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打造充满思辨性思维的写作课堂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思辨性写作旨归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一定要关注思维发展,让写作表达思想。写作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语文大有可为!
【关键词】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写作教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具体到语文学科,专家讨论稿中拟定其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不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还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都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打造充满思辨性思维的写作课堂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基于此,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写作思维与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写作的思维品质是作者在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缜密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对人们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现代科普作家高士其指出:“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应把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告诉给广大青少年们,因为单纯地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来予以整理和指导应用,是不能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人。”这段话明确地强调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的重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关注思维发展,让写作表达思想。写作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语文大有可为!
所谓“素养”,是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称,是个体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面向世界、面对问题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强调“核心”,更突出综合素质中的关键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研究,无论是学生的作文还是老师的教学研究文章,都离不开写作这件事。
二、写作中的说理与思辨
思辨性写作旨归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或者说思辨性写作是批判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落地的途径和方法。批判性思维不是字面上可能带来冲击力的简单的挑错、否定和批判别人,而是一种思维品质。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也译作审辩式思维)。”笔者觉得“搜集占有、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作为思辨性学习活动特征的概括。具备这些特征的写作活动,可称之为思辨性写作,它直接对写作任务的品质和写作者的表达质地提出相应要求。
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教育部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研究全国著名专家余党绪老师曾经在笔者学校进行的一场主题报告中就在和我们解读说理与思辨的问题。余老师从四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动向谈起,近四十年高考作文经历了政策图解、道德阐释、抽象思辨、具体思辨(任务驱动)四个过程。
余老师在《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一书中指出了写作教学的缺陷,主要是逻辑残缺、理性残缺、理想缺位。文才向作家看齐,思维向傻瓜靠拢。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透露出了强化以分析论证为基础的说理的信息,全国卷的“任务驱动型”和上海卷的“具体思辨型”表现最为鲜明。共同点是设置真实矛盾,引导具体说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析论证”中说理。而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功能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缺乏“说理”的概念,也不懂得“理”的合理性与公共性;对“说理”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摆事实,讲道理”的粗浅层面。“说理”的核心,是分析论证,就是在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因果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断言。常见的“名言警句 结论”“事例 结论”或者“类比 结论”,某种程度上等于取消了说理,模糊了论证方式与表达技巧的界限。例证、类比论证属于有逻辑效力的论证方式,使用时应注意它的逻辑规则,谨防陷入逻辑误区;而比喻、引用名人名言、援引格言谚语都属于表达技巧,只能传达、渲染和夸饰道理,本身并不具有论证的逻辑效力,不属于论证方式;说理才是议论文的核心,分析论证是说理的核心。
余老师还举了一个写作的例子来进行讲解,示例如下:
稳中求胜(节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致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抛弃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之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以上作文至少有以下幾个问题值得思考:
1.“沉稳”内涵不清:是政治品质,还是人格品质?
2.“沉稳”从何而来?从“志向”而来,又说从“无欲”而来,矛盾吗?
3.“沉稳”从“磨难”而来,格言式断语,前提与结论的关系?
4.“沉稳”与“成功”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在作者看来,似乎成功者都是沉稳的,不成功者都是不沉稳的。这样的断言有依据吗?
5.所举人物算“沉稳”吗?有事实根据吗?
