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米是一种粮食,但又不仅是一种粮食。它是社会,是文化、政治、商业,是美丽的大地和社区中的人们。简而言之,稻米就是生命。
——联合国“国际稻米年”(2004)
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原产于中国的野生稻,早在7000年前就存在,是水稻的近缘祖先,现在我国南方还有广泛的分布,被称为“植物大熊猫”。我国的原始稻作野生稻经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才形成了现在品种类型复杂、栽培要求不一、稻米用途多样的局面。伴随而生的稻作文化也滋养了祖祖辈辈的中国人。而现在,这一切可能被改变。
中国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商业化生产转基因主粮的国家。转基因并不能扭转由化工农业来带的单一化种植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的问题,而且给本已脆弱的田间生态系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威胁。
“绿色和平”组织一直关注稻米的发展,特别是转基因稻米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值得我们慎重对待。
一、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简单说,转基因是一种打破物种界限的技术,与传统的杂交育种方式截然不同。
转基因水稻是人工合成的植物。
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将一个基因片断从一种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过修饰后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造了生物体,使该生物体具有了人类想要的某种特性。比如转Bt基因水稻,指的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中的基因经人工合成后,插入到水稻自身的DNA中,使得水稻可以自己产生毒素杀死害虫。
转基因不是杂交。
杂交是自然界本身会发生的,人类的育种加速了杂交的过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创造出新的物种。而转基因生物是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生命。在过去亿万年来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将来亦不可能通过自然进化的过程出现。
转基因技术不是一项精确的技术。
转基因技术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技术,在转基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置不准确,插入多个拷贝等现象,同时由于转基因技术的非预期效应,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无法直接提高粮食产量。
虽然许多转基因科研人员强调转基因技术的潜能,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能直接提高水稻产量。产量的提高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配合,通过转入一个具体的基因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而传统的育种手段,比如杂交被证明能更好地提高产量。实际上。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并没有粮食短缺,而是分配不均导致了部分地区的饥荒。
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并无好坏之分。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人类需要通过研究这个技术,更好地了解基因以及转基因的非预期效应。目前关于转基因讨论的重点在于不应该在无法清楚地了解非预期效应的情况下,将转基因食品放上餐桌,也不应该在不清楚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有何影响的情况下,将转基因作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转基因技术应该在封闭的情况下被研究,被应用。
二、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影响
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国际消费者联会(包括全球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也强调,“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许多消费者对于哪些食品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始终怀有疑问。目前于全世界被广泛种植的主要转基因粮食作物,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油菜等。而大豆、玉米以及其衍生产品(如大豆磷脂、大豆蛋白、玉米淀粉等)最常被拿来作为食品原料和添加剂之用,添加到饼干、方便面乃至婴儿奶粉等食品之中,而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也因此无所不在。
至今尚未发生食用转基因食物致死的案例。
转基因技术特有的非预期反应导致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不确定性,而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才能明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全球范围内并无定论。
婴儿是转基因食品的高风险群体。
来自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最权威的科学家协会)的报告认为,由于婴儿比成人更容易对食品敏感,而且必须长期进食某种食品,令婴儿成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群体,所以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婴儿食品“应该接受最严格的审查”。
目前世界上尚无任何国家大规模推广转基因主粮。
世界上并没有其它国家批准该国家人民的主粮为转基因粮食,主要的担忧来自于主粮的重要性。主粮的食品安全性尤为重要。而且,像水稻这样的主粮还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象征。
三、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影响
不排除基因漂移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在自然条件下,栽培作物种内、栽培作物与其近缘野生种间、栽培作物和杂草之间都有可能发生基因漂移,可能会污染野生品种。
可能间接造成超级杂草的出现。
由于导入新的外源基因,转基因作物获得或增强了生存竞争和繁殖能力,使其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都强于亲本或野生种,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可能演变成农田超级杂草。多年来,在美国种植的抗草甘膦(Roundup Ready)转基因作物都大量地使用除草剂,从而导致杂草对这些化学除草剂的抗性日益增强。这些迅速蔓延的问题表明,高度依赖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结果将导致杂草的控制更加困难。
转基因作物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病虫害。
几乎所有的田间作物都不只面对一种害虫,而是有很多种害虫威胁着它们。转基因作物并不具备多种性状来应对不断变化的虫害威胁,亦无法抵抗广泛的各种各样的敌人。次生害虫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持续大量的农药投入,并且使用的农药种类将越来越多。而且转基因作物,比如转基因棉花更容易受到病害(如枯萎病、红叶茎枯病和黄萎病)的侵袭。
转基因作物可能影响目标害虫以外的生物。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抗虫基因不仅直接作用于目标害虫,对非目标昆虫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伤害,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害虫的天敌在降低虫害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天敌数量减少必将导致虫害爆发频率增加。包括次生害虫引发的虫害,使得农业系统更加依赖于大量的农药,加剧了农业系统的不可持续性。
