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的民间解读者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半路出家的收藏者,对红山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并执着地探索远古之谜。实际上,红山文化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徐俊民:天上掉下个玉猪龙
  
  五年前,徐俊民在内蒙古开了家古韵斋古玩店。10多年前,他便与红山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夏,徐俊民到乡下探亲。野外游玩时,在一座小山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一半埋在泥土里,露在外面的部分呈半圆形。由于风吹雨蚀,表面呈现出一层白黄色的皮壳。徐俊民以为是个残缺的石佛像的耳朵,漫不经心地捡起来,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件完整的器物。这件器物呈圆环状,直径在7至8厘米左右,上部有一外宽内窄的楔形缺口,缺口将它的头尾分开;头部呈兽而状,凸出的眼睛,太而耸起的耳朵,宽大的嘴,卷起的尾巴,给人一种威猛而神秘的感觉。其颈部有一小的圆孔,里面塞满了泥土。在土里埋没的一面呈白黄色,比裸露部分要淡一些,里面隐隐约约透出淡淡的绿色。徐俊民觉得眼熟,这和巴林右旗博物馆外墙上的玉猪龙石膏造像是何等的相似啊!后来回到旗里,找到有关人士鉴定之后,确定这是件红山文化玉猪龙。现在每每想起这事,徐俊民还感慨万千,也是由此事激发了他对红山文化内涵的强烈的求知欲。
  经营古玩店的几年间,徐俊民发现由于红山玉器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值,仿品的大量出现和大多数人对红山玉器鉴别知识的匮乏,既便是喜欢红山玉器的人很多,可真正购买收藏红山玉器的人却较少。能够购买和收藏红山玉器的大多是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营者,即使购买红山玉器的人,大多都是以投资获利为目的,单纯只为爱好收藏的人并不多。
  徐俊民认为想要收藏红山玉,需要熟练掌握红山文化的年代、分布、历史背景和红山玉器的造形、工艺、风格特点以及相关知识等;熟练掌握红山玉器鉴别的质、形、工、纹、沁。鉴别红山玉器需要耐心和细心,随时关注市场仿品动态,了解仿品的制作手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谨慎投入,以免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在徐俊民看来,红山玉器材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表面光滑圆润,线条简约流畅,器形独特,抽象神秘,蕴含着古代人类的高超智慧,卓越的聪明才智,突破性的创作模式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这些都是今天文化建设中值得感悟、启发、借鉴和学习的。在当时使用原始的工具,纯手工的操作下,一件复杂玉器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古代先民对美好事物的这种不畏劳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是值得现代人提倡和学习的。
  
  武晓峰:红山文化的感悟者
  
  武晓峰,既不是文博专业科班出身,也不是专职收藏的人。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他不过就是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现在是~家软件开发公司的高管。武晓峰收藏的第一块红山玉是地摊上买来的地地道道的赝品。当时的他,红山文化知之甚少,只是觉得这些玉器造型独特,做工不错,因此买来欣赏。被红山玉器的美吸引了之后,武晓峰“恶补”红山文化知识,开始了探究、传播红山文化的愉快旅程。至今他还每天读十余页国学典籍,已经通读并批注了4800页的《资治通鉴》及四书五经。
  谈到这些年收藏红山玉器吃亏上当的经历,武晓峰笑着说:“凡是能说得清楚的鉴定方法,做仿品的人就能把它对付过去。说不清楚的“东西”才是仿不出来的,到底什么是“美”就说不清楚,所以仿不出来。真品中体现出来的神韵、和谐是仿造不出来的。我觉得这就是鉴赏红山文化真品的一种标志。”
  武晓峰的家乡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交界,因此他把红山文化作为自己的家乡文化来看待,从此对红山文化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提起红山文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红山玉器。武晓峰认为红山玉的价格相对于明清官窑瓷器而言还是过低。红山玉器数量有限,现在市面上看得见的基本都是仿品。武晓峰说道:“现在市场上的红山石器相对玉器来讲,真品要多些,比如红山石斧、石耜等赝品较少,价格不高,适合收藏。从红山文化考虑,对我来讲,玉器和石器的价值是一样的。石器是在玉器之前出现的,有些石器的做工也很精细。你想要把红山玉器弄清楚,就要把红山文化所有的器物都弄清楚。不仅如此,还要纵向、横向地了解其他文化。比如与红山文化同时的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安徽的凌家滩文化等史前玉文化。