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鲜少记载的秦汉茶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tiger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司马相如所著《凡将篇》中记载的二十种药名里有“荈託”,“荈託”就是茶。这是将茶作为药物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有关记载表明,当时已有专门烹饮茶叶的方法。据魏·张揖《广雅》一书说:在荆巴一带,把茶树的鲜叶采下来制成饼茶,叶子老的,要加用米糊才能做成饼。调煮饮用的时候,先把饼茶烘烤呈红色,然后捣成细末放在瓷器里,浇上沸水,盖好,并用葱、姜、橘子等掺和调味。饮了能醒酒,使人不能入睡。这时,饮茶已兼具药用和款客饮料两种用途,而与之同时,简单的专用茶器也已出现。
  王褒《僮约》中有明确记述:西汉时期,四川官宦人家童仆每天的家务劳动必包括脍鱼庖鳌、 “烹茶尽具”。烹茶即煮茶羹,“尽具”应包括洗净备妥茶具,据此可推,此时可能出现了专用茶具。
  除此之外,秦汉时代的茶具少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但却在考古材料中初见端倪。在长沙马王堆西汉驮侯夫人墓中,出土了原应系在食物盛器上的木牌,牌上墨书“槚笥”两字,槚为茶别称,损笥当是装茶(苦茶)的竹筒。这是秦汉时期贵族使用茶具的证据,而在此时,湖南岳州窑发现的一件器心写有“茶碗”二字的瓷碗,则被看作是汉代烧制茶具的又一重要物证。
  初始阶段,人们饮用的是大叶茶,方式是煮汁而饮。其时除沿用一般的炊煮器(灶、釜)、盛贮器(瓮、罐、瓿)、饮具(杯、盅、盌)作为日常煮饮茶用器外,用途较专一的茶具也应时而生。比如滤器作为净具,石臼则作为研茶用具……
  建国以来,福建武夷山城村发现的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汉初闽越文化遗址,以及在闽侯庄边山、福州新店、洪塘金鸡山、闽侯荆溪庙后山、光泽止马等地发现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汉代陶器,其中就有大量茶具。
  
  陶灶
  在闽侯荆溪庙后山的一个东汉墓。曾出土过一只陶灶。灶呈船形。中空,灶面有三个圆形火眼,前后分灶门和烟囱,外壁印有斜方格纹。出土时,灶台上还放置着三个陶釜,居中的那个釜上横置了一个小陶甑。这只小灶高仅有9cm,长35cm,最宽处也不过19.5cm,显然是一件陶制明器。
  《汉书·五行志》里称“灶者,生养之本”;《释名·释宫室》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西汉中期以后的汉墓中都出土有数量可观、不同形制的灶明器,印证了汉人对灶的重视。灶既是做饭也是烹煮茶汤不可或缺的用具,和主人生死相依也就不奇怪了。
  
  釜
  与灶配套的茶具是釜。陶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罗泌在《路史》中称:“燧人氏,范金合土以为釜”。汉以后,由于灶、炉的普及,釜、甑成为厨房中主要炊具。釜有两种:敛口的用来承甑蒸饭,大口的称作镬,又称鍑,可以用于煮肉、羹和茶汤。陆羽在《茶经》中也将镬列为唐人烹茶的主要器具之一,据云“以生铁为之为上”(见“四之器”),铁做的比较好。煎茶时,茶叶放在镬中,再将镬放在风炉上烧。闽侯荆溪庙后山东汉墓出土的陶灶旁就搁置有一件铁釜,高18m,口径23cm,敞口、束颈、圆腹,应是属于“鍑”之类的茶具。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308号探方)及光泽止马东汉墓中均有出土釉陶釜和铁釜,其中那釉陶釜口沿接对称竖耳,便于提携,形制已十分接近唐朝陆羽精心设计的锺。光泽出土的铁釜还附有三角支架一件,显然是承搁铁釜用的。
  
  瓮、罐、罐
  贮茶器。多数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发现。闽侯庙后山出土的一个陶罐(又叫作瓮形罐),高27.5cm,腹径24cm,器表印着不规则小方格纹,这一类瓮形罐大多侈口束颈、肩附四环耳,便于扎封贮放茶叶。另一明证是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汉晚期墓出土的一件瓮,通器施青绿釉,肩部刻着一个“茶”字,说明此类瓮是当时专门用于贮茶的器具。
  
  碗
  三国时张楫《广雅》中提及饮茶为“煮茗”,西晋时傅咸在《司隶教》中则称茶为“茶粥”,制法是茶加米、加油、加盐,煮茶时亦同时放入姜、葱、椒桂、橘皮、红枣、薄荷等佐料。如此众多什物在茶中,饮茶不如说是吃茶,而碗也就成为重要和常用的吃茶用具。福州洪塘金鸡山东汉墓出土耳杯4件,同时还发现了两件釉陶小碗,碗是大口、弧腹、平底,其中一件高3.5cm,口径11cm,底径6cm。耳杯本是汉代人的主要酒具之一,这个墓是酒具和茶具共出的一例。
  
  滤器
  福州洪塘金鸡山汉墓出土(原报告称“镂孔器”)。形状扁圆。敛口、鼓腹、平底,腹部镂孔4排,每排有16~18个孔。器身高13.5cm,口径22cm,腹径30cm,底径18cm,通体施褐釉(多已剥落)。这类器皿在湖北武昌、鄂城、浙江瑞安、江西瑞昌等地的东汉、三国至西晋墓中均有出土。有报告者称此类器皿为“香薰”、 “薰炉”。返观此器,镂孔孔径偏大而且无顶盖遮拦,似不宜焚香,而贮放茶具洗涤、漉水倒十分台用——亦即“烹茶”前后的“净具”。江西瑞昌晋墓此器出土时内装有杯子4个,碟子两个,可旁证其用途了。
  
