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初中语文全册教材中收录最多的名家大篇,这足可见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不可比拟的教学意义。但大部分的初中生往往疏远或排斥学习鲁迅作品,语文教师也一度认为鲁迅作品教学实施难度巨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呢?
一、走进鲁迅,从精神世界开始
想要理解鲁迅作品的真正内涵,我们首先应该从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开始。学习鲁迅“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铮铮铁骨;学习鲁迅“一腔热血看世界”的民族魂魄等等。只有如此,在解读鲁迅作品时,才能将其丰富而独特的社会经历进行代入,从作者生存的环境、经历的变故、精神的升华等多角度去理解他,从而理解作品。鲁迅生活在旧中国,其独特的个人经历是鲁迅先生浓厚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催化剂。鲁迅作品中不仅反对封建思想,还运用大量的笔墨关注儿童的命运,在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下,鲁迅的爱国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探寻旧社会的新出路。
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他虽然迂腐但心地善良,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却被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所毒害,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外,一无所有。后因为偷拿了丁举人的几本书,被丁举人私设公堂打断了腿,最终因生活贫困慢慢死掉了。全文,鲁迅先生并没有用直接的语句去抨击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所以如果我们不提前感知鲁迅的精神,那么这篇《孔乙己》就仅仅只是一篇描写小人物凄惨生活的小说,但如果在阅读中我们将鲁迅先生反对封建思想的精神进行代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篇小说是通过对一个小人物凄惨生活的描写去反应鲁迅本人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控诉,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同情,这就是鲁迅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务必要先引领学生走进鲁迅,让学生将鲁迅精神代入学习中,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感受鲁迅,从语言艺术入手
鲁迅处于旧社会的中国,与当下初中生所处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很多学生认为鲁迅文章难于理解,主要原因是他的很多小说都是穿插使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理解不了文字,何谈去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以及其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呢?因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感受鲁迅,体会鲁迅作品中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鲁迅先生的艺术特色呢?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抓住典型的语句进行分析,注重分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从微妙中领悟作品的精华。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收录的《风筝》一文,这篇文章,饱含手足情深,流露出作者的忏悔之意,折射出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人性光辉。不仅如此,这篇文章之所以可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与它具有的写作艺术不无关系。其中对比的艺术手法非常鲜明,从寒冷的北京二月和温暖的江南二月相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对比性;再从我的强大和小兄弟的孱弱相对比,强调了文章叙事的主体;最后还将我思想上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进一步烘托出我的浓郁的罪惡感。三个层面的对比在文章中交织成深沉的叙述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理解鲁迅,从多元解读起步
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能引起多元而又丰富的理解,因此不同的读者对鲁迅同一篇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直接将既有的认知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启发他们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鲁迅内心。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雪》,这篇文章架构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暖国的雪,第二部分则是描写朔方的雪。有的读者认为这两个部分反应的是鲁迅先生人格里面不同的构成,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也有的人认为鲁迅用相对热闹的语言描写江南的雪,又用较为悲壮的词汇描述朔方的雪,鲜明的对比折射出鲁迅先生在两地生活的不同感受;还有的读者认为,这两地的雪,两种类型的雪的对比也是鲁迅人生理想与悲惨现实之间的对比。总而言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赏析这篇《雪》,就会得到别样的感悟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解读鲁迅作品,学生应该尝试从多元的角度去赏析并总结出属于自我的认知。
四、结束语
初中是鲁迅作品学习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情感感悟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鲁迅作品的态度。并尽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进鲁迅、感受鲁迅、理解鲁迅,把握鲁迅精神之伟大、思想之宽广、情感之昂扬,充分去理解鲁迅作品的教育意义,从而为日后高中更多的鲁迅作品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吴作杰,江苏邳州市新桥中学教师。
一、走进鲁迅,从精神世界开始
想要理解鲁迅作品的真正内涵,我们首先应该从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开始。学习鲁迅“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铮铮铁骨;学习鲁迅“一腔热血看世界”的民族魂魄等等。只有如此,在解读鲁迅作品时,才能将其丰富而独特的社会经历进行代入,从作者生存的环境、经历的变故、精神的升华等多角度去理解他,从而理解作品。鲁迅生活在旧中国,其独特的个人经历是鲁迅先生浓厚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催化剂。鲁迅作品中不仅反对封建思想,还运用大量的笔墨关注儿童的命运,在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下,鲁迅的爱国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探寻旧社会的新出路。
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他虽然迂腐但心地善良,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却被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所毒害,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外,一无所有。后因为偷拿了丁举人的几本书,被丁举人私设公堂打断了腿,最终因生活贫困慢慢死掉了。全文,鲁迅先生并没有用直接的语句去抨击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所以如果我们不提前感知鲁迅的精神,那么这篇《孔乙己》就仅仅只是一篇描写小人物凄惨生活的小说,但如果在阅读中我们将鲁迅先生反对封建思想的精神进行代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篇小说是通过对一个小人物凄惨生活的描写去反应鲁迅本人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控诉,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同情,这就是鲁迅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务必要先引领学生走进鲁迅,让学生将鲁迅精神代入学习中,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感受鲁迅,从语言艺术入手
鲁迅处于旧社会的中国,与当下初中生所处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很多学生认为鲁迅文章难于理解,主要原因是他的很多小说都是穿插使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理解不了文字,何谈去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以及其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呢?因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感受鲁迅,体会鲁迅作品中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鲁迅先生的艺术特色呢?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抓住典型的语句进行分析,注重分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从微妙中领悟作品的精华。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收录的《风筝》一文,这篇文章,饱含手足情深,流露出作者的忏悔之意,折射出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人性光辉。不仅如此,这篇文章之所以可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与它具有的写作艺术不无关系。其中对比的艺术手法非常鲜明,从寒冷的北京二月和温暖的江南二月相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对比性;再从我的强大和小兄弟的孱弱相对比,强调了文章叙事的主体;最后还将我思想上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进一步烘托出我的浓郁的罪惡感。三个层面的对比在文章中交织成深沉的叙述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理解鲁迅,从多元解读起步
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能引起多元而又丰富的理解,因此不同的读者对鲁迅同一篇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直接将既有的认知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启发他们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鲁迅内心。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雪》,这篇文章架构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暖国的雪,第二部分则是描写朔方的雪。有的读者认为这两个部分反应的是鲁迅先生人格里面不同的构成,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也有的人认为鲁迅用相对热闹的语言描写江南的雪,又用较为悲壮的词汇描述朔方的雪,鲜明的对比折射出鲁迅先生在两地生活的不同感受;还有的读者认为,这两地的雪,两种类型的雪的对比也是鲁迅人生理想与悲惨现实之间的对比。总而言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赏析这篇《雪》,就会得到别样的感悟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解读鲁迅作品,学生应该尝试从多元的角度去赏析并总结出属于自我的认知。
四、结束语
初中是鲁迅作品学习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情感感悟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鲁迅作品的态度。并尽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进鲁迅、感受鲁迅、理解鲁迅,把握鲁迅精神之伟大、思想之宽广、情感之昂扬,充分去理解鲁迅作品的教育意义,从而为日后高中更多的鲁迅作品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吴作杰,江苏邳州市新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