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喜欢“唐秦”二字不仅在于“秦”“唐”象征着大气、厚重,更在于“唐琴”只是她一个人,而“唐秦”则是一群人,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唐秦人”的各种精神禀赋得到生长。作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唐琴老师愿意做个摆渡人,帮助老师们抵达生命意义的彼岸。下面是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着的基于教育使命、基于学科素养、基于专业成长、基于学术追求的对话——
成长:在“否定”中获得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历史教育期刊联合会暨唐秦工作室“问史”论坛在吴江高级中学举办。顾俊老师开设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研讨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主持了学生的现场评课。活动后——
唐琴:
上完课后,你班的学生被留下来,当着全体听课教师的面,对你的课进行现场评论,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之后你谈上课体会时,没有提到学生的评议?
顾俊:
以前我上课一直是很自信的,一直到今天这堂课结束,我都还是信心满满的。没想到,在任老师的诱导下,学生的评课这样犀利,我先是惊讶,继而是失落。我在讲述新中国初期的社會变迁时,用“假领子”的设计来呈现当时“朴素中的美德”的立意。而与之相对的包括学生在内的评课声音则认为“假领子”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的追求“美”的畸形产物,是死要面子的阿Q主义,是应当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块残布,将其誉为“美德”是荒谬的、无理的。随后,在听课教师中引发了“美德派”和“畸美派”的争论,让我不敢面对。我开始怀疑自己了,我不敢再上公开课了,我更担心,学生还信任我吗?
唐琴:
还记得2007年我第一次听你的课吗?当时我还不认识你。我被教育局抽调来调研你们吴江汾湖高级中学的教学管理,我听了你的一节常态课,当时就给教研员发了短信:“顾俊是个好料子,有培养前途!”所以今天你大可不必因为这一次公开课而垂头丧气。你知道吗?任主编说:“顾俊的课挺好,整体素养很高,有潜力。但孩子们说出了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我之所以揪着问题不放,是为了让顾俊的成长获得提速。看得出来,顾俊是被震撼到了,我也心疼他,但是通过这样的磨练,顾俊将来也定能成长为名师!”所谓的“挫败”能让我们有机会看清自己、锻炼自己,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收获。何况,争议也好、批评也罢,都将可以转化为好事。把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可以一生二、二生三,形成多样化的成果,比如一篇教学设计、一个精品课件、一篇反思感悟,等等。你不如把这些感触写下来,收获的可不仅仅是文章哦!
顾俊感言:
此后3个月,基于这节课,我相继从课的设计、课的反思、学生的评议等角度撰写、发表了4篇文章在学科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上。唐老师常说:“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上的素养禀赋发展好,想要不出成果也难。”而我,能在对“历史”、对“课堂”、对“师道”饱含深情却迷惘滞怠时,遇上这样的谆谆善诱,是何等的幸运!
突围:走出“忙、盲、茫”区
2016年3月23日,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进行“二期成员成长汇报”分享会暨“三期筹建动员会”。二期成员周丽芳老师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继续申报第三期。会后——
周丽芳:
唐老师,我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有9年了,自我感觉步入了成长的“瓶颈”期。面对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教科研的停滞不前,我虽然很想有所改变,可是年级组和德育处的行政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琐事,总是牵绊着我,使我不能静心,感到自己很难在专业上再有所突破了。
唐琴:
的确有一些学校行政人员,因为扎实的学科功底和勤恳的功利作风而走上了行政岗位,但是,却因为忙于行政工作,把自己在学科专业上的继续发展给耽误了。我们工作室有个别行政人员,业务水平很不错,但是走上行政岗位后,却开始吃老本,業务上再也没有建树。要知道,坐吃是要山空的。为此,在我们工作室里,我倡导不看职务级别,只比业务水平,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这几个中层管理人员不要因为忙于管理而倦怠了自己的教学。至于家庭责任,自然要担当,关键是抱以怎样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家庭事务看成是一件件趣事、乐事,也许,就没有那么沉重了,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你是“监看”还是“伴读”?前者你会身心疲累,后者,则是享受愉悦。母亲是家庭生态环境的缔造者,你的状态又会感染家人的情绪。相信,照顾家庭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助的。