除此之外,仰韶文化对红山文化的后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如果探究红山文化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性情,那这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武晓峰探究红山文化的主旨逐渐从“完善自我”变为“古为今用”,他希望将自己从探究红山文化中得到的知识与感悟与现今社会结合起来。2007年5月中旬,武晓峰在参加了北京科协举办的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之后,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清华大学应该建个有关红山文化的博物馆。其实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建博物馆的意愿。武晓峰希望在清华百年校庆之际,这一愿望能够实现。武晓峰把自己的想法跟有关校领导交流,除了要展示清华百年的历史文化外,还应突出红山文化主题。武晓峰认为,清华大学以前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忽视了对学生们的国学教育。其实国学中很多内容都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它是启迪我们智慧的重要源泉。红山文化作为早期文明的代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能够对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武晓峰在近些年观看比赛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我国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在升国旗时,经常采取右手掌抚左胸的姿势。当然这也许只是体育健儿表达内心对祖国热爱之情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姿势其实是伊斯兰文化的传统礼仪,且在1942年美国法令规定为美国公民在升国旗、奏国歌时的手势和姿势。武晓峰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西化。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武晓峰不断在博客、论坛中建议,中国运动员获得冠军的时候要有体现传统礼仪,倡议中国健儿在08奥运颁奖台上行“红山玉人礼”——肃穆站立,双手曲抚于胸前。朝阳牛河梁16地点出土的红山玉人就是这样的造型。这个姿势具体的标准无从考证,学者一致认为这是5000年前非常庄重的礼仪,是一个内敛、严肃、庄严、和谐的礼仪,同时期的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三个玉人也是这个姿势,可见这个姿势应该是在当时较受推崇的一个很成熟的礼仪。武晓峰的倡议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腾讯网一度将“升国旗时,我们的手到底该放哪儿”的讨论放在最显要的位置。五星红旗频频在北京赛场升起时,再没有一个中国冠军将右手抚在左胸前。这里,就包含了武晓峰的努力。
  多年来对红山文化的探究,使武晓峰感悟到,红山玉文化就是一种和谐的文化。探究、学习红山文化,实际上是对人的思维、行为模式、精神状态一种启迪和熏陶。从自己做起,比德于 玉,从而影响周围的人。
  严格来讲,武晓峰作为一个红山玉器的收藏者已经越来越“不务正业”,他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少,也并不想以此来投资获利。他从红山文化中感悟出更多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魅力,致使他投身于传播、弘扬红山文化的事业中不能自拔。
  武晓峰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他认为这才是收藏带给他的最大收获。颜祥富:在收藏中学习
  颜祥富是一个普通的红山文化痴迷者。他的父亲在年轻时就收藏着一件红山玉器,当时家里没人明白这件东西的年代和价值,撇在抽屉里没人在意。2002年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开播之后,颜祥富翻出这件玉器去北京請专家鉴定,由于这件玉器造型十分罕见,成了不解之谜。父亲去世之前将玉器交给了他。由此开始,他痴迷于红山玉器研究之路。他开始购买工具书,找数据,购置工具与设备,一边研究,一边收藏。多年来,结识了很多收藏界的行家高手,经常一起交流经验。
  收藏红山玉器的人都在假货上跌过跟头。颜祥富觉得收藏红山玉器一定要完善自己的鉴别方法,避免侥幸心理。颜祥富总结了一套鉴别红山玉器的方法:皮壳、造型、材质、包浆、沁色、加工痕迹、打磨。看玉时分为三个步骤,远看造型、材质,上手看皮壳、包浆、沁色,用放大镜看加工痕迹与打磨。看玉就像“过筛子”一样,用这“七鉴”一层一层地筛选出玉器存在的毛病或漏洞,最后再综合论证这件玉器的真伪。
  红山玉器爱好者的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外行、初级、高级三个阶段:外行阶段是刚刚进入收藏圈子,心里是迷惘的,属于行外阶段。这时候的我们,常抱有侥幸心理,听任卖家讲故事,使自己付出一些“学费”;初级阶段的藏友掌握了一些识别真伪的技巧,心中难免有些狂躁,这阶段的藏友喜欢与别人较真和“打擂”,轻视他人的鉴别方法;高级阶段的藏友心里是平和的,由于专业知识的不断累积,浮躁退却。他们看东西客观、仔细,能够熟练地筛选出玉器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失误率。
