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节目的出现,原先在社会生活中不被人们所关注的点和面被节目制作者发掘出来,在迎合观众收视特点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体现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以期达到“奇观”效应。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技艺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民族文化、精神价值、宗教信仰、身份认同等多种元素于一身,《传承者》将这些上千年的传统技艺进行聚合,将众多散点聚合成一个具有“奇观”效应的媒介仪式。
关键词:真人秀;奇观
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其著作《媒体奇观》中对“奇观”一词进行了阐释,所谓:“奇观”,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和政治场面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节目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要制作一档成功的娱乐节目,首要的就是突破既有的题材,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题材选择要足够吸引眼球,足够与观众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成功的电视节目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成功电视节目的题材必须足够“奇观”,足够吸引观众眼球,。
一、对于观众的思维引导
《传承者》采用闯关模式层层选拔技艺传承人,以综艺节目的形式,令“高冷”的传统文化更具有“人气”和吸引力,“另类”的竞争赛制既与传统文化传播节目相区分,更充满紧张刺激的气氛,令观众在“玩”中学习,令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间得到传承。
《传承者》以最接地气的形式赋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外衣,让枯燥的文化内涵以娱乐化、竞技化的形式展现给大众,既易于传播,更符合青年人的胃口。如今很多千年技艺面临继承尴尬,古老的手艺后继无人,传统技艺要想在现今社会得到生存与发展,不能只靠政策“扶”,还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应现代社会消费特点进行改造以“自救”,有消费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传承,《传承者》恰好为濒临失传千年古技法提供了一个进行宣传和改造的自救平台:一是通过竞技的形式使得节目更有看点,使得传统技艺被更多人关注;二是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使得节目传承者对技艺进行主观能动地改造,使得节目更加符合现今人们的审美、消费需求;三是通过四位导师和十位青年团的现场讨论、辩论,将传统技艺的改进放在现今社会语境下,为其找出路、谋发展,更是拔高了节目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对于奇观题材的追求
首先是项目奇观。以2015年12月18日晚那一期中的《敖鲁古雅》为例。《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的一首经典民歌。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使鹿部落是鄂温克族一个部落,以 “驯鹿文化”闻名中外。鄂温克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喜欢用歌声书法心中的喜怒哀乐,民歌几乎是鄂温克族文化的唯一载体。部落94岁的女老酋长玛利亚.索是知道鄂温克族民歌最多的人。这期节目中,她为传播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来到了现场,老额娘亲自现场演唱一首使鹿部落民歌,对在场所有人表达了祝福。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山下建立了定居点,但索老额娘为了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至今仍居住在四面透风、寒冷潮湿的“撮罗子”里保持着原始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像这样感人肺腑的传承故事,《传承者》的舞台上还有很多很多。
其次是包装奇观。《传承者》节目颠覆了传统“达人秀”式的单一评判方式,用青年团与导师团争鸣探讨的形式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形态,制造了代表年龄跨度的全新代际话语场。文化类节目本就是各种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舞台,《传承者》的语态中既有体现主流意识的文化自觉,也有体现青年人思维敏捷、热衷商榷、个性独特的文化放松,可谓多元差异。
最后是视觉奇观。《传承者》是北京卫视联合能量传播打造的一档“综艺大片”,现场转播技术、灯光、音响效果、舞美都是一流水准。以舞美为例,开场布局无数蓝色灯柱与红色布景呼应,绚烂无比,每个节目都是现代技术与古代艺术的结合,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对于仪式和观众自身身份认同的构建
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技艺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民族文化、精神价值、宗教信仰、身份认同等多种元素于一身。《传承者》将这些上千年的传统技艺进行聚合,将众多散点聚合成一个具有“奇观”效应的媒介仪式。
“仪式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方式与符号表述,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仪式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演变与变迁,古代的巫术、舞蹈、祭祀等仪式形态喻示了人们在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为求生存而寻找精神寄托的强烈愿望和表达;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逐渐消失甚至失传,成为传统技艺,成为一种包含着它所处年代映射、承载着对家园对过去的仪式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而在人们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电视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曾经“分化的个体”“孤独的个人”通过电视节目找到了相互联系的纽带,投射了共同的精神情感与价值信仰,找到了社会群体的认同,加深了身份、民族的归属性。涂尔干认为:“有必要按时定期的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统一性和人格性。这种精神的重铸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在这些场合个体被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于是就产生了仪式。”在《传承者》节目中,各民族、各种传统技艺集中展现,让各民族、各年龄段的观众在集体欣赏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受群体意识,民族精神。节目经过精心策划、编排和制作,让种种传统技法集合成了仪式化的媒介事件,在吸引观众注意的同时也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参与欲望,而竞争的赛制也让节目本身具有的悬念性加剧了“仪式化”的表演性,聚合了广大观众,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所包含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与现代大众渐行渐远,传统技艺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存活在老一辈的记忆中,《传承者》将种种具有仪式性的传统技艺集合起来,形成更大规模的仪式效应,唤醒傳统技艺乃至传统文化中民族的认知和个人身份的认同,同时也将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以现代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和展望,不仅让其“活下去”,还要推动其“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杨建.奇观视野下真人秀的消费主义解读[J].传媒观察,2016(03).
