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君宇,很多人会感到陌生,更多的人知道他是通过他与石评梅的“化蝶之恋”——在高君宇29岁因急性阑尾炎去世之后,年仅26岁的石评梅3年后也追随他而去,两人终合葬于北京陶然亭,如一对比翼双飞的彩蝶。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同时还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山西第一个党员,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最早为山西播下红色种子的他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逝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和追思。
5月中旬,记者来到这位先烈的故居。斯人已逝,故居尚在。这间散落在深山的古老房舍,寂静悠远。站在这里,我们不禁猜想,那一扇被岁月侵蚀得油漆斑驳的厚重院门背后,发生了多少喜怒悲欢的故事;这片沉淀着淳厚文化神韵的黄土高原,又留下了多少他的革命足迹。
探访故居
出娄烦20多公里,便可到达高君宇故里峰岭底村(1971年前归静乐县管辖,现属娄烦县)。峰岭底村,是一个很小的村落,高家老院位于村子后山的黄土坡上,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上下两院的黄土窑洞,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皆为灰砖青瓦,为晋西北农村特色的建筑风貌。
高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变化,已经失去了原貌。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故居,只是进行修复后的建筑,但是并没完全修复。房窑大部分已砖凋瓦裂,有的已经坍塌损毁。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修复高君宇故居,1996年10月22日,“高君宇故居”正式向游人开放。修复后开放的高君宇故居是原高家大院的中院。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修复后的院门上悬挂着彭真题写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木刻牌匾。
高君宇16岁之前一直在此生活,投身革命后,也曾多次回乡在这里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当记者去探访的时候,大门紧锁,周围人烟稀少。门上的油漆有些已经脱落,门前路面由于下雨也变得坑坑洼洼。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故居的管理员史先生,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高君宇故居。事实上,故居的整个大院又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南院、西院和园子共6座院落,总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中院又分上下两层,东上院和东下院以长工住宅和作坊为主。高君宇小时候经常跑到这里听老长工讲“梁山好汉”“李闯王”和“太平天国”的故事。中院下层东西两侧有厢房,坐北朝南有一排整洁的窑洞,东数第一孔内设砖砌楼梯可达二层平台,第二孔窑洞便是高君宇的出生地。后来这排窑洞成为管家、伙计们的住宅和账房、药店等贸易场所。二层平台上,东西原先都有厢房,中间窑洞是后来建成的高君宇父母亲和兄弟们的住房。西院有与中院的下层紧连的两孔窑洞和一些小平房及畜圈。中院门旁偏西的南院有几间平房,也是一处作坊。
1996年高君宇故居修复工程仅限于中院的上下两层。西院和上院都已杂草丛生,人已无法进入。中院因长久未住人,也很少有人来,显得有些冷清。院落中间是高君宇的铜像,一人高的铜像已锈迹斑斑。进入一层的屋内,室内除了墙上挂着的高君宇的照片和几个空的玻璃柜台,没有任何物品,修复房屋时刷的白色石灰很多都已脱落,露出陈年的土末,墙角下已经落成一小堆。上到二层,从西往东每孔窑前分别挂着“高君宇大哥高俊德居室”“高君宇父母亲居室”“高君宇读书室”“高君宇三弟高全德居室”的牌匾。史先生说,最东面的“高君宇三弟高全德居室”由于年久失修,里面已经坏掉,门也打不开。窑内陈列着高家当年的家具、灶具、生活用品等文物。
名人故居深藏山中
来探访高君宇故居之前,记者没有想到这里如此深藏难找。娄烦县属太原,距离太原119公里。从太原出发,一路拉煤车不少,车走得很慢,在盘山公路颠簸两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娄烦县城。在县城,记者询问后才知道,虽然峰岭底是高君宇故居所在地,但去那里的车很少,还需倒车,一路曲折,才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指引和带路,恐怕很难找到故居。
高君宇故居的管理员史先生原是一名教师,1996年高君宇故居修复后没有专门的人管理,于是县里就和教育局、文物局协商安排他来管理,这一待就到了现在,15年来一直是他一个人在管理。“我一般也很少在这里,因为我在这连水都喝不上,这里连水都没有。我家孩子也在县里上学,在那生活方便,也能照顾家里。”史先生这样说。
采访过程中,史先生告诉记者,自故居修复之后,县里对高君宇故居很少有资金投入,有关方面支持力度不大。前几年,政府搞了一个规划,说要把这里建成一个红色旅游区,还做了相应的规划图,但是一直没有实施。
在前往高君宇故居的途中,几乎碰不到什么人,这和其他红色景点的热闹场景相比,显得冷清了许多。记者在高君宇故居采访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只有两个人来参观。史先生说:“这里平常很少有人来,主要是一些拍片子的或是采访的。大部分的时候这里都是锁着门的。”