  颜祥富认为,市场上现有红山玉器可以分为臆造品、低级仿品、高级仿品、真品四个级别。臆造品的造型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与考古发掘品有明显不同,其包浆、材质、加工痕迹、打磨特征多有漏洞,也经不住市场检验,前些年就没有了销路;低级仿品属于“像红山玉器”这个级别,其包浆,材质、加工痕迹、沁色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随着藏友们眼力普遍提高,这些低级仿品销路渐窄;高级仿品出现在2004年前后,加工痕迹、材质选用、外表打磨有所突破,但造型呆板,表面无老化,包浆鲜嫩,高级仿品不易制作数量少、价格高。红山玉器还有很多的特征是仿制者在短时间内加工不出来的。
  研究红山文化以来,颜祥富到了痴迷的地步,走路、吃饭、睡觉时都在想着红山文化,偶然的想法都会及时记录下来。他认为,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积累知识。收藏红山玉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要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懂得制玉工具和制玉方法,还要学些实用的鉴别方法,仿制品的特点也要了然于胸。收藏爱好者应尽量多接触行家,多听行家的讲解,多提问,勤思考,善总结。颜祥富认为玩红山玉器最怕孤芳自赏,一个人或一个圈子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应该广泛的交流,及时更新观念。
  
  张一平:为了一个答案等待十年
  
  3月中旬,北京一家报纸刊登了《黑皮玉:远古的呼唤》。配图令人印象颇深:一个摆满黑皮玉圆雕的白色架子,和一个戴着深色眼镜,神情坚定执着却略带忧虑的人。这个人就是这些玉的主人张一平。
  黑皮玉是外部具有漆黑色皮壳,形体,皮壳厚度不一的玉雕。这些玉雕造型怪异,龙首人身,兽首虫身,或类似红山玉器一些典型造型的C形龙、片状勾云形器、鸟形器等。
  “我是从1999年收藏黑皮玉的。”张一平刚开始并不知道这些黑漆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这些东西的造型很有意思。
  “黑皮玉的黑壳是它与其他玉器最重要的鉴别特点。我认为黑壳分两层。玉器经过几千年地下埋藏,在物理、化学等条件的作用下产生了表面沉积,最终成为特殊的黑灰色或灰白色皮壳,这是外层。而内层紧贴玉质的黑色,颜色统一,分布均匀,极有可能是人工浸染所致。”张一平对于黑皮玉这种特异的器型也有着自己的看法。“黑皮玉雕的重要主题之一即是对生命繁衍的强调与歌颂。玉雕中人像的性别特征被无限夸大,而这种夸张和宣扬,无疑是对人类本性最为纯净而神圣的一种表达。可以说,我收藏黑皮玉的信心是非常坚定的。”鉴定专家依据器形比对,如果发现一件以前没有见过的器物,就需要提供确切的出土地点,这些证据张一平一件都没有,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觉得虽然没有黑皮玉的史料记载,也没有任何考古发现,但是这些并不能就轻易认定黑皮玉是现代人臆造的。因此,不论朋友、家人如何劝阻,张一平都义无反顾地坚持着。
  黑皮玉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古玉专家都持否定态度,将其归属模仿红山文化的臆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黑皮玉从未在考古发掘中出现过,只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而那时正是古玉仿造的高峰期;从逻辑上看,考古发掘一件未见,而民间藏家手里却有成百上千件,这种强烈的对比很难解释。
  像张一平这样的对黑皮玉充满信心的人还有很多,甚至还有很多外国人,如韩国画廊老板金喜镛。据说,金喜镛多年前在日本,偶然结识了一位老人,这位日本老人1943年前后在中国东北,曾见过黑皮玉,老人坚信黑皮玉是远古的东西。金喜镛并未上心,但是当他第一次在中国看到黑皮玉便着了迷。韩国有句古话“无火不生烟”,金喜镛认定黑皮玉有源头,遂关闭画廊开始了追寻之旅。“我不知道他收藏黑皮玉的目的是什么。单凭他这十多年锲而不舍地干这件事就很不容易了。我知道这里面的辛苦。在我看来,他做了一件挺让我钦佩的事。”
  金喜镛拿着这些黑皮玉到处让专家鉴定,结果却是得到的否定也越来越多。当他与张一平结识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收藏的心得体会。张一平从金喜镛那里得知,有不少韩国学者都在研究黑皮玉,韩国全南科学大学东北亚文化研究所教授郑健宰即是一例,他在首尔大学做过黑皮玉的年代测试,结果是14300±60年。“他们从这个结果推断黑皮玉早于红山文化,我觉得他们所做的这些研究仅仅作为参考。因为黑皮玉器的年代测定很不容易,我不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
  在否定黑皮玉的中国主流玉器鉴定专家中,对黑皮玉并非一概简单地否定。一位古玉鉴定专家告诉记者,曾受藏家委托,将一件黑皮玉送到北京大学地质系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黑皮玉料是一种粗结晶透闪石。换句话说,也就是黑皮玉确实玉,但是“粗结晶”三个字说明玉质不细腻,颗粒常粗。这种粗结晶透闪石产自辽宁岫岩,是玉和石之间的围岩,兼有玉和石的特征。说它是 玉,因为它是透闪石,但是透闪石的含量低,结晶粗;说它不是玉,它的硬度又很高,刀子划不动。这位专家认为,造假者之所以用这种粗结晶透闪石作仿古玉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成本低,这种料非常便宜;第二,粗结晶透闪石容易着色,要是结晶细腻根本就染不上色。大部分的造假者是用硫化汞、高锰酸钾和碱性橙等化学物质浸泡雕刻好的粗结晶透闪石,然后放到烤箱里烤,烤完之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黑皮”了。“至于黑皮玉的这些造型,都是造假者自己创造出来的,杜撰。