6.司马迁的话是为了说明“没有经历磨难,也就无法取得辉煌成就”,却难以证明“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
7.关于秦始皇的议论。秦始皇是“沉稳”还是心浮气躁,我们不得而知,但秦始皇的失败在于他的暴政与酷烈,与是否“沉稳”没什么关系。其价值预设错误。
所以学生目前作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分析论证,没有自己的思考。最后余老师总结说:“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关涉价值和理念;写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关涉实践与思维;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关涉智能与素养。”所以学生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
三、作文要让思考发生
作文,应当让自己的思考随着事件的叙写一同生长。好作文,就是作者具体诠释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由于“思辨”本身具备的“理性”因素,它往往成为师生从事议论文写作活动的自然反应,而在非议论性写作中则显得反应迟钝——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或实践中的“不达”。其实,由于“思辨”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思维品质,它并不排斥在非议论性写作中的存在,不仅不排斥,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质地,从写作任务到写作过程到表达结果。美国人约翰·查菲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的思维加以反思,使之更清晰、更完善。”批判性即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陈兴才老师在思辨写作教学上颇有研究。他曾经在一堂作文教学观摩课上通过教师墙上的一句话“人生很贵,请别浪费”展开讨论:“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主旨是什么?你想到什么事或人?你认为有道理吗?人生、贵、浪费,可以或还能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如果条件和情境变了,是否还成立?”连续的提问和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起学生思辨的火花,通过商榷名言让学生知道在写作中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庞培刚老师曾经通过一堂“用好材料,让举例论证鲜活起来”的议论文写作指导课,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事实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举例论证时,应根据论点需要,对材料进行剪裁处理,抓住需要信息,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进行概括叙述。论据与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间接的联系,只有把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才能直接证明论点。因此,“述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因此,在写作中尤其要透过表层会挖掘、会增补已经占有的材料。
笔者还观摩过苏州市太平中学特级教师沈庆九老师的一节名为《皱皮苹果》的作文观摩课。皱皮苹果引起了我的思索,生活中有人喜欢“以貌取人”,殊不知“金玉其外”很可能是“败絮其中”,其貌不扬的可能内心很强大,才华更加横溢。因皮皱而丢弃,最多浪费了一个苹果;而因相貌问题埋没了栋梁之材,这损失可谓大矣。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外表而影响判断力。我不知道皱皮苹果是如何度过那些寂寞冷落的日子,就像人生,有潮起也有潮落。潮落时,是自暴自弃还是永不妥协?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我?皱皮苹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皱皮苹果只能等待,只能坚守;而人呢,是否只能无所作为?寂寞的日子里,可以修炼自身,把寂寞冷落的时光当作涵养品德、提升修养的好时机,不仅化不利为有利,更为东山再起积蓄能量。这个苹果是幸运的,在被冷落的岁月里它顽强地保持住生命的“鲜香”,没有被阳光暴晒,没有被水汽浸渍,一直在延展着它生命的韧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像滑落在盒子角落的一只苹果。但我们能否努力避免感染霉菌,任凭表皮起皱,而内里仍默默地保持、积蓄着精华呢?一个小小的皱皮苹果,却蕴含着人生的辩证法。
四、重新认识的写作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文学语言舍弃大家所识的日常用语,而用心地去创造新的词语;浓缩原来的日常用语,以省略或跳脱的手法吸引人的注意。
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没有区分;缺乏文学文本解读的理论和策略;无法从文学文本中获取交流表达的技巧。江苏师大博士、副教授、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尹逊才老师在一次讲座中,通过“基于交际目的的文本解读理论模型建构”,力图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思想、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教育部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张克中老师在一次重要的主题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写作”。中学写作教学是尴尬的,师生都觉得无意思,用时很多收效不大,用时很少高考不差,谁都说谁都处理不好,越教越差,文体不分,记述幼稚,没有说理,结构平面固化,大胆掉书袋……而这些年我们做过的努力,比如摘抄好词好句,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框架,规范学生写作的文体格式,背诵好文章好段落,背诵名人名言,背诵范文,教给学生扭一扭、转一转的技法,拼命写拼命写,可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写作,重新认识文体,重新发现思想,重新规划类别。
“思想”一度很重要,教师的教学是有边界的,自己的思想不能一统天下,教学没有了思想,学生也没了思想,没有思想的人去表达,一定是没有思想的表达,这种表达恶性循环后就是这个样子,也有可能更坏。让人有思想很重要,一个社会不能只有少数人有、个别人有,教学尤其写作教学特别要关注这一点。为此,张克中老师特别指出:“写作的规范性很有限,我们不能以狭小的写作范围把学生限制在不想表达的欲念里。”
五、小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此,笔者倡导批判性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写作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写作真正成为思想的表达。其实这也是改革写作教学的最迫切行为。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擅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新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批判性,敢于对那些不自觉的假设和理所当然的定论说“不”,使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发展成创新能力极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
【关键词】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写作教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具体到语文学科,专家讨论稿中拟定其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不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还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都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打造充满思辨性思维的写作课堂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基于此,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写作思维与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写作的思维品质是作者在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缜密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对人们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现代科普作家高士其指出:“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应把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告诉给广大青少年们,因为单纯地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来予以整理和指导应用,是不能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人。”这段话明确地强调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的重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关注思维发展,让写作表达思想。写作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语文大有可为!
