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 有助于促进农机推广。
日前,农业部发布的一則消息再次引发业内高度关注。消息的内容是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意在通过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机械化技术,开展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试验示范,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形成标准化作业农艺技术和操作规范,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机农艺问题为何广受关注?
国内外实践证明,生产粮食所采取的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 模、高 速 度 地推 广,必 须 与 农 机 化 技 术 相 结 合,才 能 转 化 为 现 实 的 生 产 力,但 由 于 种 种 原 因,目 前我 国 粮 食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环节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据了解,“十一五”期 间,我国农机化发展迅猛。在抵御自然灾害、夺取粮食连年丰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从2006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元,农机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跃居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 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2%,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发展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积累和凸显,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士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实现机械化的农艺技术是没有前途的,只在试验田里做一做,到大规模生产时不能实现就没法推广。农机刚发展时只是解决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等问题,那时更多的是服从农艺,但是现在到了中级阶段,农机农艺要融合,到高级阶段,农艺要服从农机,农机实现不了的,不要搞。”
因此,为 加 快 农 业 机 械 新 机 具、新 技 术 的 推 广 应 用,就 必 须 千 方 百计引导农民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围绕机械作业而确定种植方式,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同时农机生产企业,也要围绕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不断改进机具规格,这对于加快农机科技推广将起到重要作用。粮食作物是短板“产业技术体系中特别是栽培、土肥专家对农机不能适应新的栽培方式总是不满,我觉得怎么适应杂交稻和超级稻的机插秧是关键问题。农艺提出的问题最大的是行距问题,总想变行距,以为农机很有弹性。”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马旭表示,“现在已确定行距标准,北方30cm,南方双季稻25cm,并动员很多企业改做25行距的,这样可减 少很多问题,下一步的中耕、施肥和植保等环节都能跟上。”马旭教授的一番话暴露了我国目前在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的农机农艺未能融合的现象。如在粮食作物中,水稻低成本规格化育秧技术、杂交稻和超级稻的少本、稀植型插秧技术始终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难题;玉米的栽培技术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规范化种植和适用的机械化作业的矛盾亟待解决。在经济作物中,油菜、棉花机械化 收 获 比 例 不 高,缺 乏 定 型 的 产 品 和 技 术 ,农 民 劳 动 强 度 大,种 植效 益低;马 铃 薯、花生等根 茎类机械化还处于科研与示范阶段,在有些地区还是空白。丘陵山区等欠发达地区适应农艺要求的农机具推广应用缓慢,仍是影响和制约全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另外,在设施农业、林果业、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农机作业的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
这些因农机农艺未能实现融合而产生的不良影响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机化发展的短板。而为保证“十二五”粮食有效供给,农业部提出2015年总产量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的发展目标,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农业部此次发布的消息即是通过建设示范区,开展先进生物与工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引导主要农作物生产向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实现高产、高效,全面提升 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示范区建设以地方为主,各省区市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抓好本省区市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在各省区市示范建设的基础上,推荐一批典型作为全国示范区,首批示范区建设主要围绕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甘蔗、薯类等6大类作物开展。
如何实现有效互动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志超表示,农机农艺结合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为有些还牵扯到品种和培育,任务比较艰巨。按标准化生产,必定建立在规模化生产上,应该从政府层面或者从体系层面,引导和扶持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也有专家指出,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机械岗位专家相比农艺岗位专家声音比较弱,机械岗位专家人员设置偏少,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妨提高农机专家的地位,增大农机专家的声音,让农机专家和栽培品种的专家平等交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廖庆喜则表示,农艺如何说,农机就应当如何去实现,而 经 过 “十 一 五”的 磨 合 期,现 已经步入一个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时期,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应当站在某个作物或某个产业链角度来看,围绕产业中的作物或农产品,以重效率为核心目标,实现农机农艺的衔接,让农艺专家了解农机不是万能的。农机农艺结合应该是中国式的农机农艺结合,是世界先进的融合,是大农业的结合。
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没有农机农艺融合,就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例如,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但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未研究如何适应和体现农艺要求,更多地去机械模仿手工插秧动作,加上其他原因,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后来,日本搞机插秧技术,注重育秧与机插秧结合,成为了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美国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更称得上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实践证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二者的结合应该是客观的、规范的、科学的,农机与农艺不仅是理论上需要结合,更需要农艺与农机研发人员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发展,才能推动农艺制度的改革和提高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 有助于促进农机推广。
日前,农业部发布的一則消息再次引发业内高度关注。消息的内容是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意在通过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机械化技术,开展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试验示范,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形成标准化作业农艺技术和操作规范,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机农艺问题为何广受关注?
