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小肠梗阻患者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6例小肠梗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普通鼻胃管治疗;试验组:应用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17/18),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小肠梗阻,其临床疗效显著,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小肠梗阻
肠梗阻主要是一种肠的运行功能障碍,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或排出的外科常见病症,其中以小肠梗阻较为多发,具有60%~80%的发病率[1]。其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以肠道寄生虫较为常见。其以呕吐、腹胀腹泻、排粪停止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引发全身系统的代谢异常,病情错综复杂,具有10%~30%的病死率[2]。由于此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果治疗不当或诊治不及时,部分患者易并发其他病证,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虽然医学水平的日新月异,普通鼻胃管治疗的疗效欠佳,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验证采用小肠梗阻患者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显著,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36例小肠梗阻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确诊收治的。其中男性为21例,女性为15例;患者年龄在29~68岁之间,平均年龄42.3±5.5岁;梗阻分型:动力性梗阻5例,癌性梗阻15例,粘连性梗阻16例。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阻类型等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常规治疗为基础,禁止患者饮食,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灌肠、抗感染及其它基础治疗。
对照组:传统的普通鼻胃管治疗,经鼻胃管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
试验组: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通过胃镜的引导,将梗阻导管置于十二指肠降部,将清水注于前气囊内(清水体积约为15~20ml),开始负压引流,为了使导管随肠蠕动前进,不固定体外导管的位置,同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避免发生堵塞现象。如48h内,导管未前进,则需抽净前气囊内的清水,并向后气囊内注入20ml清水,最后予以选择性小肠造影治疗。
1.3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前后患者的腹胀及排便次数完全恢复或大致恢复,患者的小肠梗阻现象及腹痛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患者的小肠梗阻现象及腹痛减少至50%~90%,气液面明显减少,排便次数增多,其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的小肠梗阻现象、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均未能达到上述疗效标准,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病死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经治疗后,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的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对照组 12
8 5
4 1
6 94.4%*
66.7%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的小肠梗阻,其可引发局部或全身的病理变化,增加近端肠蠕动,扩张肠腔,致使积液积气及内容物发生滞留,增大压力并膨胀肠管,引发肠壁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并发肠壁坏死、穿孔、感染等疾病,甚至发生休克导致死亡;如患者并发肠较窄时,可产生10~20%的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3]。因此,选择怎样及时有效地治疗措施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目前,在临床治疗方面,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及时有效的胃肠减压治疗,治疗中最关键的就是尽早改善肠道的血液运行障碍问题。选用传统的普通鼻胃管治疗小肠梗阻患者,其胃管的长度有限,只能凭借抽取胃内胃液及内容物以缓解胃内压;此方法的疗效受梗阻部位的限制,对于高位梗阻患者会取得有效的减压效果,但对于低位梗阻患者的疗效欠佳,临床总有效率较低。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较传统鼻胃管多设了两个气囊,前囊避免液体发生反流,后囊可行选择性小肠造影;通过导管在肠蠕动带领下一直前进,对肠管的不同位置进行减压,借助前气囊的补气孔提高吸引力,及时减轻肠内压,调节肠壁的血液循环,减少肠内的毒素及细菌,阻断梗阻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快速改善肠道的运动障碍;除了临床意义外,此治疗方法还具有诊断意义,其后气囊的选择性小肠造影功能,可确定梗阻类型及部位,为后期治疗提供诊断依据。至今为止,该方法提高了小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有效率[4]。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的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17/18),明显高于采用传统鼻胃管减压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6.75%(12/18),对比两组,其差异显著(P<0.05)。说明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肠内压。因此,临床应重视对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的进一步探究,期望将其临床总有效率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保守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小肠梗阻患者,临床应深入研究其有利之处,进一步提高疗效,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徐辉,于静,陈虹彬,等.安置肠梗阻减压管技术及其在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3,25(8):1234-1236
[2] 王立明,王昌雄,黎红光,等.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高位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4,36(2):142-143
[3] 曹海,赖隆.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3,26(10):456