周丽芳:
唐老师,您说的对,关键是心态。虽然行政工作总是做不完,每完成一件之后马上又一件,但我会努力让自己保持心态的平衡,在保质保量完成行政工作之后,不冷落自己的教学,这是每个教师的“饭碗活”。说起教学,自从负责年级组学生管理工作后,我与学生之间似乎不再有先前的“亲密度”了,有时候,甚至觉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威严”更便于管理。唐老师,现在的“00后”学生可是个性鲜明的一代,违反校纪校规时还常常借着“个性解放”的理由。哎,每当处理违纪学生,我的心情就会被扰得很烦躁。
唐琴:
与学生最为亲近的应该是班主任。而作为一个管理者,行政管理人员很容易被学生放到对立面。我也在行政岗位上干了近20年了,非常理解你的感受。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管理艺术也要跟进,但是再怎样,教育的常识不能丢,就拿你说的违纪处理,只需简单自问:“如果他(她)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师怎么办?”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秉持“和善而坚定”的教育理念,真诚地打开学生的心,你会发现你会成为更多学生的“心上人”。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自己心里应该有一把“秤”,有时候愉悦的进程更是一种所得。也许它是一句陈词滥调,但我还是想和你分享——抛弃世俗的烦恼,不忘初心。不要计较是否马上会有“结果”,其实,人生的活法不同,看到的风景会不同,感受到的心境自然也会不同。
周丽芳感言:
这番对话后,我递交了加入三期工作室的申请。回望2016年,有四篇论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新教育》上;同时,我把市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嘉奖”看成对我教学和管理的认可。我庆幸,我没放弃,没失衡,没弄丢了自己!再度回想唐老师对我的“点拨”,我突然想起加缪的一句话“每当我似乎感受到这世界的深刻的意义的时候,总是它的简单震撼了我。” 优秀:存在于“相对”中
2016年4月21日,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第三期组建,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制作2016-2018年三年成长规划。工作室助理季芳来到工作室——
季芳:
唐老师,我的这个三年规划感觉没有明确的目标。加入工作室已经7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上升,自己真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看到组里的年轻老师们个个朝气蓬勃、灵气满溢、各有特长,觉得与他们的迅速成长相比,自己的提升空间不大了。
唐琴:
你的历史学术水平是不如杨春华,笔头功夫比不上石晓健,教学的感染力也比吴伟钢略逊一筹。但是你也有你的优势啊:综合各方面,你没有特别弱的,在各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也都有提升空间,也就是说,你是工作室的“全能冠军”。你不要总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比,否则你就会泄气、就会懈怠。你现在是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你敢不敢把5年目标定位于特级教师?
季芳:
唐老师,我感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平台了,我感觉自己已经走到“尽头”、划上“句号”了,再往上走,不可能的。特級教师,要花多少时间、精力去搞研究?我想都不敢想。
唐琴:
你和我当年一样,不敢想!哪敢想!其实,只要你不放松对学科教学的研究,你就在不断前行,你要知道,现实中就有那么多人像你所想的,以为走到“尽头”了,于是停滞不前。2008年我获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当时我是教务处主任和高三年级部长,有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还负责三个年级的教务工作和高三的年级事务,我比你忙吧?所以,你不要妄自菲薄。记得2012年你负责高三16个班的德育行政工作,那时也很忙,但在参加评优课比赛过程中,你不是准备得很好吗?不但拿了苏州市一等奖,还代表苏州参加省比赛,获得了省二等奖。
何况,你作为工作室的秘书长,是工作室日常事务的召集者和活动的组织者,你既是我的帮手,也是其他工作室成员的“大姐”,你的一言一行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你必须维护好你的“大姐”形象,给其他成员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季芳:
唐老师,经您这么一说,我真是要在意自己在工作室的影响力了。我们工作室作为一个“以课堂为中心、研究为平台、价值为引领、学术为支撑、成长为动力、育人为追求”的学术共同体,每位成员都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作为一位连续三届的老成员,自当当仁不让,在“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新起点上开始新的征程。那我就把三年目标定位于“苏州市名教师”,为未来的特级教师积聚资本。
季芳感言:
那一刻,我突然对自己时常萌生的“职业倦怠”感到惭愧,我想我应该把那个“思路清晰”的“季姐”找回来,在我最需要补缺的“教学论文的写作和课题的研究”方面,多向杨春华老师学习,名师就在我身边,我有什么理由停下来休息!
