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茶之品类繁多,不可胜数,贵贱云泥,难能囊括。饮者但以一己体质之不同,与乎性情之不同,择最合己意之茶,亦可谓善饮也。名品固佳耳,而未必合己意,不必勉为其难。
2知茶者,也当知茶具、辩水源、识火候。盖茶具之质地、工艺、形状,俱影响茶之性味;水、火之不同,固亦休戚相关。故善烹茶者,须博识广闻,方能依茶选器、凭水控温,左右逢源,烹得好茶吃。
3盖地分南北,节序春秋,而日有晨昏,茶之出,南北春秋各有异,其性之温凉静躁亦各不同。且人之气血寒热,晨昏有异,自早至晚,所饮之茶,亦当顺应内体之变化而不同,方可调理气血、裨益营卫,则茶斯可为养生之物也。故善饮茶者,必博知茶品、深明茶性。
4 茶之设席烹煮,固有严格之程式,初学者必遵之不误。然循当进乎其技,不拘鱼筌,至于虽无器物,而触目之间,举手投足,无不是席,斯可谓得道也。学茶至此,则是庄子所谓无可不无可的境界。彼拘拘于杯盏之中乎绳墨与否者,乃堕下乘矣。
中国茶重在心性,是一种心的明澈,把所有多余的东西剪除殆尽,才最逼近茶的本道。很多人因茶的形式感或吸引或背离,抑或把随便两字作为随性的标榜,其实只要问自己的心性是什么就知道了。心性所在的地方住着一杯适时的茶。老古的心头到底住着怎样一杯茶或者一府的茶园百株,对老古而言,茶之一道无非是自我回望的媒介,观茶如观己。如同老古的茶席,必然要用的是心,形式永远不是问题。
不拘形设,若有道心
老古说:“茶席其实是一种对话,人与茶,人与器,茶与器,人与人。多种的话语叠加,传递的是一个共同的语言。茶席只是一种表达,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席还要有空间深度,能够以席与茶客人之间无语交流,从而走向对茶更全面的感受。”
2011年年末,老古应瑞士Culturescape基金会的邀请,带着两个盛满茶和器的超重行李箱前往瑞士,混迹于艺术家行列参加中国为主宾国的艺术节。此行,他将以茶乐对话的形式参与《中国新音乐》和《古琴、茗茶、诗》两个演出项目。对老古而言,最大的好奇是中国的茶,在中欧的不同风物背景之下,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新面貌,又会结下何种善缘?
为老古接机的是一个名叫Cathrine的混血女孩,中文名字叫陆凯灵,其母是四川人,和老古算是半个同乡。老古携带了2011年的台湾高山茶、2009年碳焙冻顶、2009年红水乌龙、2004年武夷水仙、2009年普洱熟茶、当年红茶的正山小种、绿茶的径山茶,这些都是他平时印象中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茶品。他将以此初步探知瑞士人对茶的感受和习惯。
凯灵和她的同学安蕾妮在老古的催眠泡之下全面得到释放,最后竟然昏昏欲睡,此举一改两人对茶只能用来提神的认知。而同时让老古惊讶的是,那天刚刚开始接触中国茶席的几人对中国茶感受的敏锐居然超过他的意料,可见茶之无界。此后,凯灵在老古的简单讲解下尝试泡茶,老古形容凯灵“泡茶很有天分,茶汤凝聚气足”。而凯灵也在自己泡的茶中喝出苦涩的味道,老古辨析只是因为情绪紧张的缘故。
茶的微妙莫测,大多时候被我们在鲸吞牛饮中忽视。太多的漫不经心和心有旁骛,让我们失去了在茶中分别和展现自我内心的机会。在茶席中,甚至对色彩的选择都凝聚了情绪的表达,这种纯粹的私人化表达,反而折射出一种感人的细腻。置身老古的茶席,很多不属于茶室的物品被置于其间,一瓶花插,一壁茶器,乃至一截枯木,都被老古视为设计者的生活情感,茶席永远不是形式的流光,发乎心而成于生活。正由于饱含了生活温度的茶席,把原来被紧张情绪充满的内心杂草在润物细无声中剪除了。
老古的瑞士之行,对凯灵而言感慨至深,于是两年后,凯灵的中国之旅中,老古的茶席促成了她必然的停驻。凯灵的短信满是忐忑,为了叨扰老古而深感不安,而老古的欣然邀请让凯灵全心感激。上次的瑞士品茶之旅在凯灵的记忆里是快乐的,可在这次的茶席上,老古的一泡玉兰香,让凯灵红了眼眶。
