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甚至是基础知识教学,都非常强调联想。作文中有了联想,内容才会更丰富,意境才会更深远,思想才会更深刻;阅读时有了联想,才能把握作品的形象,丰富作品的内涵,得到独特的审美感受;基础知识学习中有了联想,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可以说,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联想。另一方面,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才会更生动有趣,事半功倍。
一、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我们知道,无论是由空间或时间上相近的事物引起仔细的接近联想,还是由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引起的类比联想,不论是由有对比关系的事物引起的对比联想,还是由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引起的因果联想,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事实,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知识面越宽,可引起联想的触发点就越多,联想才会纵横驰骋,神思飘逸。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可以两个方面进行:
1.课文的背景介绍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成就,有关的轶事。这些介绍,在不冲淡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前预习,课堂引入,课余补充,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这些知识也许一朝一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作文中积累大量的内存,随时会因为接近、类似、对比、因果等关系而产生联想。
2.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只读教材中有限的一些文章,势必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教师应向各年段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书目,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广泛地涉猎包括文学、历史、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做一个“杂家”,从这些读物中汲取营养。英雄人物的成长史,成功人士的生活道路,历史事件惊人的相似,政治动荡对文化、经济的影响,这些内容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的知识面越广,联想的事物就越多。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如源头活水。
二、培养学生感受生活
一个人的经历、情绪与他的联想很有关系。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联想会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由于阅历的增加,心境情绪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产生不同的联想。小学生的阅历相对比较浅,不能单靠自身的阅历去感同身受,但也一样可以提高联想里。这主要需要:
1.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生活中有着人生百态,生活中的小事却往往耐人寻味。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喜怒哀乐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有意识地去观察人们待人处事时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更可以吧语文学习的内容联想结合起来,那时“哭天抢地”“欲哭无泪”“悲喜交加”可能就不是简单的四字词成语,而是学生所看到的具体情景从演了。
2.设身处地.多情善感
不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的作品中,随着作品中的人物去喜去悲,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就无法把握作品中的形象,就更谈不上联想,引起共鸣了。只有让自己设身处地,动情地去看待文学作品的形象,才会体会到作品的种种意境,形成联想。如《桥》中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让儿子走最后,最后洪水把老汉和他儿子给冲走了,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三、学习中进行联想训练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去联想,往往不是因为没有可联想的事,而是由于不会联想。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1.寻找联想的触发点
联想的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相似性和相关性。抓住事物的特征,找出与其相似、相关的事物,这联想就产生了,这种特征找得越多,联想就会越丰富,运用比喻句可以有效地训练类比联想。《触摸春天》中写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她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来联想当时安静的心情。训练时可以此為例,要求学生想象当时安静内心的感受。另外,回溯往事,推断将来,找出事物今昔的不同点也可以说是联想的触发点;人物、事物的变化往往会使人浮想联翩,“变化”自然就容易成为引人联想的触发由眼前想到过去,由今天想到明天,作文中让学生运用这一思路,无疑是教给学生联想的又一方法。再者,由此及彼,环环相扣,或反面假设,也都是联想的具体方式。课堂上适当的引导发问,可以让学生明确联想的途径。
2.加强学生的交流沟通
交流是获取信息的最好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联想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课上课下的讨论、辩论是学生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在讨论过程中,由于要为自己的论点找依据,学生会自觉地调动大脑的内存进行类比、筛选,这种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联想回忆。讨论中,学生往往会海阔天空,甚至有时会不着边际,但却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增加了知识,培养了联想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的奇异思想
想象的天空是广阔无垠的。正因为如此,想象才具有无比的魅力。学生的想象往往带有他独特的主观感受,教师切不可武断地批评学生的想像。联想虽说是有联系的想,但他的思维跳跃也十分显著,其触发点有时较明显,有时却较隐晦,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压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语文学习才会变得更为轻松,更为有效。
一、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我们知道,无论是由空间或时间上相近的事物引起仔细的接近联想,还是由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引起的类比联想,不论是由有对比关系的事物引起的对比联想,还是由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引起的因果联想,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事实,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知识面越宽,可引起联想的触发点就越多,联想才会纵横驰骋,神思飘逸。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可以两个方面进行:
1.课文的背景介绍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成就,有关的轶事。这些介绍,在不冲淡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前预习,课堂引入,课余补充,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这些知识也许一朝一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作文中积累大量的内存,随时会因为接近、类似、对比、因果等关系而产生联想。
2.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只读教材中有限的一些文章,势必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教师应向各年段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书目,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广泛地涉猎包括文学、历史、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做一个“杂家”,从这些读物中汲取营养。英雄人物的成长史,成功人士的生活道路,历史事件惊人的相似,政治动荡对文化、经济的影响,这些内容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的知识面越广,联想的事物就越多。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如源头活水。
二、培养学生感受生活
一个人的经历、情绪与他的联想很有关系。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联想会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由于阅历的增加,心境情绪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产生不同的联想。小学生的阅历相对比较浅,不能单靠自身的阅历去感同身受,但也一样可以提高联想里。这主要需要:
1.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生活中有着人生百态,生活中的小事却往往耐人寻味。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喜怒哀乐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有意识地去观察人们待人处事时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更可以吧语文学习的内容联想结合起来,那时“哭天抢地”“欲哭无泪”“悲喜交加”可能就不是简单的四字词成语,而是学生所看到的具体情景从演了。
2.设身处地.多情善感
不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的作品中,随着作品中的人物去喜去悲,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就无法把握作品中的形象,就更谈不上联想,引起共鸣了。只有让自己设身处地,动情地去看待文学作品的形象,才会体会到作品的种种意境,形成联想。如《桥》中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让儿子走最后,最后洪水把老汉和他儿子给冲走了,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三、学习中进行联想训练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去联想,往往不是因为没有可联想的事,而是由于不会联想。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1.寻找联想的触发点
联想的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相似性和相关性。抓住事物的特征,找出与其相似、相关的事物,这联想就产生了,这种特征找得越多,联想就会越丰富,运用比喻句可以有效地训练类比联想。《触摸春天》中写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她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来联想当时安静的心情。训练时可以此為例,要求学生想象当时安静内心的感受。另外,回溯往事,推断将来,找出事物今昔的不同点也可以说是联想的触发点;人物、事物的变化往往会使人浮想联翩,“变化”自然就容易成为引人联想的触发由眼前想到过去,由今天想到明天,作文中让学生运用这一思路,无疑是教给学生联想的又一方法。再者,由此及彼,环环相扣,或反面假设,也都是联想的具体方式。课堂上适当的引导发问,可以让学生明确联想的途径。
2.加强学生的交流沟通
交流是获取信息的最好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联想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课上课下的讨论、辩论是学生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在讨论过程中,由于要为自己的论点找依据,学生会自觉地调动大脑的内存进行类比、筛选,这种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联想回忆。讨论中,学生往往会海阔天空,甚至有时会不着边际,但却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增加了知识,培养了联想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的奇异思想
想象的天空是广阔无垠的。正因为如此,想象才具有无比的魅力。学生的想象往往带有他独特的主观感受,教师切不可武断地批评学生的想像。联想虽说是有联系的想,但他的思维跳跃也十分显著,其触发点有时较明显,有时却较隐晦,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压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语文学习才会变得更为轻松,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