[2]谢耕耘.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立.媒体奇观的文化密码——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游戏规则研究[D].四川大学,2008.
[4]许金砖,李怀仙.奇观与欲望——从传媒文化角度解读明星跳水节目[J].现代视听,2013(04).
关键词:真人秀;奇观
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其著作《媒体奇观》中对“奇观”一词进行了阐释,所谓:“奇观”,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和政治场面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节目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要制作一档成功的娱乐节目,首要的就是突破既有的题材,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题材选择要足够吸引眼球,足够与观众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成功的电视节目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成功电视节目的题材必须足够“奇观”,足够吸引观众眼球,。
一、对于观众的思维引导
《传承者》采用闯关模式层层选拔技艺传承人,以综艺节目的形式,令“高冷”的传统文化更具有“人气”和吸引力,“另类”的竞争赛制既与传统文化传播节目相区分,更充满紧张刺激的气氛,令观众在“玩”中学习,令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间得到传承。
《传承者》以最接地气的形式赋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外衣,让枯燥的文化内涵以娱乐化、竞技化的形式展现给大众,既易于传播,更符合青年人的胃口。如今很多千年技艺面临继承尴尬,古老的手艺后继无人,传统技艺要想在现今社会得到生存与发展,不能只靠政策“扶”,还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应现代社会消费特点进行改造以“自救”,有消费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传承,《传承者》恰好为濒临失传千年古技法提供了一个进行宣传和改造的自救平台:一是通过竞技的形式使得节目更有看点,使得传统技艺被更多人关注;二是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使得节目传承者对技艺进行主观能动地改造,使得节目更加符合现今人们的审美、消费需求;三是通过四位导师和十位青年团的现场讨论、辩论,将传统技艺的改进放在现今社会语境下,为其找出路、谋发展,更是拔高了节目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对于奇观题材的追求
首先是项目奇观。以2015年12月18日晚那一期中的《敖鲁古雅》为例。《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的一首经典民歌。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使鹿部落是鄂温克族一个部落,以 “驯鹿文化”闻名中外。鄂温克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喜欢用歌声书法心中的喜怒哀乐,民歌几乎是鄂温克族文化的唯一载体。部落94岁的女老酋长玛利亚.索是知道鄂温克族民歌最多的人。这期节目中,她为传播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来到了现场,老额娘亲自现场演唱一首使鹿部落民歌,对在场所有人表达了祝福。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山下建立了定居点,但索老额娘为了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至今仍居住在四面透风、寒冷潮湿的“撮罗子”里保持着原始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像这样感人肺腑的传承故事,《传承者》的舞台上还有很多很多。
其次是包装奇观。《传承者》节目颠覆了传统“达人秀”式的单一评判方式,用青年团与导师团争鸣探讨的形式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形态,制造了代表年龄跨度的全新代际话语场。文化类节目本就是各种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舞台,《传承者》的语态中既有体现主流意识的文化自觉,也有体现青年人思维敏捷、热衷商榷、个性独特的文化放松,可谓多元差异。
最后是视觉奇观。《传承者》是北京卫视联合能量传播打造的一档“综艺大片”,现场转播技术、灯光、音响效果、舞美都是一流水准。以舞美为例,开场布局无数蓝色灯柱与红色布景呼应,绚烂无比,每个节目都是现代技术与古代艺术的结合,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对于仪式和观众自身身份认同的构建
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技艺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民族文化、精神价值、宗教信仰、身份认同等多种元素于一身。《传承者》将这些上千年的传统技艺进行聚合,将众多散点聚合成一个具有“奇观”效应的媒介仪式。
“仪式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方式与符号表述,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仪式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演变与变迁,古代的巫术、舞蹈、祭祀等仪式形态喻示了人们在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为求生存而寻找精神寄托的强烈愿望和表达;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逐渐消失甚至失传,成为传统技艺,成为一种包含着它所处年代映射、承载着对家园对过去的仪式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而在人们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电视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曾经“分化的个体”“孤独的个人”通过电视节目找到了相互联系的纽带,投射了共同的精神情感与价值信仰,找到了社会群体的认同,加深了身份、民族的归属性。涂尔干认为:“有必要按时定期的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统一性和人格性。这种精神的重铸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在这些场合个体被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于是就产生了仪式。”在《传承者》节目中,各民族、各种传统技艺集中展现,让各民族、各年龄段的观众在集体欣赏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受群体意识,民族精神。节目经过精心策划、编排和制作,让种种传统技法集合成了仪式化的媒介事件,在吸引观众注意的同时也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参与欲望,而竞争的赛制也让节目本身具有的悬念性加剧了“仪式化”的表演性,聚合了广大观众,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所包含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与现代大众渐行渐远,传统技艺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存活在老一辈的记忆中,《传承者》将种种具有仪式性的传统技艺集合起来,形成更大规模的仪式效应,唤醒傳统技艺乃至传统文化中民族的认知和个人身份的认同,同时也将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以现代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和展望,不仅让其“活下去”,还要推动其“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杨建.奇观视野下真人秀的消费主义解读[J].传媒观察,2016(03).
[2]谢耕耘.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立.媒体奇观的文化密码——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游戏规则研究[D].四川大学,2008.
[4]许金砖,李怀仙.奇观与欲望——从传媒文化角度解读明星跳水节目[J].现代视听,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