生性开朗的凯灵沉浸在老古的茶香里,因为茶香里有了家乡的味道。“想家”是凯灵对玉兰香的阅读,老古猜测年轻的凯灵是因为离家月余,从南国到京城,思念忽涌心头的缘故,而凯灵的回答却出乎预料。“只因充满白玉兰的味道让我想到了外婆,以及儿时和外婆在四川的时光。”老古对此颇为感慨:“一杯茶唤醒了凯灵心底的记忆,就像我们的未来可以引起内心的感受,人的感情丰富细腻,稍微有些许经历,便会时时惊现这种时刻,细微的一抹茶香,把多年的场景复刻当前。这是茶给了我们纯粹的个人化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会引发人们更多思考,并把生活里很多潜移默化的链接都带入其间。”
当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被美术和音乐多年驯化之后,唯独味蕾被彻底忽视了,然后一些关于心底的感触和记忆,被口舌深深地记忆着,只要一个牵动就会整体的带动视听记忆一并浮出水面。和凯灵一样的经历,让老古深谙凯灵的激动:“很久之前喝过一杯茶,有一种别致的香气和味道,我喝完以后就下意识地吸一口凉气,让我想起小时候,吃的凉豆。而在这一瞬间,我就回到了儿时。人竟然就被一杯茶打动了。”
中澹闲洁,以茶为镜
老古的眸子明亮澄澈,很多人说老古清铄俊朗的容颜更像是年轻时代的禅学大师南怀瑾。
许是饮茶的缘故,老古的性情里多的总是恬淡的味道,平和泰然,仿佛少了人间的烟火气。但谈得久了,老古骨子里的中直便显现出来,对圈内种种,老古的见解显得颇为别具,尤其在茶器于茶席一道上,力主要让所有元素回归茶人本性。
“日本人也把他们的茶叫茶器,其实包括宋徽宗那么追求精致生活的都会欣赏茶的平淡自然性,于是很多人都会去用心感受茶带来的种种感触。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我的一个日本朋友会在设计茶席之间转而追求茶器,并且都不具备实用价值。可真正的茶人,只会使用回归自然本性、简单本性的茶器。”
老古的茶器大都样态朴实,价格高昂的茶器并不是老古的首選,茶器绝不是单独于茶之外而存在的,它们彼此依附和牵扯。仅仅从饮茶而言,铁壶也罢,银壶也好,对于乌龙茶来说,陶壶也不逊色。“有台湾朋友喜欢收集茶壶,家里有很多特别名贵的,比如台湾大陆炒作很火,但实际差就差在一个工艺难度上,炒作的方式和紫砂壶一样。”在老古的眼里,壶的实用价值远远高于它的商业价值。 老古用一套专门的公寓来作为自己的茶室,同时也是授业茶席的地方,来这里学习的人从背景来说,艺术圈占了多数,老古言说:“只有内心信奉,并追求内在的人才会过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他们都是内心纯粹、醇厚的人。虽然有三四十个人来,但相处愉悦,在这里大家看重的是真心。”
“以茶为镜,爱茶人应该是敏感的,静下心来喝茶的过程就充满着愉悦。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更至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掇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地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也许,人的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这种专注和体贴和漾在心底的微笑一同融入那杯泡出的茶汤,茶汤就是一面镜子,它会回以微笑,也会把这份喜乐传递给参与其间品茗的其他人。”老古的文字清丽,字字珠玑的背后,都贴近茶之本真。
一任天真,且顺人意
老古的茶席是一个品鉴的轴心,他以茶为镜,见人心、见己心。
然而,几年前,老古还在一个公司做财务总监,每天工作14个小时,白天处理公司事务晚上才是自己的工作,甚至连续两三天都不能回家,和数据为伍。那个时候四大事务所是他奋斗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验证自身卓越的专业水平和获得最大的自我肯定。每周日下午四点,老古定时陷入灰暗期,因为明天要上班了。巨大压力下的老古给自己的补偿性反弹,则是各种奢侈品的消费,然而补偿过后陷入的又是另外一种空虚,后来,他明白那完全不是他要的世界。老古的讲述,口气淡然,就像是别人的故事:“那时,我的视野里不能出现手机,因为一看到我就会特别恐慌紧张,会出现幻听。我听到手机响第一反应是不想接听。”
