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游苏巷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你的故乡与大文豪苏轼关系匪浅,你是信以为真,还是置之一笑?
  我的家乡江西省铜鼓县有条游苏巷,据说是因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游访而得名。事实果真如此吗?苏轼是否真的游访过我的故乡?从我幼年起,这个疑问便烙进我的心中。至20世纪80年代,从家谱、县志和老辈们的口口相传之中,我开始慢慢发现与这一疑问相关的蛛丝马迹。
  东坡拜谒
  江西省铜鼓县带溪乡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因名士胡安鼎的隐居而吸引大文豪苏轼停留驻足,之后又因后者的游访而留下了一段佳话。
  今江西修水、铜鼓两县在古代均属九江武宁郡,称修水厅铜鼓营。修水厅所辖有武乡、奉乡、崇乡。崇乡即今日的铜鼓县西河片;奉乡即包括今日铜鼓县的东河片和修水县的上奉镇及下游俗称下奉乡的何市、山口等地。但上奉、何市两镇与铜鼓县带溪乡相连得最紧,可见在历史上何市与带溪本是一个行政管辖区内毗邻的两个乡镇。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正好是甲子年,端午节前夕,苏轼从武宁起程经修水去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看望阔别多年,在那里任税吏的弟弟苏辙。路经带溪时,苏轼听说这里便是理学名士胡安鼎的隐居之所。
  苏轼对胡安鼎是有所了解的,知他秉性为人和志趣言行就如其脸型相貌一样方正旷达,姿态清爽。知他学问深邃,文采斐然,廉洁正直,高风亮节,乐善好施。胡安鼎也是一位有才华、有追求、有担当的忧国忧民之人,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居乡间,都是一方名士。面对这样一位名士,苏轼怎能不“乐延知名士,特入境寻古巷路,来踵门相谒……”
  其实,胡安鼎祖籍并非带溪。最初,胡氏“先祖锡公,宋初由武乡(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驯兽里迁下奉乡(今修水县何市镇)吴仙里……四世居之”。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胡氏先辈“悦道子,安鼎,字调元,号傅岩公”,“见带溪峙水环风,景不异箕,颖乃去仙里而肇迁此地”。大意说,胡安鼎发现带溪青山水环,景色秀丽,是一处风水宝地,遂弃吴仙里而迁居带溪。
  苏轼赠诗
  隐居在家多年的胡安鼎忽闻大文豪苏轼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特嘱咐家人热情迎接这位东坡先生。于是,胡氏族人殷勤款待,男女老少、童男俊女皆欢天喜地,如奉至朋高亲。
  此时端午佳节将至,胡氏祠舍张灯结彩,族人敲锣打鼓,厅上狮灯龙灯竞相闪耀,席间推杯换盏,佳肴美酒香气扑鼻,其乐融融,其喜盈盈。
  连日来,胡安鼎白天陪同苏轼饱览带溪风光景色,寻访风土人情:行走在青石铺就的乡间路上、溪岸之旁,闻鸟语,嗅花香,观鱼游浅底,赏鹅戏水面;徜徉在田畔、枫林、松岭、竹影之间,好不怡然自得。晚间,两位名士高贤围灯夜话、谈诗论书及人世冷暖、庙堂江湖之忧乐……夜不能寐。
  惬意欢愉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十来天就过去了。苏轼想起弟弟苏辙,仿佛他已在瑞州的城门口翘首以盼,忙又打点行装,朝瑞州方向起程出发了。
  当苏轼返途再经带溪时,胡安鼎再次热情迎接、盛情款待。再次临别时,两人漫步古巷,触景生情,遂停住脚步。胡安鼎向苏东坡揖手言道:“仁兄贤弟,总得抒发一下再作别哟!”苏轼兴致高浓,“遂高其诣,赋诗以赠”,作《赠带溪胡安鼎》诗,有云:“带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耳可洗兮齿可漱。”胡安鼎手捧苏东坡赠诗,如获致宝,当即口占四句以示回赠:“名留古迹,旷代景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有文人将苏胡相遇的故事记载下来,成《游苏巷记》一文。“安鼎隐,东坡顾”的美谈佳话从此便在当地世代相传。那条苏轼和胡安鼎共同游走的古巷自此便更名为“游苏巷”。《游苏巷记》文尾云:“当时里人亦名其巷为游苏巷。志贤者之游,实志贤之有为而游也!”
