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承受社会变化带来的压力,而且自身急剧的生理变化,也加剧了内在的心理冲突,增加了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其中“学习倦怠”现象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都有着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欲研究考察自尊、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否真的在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到了某种中介作用,换句话说,自尊在影响学习倦怠的过程中是否真受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变量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从两所普通城镇中学抽取320人进行调查,剔除没有按照要求填写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89份,其中初一年级102人,初二年级90人,初三年级97人,其中男生160名,女生 129名。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在性别、年级上差异都不显著,学习倦怠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年级上差异显著。第二,自尊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自尊、学习效能感和学习倦怠显著负相关。第三,自尊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影响显著;学习自我效能感对自尊与学习倦怠起到中介作用。自尊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人的不同发展时期,影响自尊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主导因素会有所偏移。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自尊与效能发展的主导因素,学校因素随着儿童学习生涯的日渐深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这几个方面在整个初中阶段大致保持稳定,所以,学生自尊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中的差异不显著。
学习倦怠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初一学生的学习倦怠显著高于初二的学生,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的学习倦怠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无心向学;另一方面,由于小学与初中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初一学生还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导致不爱学习。而初二、初三学生各方面都趋于稳定,逐渐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投入到学习当中。
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初中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一个中介变量。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学生对自己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一种决定学生学习的思维、情绪、动机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具体涉及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对学习和教材的把握以及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第一,学业自我效能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能够决定学生在面临障碍或困难情境时,付出多少努力,坚持多长时间。一般而言,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烈,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持续的时间也会越长。
第二,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沮丧等的情绪状态。学生在面临威胁、困难等情境时能承受多大压力,关键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应对能力的信心。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施以有效控制的学生,不会在应对学习任务之前忧虑不决、担惊受怕;而那些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的学生则倾向于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夸大任务的难度,进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必然会对他们实际的行为执行过程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三,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到他们在与环境进行直接的或预期的互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有研究证实,那些对解决具体学业问题具有较低效能感的学生,往往会更多地想象到活动的失败场面,使自己的思维过分地停留在自身的不足上,并把潜在的困难想象得比实际要可怕得多,而使其心理认知资源过多地投注于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上。这不仅会分散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注意力,妨碍他们对自己的缺点和可能存在的困难地有效应对,而且还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痛苦,损害其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有效运用相反,那些学业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倾向于想象与成功有关的活动场面,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和努力集中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困难的任务反而能激发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的首要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本身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关键是要采取适当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减轻学习倦怠的关键。如何进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基本途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多元智力观,建立多重评价标准,去识别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独特能力。总之,我们应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给予每个学生积极地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客观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满足后,就是自尊需要的满足。因此,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前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和需要。
第三,合理设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是与个体的成败体验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的。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帮助學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某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产生于特定活动开始之前,而凡事都有个过程,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因素可能影响活动成败,目标能否达到。因此,一旦面对困难,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因此,培养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坚强意志对坚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欲研究考察自尊、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否真的在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到了某种中介作用,换句话说,自尊在影响学习倦怠的过程中是否真受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变量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从两所普通城镇中学抽取320人进行调查,剔除没有按照要求填写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89份,其中初一年级102人,初二年级90人,初三年级97人,其中男生160名,女生 129名。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在性别、年级上差异都不显著,学习倦怠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年级上差异显著。第二,自尊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自尊、学习效能感和学习倦怠显著负相关。第三,自尊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影响显著;学习自我效能感对自尊与学习倦怠起到中介作用。自尊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人的不同发展时期,影响自尊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主导因素会有所偏移。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自尊与效能发展的主导因素,学校因素随着儿童学习生涯的日渐深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这几个方面在整个初中阶段大致保持稳定,所以,学生自尊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中的差异不显著。
学习倦怠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初一学生的学习倦怠显著高于初二的学生,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的学习倦怠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无心向学;另一方面,由于小学与初中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初一学生还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导致不爱学习。而初二、初三学生各方面都趋于稳定,逐渐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投入到学习当中。
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初中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一个中介变量。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学生对自己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一种决定学生学习的思维、情绪、动机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具体涉及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对学习和教材的把握以及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第一,学业自我效能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能够决定学生在面临障碍或困难情境时,付出多少努力,坚持多长时间。一般而言,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烈,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持续的时间也会越长。
第二,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沮丧等的情绪状态。学生在面临威胁、困难等情境时能承受多大压力,关键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应对能力的信心。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施以有效控制的学生,不会在应对学习任务之前忧虑不决、担惊受怕;而那些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的学生则倾向于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夸大任务的难度,进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必然会对他们实际的行为执行过程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三,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到他们在与环境进行直接的或预期的互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有研究证实,那些对解决具体学业问题具有较低效能感的学生,往往会更多地想象到活动的失败场面,使自己的思维过分地停留在自身的不足上,并把潜在的困难想象得比实际要可怕得多,而使其心理认知资源过多地投注于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上。这不仅会分散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注意力,妨碍他们对自己的缺点和可能存在的困难地有效应对,而且还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痛苦,损害其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有效运用相反,那些学业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倾向于想象与成功有关的活动场面,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和努力集中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困难的任务反而能激发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的首要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本身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关键是要采取适当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减轻学习倦怠的关键。如何进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基本途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多元智力观,建立多重评价标准,去识别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独特能力。总之,我们应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给予每个学生积极地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客观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满足后,就是自尊需要的满足。因此,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前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和需要。
第三,合理设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是与个体的成败体验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的。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帮助學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某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产生于特定活动开始之前,而凡事都有个过程,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因素可能影响活动成败,目标能否达到。因此,一旦面对困难,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因此,培养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坚强意志对坚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