直到2008年老古离开公司。当时,他只想给自己放一个长假,结果一放就是半年。其中有很多的工作机会,既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需要,也有和此前公司合作方的相应职位,然而老古发现所有的公司对他的需求和之前公司的需求是完全一样的,他很清楚地知道那不是他要的,他回不去了。
此后老古开设了一家玩票性质的茶馆,让他开始真正地系统学习茶。当时半年多到一年时间的经营,反倒促成老古最终走向茶之一路。老古忙于了解更多的好茶,结交、寻访更多和茶有关的友人,无茶不喝,甚至常常有茶醉的状态。那时和茶奠定的渊源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把老古和茶紧紧连接在一起。
借着茶,老古始见自己独有的生活轨迹。他说只有找到这条轨迹,才能摒除焦虑,心才真正的安静。“就像现在吧,即使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依旧很平和,这是茶给我的东西,其实生活里每个人都会面临特别多的东西:各种的诱惑、欲望,但是最终还是心灵的需求,当人找到可以让自己淡定下来的声音时,心里的嘈杂就很微小了。”
虽然有自己私人的茶席会所牵扯,但老古每年还是会用很多时间亲自去茶区,时间长短不一样,春天去,或一两个星期,或者月余。这些行走被老古誉为“茶屐点点”。2012年老古访茶的足迹遍布云南。对喝茶的人来说,老古力主尽可能地多接触茶本身的生长、制作环境。例如走访武夷山时,他会住在那里,当地风物和制茶人的生活细节,都被视为一种与茶相融的逻辑和行为。对于种茶人亦然,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透露着种茶人对茶的态度,老古甚至只选用有些在生活里保有极度“洁癖”的种茶人的茶。“只有这样我才放心”,老古说。
以茶观人,老古更多的时候让自己跳出茶人之外,以一个旁观者重新审视,“拥有距离更能窥见真谛,包括茶也好茶人亦好,其实都是彼此相互交融的,所有有血有肉的人,其實也都一样,就像在任何一个地方遇到的事情在茶行业都会遇到。”老古把闻香杯靠近鼻端,“因为一叶茶承载的岁月流长、人心百样,需要充满生活温度的水才能浸泡出本真的精华。”
2知茶者,也当知茶具、辩水源、识火候。盖茶具之质地、工艺、形状,俱影响茶之性味;水、火之不同,固亦休戚相关。故善烹茶者,须博识广闻,方能依茶选器、凭水控温,左右逢源,烹得好茶吃。
3盖地分南北,节序春秋,而日有晨昏,茶之出,南北春秋各有异,其性之温凉静躁亦各不同。且人之气血寒热,晨昏有异,自早至晚,所饮之茶,亦当顺应内体之变化而不同,方可调理气血、裨益营卫,则茶斯可为养生之物也。故善饮茶者,必博知茶品、深明茶性。
4 茶之设席烹煮,固有严格之程式,初学者必遵之不误。然循当进乎其技,不拘鱼筌,至于虽无器物,而触目之间,举手投足,无不是席,斯可谓得道也。学茶至此,则是庄子所谓无可不无可的境界。彼拘拘于杯盏之中乎绳墨与否者,乃堕下乘矣。
中国茶重在心性,是一种心的明澈,把所有多余的东西剪除殆尽,才最逼近茶的本道。很多人因茶的形式感或吸引或背离,抑或把随便两字作为随性的标榜,其实只要问自己的心性是什么就知道了。心性所在的地方住着一杯适时的茶。老古的心头到底住着怎样一杯茶或者一府的茶园百株,对老古而言,茶之一道无非是自我回望的媒介,观茶如观己。如同老古的茶席,必然要用的是心,形式永远不是问题。
不拘形设,若有道心
老古说:“茶席其实是一种对话,人与茶,人与器,茶与器,人与人。多种的话语叠加,传递的是一个共同的语言。茶席只是一种表达,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席还要有空间深度,能够以席与茶客人之间无语交流,从而走向对茶更全面的感受。”
2011年年末,老古应瑞士Culturescape基金会的邀请,带着两个盛满茶和器的超重行李箱前往瑞士,混迹于艺术家行列参加中国为主宾国的艺术节。此行,他将以茶乐对话的形式参与《中国新音乐》和《古琴、茗茶、诗》两个演出项目。对老古而言,最大的好奇是中国的茶,在中欧的不同风物背景之下,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新面貌,又会结下何种善缘?