有文史专家为此呼吁,高君宇用29个春秋谱写了一曲灿烂的人生篇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理应铭记。名人故居的真正意义,是用精神影响后人,应加大对高君宇故居的保护力度,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同时还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山西第一个党员,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最早为山西播下红色种子的他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逝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和追思。
5月中旬,记者来到这位先烈的故居。斯人已逝,故居尚在。这间散落在深山的古老房舍,寂静悠远。站在这里,我们不禁猜想,那一扇被岁月侵蚀得油漆斑驳的厚重院门背后,发生了多少喜怒悲欢的故事;这片沉淀着淳厚文化神韵的黄土高原,又留下了多少他的革命足迹。
探访故居
出娄烦20多公里,便可到达高君宇故里峰岭底村(1971年前归静乐县管辖,现属娄烦县)。峰岭底村,是一个很小的村落,高家老院位于村子后山的黄土坡上,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上下两院的黄土窑洞,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皆为灰砖青瓦,为晋西北农村特色的建筑风貌。
高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变化,已经失去了原貌。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故居,只是进行修复后的建筑,但是并没完全修复。房窑大部分已砖凋瓦裂,有的已经坍塌损毁。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修复高君宇故居,1996年10月22日,“高君宇故居”正式向游人开放。修复后开放的高君宇故居是原高家大院的中院。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修复后的院门上悬挂着彭真题写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木刻牌匾。
高君宇16岁之前一直在此生活,投身革命后,也曾多次回乡在这里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当记者去探访的时候,大门紧锁,周围人烟稀少。门上的油漆有些已经脱落,门前路面由于下雨也变得坑坑洼洼。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故居的管理员史先生,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高君宇故居。事实上,故居的整个大院又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南院、西院和园子共6座院落,总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中院又分上下两层,东上院和东下院以长工住宅和作坊为主。高君宇小时候经常跑到这里听老长工讲“梁山好汉”“李闯王”和“太平天国”的故事。中院下层东西两侧有厢房,坐北朝南有一排整洁的窑洞,东数第一孔内设砖砌楼梯可达二层平台,第二孔窑洞便是高君宇的出生地。后来这排窑洞成为管家、伙计们的住宅和账房、药店等贸易场所。二层平台上,东西原先都有厢房,中间窑洞是后来建成的高君宇父母亲和兄弟们的住房。西院有与中院的下层紧连的两孔窑洞和一些小平房及畜圈。中院门旁偏西的南院有几间平房,也是一处作坊。
1996年高君宇故居修复工程仅限于中院的上下两层。西院和上院都已杂草丛生,人已无法进入。中院因长久未住人,也很少有人来,显得有些冷清。院落中间是高君宇的铜像,一人高的铜像已锈迹斑斑。进入一层的屋内,室内除了墙上挂着的高君宇的照片和几个空的玻璃柜台,没有任何物品,修复房屋时刷的白色石灰很多都已脱落,露出陈年的土末,墙角下已经落成一小堆。上到二层,从西往东每孔窑前分别挂着“高君宇大哥高俊德居室”“高君宇父母亲居室”“高君宇读书室”“高君宇三弟高全德居室”的牌匾。史先生说,最东面的“高君宇三弟高全德居室”由于年久失修,里面已经坏掉,门也打不开。窑内陈列着高家当年的家具、灶具、生活用品等文物。
名人故居深藏山中
来探访高君宇故居之前,记者没有想到这里如此深藏难找。娄烦县属太原,距离太原119公里。从太原出发,一路拉煤车不少,车走得很慢,在盘山公路颠簸两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娄烦县城。在县城,记者询问后才知道,虽然峰岭底是高君宇故居所在地,但去那里的车很少,还需倒车,一路曲折,才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指引和带路,恐怕很难找到故居。
高君宇故居的管理员史先生原是一名教师,1996年高君宇故居修复后没有专门的人管理,于是县里就和教育局、文物局协商安排他来管理,这一待就到了现在,15年来一直是他一个人在管理。“我一般也很少在这里,因为我在这连水都喝不上,这里连水都没有。我家孩子也在县里上学,在那生活方便,也能照顾家里。”史先生这样说。
采访过程中,史先生告诉记者,自故居修复之后,县里对高君宇故居很少有资金投入,有关方面支持力度不大。前几年,政府搞了一个规划,说要把这里建成一个红色旅游区,还做了相应的规划图,但是一直没有实施。
在前往高君宇故居的途中,几乎碰不到什么人,这和其他红色景点的热闹场景相比,显得冷清了许多。记者在高君宇故居采访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只有两个人来参观。史先生说:“这里平常很少有人来,主要是一些拍片子的或是采访的。大部分的时候这里都是锁着门的。”
有文史专家为此呼吁,高君宇用29个春秋谱写了一曲灿烂的人生篇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理应铭记。名人故居的真正意义,是用精神影响后人,应加大对高君宇故居的保护力度,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