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四式 对焦关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有很多情境图,并要求学生结合图意列出两道算式(一图二式)或四道算式(一图四式)。作为教师,应挖掘教学实例“一图四式”背后的价值,对焦算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的经验,把掌握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关键词]一图四式;情境图;8的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41-01
  苏教版一年级“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里,设置有很多情境图,其中大多是让学生结合图意列出两道算式(一图二式),而在例7和例9中分别设计了“游泳”和“跳高”的内容(如下图所示),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四道关于8和9的加(减)法算式(一图四式)。如何挖掘教学实例“一图四式”背后的价值,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呢?现笔者以“8的加减法”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一、教学过程梳理
  [教学片断1]8的加法
  师(展示例7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小朋友在游泳池里玩,池内有5个,池外有3个。
  师: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游泳池里玩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算式,突出“条件”和“问题”。在教学预设中,笔者设定:如果学生直接说出共有8个小朋友,则给予鼓励。但事实上,学生并没有按照预设进行回答。对此,笔者追问:“为什么有些同学写5 3=8,而有些同学写3 5=8呢?這两个算式有何不同?”学生回答:“观察的角度和次序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算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无论先算池内还是先算池外,要算总人数都需将两部分进行合并,所以,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积累有“一图二式”的经验,在这个环节,笔者仍让学生构建“一图二式”。而为了方便对焦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写5 3=8,而有些同学写3 5=8呢?这两个算式有何不同?”这一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加法计算中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本质特征。
  [教学片断2]8的减法
  师:结合例7,你能写出包含8的减法算式吗?
  生2:8-3=5,8-5=3。
  师:请说一说8-3和8-5的意义。
  师:游泳池里一共有8个小朋友,池内有5个,那么池外有几个?用哪一道算式表示?
  师:你能说出“8-3=5”这个算式所表达的图意吗?
  ……
  在教学8的减法问题时,笔者让学生列出包含8的减法算式,然后思考减法算式的意义。这样做是基于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对焦算式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减法的算理去揣摩加法的算理,从而明确加减法内在化和明确化的意义。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也体验了加减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此教学程序简单但效果很好。
  二、课堂教学反思
  一节具有前瞻性、充满预见性的优质课,应能激活学生经验,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经验升级,提升学习效果。
  本节课从“一图二式”到“一图四式”,充分反映了加减关系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但我们不能把教学重点放在“读图”上,因为学生已有“解图”的认知经验,我们应引导学生积累数形结合的感知经验及“组合”或“分离”的心算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屋建瓴,全盘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各知识点与知识网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学生缺什么,学生有什么,哪些“真空地带”可以填充;要主动培养学生,讲究思维艺术,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能“前瞻性”地反思学生能做的,预见性地估计学生不能做到的,从而有效开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先定目标,再定内容,分层实施,分步操作,逐步落实每一模块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的教学为例,谈基于目标的模块化教学应如何设计。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设计;列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3-02  模块化教学模式
[摘 要]数学实验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它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场所。在数学实验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尽可能不给或少给限制和提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契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和发现,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多边形内角和;实验;生动  [中图分类号] G
[摘 要]数学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以“生”为本,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学生 思维 高效课堂 生成 水平 能力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2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
[摘 要]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等活动,对现象进行归纳或类比,是发现知识本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恰当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参与程度、情感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兴奋等对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情感态度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实践操作;倍的初步认识;示范;关注过程;操作时间和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为了让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思维价值,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借助观察、猜想以及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将机械的模仿记忆转变为自我的实践探索。以“圆的面积”的教学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方式,使得学生经历新知的推导过程,做到真学习。  [关键词]圆的面积;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16
[摘 要]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在“认识千以内的数”的教学中,借助丰富的数学模型,挖掘数学文化史料,可让学生经历计数单位建模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位值制的意义,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模型;位值制;千以内的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9-01  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从策略的角度学会解决问题,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策略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列举 假设 策略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4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
[摘 要]通过试教、磨课和教研活动,教师要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轴对称图形 教学改进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36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目
[摘 要]立足“倍数与因数”的三次教学,反思数学例题教学的问题,以促进教师精准锁定例题教学的主旨要义,有效开展例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例题教学;因数;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35-01  例题,不仅蕴含了知识运用,还承载着渗透数学思想、培训数学技能的功能。数学公式定律的验证更离不开例题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难点理解与把握”的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有四位老师选择了教学“大数的认识”一课,但只有上虞的陶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鉴于此,笔者以“如何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教学的重难点”为视角,对陶老师教学“大数的认识”一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