素养:胜任力的前提
2016年7月17日,“全国历史教师学科素养与高考教学胜任力研讨会”在西安举办,黄雯婷老师在第一会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专题研讨现场发言。会前——
唐琴:
今天的专题研讨除了专家们的微讲座外,还有听讲教师互动环节,我希望你们中(与会同事还有杨春华、张建明老师)能有人代表我们工作室上台交流对“素养”和“教师胜任力”的看法。
黄雯婷:
唐老师,可是我对“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这些概念还一知半解,从何说起呢?
唐琴:
小丫头,你想想,在没有“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提法的时候,我们难道就不在做“素养”吗?难道我们之前的历史课上就没有“史料實证”“时空观念”吗?这些本就是历史教育的常识,只不过我们之前没有冠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之名罢了。再说“教学胜任力”吧,你们对教学的设计,除了历史的学术底蕴外,在目标导向、内容组织和结构处理上,往往都会融入自己的思考和个人风格,这些可都是“教学胜任力”的体现啊!其实,我们已经在实践,那么现在请你说出来!
黄雯婷:
唐老师,我记得您说过“一名专家型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应该深具个性,这种个性最终会使他成为一名有风格的教师。风格教师推广的不是个性,而是个性背后的理念与价值。”那我是否可以就我自己每学期都坚持践行的“历史主题探究课暨主题班会课”这种教学模式,谈自己对于学科素养的实践认知呢?
唐琴:
“历史主题探究课暨主题班会课”,很好啊!我们的“问史”本就是为了“寻人”,“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价值指向就是处处渗透“人”的担当。教育中每时每刻都要把学生当成是“心上人”嘛,如果你的学生学了历史却对历史冷淡、不屑、麻木,那么即便你带班成绩一流,纵然你自身满腹经纶,你敢说自己是一个具备教学胜任力的老师吗?
你可以以修炼“教学胜任力”为线索、结合某个具体的课例去解读“素养”。这条线索,我认为可以是:人——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教学胜任力。你的课堂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基于历史学科的特色,你又是如何涵育史学素养的?回顾课堂的得与失,你又是如何反思的?这些都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技巧,或者说是“元素养”,所以“核心素养”它本来就在我们的课程中,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今天让它从象牙塔的顶端落地,其实是让它更接地气地生根、发芽、成长罢了。
黄雯婷感言:
从研讨会的会堂上走下来,我从未觉得如此轻松,我突然感到对“素养”一词不再困惑与焦虑。当我点开唐老师给我的QQ留言(大大的“赞”)时,我又一次注意到她的QQ签名:“教育教学行为都是要有温度的,最好的课例都要落地,生成具体的学情。”这是很久以前就签了的,而那时,“素养”还没现在这般“时髦”呢。
编辑:另一种成长
2016年10月9日,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王永元应邀参加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和李雪林物理名师工作室举办的“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主题论坛,王光宇老师负责整理录音资料。第二天—— 王光宇:
唐老师,我花了将近八个小时才把几位专家和老师们的录音资料整理出来,共计1.2万字。由于大多数是即兴发言,录音里存在一些口语化的表述和不太连贯的插叙,为了连缀成文又不失原意,我只能反复倒带,不断重听,再斟字酌句敲进电脑。
唐琴:
其实,你也可以借助一些小技能提高录入效率。比如,复述你录音,用“语音输入”的方式输入到手机“备忘录”,再转发到电脑。在“听—说—录”中把语言信息转换成文字,既精准又省时,还锻炼了普通话呢。整理录音资料貌似耗时、繁琐又费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对每个人的发言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尤能体悟到语言背后思想的力量,而这些闪烁着智慧的思想会像一粒粒种子根植进你的脑海深处。
我参加培训、听报告时,也经常在会后对录音进行后续处理,往往一个小时的录音要整理半天,但是,我相信,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现场听讲所花去的时间,因为我不仅仅听到了,而且吸收了。
王光宇:
真心佩服您,总能发现许多精妙的“小窍门”!的确,通过这次录音整理,我对名特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产生了非常直观的感受,同时对他们的实践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录音文稿出来后,接下来如何作进一步处理呢?
