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微小但确切的幸福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乎有 254 个与“美好”相关的问题,其中“现实可以有多美好?”这个问题下就有超过 8000 个回答。


  用户石栋梁在回答中对“美好”这样定义:
  “早 7 点,阳光温柔。去跑步。
  下楼,拐角,一处树荫下,一位银发老人在看书,戴着老花镜,旁边一个小娃娃拿着一本看图识字。
  安静、祥和,铺了一地。”
  不同的人看待“美好”有着不同的视角,但同样的感受是,一切能够让人获得愉悦享受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如果将这个“美好”的定义放入自己的生活中,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会是清晰可数的“美好时刻”,还是迷雾般的混沌?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如同空中乱飞的碎片,在不同地方之间飞来飞去。一时间,我们以为自己懂得很多,但如果把那些只是浮在大脑表面的信息堆在一起,其中能够产生意义的信息可能会少得可怜。
  相反,如果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触的一切,由深埋身体内的神经用鲜活的生物信号传递到大脑,这些感觉会给予我们巨大的信息量。我们自己对世界的感觉,关于生活实质的感觉,都隐藏在周围这个熟悉但又让人迷惑的环境当中,因过于熟悉而使我们不能发现。越是确信自己已经非常了解某物,对它的理解也就越不准确。
  关于生活的本身,如何去了解,能够了解多少,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知乎“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细节会让你觉得‘心情好好’?”这个问题下面,钟闻,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这样回答:
  “醒了。
  天亮了。
  天是蓝的。
  清早第一杯水。
  面条带给胃的温度。
  牙齿与牛肉的较量。
  嘴唇与三文鱼的初次触碰。
  咀嚼很久之后的米饭的香甜。
  每一张照片调色之后。
  每一张照片锐化之后。
  身体跟随节奏扭动时。
  意识与音乐一同神游时。
  竭尽全力之后。
  使出自己最大力气的瞬间。
  每一个大汗淋漓的运动时和运动后。
  意识到我还活着,且没有病痛。
  极端静谧时候的整个过程。
  困了。
  入睡时,意识消散前的那一瞬间。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它们都不是别人能带给我的。这些感受,只有我自己
  能带给自己。”
  摄影师的眼睛,是不是比我们的更加敏锐?
  在阅读他的回答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形容,将字面背后的场景在脑海中清晰展现。清晨大脑清醒的那一刻,第一杯水进入口腔里的冰凉瞬间,随着耳中的音乐暂时逃离现实的闲逸时分,从视觉、听觉甚至味觉我们都能够因他描述的细节而感同身受。
  这些让人感觉“心情好好”的时刻,我们经历过,也都在经历着。可这些微小的细节能否清晰地作为让人愉悦的记忆而存在,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打开了自己的感官,让自己通过“感觉驱动”去体验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点点滴滴。
  幸福始于“感觉驱动”的世界,而现代人因为技术进步而逐渐发展出了触觉迟钝的“皮肤”。我们坐在松软的沙发里,吃着油腻酥脆的薯条,面对着不停闪烁的屏幕,连往花瓶里插进一束心仪的鲜花都变得麻烦。手掌里的屏幕装满了充斥着符号和图片的“交流”,曾经存活于纸笔之间的悉心问候从我们的大脑中渐渐消失。随着“顺颂时祺”这种温文尔雅的词语隐没在越来越多的新兴词汇中,更多的是我们失去了真正关心他人的能力。


  “你经历过哪些‘小确幸’?”知乎上的这个问题有 155 个回答,其中有很多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着屏幕会心一笑。有与家人、爱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瞬间,也有独自生活中偶然的幸运……相同的都是因“小确幸”而有的溢满字里行间的欣喜。
  知乎用户杨饭菜 Ann 的回答是这样的:
  “去接妹妹放学,出门时只拿了十五块钱,给她买了一包酸奶,三块,她说还想吃麻辣烫,看看手里仅剩的十二块,很抱歉地告诉她,我们只能买十二块的。
  她拿着小筐小心翼翼地在那里挑蔬菜丸子等,我掏了掏羽绒服口袋,又摸出来不知什么时候放进去的五十块钱。
  最后我们开开心心回家啦,像大款,像土豪。”
  这样微小又温馨的幸福,在默念完她的回答最后一句话时,会感受到心口出现一阵薄薄的酥软。
  知乎用户 YY Wu 则是一口气举出了好多“‘小确幸’的例子”:
  “手脚冰凉穿多少都暖和不过来,冲进浴室让温热甚至发烫的水冲洗到身上的一瞬间。啊,还有新买的草莓沐浴露好闻的味道。
  新买的东西当天快递就到了。
  买新衣服结账的时候才知道打五折。
  电影结束后赖着不走,等字幕都跳完了正要失望的时候菜单出现了。
  手机要没电了,最后 1% 的电量撑了好久,久到足够完成所有紧急的事情。
  ……”
  还有一个知乎用户沐青在列出了 30 条“小确幸”之后在回答末尾写道:“好多好多呀,慢慢写,不开心的时候就看看 ~`o`~。”
  这些微小的瞬间带给我们的,是突如其来的幸福,是能够让所有东西产生意义的确信。
  微小的,也可以是精致的。
  曾经记忆中的幸福和惊喜,来自一颗小小的糖果,来自一块精致耐用的手表,来自妈妈织了整个秋天的厚毛衣。
  机械之手以惊人的速度大批量生产出现代商品,当我们的“幸福”是与“商品”绑定在一起时,“幸福”本身变成一种千篇一律的通用表达,我们却不再思索这种“幸福”对于自身的意义。当我们向往的“美好”存在于电视机里或者银幕上的时候,当各类定制出的“美好体验”等待着我们去购买的时候,生活的“愉悦”和“享受”也将依赖于他人之手。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是自由向我们发出的一封邀请,邀请我们从消费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去体验藏在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当中的平凡而又美好的瞬间。“小确幸”让我们在大千世界中摈弃过度消费,去体验原本存在但不被发现的快乐。这是一种作为精神个体所应该体验到的快乐。
