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这个“家园”应该是温馨的、美好的、快乐的、令人沉醉的,语文的学习生活应该是充满魅力的。然而要真正发现其中的魅力并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熏陶,还必须学会积累,养成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积累习惯,就是经过长期的不断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培养习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的态度能克服懈怠的心理,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要向学生讲清积累的重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进行积累。同时,也应针对积累的范围和内容,开展相应的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使学生充满信心,尝到甜头后,他们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
  二、授之方法,巧于积累
  1.宁精勿滥。
  积累自然必须选择优质的东西,不能是稗草。可以是名言名诗名文,可以是警句、谚语、格言、佳句,也可以是精辟独到的观点,典型、生动的事例。而且要尽可能多积累一些。但学生课业繁多,时间有限,所以选文非精而又精不可。文章总是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一心读“宗”,将来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熟读一个“宗”比读一打毛糙糙的东西不知要强多少倍。让学生切记“宁精勿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定任务,切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
  2.加强阅读背诵。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这方面下过大功夫,著名小说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杰出文艺评论家茅盾,小时候就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没有阅读背诵,没有文化积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语言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
  根据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高中生需要背诵诗词曲50首,古文20篇(段),还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名篇。这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语言感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3.善体味,求消化。
  对于所记各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记,重要的还在于体味,即进行仔细的体会和玩味,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是积累过程中比摘抄、记诵更深入的一环,所抄、记的材料,能否用之于文,用之于生活,就决定于体味的深浅。所谓“体味”,实质上就是吸收,让材料烂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这也是“积累”与死记硬背的根本差别。有些学生也注意了摘抄和记诵材料,却仍然用不上,原因大都在对材料未认真反复加以体味,事例消化不够。
  4.善于从生活中积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舞台就有多大。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语文学习提供生活素材。(1)关注自己,要善于写情感日记,懂得梳理自己。既要记录自己的生活,又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然后兼以理性思考,从而让自己能够成熟起来。(2)关注社会与他人,调动所有感官,养成敏感习惯。“道听途说”,看报纸,看电视,看网络,听广播,突破四面墙两面窗的拘囿,做个有心人。
  三、用心呵护,鼓励评价
  如果能让学生反复体验积累的成功,感受积累的喜悦,学生的兴趣、动力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他们将终生受益。在学生积累之后,可举行交流活动,展示他们的成果和收获。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使学生充满信心,尝到甜头后,他们的兴趣将会更浓厚。对每一位勇于发言的学生,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在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优美的语言、引用的诗句和事例、细节描写、独到的见解时,要勾画出来。对优秀的作文要做好评点,并推荐给班刊使用。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重视平时的点滴积累,才能造就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让他们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笔者从教12年,正是教改轰轰烈烈、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理念变幻万千的十年。可是,不管给语文课披上怎样的一件华衣,如何地梳妆粉饰,语文,它就是语文,它就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的精华。  笔者执教的这12年,深感教改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要让太多的色彩迷惑了双眼。剔除那些浮华的藻饰,拨开迷雾,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把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做好,才是最基本的东西。让
期刊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探究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且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职业学校,因为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接受能力也差,这种现象就特别明显。教师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迫切与需要了。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建校时间不长,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
期刊
场景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景描写必须写到三个要素:人物、地点、事件。场景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恰当而巧妙的场景描写,是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外阅读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格,认识小说场景的作用并能应用于作文,也就尤为重要。  写好场景要注意那几方面呢?  一、注意“点”的
期刊
一、评价原则  1.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
期刊
阅读是一种境界,拾级而上可直达真理的殿堂;阅读是一种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阅读是一片园地,站巨人之间而筑成功峰峦;阅读是一隅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鄙视或摒弃阅读,将使人生缺失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明确关注阅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
期刊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又叫“课引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导语,需要磁铁般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导语设计方法有:  一、点题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点题法就是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分析,抓住文章要旨,把握结构。有位教师在教《白杨礼赞》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教师板书:白杨礼赞)白杨“赞”它还不够,在“赞”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课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语文课有着如此崇高的使命、如此厚重的内涵,语文教学在现实中却丧失了它应有的地位,除了社会现实因素外,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古板枯燥,仅仅成了应考的工具,失去了它的知识性、趣味性,更不用说精神内涵了。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
期刊
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记叙文要用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去感染人,而议论文却要用充足的事例、深刻的分析去折服人。因此要想写好议论文,做好议论文中的事例引述尤为重要。议论文中引述例子,不能像记叙文中描写事例那样细致、生动、形象,而是有其特定的要求。  一、忌叙述过程啰嗦冗长  现实中的材料往往是庞杂的、零散的,而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则应围绕论点概括叙述,除去冗杂,严防啰嗦。  下面是一则以“执著铸就成功”
期刊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国语言的精华。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项。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呢?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
期刊
语文,顾名思义,包含语言和文字,是母语,从小耳濡目染,是立身处世、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工具。人人离不开,人人都会点儿,但真正学好而且融会贯通,应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并不多。语文教学,人人都懂点儿,人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真正懂得的,实在不算很多。懂得很多的,又不能完全付诸实践。真是博大精深,深奥难测。本人教学语文二十多年,在教法学法的探究上,偶有一得,望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催发语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