唐琴:
如果不对文稿作进一步加工、提取,那么它的潜在“价值”将无法得到充分地彰显。所以还要对录音稿反复阅读,从通篇阅读到逐字逐句条分缕析,从划分内容层次到标注核心信息,从提炼关键要点到明确逻辑理路,并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的需要,作必要的调整、串联,最后可以通过沙龙的形式呈现,再投稿发表,以便与更多同仁交流、探讨,这不啻为一种实现文稿价值最大化的好方法。
王光宇感言:
经过数轮推敲,对于万余字的录音稿,我总能切中脉络,把握精髓。一期期沙龙稿《问史,指向学生的发展》《读刊悦悟 共同成长》《宋真宗的》《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陆续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唐老师独具慧眼,让小小的编辑工作助我满满的成长。
研修:基于研史和修课
2017年5月4日,张建明老师开设了一节基于历史学科素养的公开课——《罗斯福新政》,其所在学校的历史教研组老师们一起观摩、研评这节课。评课时——
唐琴:
这节课以“谢克特兄弟案”的故事作为主线串联,分析了案件的纵向发展和美国政治制度特点,这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和出彩之处。总的来说这节课设计得不错,准备了很长时间吧?
张建明:
唐老师,这节课我去年就有想法了。您经常让我们多研读学科期刊,这个教学思路是受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一个教学设计的启发,之后,我又特地去找了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节课,前前后后,有将近一年了。
10年前我刚工作时,邀请您来听我的公开课,您问我准备了多少时间,我信心满满地说一个星期。没想到您当时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句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来教导我。加入工作室后,看到师兄师姐们常常抱着大本大本的書阅读构思,使我认识到,上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得花足够的精力、心力去揣摩、反思、改进。于是我的眼界更宽了,视野更大了,体悟也更深了。所以这次的公开课,我可以对自己说:“我准备好了!”
唐琴:
从这节课看,教学设计线索很清晰,课堂结构建构很合理,上课也越来越老练了,足可见你的成长。这节课让我想起了我2014年上的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那节课,以容闳为线索开展教学。你的这节课有异曲同工之处。
张建明:
唐老师,我就是在您那节课的启发下,开始尝试运用历史故事,活化历史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探究。这似乎成了我教學的一个特点了,我还运用这种方法设计“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抗日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程朱理学”等课。现在越发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要让自己的课堂蕴含丰厚的学术性,任重而道远——可能这就是您说的“积养学识,丰厚课堂”吧。
张建明感言:
工作伊始,虽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对历史教学却提不起兴致。加入工作室后,我负责工作室书籍购置和文章上传的工作,在富有学术气息的佳作阅读中,我渐渐摸索到历史教学的一些门道。唐老师经常说:“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把这句话落实到了我的教学设计中,终身受用。
规范:从“学徒”到“主持”
2017年5月9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历史学科素养的高中学术型教师培养的行动研究”现场开题活动在吴江高级中学举行,杨春华老师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主报告。活动后——
唐琴:
杨组长,从这个月开始,你要关注每个子课题组上传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到位,课题会议的报道有否上传教育局和省教师发展研究所,最新的课题成果有否及时发布。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资助课题,上级科研部门、学校教科室和历史教学的同仁们都很关注我们的动态。所以课题的过程管理一定要规范、严谨、及时。
杨春华:
是的,唐老师。我记得2013年我们申报的“基于时代性价值取向的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虽然仅仅是立项课题,你却以省精品课题的要求去操作、去管理,指导我如何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步骤,而我常常是“固执己见”,不太在意课题研究的规范和流程。直到这个课题从那么多高级别的课题中被遴选出来,获得“苏州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甚至获得免于结题的“优惠”待遇,那时候,我才认识到精品化的规范管理有多重要。让我最为激动的是,因为我们这个课题是针对“历史教材的认识相对滞后、历史课堂过于墨守成规”的现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所以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关注,每次我听到有老师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让他极为触动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唐琴:
我们现在做的“十三五”课题也一样,也是立足一线的教师成长。你看我们学校老师们几乎人人都有一本《教师发展成长手册》,我们工作室有“个人成长规划”,这些你们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发展自我的策略,切不可小看。态度决定高度,我们要在规范中定位自我,否则就容易迷失自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新一轮的课题研究中,你作为“领头杨”,要一如既往、严格要求,主持好课题研究过程,在规范中操作、在研究中领先、在拔节中成长,在扎实深耕中收获课题成果!