为老古接机的是一个名叫Cathrine的混血女孩,中文名字叫陆凯灵,其母是四川人,和老古算是半个同乡。老古携带了2011年的台湾高山茶、2009年碳焙冻顶、2009年红水乌龙、2004年武夷水仙、2009年普洱熟茶、当年红茶的正山小种、绿茶的径山茶,这些都是他平时印象中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茶品。他将以此初步探知瑞士人对茶的感受和习惯。
凯灵和她的同学安蕾妮在老古的催眠泡之下全面得到释放,最后竟然昏昏欲睡,此举一改两人对茶只能用来提神的认知。而同时让老古惊讶的是,那天刚刚开始接触中国茶席的几人对中国茶感受的敏锐居然超过他的意料,可见茶之无界。此后,凯灵在老古的简单讲解下尝试泡茶,老古形容凯灵“泡茶很有天分,茶汤凝聚气足”。而凯灵也在自己泡的茶中喝出苦涩的味道,老古辨析只是因为情绪紧张的缘故。
茶的微妙莫测,大多时候被我们在鲸吞牛饮中忽视。太多的漫不经心和心有旁骛,让我们失去了在茶中分别和展现自我内心的机会。在茶席中,甚至对色彩的选择都凝聚了情绪的表达,这种纯粹的私人化表达,反而折射出一种感人的细腻。置身老古的茶席,很多不属于茶室的物品被置于其间,一瓶花插,一壁茶器,乃至一截枯木,都被老古视为设计者的生活情感,茶席永远不是形式的流光,发乎心而成于生活。正由于饱含了生活温度的茶席,把原来被紧张情绪充满的内心杂草在润物细无声中剪除了。
老古的瑞士之行,对凯灵而言感慨至深,于是两年后,凯灵的中国之旅中,老古的茶席促成了她必然的停驻。凯灵的短信满是忐忑,为了叨扰老古而深感不安,而老古的欣然邀请让凯灵全心感激。上次的瑞士品茶之旅在凯灵的记忆里是快乐的,可在这次的茶席上,老古的一泡玉兰香,让凯灵红了眼眶。
生性开朗的凯灵沉浸在老古的茶香里,因为茶香里有了家乡的味道。“想家”是凯灵对玉兰香的阅读,老古猜测年轻的凯灵是因为离家月余,从南国到京城,思念忽涌心头的缘故,而凯灵的回答却出乎预料。“只因充满白玉兰的味道让我想到了外婆,以及儿时和外婆在四川的时光。”老古对此颇为感慨:“一杯茶唤醒了凯灵心底的记忆,就像我们的未来可以引起内心的感受,人的感情丰富细腻,稍微有些许经历,便会时时惊现这种时刻,细微的一抹茶香,把多年的场景复刻当前。这是茶给了我们纯粹的个人化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会引发人们更多思考,并把生活里很多潜移默化的链接都带入其间。”
当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被美术和音乐多年驯化之后,唯独味蕾被彻底忽视了,然后一些关于心底的感触和记忆,被口舌深深地记忆着,只要一个牵动就会整体的带动视听记忆一并浮出水面。和凯灵一样的经历,让老古深谙凯灵的激动:“很久之前喝过一杯茶,有一种别致的香气和味道,我喝完以后就下意识地吸一口凉气,让我想起小时候,吃的凉豆。而在这一瞬间,我就回到了儿时。人竟然就被一杯茶打动了。”
中澹闲洁,以茶为镜
老古的眸子明亮澄澈,很多人说老古清铄俊朗的容颜更像是年轻时代的禅学大师南怀瑾。
许是饮茶的缘故,老古的性情里多的总是恬淡的味道,平和泰然,仿佛少了人间的烟火气。但谈得久了,老古骨子里的中直便显现出来,对圈内种种,老古的见解显得颇为别具,尤其在茶器于茶席一道上,力主要让所有元素回归茶人本性。
“日本人也把他们的茶叫茶器,其实包括宋徽宗那么追求精致生活的都会欣赏茶的平淡自然性,于是很多人都会去用心感受茶带来的种种感触。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我的一个日本朋友会在设计茶席之间转而追求茶器,并且都不具备实用价值。可真正的茶人,只会使用回归自然本性、简单本性的茶器。”
老古的茶器大都样态朴实,价格高昂的茶器并不是老古的首選,茶器绝不是单独于茶之外而存在的,它们彼此依附和牵扯。仅仅从饮茶而言,铁壶也罢,银壶也好,对于乌龙茶来说,陶壶也不逊色。“有台湾朋友喜欢收集茶壶,家里有很多特别名贵的,比如台湾大陆炒作很火,但实际差就差在一个工艺难度上,炒作的方式和紫砂壶一样。”在老古的眼里,壶的实用价值远远高于它的商业价值。 老古用一套专门的公寓来作为自己的茶室,同时也是授业茶席的地方,来这里学习的人从背景来说,艺术圈占了多数,老古言说:“只有内心信奉,并追求内在的人才会过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他们都是内心纯粹、醇厚的人。虽然有三四十个人来,但相处愉悦,在这里大家看重的是真心。”
