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创作原则探究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wer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展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窗口,其艺术本体、表达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核心艺术思想。本文旨在从湖南地域的视野入手,探讨具备公共精神的公共艺术如何在创作原则上体现出城市文化、社会职能与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与表现方式。
  关键词:公共艺术  时代精神  社会职能
  一、当代公共艺术的概念阐述
  确切说来,关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之前的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界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艺术经验与实践历程,公共艺术的概念界定与文化特征渐趋明晰。概况来说,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放置于社会公众场域,由赞助机构、艺术家或设计师、社会民众协同参与和项目运作,旨在展现当代社会风貌、城市风情以及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一种共享式、开放化的公共艺术资源。故而,公共艺术的形式语言与表现媒介具备高度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色,从艺术本体的视野来考察公共艺术,甚至可以说它不是严格意义上规范化的一类艺术形式,亦不具有统一化的风格与流派;它的主旨在于放置于公共场所,使得艺术在社会学概念上与社会民众发生紧密关联的思想方式①。归纳总结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与概念内涵,它大致包含如下方面内容:
  1.从社会学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
  公共艺术即设立在公众场域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观赏,其作品的立项、遴选、展示与运作都广泛地听取和采纳社会民众的意见与想法,并且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与评论,体现了公共精神的文化内涵。“公共”一词,在西方文化圈起源于古希腊,对应现代英文中的“public”,指的是公众的或公共的,具有公共性与公开性的涵义。②阿伦特认为公共的社会涵义在于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物质世界,它不被私有化,亦没有个人或群体能够独自占有。③哈贝马斯提出,“公共”的基本属性是历史阶段不断积累的结果,它具体构建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与社会福祉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当中。④ “公共”在传统历史与社会变迁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学内容范畴,政府、国家、天下、公理、社会全体等等概念均与之发生关联,它是群体意识的基本法则。⑤
  2.从艺术自身传达语言和形式媒介来看:
  公共艺术的介质与语言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特征,诸如传统公共雕塑和壁画、建筑体及其装饰物、公共设施与附属品,还有各式媒介材料、混合材料所组成的视觉艺术形式,从更广义的视野看,诉诸于视听觉的影视、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艺术也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
  3.从时代特性与空间场域的关系来看:
  公共艺术与其所处的公共空间会伴随着历史的流变与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性质和职能的转变,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论述的就是文艺的时代特征。原始社会聚落形态的公共空间往往被视作氏族部落宗教、信仰与聚会的中心场所,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平等与民主精神。⑥步入封建社會,公共艺术的赞助人多以维护人伦教化与专制皇权为出发点,公共艺术的形式语言、符号体系和空间环境不具备基本的公共精神与民主思想,它们要么通过“藏礼于器”的方式阻碍民众的窥视与接近来彰显权利;要么通过纪念碑式的尺度与专制教化的道德观念置于公共空间以维护封建统治。⑦那么,中国真正具备公共精神与群体思想的公共艺术雏形则始于倡导自由与民主的近代社会。
  另外,具备公共精神的公共艺术与所处的空间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公共艺术被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是提升周边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亦是打造城市品牌、展现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视觉化平台;另外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又作为整体外部环境影响和束缚着公共艺术的视觉表达与观念传播。
  二、湖南地区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地域特征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文化形态的视觉化表现。文化的确立与形成一方面是纵向视野中历史性的传承与横向视野中不同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互动的复杂产物;另一方面,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环境条件下,族群的认同与地域文化又会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湖南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和灿烂文化的中部省份,多民族聚居和谐相处,湖湘文化厚积薄发而异彩纷呈,文化地域性特征明显。湖南地区的当代公共艺术经历了从六七十年着重表现革命题材与红色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后力图展现地域民族文化与当代城市风貌的转变,亦具备显著的湖南地方特征。
  湖南早期当代公共艺术主要以红色题材和领袖主题为主要内容,在艺术理念上秉持“文艺服务政治”的根本原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突出“高、大、全”的样式风格。这种单一的、排它的红色艺术风格严重破坏了文艺“百花齐放”的基本思想。
  湖南早期公共艺术以雕塑家张松鹤为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创作的《毛主席立像》(图一)为代表,立像体量巨大,通体以大理石为媒材,人物则采用典型的领袖式站姿,风衣左衣襟被风吹,象征着毛主席迎风来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具有鲜明的纪念碑性与地域特征,是红色雕塑题材“高、大、全”样式风格的典范。