杨春华感言:
当我看到我们的“十三五”课题被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重点资助课题时,作为第二主持人的我深感肩上的使命,而这种责任正在不断鞭策我朝着研究更规范、学术更严谨、过程更扎实的方向前进。告别平庸,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
成长:在“否定”中获得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历史教育期刊联合会暨唐秦工作室“问史”论坛在吴江高级中学举办。顾俊老师开设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研讨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主持了学生的现场评课。活动后——
唐琴:
上完课后,你班的学生被留下来,当着全体听课教师的面,对你的课进行现场评论,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之后你谈上课体会时,没有提到学生的评议?
顾俊:
以前我上课一直是很自信的,一直到今天这堂课结束,我都还是信心满满的。没想到,在任老师的诱导下,学生的评课这样犀利,我先是惊讶,继而是失落。我在讲述新中国初期的社會变迁时,用“假领子”的设计来呈现当时“朴素中的美德”的立意。而与之相对的包括学生在内的评课声音则认为“假领子”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的追求“美”的畸形产物,是死要面子的阿Q主义,是应当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块残布,将其誉为“美德”是荒谬的、无理的。随后,在听课教师中引发了“美德派”和“畸美派”的争论,让我不敢面对。我开始怀疑自己了,我不敢再上公开课了,我更担心,学生还信任我吗?
唐琴:
还记得2007年我第一次听你的课吗?当时我还不认识你。我被教育局抽调来调研你们吴江汾湖高级中学的教学管理,我听了你的一节常态课,当时就给教研员发了短信:“顾俊是个好料子,有培养前途!”所以今天你大可不必因为这一次公开课而垂头丧气。你知道吗?任主编说:“顾俊的课挺好,整体素养很高,有潜力。但孩子们说出了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我之所以揪着问题不放,是为了让顾俊的成长获得提速。看得出来,顾俊是被震撼到了,我也心疼他,但是通过这样的磨练,顾俊将来也定能成长为名师!”所谓的“挫败”能让我们有机会看清自己、锻炼自己,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收获。何况,争议也好、批评也罢,都将可以转化为好事。把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可以一生二、二生三,形成多样化的成果,比如一篇教学设计、一个精品课件、一篇反思感悟,等等。你不如把这些感触写下来,收获的可不仅仅是文章哦!
顾俊感言:
此后3个月,基于这节课,我相继从课的设计、课的反思、学生的评议等角度撰写、发表了4篇文章在学科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上。唐老师常说:“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上的素养禀赋发展好,想要不出成果也难。”而我,能在对“历史”、对“课堂”、对“师道”饱含深情却迷惘滞怠时,遇上这样的谆谆善诱,是何等的幸运!
突围:走出“忙、盲、茫”区
2016年3月23日,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进行“二期成员成长汇报”分享会暨“三期筹建动员会”。二期成员周丽芳老师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继续申报第三期。会后——
周丽芳:
唐老师,我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有9年了,自我感觉步入了成长的“瓶颈”期。面对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教科研的停滞不前,我虽然很想有所改变,可是年级组和德育处的行政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琐事,总是牵绊着我,使我不能静心,感到自己很难在专业上再有所突破了。
唐琴:
的确有一些学校行政人员,因为扎实的学科功底和勤恳的功利作风而走上了行政岗位,但是,却因为忙于行政工作,把自己在学科专业上的继续发展给耽误了。我们工作室有个别行政人员,业务水平很不错,但是走上行政岗位后,却开始吃老本,業务上再也没有建树。要知道,坐吃是要山空的。为此,在我们工作室里,我倡导不看职务级别,只比业务水平,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这几个中层管理人员不要因为忙于管理而倦怠了自己的教学。至于家庭责任,自然要担当,关键是抱以怎样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家庭事务看成是一件件趣事、乐事,也许,就没有那么沉重了,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你是“监看”还是“伴读”?前者你会身心疲累,后者,则是享受愉悦。母亲是家庭生态环境的缔造者,你的状态又会感染家人的情绪。相信,照顾家庭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助的。
周丽芳:
唐老师,您说的对,关键是心态。虽然行政工作总是做不完,每完成一件之后马上又一件,但我会努力让自己保持心态的平衡,在保质保量完成行政工作之后,不冷落自己的教学,这是每个教师的“饭碗活”。说起教学,自从负责年级组学生管理工作后,我与学生之间似乎不再有先前的“亲密度”了,有时候,甚至觉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威严”更便于管理。唐老师,现在的“00后”学生可是个性鲜明的一代,违反校纪校规时还常常借着“个性解放”的理由。哎,每当处理违纪学生,我的心情就会被扰得很烦躁。
唐琴:
与学生最为亲近的应该是班主任。而作为一个管理者,行政管理人员很容易被学生放到对立面。我也在行政岗位上干了近20年了,非常理解你的感受。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管理艺术也要跟进,但是再怎样,教育的常识不能丢,就拿你说的违纪处理,只需简单自问:“如果他(她)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师怎么办?”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秉持“和善而坚定”的教育理念,真诚地打开学生的心,你会发现你会成为更多学生的“心上人”。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自己心里应该有一把“秤”,有时候愉悦的进程更是一种所得。也许它是一句陈词滥调,但我还是想和你分享——抛弃世俗的烦恼,不忘初心。不要计较是否马上会有“结果”,其实,人生的活法不同,看到的风景会不同,感受到的心境自然也会不同。
周丽芳感言:
这番对话后,我递交了加入三期工作室的申请。回望2016年,有四篇论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新教育》上;同时,我把市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嘉奖”看成对我教学和管理的认可。我庆幸,我没放弃,没失衡,没弄丢了自己!再度回想唐老师对我的“点拨”,我突然想起加缪的一句话“每当我似乎感受到这世界的深刻的意义的时候,总是它的简单震撼了我。” 优秀:存在于“相对”中
2016年4月21日,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第三期组建,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制作2016-2018年三年成长规划。工作室助理季芳来到工作室——
季芳:
唐老师,我的这个三年规划感觉没有明确的目标。加入工作室已经7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上升,自己真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看到组里的年轻老师们个个朝气蓬勃、灵气满溢、各有特长,觉得与他们的迅速成长相比,自己的提升空间不大了。
唐琴:
你的历史学术水平是不如杨春华,笔头功夫比不上石晓健,教学的感染力也比吴伟钢略逊一筹。但是你也有你的优势啊:综合各方面,你没有特别弱的,在各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也都有提升空间,也就是说,你是工作室的“全能冠军”。你不要总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比,否则你就会泄气、就会懈怠。你现在是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你敢不敢把5年目标定位于特级教师?
季芳:
唐老师,我感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平台了,我感觉自己已经走到“尽头”、划上“句号”了,再往上走,不可能的。特級教师,要花多少时间、精力去搞研究?我想都不敢想。
唐琴:
你和我当年一样,不敢想!哪敢想!其实,只要你不放松对学科教学的研究,你就在不断前行,你要知道,现实中就有那么多人像你所想的,以为走到“尽头”了,于是停滞不前。2008年我获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当时我是教务处主任和高三年级部长,有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还负责三个年级的教务工作和高三的年级事务,我比你忙吧?所以,你不要妄自菲薄。记得2012年你负责高三16个班的德育行政工作,那时也很忙,但在参加评优课比赛过程中,你不是准备得很好吗?不但拿了苏州市一等奖,还代表苏州参加省比赛,获得了省二等奖。
何况,你作为工作室的秘书长,是工作室日常事务的召集者和活动的组织者,你既是我的帮手,也是其他工作室成员的“大姐”,你的一言一行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你必须维护好你的“大姐”形象,给其他成员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季芳:
唐老师,经您这么一说,我真是要在意自己在工作室的影响力了。我们工作室作为一个“以课堂为中心、研究为平台、价值为引领、学术为支撑、成长为动力、育人为追求”的学术共同体,每位成员都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作为一位连续三届的老成员,自当当仁不让,在“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新起点上开始新的征程。那我就把三年目标定位于“苏州市名教师”,为未来的特级教师积聚资本。
季芳感言:
那一刻,我突然对自己时常萌生的“职业倦怠”感到惭愧,我想我应该把那个“思路清晰”的“季姐”找回来,在我最需要补缺的“教学论文的写作和课题的研究”方面,多向杨春华老师学习,名师就在我身边,我有什么理由停下来休息!