[4] 杨洋,李良庆,陈群.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J].广东医学,2013,34(10):1573-1574
关键词: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小肠梗阻
肠梗阻主要是一种肠的运行功能障碍,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或排出的外科常见病症,其中以小肠梗阻较为多发,具有60%~80%的发病率[1]。其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以肠道寄生虫较为常见。其以呕吐、腹胀腹泻、排粪停止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引发全身系统的代谢异常,病情错综复杂,具有10%~30%的病死率[2]。由于此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果治疗不当或诊治不及时,部分患者易并发其他病证,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虽然医学水平的日新月异,普通鼻胃管治疗的疗效欠佳,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验证采用小肠梗阻患者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显著,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36例小肠梗阻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确诊收治的。其中男性为21例,女性为15例;患者年龄在29~68岁之间,平均年龄42.3±5.5岁;梗阻分型:动力性梗阻5例,癌性梗阻15例,粘连性梗阻16例。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阻类型等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常规治疗为基础,禁止患者饮食,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灌肠、抗感染及其它基础治疗。
对照组:传统的普通鼻胃管治疗,经鼻胃管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
试验组: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通过胃镜的引导,将梗阻导管置于十二指肠降部,将清水注于前气囊内(清水体积约为15~20ml),开始负压引流,为了使导管随肠蠕动前进,不固定体外导管的位置,同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避免发生堵塞现象。如48h内,导管未前进,则需抽净前气囊内的清水,并向后气囊内注入20ml清水,最后予以选择性小肠造影治疗。
1.3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前后患者的腹胀及排便次数完全恢复或大致恢复,患者的小肠梗阻现象及腹痛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患者的小肠梗阻现象及腹痛减少至50%~90%,气液面明显减少,排便次数增多,其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的小肠梗阻现象、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均未能达到上述疗效标准,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病死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经治疗后,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的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对照组 12
8 5
4 1
6 94.4%*
66.7%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的小肠梗阻,其可引发局部或全身的病理变化,增加近端肠蠕动,扩张肠腔,致使积液积气及内容物发生滞留,增大压力并膨胀肠管,引发肠壁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并发肠壁坏死、穿孔、感染等疾病,甚至发生休克导致死亡;如患者并发肠较窄时,可产生10~20%的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3]。因此,选择怎样及时有效地治疗措施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目前,在临床治疗方面,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及时有效的胃肠减压治疗,治疗中最关键的就是尽早改善肠道的血液运行障碍问题。选用传统的普通鼻胃管治疗小肠梗阻患者,其胃管的长度有限,只能凭借抽取胃内胃液及内容物以缓解胃内压;此方法的疗效受梗阻部位的限制,对于高位梗阻患者会取得有效的减压效果,但对于低位梗阻患者的疗效欠佳,临床总有效率较低。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较传统鼻胃管多设了两个气囊,前囊避免液体发生反流,后囊可行选择性小肠造影;通过导管在肠蠕动带领下一直前进,对肠管的不同位置进行减压,借助前气囊的补气孔提高吸引力,及时减轻肠内压,调节肠壁的血液循环,减少肠内的毒素及细菌,阻断梗阻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快速改善肠道的运动障碍;除了临床意义外,此治疗方法还具有诊断意义,其后气囊的选择性小肠造影功能,可确定梗阻类型及部位,为后期治疗提供诊断依据。至今为止,该方法提高了小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有效率[4]。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的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17/18),明显高于采用传统鼻胃管减压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6.75%(12/18),对比两组,其差异显著(P<0.05)。说明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肠内压。因此,临床应重视对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治疗的进一步探究,期望将其临床总有效率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经鼻肠梗阻导管安置术保守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小肠梗阻患者,临床应深入研究其有利之处,进一步提高疗效,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徐辉,于静,陈虹彬,等.安置肠梗阻减压管技术及其在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3,25(8):1234-1236
[2] 王立明,王昌雄,黎红光,等.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高位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4,36(2):142-143
[3] 曹海,赖隆.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3,26(10):456
[4] 杨洋,李良庆,陈群.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J].广东医学,2013,34(10):1573-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