  那些微小而确切的幸福,是生活对我们的轻声细语。
  随机、短暂,也一定美好。
  批注1:源自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的“感觉驱动”概念:以我们的感觉为基础重新审视世界。
其他文献
在环保与健康越来越受到快节奏生活人们重视的环境下,“有机”仿佛成了环保与健康的标志。吃的方面选择有机食品;穿着方面选择有机天然布料制作的衣服;生活中尽量节约能源,选择低耗能生活;出行时以公共交通为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组成了现代的“有机生活方式”。  有机食品是最经常被提到的有机产品,想必大家不会陌生,iLOOK也曾做过一期有机食品的专题,探究了有机食品的方方面面,而“衣食住行”以衣打头,穿也是
期刊
说上面这段话的人,不是毕加索,不是米开朗基罗,也不是凡·高,玉根就不是一位有名的画家或雕塑艺术家。而是法国大厨Pierre Gagnaire。三十多年来,他对现代西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分子菜”时代,我认为Gagnaire的贡献在于倡导和强化了一种理念。即,菜品创意的关键在于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而不在于摆盘。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具有反叛精神,挑战传统。艺术家的作品通常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展现
期刊
时尚是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转眼又是发布2016春夏新系列的时刻,这次的主题叫“VOYAGE”,灵感来自丹麦作家Karen Blixen的《走出非洲》及由Meryl Streep主演的同名改编电影。  “走出非洲”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年幼、文艺而青涩的“80后”太耳熟能详了,被同名电影打动的人,在阅读《走出非洲》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很惊讶,原来这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小说,它更像是一部非洲题材的随笔集。她
期刊
宝钗的“冷香丸”,让喜欢《红楼梦》的读者恋恋于心,因为这一虚构药物的优美,也因为其配方——对于现代人来说——的灵幻感。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会大惊小怪,呀,这种药丸居然用到四种鲜花以及雨、露、霜、雪,曹雪芹也太能编了!  其实,药方中涉及的牡丹、莲花、芙蓉、梅花,传统生活中都在可食用之列,古人会利用它们制作各种芳鲜美馔。更有意思的是,冷香丸方中的雨、露、霜、雪四味配料,在往昔的生活中,属于优质饮用水的来
期刊
“绝对不要画在墙壁上”,这是孩子们在家里或是学校听到过最多的训斥之一。不过就有这么一个机会,艺术家们可以任意在墙壁和天花板上涂鸦,把书桌涂得五彩缤纷。这是一次对即将废弃的小学的艺术行动。  在马赛中心老城区有一所4500平方米的圣托马斯(Saint Thomas)小学,这里原本是一所天主教学校,不过由于房屋已经成为危房,因此政府计划在2015年将这所学校拆除。在拆除之前,Alexandre d’A
期刊
爱好是可以让一个人发光的,我一直坚信这一点。它是在俗世众生中辨识出某一个体的灯塔,对爱好的“偏执”让日光之下无新事的每一天都像冒险一样精彩。恰好能与爱的人在一起做热爱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想必是大多数人为自己构建的理想状态。  原创品牌SUMAYZOY 素面造的主理人 Amoooo 与 Aboooo就是这样一对情侣。Amoooo是个戴着大眼镜的音乐人,做了10年的音乐,他之前与郑钧合作过《作》,8 月
期刊
在我眼里,Pascale代表法国优雅。  她的美是一种hold住的美,不靠青春活力,而是一种沉淀,俗一点的比喻就像红酒,越来越有味道。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上海的一个媒体午饭上,她很兴奋地谈论自己创始的在爱马仕公司里的一个试验性工坊——小h工坊,也真的是大H家族中最年轻幼小的一个尝试。  我对Pascale那天穿的衣服记得特别清楚,一条简单连衣裙外面有一个无袖的软皮长衫,长衫上是中国设计师辛瑶遥的陶瓷
期刊
Pascale介绍她的小h是从库房开始,这是她的宝藏。这个库房里有爱马仕所有的“剩余物资”,有扣子,有丝带,有面料,有皮革,有水晶,也有各种零配件。“我觉得,爱马仕总是用全世界最好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的边裁料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如果扔掉真是太浪费了。”Pascale如此解释她收藏边裁料和剩余物资的嗜好。  “我的叔叔,” Pascale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就是爱马仕现任艺术总监的爸爸曾经挽救过一台
期刊
结束了炎热的8月份假期后,巴黎开始进入了多雨潮湿的秋季,这个时候也是巴黎人开始一年工作的时候,9月的巴黎设计周、时装周和10月的艺术博览会都陆陆续续地开展,大家又重新开始了忙碌的生活。在巴黎这么多年,认识的艺术家朋友很多,真正女性艺术家却很少,可能是社会的原因,也许女性艺术家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比男性艺术家更艰难,即使在法国这个推崇女权主义的国家里,崭露头角的女性艺术家却少之又少。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
期刊
在中国的礼仪文化里,“香”是必需品。老祖宗借它礼佛、敬神、祭祖。说到“香”,向来是小众文化,只有那文人墨客、大户人家或者附庸者才有钱有闲去赏玩。如今,制“香”早已迈入机械化生产之列,廉价香俯拾皆是。在这样经济为王的时代,仍在坚持手工制香的师傅,是怎么看手工与机器的差别?  手工制香师大朋拿饺子打了个比方:超市的速冻饺子和家常味道总有很大的差别,我认为是爱心不同。家人做一份饺子,爱心是百分之百,而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