  清道光六年(1826年),帶溪胡氏家族续家谱时,在明代《余蝶庄集》(余蝶庄,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生人)的残本中辑得《游苏巷记》及《赠带溪胡安鼎》诗稿,并将其收录进胡氏家谱之中。
  此外,胡氏族人又将《游苏巷记》和《赠带溪胡安鼎》连文带题诗均录刻于一块青石碑上,并将此碑立于游苏巷路口一侧。后因修公路,此碑被乡民挖出,被当作普通石板铺在了游苏巷的路面上。
  童年渊源
  说起来,我孩童时代曾与游苏巷石碑有过一段渊源。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我才六七岁。夏天农忙时节,大人们在稻田里收割栽插,我和小伙伴们便在游苏巷里乘凉玩耍。
  那时,游苏巷青石铺路,南北走向,巷内凉爽宜人,东西两边有老屋矮墙,西边还有一条两三尺见宽的小溪,溪中青水悠悠流淌,时见鱼虾游动。小伙伴们玩累了就争相或坐或躺于一块大约宽80厘米、长140厘米的大青石板上。后来我才知道,那块青石板就是游苏巷石碑。当时的我们虽然也曾听过苏轼与游苏巷的传说故事,但谁也不曾当真,以至于后来石碑的消失也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20年后,我有幸见到了消失多年的游苏巷石碑。那是1986年,在铜鼓县志办公室(当时是临时机构,设铜鼓县档案馆内合署办公),县志编纂者之一胡清迪老师(胡安鼎公第二十八世孙)指着一块石碑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带溪胡氏最有价值的游苏巷石碑呢!”我问:“它怎么在这里?”清迪老师解答:“因为修县志需要,我们按刘馆长(时任铜鼓县委办副主任、档案馆馆长、县志办副主任)的指示,去带溪把它从泥土里挖回来了!”当时,游苏巷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碑题和“带水清,泉石透”等几十个字,碑的一角还有一点残损。
   过了几天,我又去了县志办,想再看看那块石碑,却没能见到。我向在场的工作人员打听,有人告诉我,石碑已被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抬去收藏了,说这是文物应由他们代管。胡清迪老师见我若有所失的样子宽慰道:“你看它干什么?那些文字我们家谱里全都有!”后来,我翻开胡氏家谱和县志,果真找到了关于苏轼和游苏巷的记载。
  关于苏轼的游访,带溪胡氏老辈族人的口传还有另一版本:当年苏轼造访胡安鼎时,是自武乡由黄庭坚陪同而来。然而,这一传言并未在史料中找到任何佐证。黄庭坚在宋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元丰三年(1080年)前又先后在余干、泰和县任县令,三年后奉调进京。按年鉴推算,苏轼访胡安鼎时,黄庭坚应在京城履职,不可能出现在江西。
  胡氏族人为何要编出黄庭坚的部分故事?也许是因为黄庭坚是苏轼好友且为江西人,黄庭坚故居杭口村与带溪港下村相距不远,传言黄庭坚到访港下村就像老乡串门,不是没有可能,最重要的是,两大名人的观临必能提升带溪的历史文化内涵。
  胡锦波,供职于江西省铜鼓县司法局。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大区系文化多元整合、一体发展而成的,巴蜀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区系文化,在中国文明的缔造尤其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的开发史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明类型,不论在史前还是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演进步伐都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期中,不仅以其经济繁荣驰誉中华,更以其文赋纷华,具有显著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名扬天下。  基本概念  人们通常
期刊
“云起岷峨亲在望,雪消巴蜀水初生”,岩花送暖,春到人间,巴山蜀水如过往几千年一样,驻守着自这里孕育而出的独特文明。  巴蜀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较为发达的文化体系。其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囊括四川中东部、重庆及湖北、陕西、贵州的部分地区。这片地域为高山、高原所环抱,地形闭塞,山川险固,纵横其间的河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浇灌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地域的封闭导致了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期刊