  《毛主席立像》巨型雕塑树立了湖南地区公共艺术人物雕塑题材的典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雕塑题材亦不再局限于红色革命题材,那些彰显湖南当代城市生活、表现湖南悠久历史文化、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艺术等等主题正在逐渐成为当今湖南公共艺术的主流。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百年长沙》(图二)人物组雕堪称媲美《深圳人的一天》的艺术佳作。《百年长沙》人物组雕采用铜铸造工艺,选取十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真实还原和再现了老长沙人现实生活中的瞬间景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百年长沙》可以说实现了真实与虚幻、实体与空间、静态与动态、观众与雕塑以及现今与古代的互动,既再现了长沙独特的商业文化与市井生活,又承载了今人对过去历史的追思与回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性与湖南地域特色。
  在表现传统民族文化方面,湖南地区的当代艺术家亦做出了突出贡献,诸如湘江畔《四羊方尊》石雕、《马王堆帛画浮雕》柱、新晃高铁站《家园》侗族红砂岩石雕、天心阁公园《“文夕大火”警世钟》均堪称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作品。湖南是商周文化的主要区域之一,湖南地区出土的猛虎食人卣、皿方罍、四羊方尊等青铜重器均为我国青铜时代的重要文化物证。湘江畔《四羊方尊》石雕立于观景平台中央,被龙纹立柱与凤鸟纹横梁相环绕,尊与梁、柱等古典建筑元素相杂糅,装饰搭配饕餮纹、龙纹和凤鸟纹等传统纹样,采用现代花岗岩材质与染色技术,完美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统一。新晃高铁站《家园》(图三)侗族红砂岩石雕以湘西夜郎文化与侗族文化为核心,生动选取夜郎古国侗族先民八个典型风俗场景,即侗族大歌、合拢宴、拦门酒、赶坳、斗牛、斗鸟、姻缘和抢亲,采用石雕镌刻的艺术手法与柱式条屏的艺术形式,两者很好地融入到汉阙建筑体系当中,简洁凝练地完成远古风俗与当代生活的对接,让高铁站真正具备链接时空的文化传播功能。石雕以描绘侗族人物为主,画面均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侗寨的生活现状,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在形制上,八幅画面围绕立柱分布,面向四面八方,让平面的表达瞬间具有了立体的空间效应,耦合侗寨建筑、服饰图案、民间剪纸、侗族民俗等传统文化元素,让南来北往的观众透过石雕和建筑,感悟侗族民俗,实现新晃文化视觉形象的公共建构。   湖南当代公共艺术中也不乏表现当下城市生活与社会普世价值的佳作,其中尤以长沙芙蓉路雕塑《抚》和《浏阳河》为典范。《浏阳河》是著名雕塑家雷宜锌参与设计并创作的作品,雕塑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正神情专注的演奏经典湖南民歌《浏阳河》的场景,极具现代气息与时代意义。《抚》则采用抽象艺术语言,其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曲线、光滑细润的石质美感寓意着母爱如水一般的细腻、宽厚。
  当下的湖南公共艺术正在朝着艺术手法多样化、媒介材料多元化、题材内容现代化的方向阔步前进。2014年,洋湖湿地国际雕塑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公园通过举办国家雕塑文化活动,吸引世界各地艺术家们设计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风格与手法的多元化视野开拓了湖南地区当代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与道路。
  三、湖南地区当代公共艺术的社会职能与创作原则
  公共艺术不是探讨艺术风格与流派的概念范畴,其艺术主题并非是在艺术语言与理论体系的发展建构,也不是为了创造出艺术格调高雅的精英艺术,公共艺术是以促进社会公众福利、彰显社会公众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为宗旨的艺术思想。⑧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谈到:“德是知识,并不是说知道了善就足以使人为善。而是说,如果没有达到目的的知识,愚昧无知的行为也算不得善。既然善行有赖于知识,那就是说美德是可以教育的”⑨,公共艺术的社会职能也是为了传承文化、导人为善。捷克哲学家科西克指出:艺术品具备两重属性,一方面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另外一方面艺术也影响与构造现实。⑩公共艺术通过放置于公共场所,向社会民众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社会民众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受到寓意美好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并且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真正的重新改造和提高现存的现实。
  公共艺术宣扬科学价值观念的同时,亦承载着展现城市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文化担当。当代公共艺术合理的“嵌入”城市景观和周边环境当中,使得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公共设施做到很好的协调统一,成为塑造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窗口。故而,湖南地区当代公共艺术在物质媒介、艺术语言、形式结构、主旨内涵等创作原则上均应遵循所处湖南地域和城市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通过艺术的手法和语言再现该地域城市文化,这是湖南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具备普遍共性的公共艺术基本原则。
  另外,公共艺术最朴素的创作原则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精神。公共艺术不同于深藏于博物馆、美术馆等美术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精英艺术作品,它是完完全全为社会民众和普通百姓所服务、观赏的作品,旨在提升社会一般民众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公共艺术资源,使得民众在普及中提高,又在提高下普及文化知识。艺术既要为人民服务,就要了解社会民众的艺术需求和接受水平。普通民众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环境和家庭氛围的缘故,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肯定是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故而公共艺术设计师和艺术家应该从艺术接受与消费的角度,从普通民众的审美能力和视野出发,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做到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满足于最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对于湖南地区的公共艺术创作而言,设计者与艺术家们应该一方面着眼于湖南人民独特的审美历史与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兼顾公共艺术大众审美鉴赏的普遍法则,这是公共艺术服务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原则。
  课题来源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湖南当代公共艺术研究》课题编号(916|B21446)