国内外实践证明,生产粮食所采取的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 模、高 速 度 地推 广,必 须 与 农 机 化 技 术 相 结 合,才 能 转 化 为 现 实 的 生 产 力,但 由 于 种 种 原 因,目 前我 国 粮 食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环节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据了解,“十一五”期 间,我国农机化发展迅猛。在抵御自然灾害、夺取粮食连年丰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从2006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元,农机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跃居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 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2%,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发展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积累和凸显,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士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实现机械化的农艺技术是没有前途的,只在试验田里做一做,到大规模生产时不能实现就没法推广。农机刚发展时只是解决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等问题,那时更多的是服从农艺,但是现在到了中级阶段,农机农艺要融合,到高级阶段,农艺要服从农机,农机实现不了的,不要搞。”
因此,为 加 快 农 业 机 械 新 机 具、新 技 术 的 推 广 应 用,就 必 须 千 方 百计引导农民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围绕机械作业而确定种植方式,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同时农机生产企业,也要围绕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不断改进机具规格,这对于加快农机科技推广将起到重要作用。粮食作物是短板“产业技术体系中特别是栽培、土肥专家对农机不能适应新的栽培方式总是不满,我觉得怎么适应杂交稻和超级稻的机插秧是关键问题。农艺提出的问题最大的是行距问题,总想变行距,以为农机很有弹性。”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马旭表示,“现在已确定行距标准,北方30cm,南方双季稻25cm,并动员很多企业改做25行距的,这样可减 少很多问题,下一步的中耕、施肥和植保等环节都能跟上。”马旭教授的一番话暴露了我国目前在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的农机农艺未能融合的现象。如在粮食作物中,水稻低成本规格化育秧技术、杂交稻和超级稻的少本、稀植型插秧技术始终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难题;玉米的栽培技术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规范化种植和适用的机械化作业的矛盾亟待解决。在经济作物中,油菜、棉花机械化 收 获 比 例 不 高,缺 乏 定 型 的 产 品 和 技 术 ,农 民 劳 动 强 度 大,种 植效 益低;马 铃 薯、花生等根 茎类机械化还处于科研与示范阶段,在有些地区还是空白。丘陵山区等欠发达地区适应农艺要求的农机具推广应用缓慢,仍是影响和制约全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另外,在设施农业、林果业、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农机作业的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
这些因农机农艺未能实现融合而产生的不良影响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机化发展的短板。而为保证“十二五”粮食有效供给,农业部提出2015年总产量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的发展目标,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农业部此次发布的消息即是通过建设示范区,开展先进生物与工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引导主要农作物生产向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实现高产、高效,全面提升 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示范区建设以地方为主,各省区市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抓好本省区市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在各省区市示范建设的基础上,推荐一批典型作为全国示范区,首批示范区建设主要围绕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甘蔗、薯类等6大类作物开展。
如何实现有效互动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志超表示,农机农艺结合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为有些还牵扯到品种和培育,任务比较艰巨。按标准化生产,必定建立在规模化生产上,应该从政府层面或者从体系层面,引导和扶持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也有专家指出,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机械岗位专家相比农艺岗位专家声音比较弱,机械岗位专家人员设置偏少,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妨提高农机专家的地位,增大农机专家的声音,让农机专家和栽培品种的专家平等交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廖庆喜则表示,农艺如何说,农机就应当如何去实现,而 经 过 “十 一 五”的 磨 合 期,现 已经步入一个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时期,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应当站在某个作物或某个产业链角度来看,围绕产业中的作物或农产品,以重效率为核心目标,实现农机农艺的衔接,让农艺专家了解农机不是万能的。农机农艺结合应该是中国式的农机农艺结合,是世界先进的融合,是大农业的结合。
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没有农机农艺融合,就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例如,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但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未研究如何适应和体现农艺要求,更多地去机械模仿手工插秧动作,加上其他原因,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后来,日本搞机插秧技术,注重育秧与机插秧结合,成为了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美国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更称得上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实践证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二者的结合应该是客观的、规范的、科学的,农机与农艺不仅是理论上需要结合,更需要农艺与农机研发人员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发展,才能推动农艺制度的改革和提高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