巴山蜀水,地灵人杰,这里不仅有大巴山、九寨沟等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剑门蜀道、三峡工程等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还有三星古蜀、战国船棺等悠久宏偉的文明遗址,川剧、川菜等独树一帜的地域风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地域,是我国西南大地上璀璨而重彩的文化辉光。
期刊
几百年前,装载着一箧箧汉籍的舟船穿过茫茫的苍海,驶过浩荡的鲸波,从中国来到日本。汉籍不但带来了中国的思想,也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访书缘起  “我带你去鹿儿岛看看吧!”电话那头的陈翀兄说。  “鹿儿岛?去看樱岛火山?”我问。  “我们去找大渊贵之兄,参观一下鹿儿岛大学的图书馆。你肯定会满意的。”  “那太好了!”我不由得叫出来。因为我早就知道日本鹿儿岛大学图书馆玉里文库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古籍,却一直
期刊
当寂静的苗寨响起小锤的叮当声,杨光宾又开始了一天的锻银錾花,他已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大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地锻制着苗岭银花。  杨光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40余年来,对苗族银饰传统制作技艺熟稔于心,擅长从苗族蜡染和刺绣纹样中寻找灵感,以苗族古歌、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历史沉淀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收藏。
期刊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本文略述一二,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只能叙其万一,先概述巴蜀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再就具体艺术样式介绍诗乐舞合一的竹枝词,以及巴蜀地区特有的川江号子,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百
期刊
雪,仿佛是灵性的精灵,偶然降落在萧疏沉寂的漫长冬日里,为人们带来几许生趣和诗意。从古至今,谁又能不欢喜雪呢?由此,自然产生了诸多缤纷而浪漫的诗情雪事。  雪事缤纷  雪就像多变的情人,风情万千,落在不同的地方,便也面目不同,性情不同。她的形貌、姿颜,总能牵动你的目光随之翩跹,这或许正是雪的魅力所在。  历史的天空中曾经飘下许多好雪,浪漫了那时在场的人们,也浪漫了时空中游历的人。每一回首都让人心柔软
期刊
作为茶的原产国,中国古代的茶叶贸易如何进行?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因何失去了茶叶出口大国的地位?中俄『万里茶道』因何而兴起,又因何而衰落?  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茶叶是世界茶叶消费的唯一来源。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国,茶叶外销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据民国《茶叶产销》一书记载,最早的茶叶外销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之后陆续出现了日本、朝鲜等临近国家进口中
期刊
从大石崇拜到望丛合祀,从杜鹃啼血到巫山神女……一个个瑰丽奇幻的神话在巴山蜀水间飘荡,谱就了中华文明的锦绣华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山蜀水,给人的印象总是遥远而神秘。  险峰叠嶂,江水奔腾,锁定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丰稔富庶却与世隔绝的“天府之国”在这里延续数千年,一个古老文明在这里出现,一个个古老神话在这里诞生。  巴蜀神话承载了巴蜀先民童年时期的特定意识和集体记忆,在山水之间留下深刻的
期刊
自二十世纪初期成都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以后,关于古蜀国是否存在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三星堆文化之后,即自商代中后期至春秋时期,古蜀国又是何面目?史料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详尽,依然存有一段空白,金沙遗址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段空白。  四川成都平原,世称“天府之国”,历史上,这里曾诞生了璀璨的古蜀文明。考古证明,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一带曾是古蜀国的都城。三星堆文化最早可上溯至五六千年以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