他们照着红山玉中的几个基本的造型为模板,在此之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拼凑。黑皮玉都是锦州和赤峰两地做的。”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科技检测,不同的角度,往往得到不同的结论。藏家柏岳在2001年9月12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发表题为《圆雕黑皮玉器真伪及年代初探》的文章:“……笔者收藏大小圆雕黑皮玉器不少,为弄清其真伪和年代,曾请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对玉器表面黑皮作电子探针测试,皮壳中钾和锰两种元素含量较高,疑为高锰酸钾。随后又进行拉曼光谱分析,证明其分子结构不对,不是高锰酸钾。过了一段时间,笔者将个人收藏的一件黑皮玉器的外层皮壳全部刮下,通过矿床地质研究所送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作了等离子质谱分析。分析报告显示,该玉器的黑色皮壳中含有35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磷,依次是铬、镍、锰、钦、硅、铜、锌、钴、钡、钇、锂等……皮壳测试中发现的大量元素说明,圆雕黑皮玉器的黑色皮壳,是该玉器在上千年的长时间里,埋藏于超基性岩土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其它各种条件作用下,土中的多种元素逐渐积淀于玉器的表面,从而形成现在的厚厚一层皮壳。这最低可以证实,这种黑色皮壳不会是当代玉器作伪者人为涂在玉器表面的。从而也可以说明,这类黑皮玉器应是新石器时代遗物,而不是现代人的产物。……”
  许多黑皮玉藏家都出书传播。钱益中、韩连国2003年出版了《红山古玉》;陈逸民、陈英2004年出版《红山玉器收藏与鉴赏》;李祥云2003年和2007年出版了《祥云轩古玉收藏与研究》《祥云轩红山玉龙鉴藏与真伪辨析》。2007年,金喜镛制作了一本讲述他16年收藏黑皮玉经历的小册子。张一平诚恳地说:“我希望有关部门专家能够把黑皮玉上手看看,尤其与持否定观点的专家交流。有些专家没有研究过,真不应该轻易下结论。对于黑皮玉,我已经很坦然了。黑皮玉如果是对的,那就是大事,应该尽快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据我了解,很多韩国人、日本人、法国人、新加坡人、美国人都在收黑皮玉。”
  在采访中,张一平经常会以一种忧心忡忡的眼神看着那些黑皮玉。张一平告诉记者,如果有一天能够证明这些黑皮玉都是真品,他希望将藏品展示出来。对于张一平而言,之所以一直在苦苦坚持,就是在等待一个答案,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任南:收藏是有缘份的
  
  任南的收藏始自一只玉虫,这也是其红山文化研究的起点。“很多专家说是假的,我心里憋了口气,非要弄个明白不可。”
  任南自信与红山玉是有缘分的。1967年,9岁的任南“从军”,跟随父母的部队进驻内蒙古包头地区。那时,老百姓手里都有些形态各异的玉石玩艺儿,没有人觉得是什么宝物。玉虫便是那时获得的。与红山玉相伴的童年给任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任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无线电仪器四厂,又去了创立不久的四通公司。不同岗位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任南开办工厂,淘得了第一桶金。财富为任南的红山玉器收藏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缺钱花,岁数也大了,就想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为了“喜欢的事”,任南先后卖掉了打拼多年创办的十几家工厂。“每进实验室做科技检测,少则2万元,多则20万元,前后花了200多万元。有些实验室看到我们实在拮据,甚至免费供我们研究。”
  钱堆出来的技术积累,使任南能将传统人眼手摸的感性经验与科技检测手段相结合,总结出了“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十二字鉴定法。这每个字都是十几年研究成果的精华。“净”是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会形成1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多表现为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熟”为玉器因地热、地压等物化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感,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肥”指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尤为明显。“透”是某些坑口的玉器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葬”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的葬味存留时间短,易淡退。