  陶臼
  宽唇、扁圆腹下连方座,高7.3cm,口径6.9cm,座径7.5cm,壁厚1.8cm,福州洪塘金鸡山汉墓出土。据《广雅》所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磁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说明饼茶煮饮之前,需先以火烤成红色,然后捣成末放于饮具内。此臼形体小巧,可能正是适中的研茶末器具。
其他文献
郑启五  老茶人。现为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初到土耳其,一次在用早餐的时候,宾馆的大妈用手来回比划着咖啡和茶,我连声用英语表示tea、tea、tea,生怕她听不懂给我端来那要命的咖啡(土国的咖啡特别苦)。没想到她随即脱口而出:“茶?”“是的,是的,就是茶。”我喜出望外,这可是我在土耳其第一次听到人家土人讲汉语,尽管只是区区一个“茶”字,也足以
期刊
随着崇尚自然的“乐活主义”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食物本身的健康元素,牛奶要带“菌”的,配菜要“酵”的,蛋、禽得是“土”的……不少时髦的茶友也玩起了“乐活”式的保健饮茶之风,许久不见的黑茶也开始走进茶人的视野。  到底这有着“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说法的黑茶有着什么样的神秘魅力?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这4种黑茶又有什么区别?本期海峡茶道茶友会特别选取了湖南益阳黑茶和广
期刊
为寻顾渚紫笋、阳羡茶,我与西安的马老师一同来到湖州。  此番到来,未及顾得上旅途劳累,晚间即行拜访湖州茶界老者寇丹先生。由湖州大茶兄陪伴,来到寇老居处的淡茶斋,春寒之中期待热茶。  于寇老之淡茶斋,再次相聚甚感欢慰。其房间布置简单明了,却有浓重的茶的气息。素心兰开得正好,似在空谷之中。“君子养得好兰”,去年寇老在武夷山发现的董家素兰,在湖州已经越来越好,正是应了这句话。  茶人相聚,繁文缛节尽皆不
期刊
“品茗,也是一种发掘中国文化的方式,享受且愉悦。”——宋芳    上海的永嘉路一带是曾经的法租界,走在这条路上,还能看到许多的历史遗留,如茂盛的法国梧桐、高高的私家洋房的外墙、随处可见的茶馆或是咖啡馆。宋芳茶馆就坐落在这里一座恬静安逸的阁楼中。  在闹中取静的永嘉路,从三层楼的石库门房俯瞰典型的上海里弄:孩子们快乐地嬉戏,家庭主妇剥着花生唠着家常。一番如今渐渐逝去的画面。  第一次走进这里是个偶然
期刊
在福建东部的福鼎有这样一个传说,太姥山海拔千米,终年云雾环绕,然而连年洪灾,百姓身心憔悴。寝食难安,祠堂终日香火不断祈求平安,苦不堪言。此景天地动容终发吉象,始天边一缕霞光降下,于太姥山问形成枕状茶园,品色纯正香压群芳。从此百姓以茶入枕安神助眠,男耕女织生活安逸富足,康健百年。  传说归传说,用茶制枕在中国其实由来已久。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以茶入枕,可明目清心,通经络,延年益
期刊
盛夏,暑意难耐。  隔着一层江南民居式的灰墙,福州六一路上的“博艺堂”内却在清凉中透着浓浓的禅香,隔着秀丽的六棱窗,堂主陈勇随心地泡一壶大红袍,轻咂一口,静静地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    “博艺堂”不是茶馆,但走入其间,大堂中央几种款式各异、高矮不一的中式茶桌还是会让人产生误会,陈勇笑着说,“博艺堂”还在装修的时候,古色古香的中国味就让很多人误以为这会是一间茶庄或是茶馆。“博艺堂”其实是福州最早经
期刊
日本铸铁壶进入国内茶友的视线时间并不长,但“水为茶之母,铁壶增喉蕴”已经成了当下在茶友、玩友中流行的一句话。铸铁是指用传统的铸造法、纯手工打造的生铁制品,造型包括铁瓶(水壶)、急须(茶壶)、火钵(火炉)、瓶垫、茶托、铁锅、风铃以及花瓶等种类。铸铁壶是何时出现的,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在江户时代(约公无1780年)的古书中,就有关于铁壶的记载。据猜测,给日本茶道中常见的茶釜加一个把手。或许就是铸铁壶的原
期刊
范增平  1985在台湾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68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中国大陆的使者。  人类饮茶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而台湾饮茶量的直线上升,要从上世纪80年代的茶艺馆兴起之后算起,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从0.3公斤到上升到2008年的1.8公斤,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6倍之多,这个数字是逐年增加的。但自2000年之后,茶艺馆行业逐渐式微,茶叶的消费量也随
期刊
经常关注茶具市场就不难发现,时下的潮流便是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茶具系列。这类茶具是融中国的陶瓷文化、茶文化、福文化及中国红等元素于杯壶交错之间,演绎出中国生活、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珠联璧合的迷人魅力。可以说,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系列茶具代表着13亿中国人民对奥运会与全人类的美好祝福。    福娃系列    先说一说福娃与新上市的茶具。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
期刊
只要陈昌辉开口说话,就能感觉他的微微笑意,很自然,很亲切。与陈昌辉接触和聊天后,我重新定义了他微笑的内涵,平实与淡然。因为他让我知道茶就像人类的语言一样,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作为茶学专业的老师,陈昌辉就是用最通俗易懂、最简单平实的语言和文字来诠释他眼中的大众之茶。    印象陈昌辉    印象一:魄力  走进元泰红茶屋时,讲座已经开始了。我悄然站到一旁。先静静观察着讲台上的陈昌辉。他的个头不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