“以茶为镜,爱茶人应该是敏感的,静下心来喝茶的过程就充满着愉悦。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更至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掇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地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也许,人的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这种专注和体贴和漾在心底的微笑一同融入那杯泡出的茶汤,茶汤就是一面镜子,它会回以微笑,也会把这份喜乐传递给参与其间品茗的其他人。”老古的文字清丽,字字珠玑的背后,都贴近茶之本真。
一任天真,且顺人意
老古的茶席是一个品鉴的轴心,他以茶为镜,见人心、见己心。
然而,几年前,老古还在一个公司做财务总监,每天工作14个小时,白天处理公司事务晚上才是自己的工作,甚至连续两三天都不能回家,和数据为伍。那个时候四大事务所是他奋斗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验证自身卓越的专业水平和获得最大的自我肯定。每周日下午四点,老古定时陷入灰暗期,因为明天要上班了。巨大压力下的老古给自己的补偿性反弹,则是各种奢侈品的消费,然而补偿过后陷入的又是另外一种空虚,后来,他明白那完全不是他要的世界。老古的讲述,口气淡然,就像是别人的故事:“那时,我的视野里不能出现手机,因为一看到我就会特别恐慌紧张,会出现幻听。我听到手机响第一反应是不想接听。”
直到2008年老古离开公司。当时,他只想给自己放一个长假,结果一放就是半年。其中有很多的工作机会,既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需要,也有和此前公司合作方的相应职位,然而老古发现所有的公司对他的需求和之前公司的需求是完全一样的,他很清楚地知道那不是他要的,他回不去了。
此后老古开设了一家玩票性质的茶馆,让他开始真正地系统学习茶。当时半年多到一年时间的经营,反倒促成老古最终走向茶之一路。老古忙于了解更多的好茶,结交、寻访更多和茶有关的友人,无茶不喝,甚至常常有茶醉的状态。那时和茶奠定的渊源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把老古和茶紧紧连接在一起。
借着茶,老古始见自己独有的生活轨迹。他说只有找到这条轨迹,才能摒除焦虑,心才真正的安静。“就像现在吧,即使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依旧很平和,这是茶给我的东西,其实生活里每个人都会面临特别多的东西:各种的诱惑、欲望,但是最终还是心灵的需求,当人找到可以让自己淡定下来的声音时,心里的嘈杂就很微小了。”
虽然有自己私人的茶席会所牵扯,但老古每年还是会用很多时间亲自去茶区,时间长短不一样,春天去,或一两个星期,或者月余。这些行走被老古誉为“茶屐点点”。2012年老古访茶的足迹遍布云南。对喝茶的人来说,老古力主尽可能地多接触茶本身的生长、制作环境。例如走访武夷山时,他会住在那里,当地风物和制茶人的生活细节,都被视为一种与茶相融的逻辑和行为。对于种茶人亦然,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透露着种茶人对茶的态度,老古甚至只选用有些在生活里保有极度“洁癖”的种茶人的茶。“只有这样我才放心”,老古说。
以茶观人,老古更多的时候让自己跳出茶人之外,以一个旁观者重新审视,“拥有距离更能窥见真谛,包括茶也好茶人亦好,其实都是彼此相互交融的,所有有血有肉的人,其實也都一样,就像在任何一个地方遇到的事情在茶行业都会遇到。”老古把闻香杯靠近鼻端,“因为一叶茶承载的岁月流长、人心百样,需要充满生活温度的水才能浸泡出本真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