“孔”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一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质变应明显,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缔”是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必须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且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随型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次”是表层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察到的凸凹次生物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过”指“过”渡,必须注重红山玉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和硬质解理显现。“浆”指玉器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神”即 “神韵”,神者,神态、神采也,这是属于表象的视觉感受;“韵”者,气韵、韵味也,是属于内在的心理感受。神韵之美,既是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种审美标准。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玉质(质地)美、造型美、沁色美、工艺美等多个方面,是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概念。当然,这个“神”将要靠自己多年的经验去理解了。
  红山玉仿制突破了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任南告诉记者:“单纯依据正式发掘出土和采集的玉器为标准器是不全面的,目前的一些鉴定方法已不适应了,现实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研究,深入市场,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客观、全面的分析与鉴定,而不是一味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经验、猜测、对比。”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方法引入古玉鉴定领域,如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油侵法、X光照相分析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墓、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是用科学方法鉴定的。这些方法比较准确地确定了一些玉器的矿物成分。任南认为传统古玉鉴定方法与科学的结合是未来古玉鉴定的发展方向。科技手段对鉴定真伪会越来越彰现其作用和意义,如以扫描电镜观察玉的沁色为例:各种软玉的粒度大致在0.01至0.6毫米之间,自然沁色,晶形完好。受沁部位主要是在两晶体之间的空隙里产生;而人工染色做沁,是短时间以热与酸为主,晶形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研究室张如柏等人利用红外等高科技手段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在相关论文中指出:“古玉的次生(second-ary)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作者对其中一件完全白化了的玉立人(高38厘米,重1.1千克)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此件玉立人的白化作用结果是,原先的透闪石经地下水长期浸泡作用,最后转变为次生蛇纹石(即利蛇纹石)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了由透闪石转化成利蛇纹石是个渐变的过程。这一发现证实了古玉的次生变化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结論是“由以上不同地区(沙漠、半干旱地区与地下水充沛的地区)古玉的次生变化可以看出,对古玉次生变化可以初步推断埋藏的地球化学条件不同,有的只发生褪色作用而不发生化学反应,有的不但发生褪色作用(白化),而且矿物成份不同了(即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学科参与文物的鉴定对提高我们文物鉴定水平无疑是有帮助的,可使我们文物鉴定工作走上正轨。”
  任南根据这些科技成果分析,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所埋藏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不同,古玉次生变化千差万别,形成的次生矿物也不同,故不能用一种固定模式来讨论古玉的次生变化。“民间收藏家或考古界所谓的钙化、水银沁、珠光沁等都不是科学名词,应当根据其次生变化形成的矿物来给予命名。例如古玉的鸡骨白,从矿物学角度来讲就是古玉的白化作用,而古玉的白化作用因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次生的矿物。我们应根据次生矿物来决定此种古玉是真还是假的。”
其他文献
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生产,自明代晚期已趋衰落,至清初御窑厂未能得到恢复,虽然民窑还在延续烧造,但瓷器品种不多,产量也不大,多为一些日常用器及供器。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时间较短,百废待兴,景德镇瓷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署有“大清顺治年制”年款的官窑瓷器寥寥无几,这给同时代民窑瓷器的鉴定年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所讲:“对不署款的民窑器,以往在鉴定时大