所谓“素养”,是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称,是个体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面向世界、面对问题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强调“核心”,更突出综合素质中的关键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研究,无论是学生的作文还是老师的教学研究文章,都离不开写作这件事。
二、写作中的说理与思辨
思辨性写作旨归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或者说思辨性写作是批判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落地的途径和方法。批判性思维不是字面上可能带来冲击力的简单的挑错、否定和批判别人,而是一种思维品质。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也译作审辩式思维)。”笔者觉得“搜集占有、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作为思辨性学习活动特征的概括。具备这些特征的写作活动,可称之为思辨性写作,它直接对写作任务的品质和写作者的表达质地提出相应要求。
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教育部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研究全国著名专家余党绪老师曾经在笔者学校进行的一场主题报告中就在和我们解读说理与思辨的问题。余老师从四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动向谈起,近四十年高考作文经历了政策图解、道德阐释、抽象思辨、具体思辨(任务驱动)四个过程。
余老师在《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一书中指出了写作教学的缺陷,主要是逻辑残缺、理性残缺、理想缺位。文才向作家看齐,思维向傻瓜靠拢。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经透露出了强化以分析论证为基础的说理的信息,全国卷的“任务驱动型”和上海卷的“具体思辨型”表现最为鲜明。共同点是设置真实矛盾,引导具体说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析论证”中说理。而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功能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缺乏“说理”的概念,也不懂得“理”的合理性与公共性;对“说理”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摆事实,讲道理”的粗浅层面。“说理”的核心,是分析论证,就是在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因果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断言。常见的“名言警句 结论”“事例 结论”或者“类比 结论”,某种程度上等于取消了说理,模糊了论证方式与表达技巧的界限。例证、类比论证属于有逻辑效力的论证方式,使用时应注意它的逻辑规则,谨防陷入逻辑误区;而比喻、引用名人名言、援引格言谚语都属于表达技巧,只能传达、渲染和夸饰道理,本身并不具有论证的逻辑效力,不属于论证方式;说理才是议论文的核心,分析论证是说理的核心。
余老师还举了一个写作的例子来进行讲解,示例如下:
稳中求胜(节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致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抛弃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之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以上作文至少有以下幾个问题值得思考:
1.“沉稳”内涵不清:是政治品质,还是人格品质?
2.“沉稳”从何而来?从“志向”而来,又说从“无欲”而来,矛盾吗?
3.“沉稳”从“磨难”而来,格言式断语,前提与结论的关系?
4.“沉稳”与“成功”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在作者看来,似乎成功者都是沉稳的,不成功者都是不沉稳的。这样的断言有依据吗?
5.所举人物算“沉稳”吗?有事实根据吗?