——联合国“国际稻米年”(2004)
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原产于中国的野生稻,早在7000年前就存在,是水稻的近缘祖先,现在我国南方还有广泛的分布,被称为“植物大熊猫”。我国的原始稻作野生稻经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才形成了现在品种类型复杂、栽培要求不一、稻米用途多样的局面。伴随而生的稻作文化也滋养了祖祖辈辈的中国人。而现在,这一切可能被改变。
中国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商业化生产转基因主粮的国家。转基因并不能扭转由化工农业来带的单一化种植和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的问题,而且给本已脆弱的田间生态系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威胁。
“绿色和平”组织一直关注稻米的发展,特别是转基因稻米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值得我们慎重对待。
一、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简单说,转基因是一种打破物种界限的技术,与传统的杂交育种方式截然不同。
转基因水稻是人工合成的植物。
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将一个基因片断从一种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过修饰后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造了生物体,使该生物体具有了人类想要的某种特性。比如转Bt基因水稻,指的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中的基因经人工合成后,插入到水稻自身的DNA中,使得水稻可以自己产生毒素杀死害虫。
转基因不是杂交。
杂交是自然界本身会发生的,人类的育种加速了杂交的过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创造出新的物种。而转基因生物是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生命。在过去亿万年来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将来亦不可能通过自然进化的过程出现。
转基因技术不是一项精确的技术。
转基因技术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技术,在转基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置不准确,插入多个拷贝等现象,同时由于转基因技术的非预期效应,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无法直接提高粮食产量。
虽然许多转基因科研人员强调转基因技术的潜能,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能直接提高水稻产量。产量的提高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配合,通过转入一个具体的基因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而传统的育种手段,比如杂交被证明能更好地提高产量。实际上。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并没有粮食短缺,而是分配不均导致了部分地区的饥荒。
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并无好坏之分。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人类需要通过研究这个技术,更好地了解基因以及转基因的非预期效应。目前关于转基因讨论的重点在于不应该在无法清楚地了解非预期效应的情况下,将转基因食品放上餐桌,也不应该在不清楚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有何影响的情况下,将转基因作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转基因技术应该在封闭的情况下被研究,被应用。
二、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影响
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国际消费者联会(包括全球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也强调,“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许多消费者对于哪些食品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始终怀有疑问。目前于全世界被广泛种植的主要转基因粮食作物,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油菜等。而大豆、玉米以及其衍生产品(如大豆磷脂、大豆蛋白、玉米淀粉等)最常被拿来作为食品原料和添加剂之用,添加到饼干、方便面乃至婴儿奶粉等食品之中,而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也因此无所不在。
至今尚未发生食用转基因食物致死的案例。
转基因技术特有的非预期反应导致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不确定性,而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才能明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全球范围内并无定论。
婴儿是转基因食品的高风险群体。
来自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最权威的科学家协会)的报告认为,由于婴儿比成人更容易对食品敏感,而且必须长期进食某种食品,令婴儿成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群体,所以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婴儿食品“应该接受最严格的审查”。
目前世界上尚无任何国家大规模推广转基因主粮。
世界上并没有其它国家批准该国家人民的主粮为转基因粮食,主要的担忧来自于主粮的重要性。主粮的食品安全性尤为重要。而且,像水稻这样的主粮还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象征。
三、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影响
不排除基因漂移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在自然条件下,栽培作物种内、栽培作物与其近缘野生种间、栽培作物和杂草之间都有可能发生基因漂移,可能会污染野生品种。
可能间接造成超级杂草的出现。
由于导入新的外源基因,转基因作物获得或增强了生存竞争和繁殖能力,使其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都强于亲本或野生种,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可能演变成农田超级杂草。多年来,在美国种植的抗草甘膦(Roundup Ready)转基因作物都大量地使用除草剂,从而导致杂草对这些化学除草剂的抗性日益增强。这些迅速蔓延的问题表明,高度依赖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结果将导致杂草的控制更加困难。
转基因作物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病虫害。
几乎所有的田间作物都不只面对一种害虫,而是有很多种害虫威胁着它们。转基因作物并不具备多种性状来应对不断变化的虫害威胁,亦无法抵抗广泛的各种各样的敌人。次生害虫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持续大量的农药投入,并且使用的农药种类将越来越多。而且转基因作物,比如转基因棉花更容易受到病害(如枯萎病、红叶茎枯病和黄萎病)的侵袭。
转基因作物可能影响目标害虫以外的生物。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抗虫基因不仅直接作用于目标害虫,对非目标昆虫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伤害,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害虫的天敌在降低虫害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天敌数量减少必将导致虫害爆发频率增加。包括次生害虫引发的虫害,使得农业系统更加依赖于大量的农药,加剧了农业系统的不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