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瑕疵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u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修一年又一年,毋庸讳言,研修,让我成长。面对高大上,我们的崇拜如滔滔江水不可遏制;面对专家,我们自卑到尘埃。进而彷徨,无奈,我的课堂教改之路在哪里?
  观看诸多视频之后,发现讲课老师们的文化底蕴都很是厚实,讲起课来,古今中外,滔滔不绝。课堂俨然成了老师的演练场,學生个人讲演,集体合作讨论,拓展训练,等等,可谓花样繁多,精彩纷呈,怎一个“热闹”了得,简直是完美。但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这样似乎缺少了一种真实,因为有瑕疵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新的课改理念中,提倡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的预设是必要的,备课精细应该是不遗余力的。看起来,这堂课完美无缺。如若公开课,老师们更是要预设到非常精细的地步:如何提问,如何过度,甚或课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准备到了。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按照自己准备好的预设教案组织教学。课上学生无论答什么,总往自己的备课上拉,非让学生得出自己预先准备的答案。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学生的有创意的认识轻易地否定,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
  我想,这样的精心备课,教师是下功夫了,可学生收获了什么?教师备课如此精细,是不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的“旁逸斜出”是不是就是不好?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我一直认为,真实的课堂是有瑕疵的课堂。
  窃以为,老师的教学设计,通常就是教师的教学设想,体现的是教师备课的充分度。真实的课堂是有瑕疵的,因为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再充分的备课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课堂本身的流变性给教学提供了无数的可能,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理当积极应对课堂生成,也许这才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分组讨论,不应该是花架子,走形式,而应该是一种思维交流。在讲课中要灵活变通,因为谁都无法预料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样的观点生成。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却并非如此。教师的提问常常是“是不是”“对不对”“大还是小”,简单粗暴,更有甚者或生拉硬拽,不一而足。长期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很难显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将不复存在,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定式走,所谓的学生“思维培养”,也只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挥棒指挥下的“圈定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教师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教师的引领,应该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提升。
  此次研修,我观看了诸位老师的视频实录,观摩了程翔老师的课《锦瑟》,我开始懂得: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不可能都走向教师预设的答案中。教师不应该埋怨课堂出现的一些“意外”“偶发事件”,而应善加利用,也许正是这些“意外”才使课堂闪出光彩。教师应当去激发学生的这种生成,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而非教师的“一只独秀”。
  当然,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面对缤纷多彩的回答,教师如何评价,如何引导,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这切切实实需要教师有点“功底”。这不仅仅是备一节课本身就能解决的,而需要教师的一个长期积累,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就是所谓的“无形的备课”。比如,“评价李冰父子”的环节,教师一步步引领,学生讨论回答分析“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让学生明白李冰不同于那些无所事事、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他拥有的是利民富民的胸怀和责任感。如若在此教师能更深入地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李冰父子有何用意”?学生就会注意到,实际上《都江堰》的选材取舍也别有洞天:第一部分“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都是为第三部分“赞美李冰”服务,进而借古讽今,讽谏当今官场,到底应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官员”。这才体现出文化散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亦即作家的创作意图。
  新课改要求,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帮助学生“舞出精彩”。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说”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那份“读”的热情、“说”的渴望。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说”,让学生通过读书和口语表达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阅读的乐趣”,“提升运用的能力”。  
期刊
当刚入学就有学生跟我开玩笑,当刚开学就有学生当面说我可爱,当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有学生往我嘴里放零食,我意识到,我的班主任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严师出高徒”是我们一直信奉的法宝,但经过反思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一段时间以来的摸索,我发现,“民主管理”更适合当前的教育工作,也能使教师的“严”充满人情味,从而使师生间更为和谐,为班级营造友爱活泼的氛围,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教师也会乐在其中。  那么,如何在
期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懂得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是对自己的挑战,同时对自己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既能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又能提高自己用人、识人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对语言表达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一、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指导班主任工作,并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
期刊
随着新基础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的育人观念已悄然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改变了过去生硬、呆板、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激励性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素质综合评价中,激励性评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励性评语,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奋发向上,激励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  激励性评语的特点是“鼓励”加
期刊
曹曦元,河北省石家庄市翟营大街小学四年级学生。兴趣广泛,尤爱绘画、摄影和写作。绘画作品在省内和全国曾多次获奖,摄影作品被班马书院公众号专栏登出,写作题材包括散文、古诗、童话等。未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和生物学家,游历千山万水,并立志用自己喜爱的文字记录丰富多彩的人生。  刚走进乌镇西栅景区那古朴的大门,紧接着是一段现代的街道,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这里所有的建筑又都透着古风,不管是建在水上的,还
期刊
命中注定,注定我要踏入这所学校,注定我要与这里的一切结识,注定那些可有可无的会使我厌倦。明知有残酷的现实,却也不肯回头,假装坚强,坦然面对。  梅花在经历严寒后却仍然傲立,或许是来自它内心的那份坚强、勇敢与宽容吧!面对狂风呼啸,寒雪侵蚀,它选择宽待;面对争新斗艳,百花齐放,它选择隐匿;面对人们的称颂,杏桃的迫切,它选择独居。它宽容了恶劣的环境,放弃了争宠斗艳,赢得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喜爱。宛如陆游所
期刊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是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热爱集体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会不断进取,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走向并适应社会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呢?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知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不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强,课堂效率也不高。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课堂教学目标不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引路明灯和理想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教学目标一经确定,一堂课就必须围绕它来进行,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它要得到充分的实施和体现,内容的选取、增删,教法的设计、应用,环节的衔接、处理,都必须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期刊
刚刚走到青瓦白墙的门前,若不仔细看看门房下面的牌子,还真辨不出来它是狮子林。  这门洞中弥漫着轻雾,一会兒飘东边,一会儿又飘去西边。刚从一道圆形的、刻着精美图案的小门中钻进了园林,又遇到了一些石洞。石洞外,待轻雾散去,真趣亭中,人声嘈杂,但毫不影响这里的景致。这儿的石头自成其趣,有的像大象,有的像梅花鹿,更有的像狮子。这儿的石头像狮子的多,故得名为狮子林。往那边看去,两头狮子正在嬉戏打闹,一头张着
期刊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位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教学古诗文通常分朗读、理解、背诵三个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巧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古诗文教学鲜活生动,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愉悦。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