6.司马迁的话是为了说明“没有经历磨难,也就无法取得辉煌成就”,却难以证明“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
7.关于秦始皇的议论。秦始皇是“沉稳”还是心浮气躁,我们不得而知,但秦始皇的失败在于他的暴政与酷烈,与是否“沉稳”没什么关系。其价值预设错误。
所以学生目前作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分析论证,没有自己的思考。最后余老师总结说:“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关涉价值和理念;写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关涉实践与思维;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关涉智能与素养。”所以学生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
三、作文要让思考发生
作文,应当让自己的思考随着事件的叙写一同生长。好作文,就是作者具体诠释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由于“思辨”本身具备的“理性”因素,它往往成为师生从事议论文写作活动的自然反应,而在非议论性写作中则显得反应迟钝——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或实践中的“不达”。其实,由于“思辨”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思维品质,它并不排斥在非议论性写作中的存在,不仅不排斥,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质地,从写作任务到写作过程到表达结果。美国人约翰·查菲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的思维加以反思,使之更清晰、更完善。”批判性即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陈兴才老师在思辨写作教学上颇有研究。他曾经在一堂作文教学观摩课上通过教师墙上的一句话“人生很贵,请别浪费”展开讨论:“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主旨是什么?你想到什么事或人?你认为有道理吗?人生、贵、浪费,可以或还能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如果条件和情境变了,是否还成立?”连续的提问和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起学生思辨的火花,通过商榷名言让学生知道在写作中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庞培刚老师曾经通过一堂“用好材料,让举例论证鲜活起来”的议论文写作指导课,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事实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举例论证时,应根据论点需要,对材料进行剪裁处理,抓住需要信息,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进行概括叙述。论据与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间接的联系,只有把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才能直接证明论点。因此,“述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因此,在写作中尤其要透过表层会挖掘、会增补已经占有的材料。
笔者还观摩过苏州市太平中学特级教师沈庆九老师的一节名为《皱皮苹果》的作文观摩课。皱皮苹果引起了我的思索,生活中有人喜欢“以貌取人”,殊不知“金玉其外”很可能是“败絮其中”,其貌不扬的可能内心很强大,才华更加横溢。因皮皱而丢弃,最多浪费了一个苹果;而因相貌问题埋没了栋梁之材,这损失可谓大矣。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外表而影响判断力。我不知道皱皮苹果是如何度过那些寂寞冷落的日子,就像人生,有潮起也有潮落。潮落时,是自暴自弃还是永不妥协?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我?皱皮苹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皱皮苹果只能等待,只能坚守;而人呢,是否只能无所作为?寂寞的日子里,可以修炼自身,把寂寞冷落的时光当作涵养品德、提升修养的好时机,不仅化不利为有利,更为东山再起积蓄能量。这个苹果是幸运的,在被冷落的岁月里它顽强地保持住生命的“鲜香”,没有被阳光暴晒,没有被水汽浸渍,一直在延展着它生命的韧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像滑落在盒子角落的一只苹果。但我们能否努力避免感染霉菌,任凭表皮起皱,而内里仍默默地保持、积蓄着精华呢?一个小小的皱皮苹果,却蕴含着人生的辩证法。
四、重新认识的写作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文学语言舍弃大家所识的日常用语,而用心地去创造新的词语;浓缩原来的日常用语,以省略或跳脱的手法吸引人的注意。
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没有区分;缺乏文学文本解读的理论和策略;无法从文学文本中获取交流表达的技巧。江苏师大博士、副教授、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尹逊才老师在一次讲座中,通过“基于交际目的的文本解读理论模型建构”,力图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思想、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教育部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张克中老师在一次重要的主题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写作”。中学写作教学是尴尬的,师生都觉得无意思,用时很多收效不大,用时很少高考不差,谁都说谁都处理不好,越教越差,文体不分,记述幼稚,没有说理,结构平面固化,大胆掉书袋……而这些年我们做过的努力,比如摘抄好词好句,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框架,规范学生写作的文体格式,背诵好文章好段落,背诵名人名言,背诵范文,教给学生扭一扭、转一转的技法,拼命写拼命写,可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写作,重新认识文体,重新发现思想,重新规划类别。
“思想”一度很重要,教师的教学是有边界的,自己的思想不能一统天下,教学没有了思想,学生也没了思想,没有思想的人去表达,一定是没有思想的表达,这种表达恶性循环后就是这个样子,也有可能更坏。让人有思想很重要,一个社会不能只有少数人有、个别人有,教学尤其写作教学特别要关注这一点。为此,张克中老师特别指出:“写作的规范性很有限,我们不能以狭小的写作范围把学生限制在不想表达的欲念里。”
五、小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此,笔者倡导批判性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写作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写作真正成为思想的表达。其实这也是改革写作教学的最迫切行为。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擅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新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批判性,敢于对那些不自觉的假设和理所当然的定论说“不”,使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发展成创新能力极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