  注释:
  ①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霍恩比: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1196页。
  ③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页。
  ④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M]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第1页。
  ⑤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第100页。
  ⑥张光直:聚落形态考古,考古学专题六讲[M],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4-82页。
  ⑦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47页。
  ⑧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⑨博伊德:西方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⑩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翁剑青:超越本体的价值含义[J]文艺研究(9):19-26页。
其他文献
徐沁张着对自然万物好奇的双眼,用敏感纤细的直觉感知世界;以个人的情感释放与天地相融为使命,在神话与宗教中获取灵感,赋予不同材质以新生。  她四岁学画,从此,“囤珍集宝、以手造物;引爆能量,花开荼蘼。”  “小小橘色的火焰” 个展 798 艺术区 墨念女塾  “尽纳万象” 艺术展览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夏日好梦计划” 艺术展览 成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北京·2019  彼岸归来,半年三展。  徐沁
期刊
十年前(2005)的一天,我在上海安亭路周退密先生家,退老突然问我,认识嘉兴的吴藕汀先生吗?我点头。退老神色凝重地说,前几天他去世了。吴先生在病榻上看过刚刚出版的《词调名辞典》,就此安静地告别人世。这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这部书稿完成于数十年前,中华书局1958年曾以《词名索引》出版,晚年的修订稿由上海书店梓印。记得前不久,我还在嘉兴图书馆范笑我的博客里看到吴藕汀先生的近况,俯仰之间,已成古人
期刊
“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大召开  12月15日,由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省高校美术学科联盟主办的“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行。与会教授代表300余人探讨了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发展道路、办学理念和改革模式。  美术专业名号多,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名”或“大名”;本专业生存于多类院校之中,因而发展情况有别;在教育实践课中一些同学职业情怀不足、教学技能弱、三
期刊
摘要:三峡地区自古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就书法艺术而言,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在三峡地区留下雪泥鸿爪的不乏其人,宋代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代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被贬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至崇宁元年(1102)春初待命荆南,其间于涪陵白鹤梁题字、万州写碑《西山记》,三次探访三游洞题壁并重书《三游洞序》刻石,为峡江留下珍贵的书法遗迹,成为这一区域乃至书法史宝贵的文化遗产
期刊
鄒良书画作品选
期刊
摘要:“建设新时代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榮,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群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标识,随着21世纪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德艺双馨的群众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不仅成为普遍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一种有效手
期刊
杨思胜,生于印尼,留学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医生、收藏家。现居纽约、上海。因倾心中国文化传统而从医师转成书画家,曾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莫斯科、多伦多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出版画册《思胜游纸》《思胜随缘》《思胜墨趣》《思胜画缘》《思胜游墨》《杨思胜书画》。  认识思胜已有半甲子,和他的情谊亲似兄弟,又亦师亦友。尤其服气他的“三好”人生哲学,一是“好吃”:遍尝天下美食,并乐于与好友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书法创作过程中“诗意”与“书意”的相互联系。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理论的层面上分析书法作品中“诗意”与“书意”融合的必要性,并以米芾《吴江舟中诗卷》的书写实践为例参证本文的论点。  关键词:诗意 书意 诗文书法一体化 吴江舟中诗卷  在书法尚未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之前,人们大多认为书法只是文学的附庸——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大都关注其政治教化功能,强调表现“天地之心”的一面。
期刊
2019年初,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博物馆领导一行在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北京鸿文书画院参观交流时,被徐悲鸿、廖静文及其师友们的艺术人生经历所深深吸引和感动。同时,大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看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在场各方一致认为,湖南省博物馆作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播机构,北京鸿文书画院作为徐悲鸿艺术教育事业的传承推广机构,都应该为中国美育
期刊
韩修龙,字海隐。先后拜于王曰叟、吴悦石、王明明先生门下。曾为北京二月书坊《藏画导刊》执行主编,现为《中国书画》艺苑弥珍·艺术生活版杂志执行主编、邯郸市邱县文联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荣获中国散文学会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连续三次获河北省散文学会散文名作奖一等奖,出版散文集两部。在《作家文摘》《文汇报》《读者》《长城》《美文》《散文》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