素养:胜任力的前提
2016年7月17日,“全国历史教师学科素养与高考教学胜任力研讨会”在西安举办,黄雯婷老师在第一会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专题研讨现场发言。会前——
唐琴:
今天的专题研讨除了专家们的微讲座外,还有听讲教师互动环节,我希望你们中(与会同事还有杨春华、张建明老师)能有人代表我们工作室上台交流对“素养”和“教师胜任力”的看法。
黄雯婷:
唐老师,可是我对“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这些概念还一知半解,从何说起呢?
唐琴:
小丫头,你想想,在没有“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提法的时候,我们难道就不在做“素养”吗?难道我们之前的历史课上就没有“史料實证”“时空观念”吗?这些本就是历史教育的常识,只不过我们之前没有冠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之名罢了。再说“教学胜任力”吧,你们对教学的设计,除了历史的学术底蕴外,在目标导向、内容组织和结构处理上,往往都会融入自己的思考和个人风格,这些可都是“教学胜任力”的体现啊!其实,我们已经在实践,那么现在请你说出来!
黄雯婷:
唐老师,我记得您说过“一名专家型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应该深具个性,这种个性最终会使他成为一名有风格的教师。风格教师推广的不是个性,而是个性背后的理念与价值。”那我是否可以就我自己每学期都坚持践行的“历史主题探究课暨主题班会课”这种教学模式,谈自己对于学科素养的实践认知呢?
唐琴:
“历史主题探究课暨主题班会课”,很好啊!我们的“问史”本就是为了“寻人”,“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价值指向就是处处渗透“人”的担当。教育中每时每刻都要把学生当成是“心上人”嘛,如果你的学生学了历史却对历史冷淡、不屑、麻木,那么即便你带班成绩一流,纵然你自身满腹经纶,你敢说自己是一个具备教学胜任力的老师吗?
你可以以修炼“教学胜任力”为线索、结合某个具体的课例去解读“素养”。这条线索,我认为可以是:人——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教学胜任力。你的课堂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基于历史学科的特色,你又是如何涵育史学素养的?回顾课堂的得与失,你又是如何反思的?这些都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技巧,或者说是“元素养”,所以“核心素养”它本来就在我们的课程中,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今天让它从象牙塔的顶端落地,其实是让它更接地气地生根、发芽、成长罢了。
黄雯婷感言:
从研讨会的会堂上走下来,我从未觉得如此轻松,我突然感到对“素养”一词不再困惑与焦虑。当我点开唐老师给我的QQ留言(大大的“赞”)时,我又一次注意到她的QQ签名:“教育教学行为都是要有温度的,最好的课例都要落地,生成具体的学情。”这是很久以前就签了的,而那时,“素养”还没现在这般“时髦”呢。
编辑:另一种成长
2016年10月9日,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王永元应邀参加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和李雪林物理名师工作室举办的“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主题论坛,王光宇老师负责整理录音资料。第二天—— 王光宇:
唐老师,我花了将近八个小时才把几位专家和老师们的录音资料整理出来,共计1.2万字。由于大多数是即兴发言,录音里存在一些口语化的表述和不太连贯的插叙,为了连缀成文又不失原意,我只能反复倒带,不断重听,再斟字酌句敲进电脑。
唐琴:
其实,你也可以借助一些小技能提高录入效率。比如,复述你录音,用“语音输入”的方式输入到手机“备忘录”,再转发到电脑。在“听—说—录”中把语言信息转换成文字,既精准又省时,还锻炼了普通话呢。整理录音资料貌似耗时、繁琐又费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对每个人的发言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尤能体悟到语言背后思想的力量,而这些闪烁着智慧的思想会像一粒粒种子根植进你的脑海深处。
我参加培训、听报告时,也经常在会后对录音进行后续处理,往往一个小时的录音要整理半天,但是,我相信,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现场听讲所花去的时间,因为我不仅仅听到了,而且吸收了。
王光宇:
真心佩服您,总能发现许多精妙的“小窍门”!的确,通过这次录音整理,我对名特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产生了非常直观的感受,同时对他们的实践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录音文稿出来后,接下来如何作进一步处理呢?
