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到立:国家—单位保障向国家—社会保障——中国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障改革政策评析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e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几年,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的快速变迁向社会保障改革索求红利,在此背景下,中国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全面变革期三个阶段。从破到立,是推行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政策主要的特点,其内容包括:实施符合国情的社会救助政策、提出"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思想、促进社会保险体系化建立、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政策等。总的来看,发挥了积极社会效应,朝向是社会公平,确立了社会保障责任分担的全新理念,构建了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改革,但由于中国当时社会保障政策改革中城乡二元分割影响制度公平,"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筹资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取消行业统筹后属地化管理留下后遗症,税务和社会保障二元社会保险征缴体制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也给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预留了空间。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宋人所提出的“无一字无来处”说,反映了在杜甫诗歌被奉为经典后对其提出的注释学要求。它在强调杜诗词语来源丰富的同时,又指出其用字的谨严,代表了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并且对宋及宋以后的杜诗注释产生很大影响。但这一说法是否完全符合杜诗的语言事实,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呢?这一说法为何没有用在其他诗人身上,它是否确实反映了唐诗语言运用上的某种重要动向和转变?如果确有这种转变,并关联于杜甫,那么它与诗歌语言的创新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黄庭坚只是将它与“自作语”相区别,又以“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的比喻将此
刘述先汲取了凯萨林的意义哲学、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和田立克的宗教神学,创造性地诠释了宋代理学的“理一分殊”概念,建构了以“理一分殊”、“两行之理”为儒学精髓的中道观。以此为基础,刘述先创立了其以儒学宗教性为基本特征的思想体系,并由此跻身于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列。追溯刘述先的致思轨迹,其思想源流表现出一种中西兼容、儒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开放学统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清代学者童能灵以朱熹《太极图解》所言“阴静者,太极之体所以立;阳动者,太极之用所以行”为依据,提出“理有体用”的观点,由此出发,通过程颐所谓“体用一源”,论证“理有动静”,并进一步解说朱熹的“生生之理”。现代学者唐君毅则通过对朱熹所言“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的分析,讲“太极乘动静”,并在此基础上,由“生生之气”而讲“生生之理”,讨论“生生之气”与“生生之理”的关系。他们的解说和论证虽有差异,但互为补充,对于今天理解朱熹的太极与理气动静乃至“生生之理”,思考牟宗三所谓“只存有而不活动”,应有
农村人口转移作为主导变量,衍生出农业经营主体更迭、种植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农户阶层结构重塑、农村人力资本削弱等中间变量,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禀赋格局、农户生计模式、农村社会形态的同时,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户生存状态、农村社会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此背景下,惠农政策执行环境面临不确定性,易致现代农业支持对象与方式"错位"、农民收益保障福利"漏出"、农村发展扶持资源"空悬",并对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等政策产生扭曲效应。据此,亟待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快整合惠农政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管锥编》是钱钟书的治学代表作,杀青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年。其议论博通精核,凝练警辟,既有文论家的绵长隽永,更有史学家的沉稳厚重。《管锥编》中透出浓郁的“历史美学”意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现实的“人”—“生”智慧。《管锥编》的曲意衷肠,值得细细品味。
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举行使得中国再一次成为了海外舆论注目的焦点,从报纸、电视、杂志、网站到论坛博客,都纷纷对这次大阅兵给予了大量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海外舆论对中国
与前代相比,宋代是民间造船大发展的时代。官府对民船实行造籍登记,由北宋临时性和局部地区的登记,到南宋逐步扩大民船登记制度,特别是对海船实行普遍登记。对民船征收船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