作文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以及社会文明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生由于作文不得法,致使一些学生在作文课上犯愁,即使东拼西凑,写出来的作文也是索然无味。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种作文分解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观察生活,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去感知事物,学习从想
期刊
《考试大纲》对探究一词作了三个方面的阐释: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即要跳出文本本身挖掘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意图。③探究文本中的
期刊
2013年10月18日晚,随着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女生陆佳蕾捧起奖杯,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观众的热切关注中落幕。但外界对于汉字和语言文化类节目的关注仍在继续。如果说《听写大会》的火爆是“语文热”总爆发的话,那么在同年7月开播的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就已经先下一城。而在之后的10月19日开播的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其受欢迎程度更是让人吃惊。这些语言文化类节目之所以盛行,正是因为切中了人们心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