唐琴:
如果不对文稿作进一步加工、提取,那么它的潜在“价值”将无法得到充分地彰显。所以还要对录音稿反复阅读,从通篇阅读到逐字逐句条分缕析,从划分内容层次到标注核心信息,从提炼关键要点到明确逻辑理路,并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的需要,作必要的调整、串联,最后可以通过沙龙的形式呈现,再投稿发表,以便与更多同仁交流、探讨,这不啻为一种实现文稿价值最大化的好方法。
王光宇感言:
经过数轮推敲,对于万余字的录音稿,我总能切中脉络,把握精髓。一期期沙龙稿《问史,指向学生的发展》《读刊悦悟 共同成长》《宋真宗的》《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陆续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唐老师独具慧眼,让小小的编辑工作助我满满的成长。
研修:基于研史和修课
2017年5月4日,张建明老师开设了一节基于历史学科素养的公开课——《罗斯福新政》,其所在学校的历史教研组老师们一起观摩、研评这节课。评课时——
唐琴:
这节课以“谢克特兄弟案”的故事作为主线串联,分析了案件的纵向发展和美国政治制度特点,这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和出彩之处。总的来说这节课设计得不错,准备了很长时间吧?
张建明:
唐老师,这节课我去年就有想法了。您经常让我们多研读学科期刊,这个教学思路是受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一个教学设计的启发,之后,我又特地去找了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节课,前前后后,有将近一年了。
10年前我刚工作时,邀请您来听我的公开课,您问我准备了多少时间,我信心满满地说一个星期。没想到您当时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句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来教导我。加入工作室后,看到师兄师姐们常常抱着大本大本的書阅读构思,使我认识到,上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得花足够的精力、心力去揣摩、反思、改进。于是我的眼界更宽了,视野更大了,体悟也更深了。所以这次的公开课,我可以对自己说:“我准备好了!”
唐琴:
从这节课看,教学设计线索很清晰,课堂结构建构很合理,上课也越来越老练了,足可见你的成长。这节课让我想起了我2014年上的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那节课,以容闳为线索开展教学。你的这节课有异曲同工之处。
张建明:
唐老师,我就是在您那节课的启发下,开始尝试运用历史故事,活化历史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探究。这似乎成了我教學的一个特点了,我还运用这种方法设计“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抗日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程朱理学”等课。现在越发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要让自己的课堂蕴含丰厚的学术性,任重而道远——可能这就是您说的“积养学识,丰厚课堂”吧。
张建明感言:
工作伊始,虽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对历史教学却提不起兴致。加入工作室后,我负责工作室书籍购置和文章上传的工作,在富有学术气息的佳作阅读中,我渐渐摸索到历史教学的一些门道。唐老师经常说:“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把这句话落实到了我的教学设计中,终身受用。
规范:从“学徒”到“主持”
2017年5月9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历史学科素养的高中学术型教师培养的行动研究”现场开题活动在吴江高级中学举行,杨春华老师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主报告。活动后——
唐琴:
杨组长,从这个月开始,你要关注每个子课题组上传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到位,课题会议的报道有否上传教育局和省教师发展研究所,最新的课题成果有否及时发布。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资助课题,上级科研部门、学校教科室和历史教学的同仁们都很关注我们的动态。所以课题的过程管理一定要规范、严谨、及时。
杨春华:
是的,唐老师。我记得2013年我们申报的“基于时代性价值取向的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虽然仅仅是立项课题,你却以省精品课题的要求去操作、去管理,指导我如何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步骤,而我常常是“固执己见”,不太在意课题研究的规范和流程。直到这个课题从那么多高级别的课题中被遴选出来,获得“苏州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甚至获得免于结题的“优惠”待遇,那时候,我才认识到精品化的规范管理有多重要。让我最为激动的是,因为我们这个课题是针对“历史教材的认识相对滞后、历史课堂过于墨守成规”的现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所以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关注,每次我听到有老师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让他极为触动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唐琴:
我们现在做的“十三五”课题也一样,也是立足一线的教师成长。你看我们学校老师们几乎人人都有一本《教师发展成长手册》,我们工作室有“个人成长规划”,这些你们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发展自我的策略,切不可小看。态度决定高度,我们要在规范中定位自我,否则就容易迷失自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新一轮的课题研究中,你作为“领头杨”,要一如既往、严格要求,主持好课题研究过程,在规范中操作、在研究中领先、在拔节中成长,在扎实深耕中收获课题成果!
杨春华感言:
当我看到我们的“十三五”课题被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重点资助课题时,作为第二主持人的我深感肩上的使命,而这种责任正在不断鞭策我朝着研究更规范、学术更严谨、过程更扎实的方向前进。告别平庸,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