期刊
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开始烧制原始瓷,东晋时期是青瓷、黑瓷合烧的窑场。德清窑黑瓷造型饱满端正,釉面匀净,漆黑光亮。德清县博物馆收藏例如几件东晋南朝时期的德清窑黑釉瓷。   上世纪50年代,在德清县乾元镇发现丁山、焦山、小马山、城山等东晋南朝时期青瓷与黑瓷合烧的瓷窑址,并作为较早烧造黑瓷的窑址而备受古陶瓷界瞩目,始有德清窑的概念。本文介绍的器物即由德清县博物馆于八十年代初采集自上述地
期刊
寿昌桥(又名上渚桥)位于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二都村境内,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寿昌桥高大、雄伟,犹如一条长虹横贯南北,是历史上武康通往杭州驿道跨越上渚河的交通桥。全桥用当地自产的武康石建成,是目前我国江南地区单孔薄拱跨度最大的石拱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选图3)   据明嘉靖《武康县志》记载,“寿昌桥,一名上渚桥,在县(武康县)东南十八里。宋咸淳间邑人姚智建。”因建桥题记
期刊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一个重要的考古文化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現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为5500—5000年。  对于红山文化及其出土玉器的介绍,笔者不想在此多有赘述。自从笔者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处于北方这一大环境之下,常常能感到这里的玉器研究者及爱好者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偏爱。相比于南方良渚文化玉器上细腻繁缛
期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由中国美术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及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合作主办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于2008年5月15日至7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文化部的支持下,此展被列为奥运重要文化项目,体现了“人文奥运”的宗旨。  “灵动的风景”展示了过去两百多年德国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人物与风景”的主题贯穿了从浪漫主义,到表
期刊
沈铨(1682-1762后)字衡之,号南蘋,浙江德清人,是清代中叶颇负盛名的画家。工写花卉翎毛,设色妍丽,画人物得不传之秘。  沈铨年少时因家境贫困,随父学扎纸花、纸冥屋等手工艺。后在平湖拜花鸟画家胡湄(字飞涛,号晚山,又号秋雪,浙江平湖人)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至20岁左右,专事绘艺,并以此为生。清初至乾隆年间,花鸟画风格多样,有以八大山人和石涛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恽派、以高其
期刊
其实,蛮多复杂的事情呢,它又蛮简单;但是蛮多简单的事情后面呢,又蛮复杂。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团长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把这个简单又复杂的真理告诉木头疙瘩一样的士兵许三多。  这确实是个真理,无处不在,在庞杂的中国古陶瓷收藏界亦同样适用。颜色釉瓷器正是其中最简单却又最复杂的一个类别。    颜色釉,港台地区更习惯叫做“一色釉”或“一道釉”。与五彩斑斓的青花和彩瓷相比,颜色釉瓷的魅力全靠单一而美丽的
期刊
旬前接友人周君来电,说从中国嘉德春拍竞得吾乡先生明程嘉燧(1565—1663)扇面一件,语含欢喜之情;又言嘉德同时拍卖的还有乡先生明李流芳、娄坚之精品,唯惜其价格太高,无力竞拍了。周君说程氏此作虽精彩莫言,然犹可宝重者,其上又有乡先生明唐时升(1551-1636)的题跋。我闻之不禁失声:“真好东西也!何时可一睹芳容?”周君说现在沪上,改日回嘉,定当带归,到时可前来欣赏。    昨日接周君电,说扇面
期刊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的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西部。德清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内羊尾巴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文化遗址之一,县境周初属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时吴时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德清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    德清是原始瓷的故乡,德清县所在东苕溪流域是德清窑原始青瓷的主要产地,也是商周时期土墩墓和遗址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原始瓷是土墩墓、商周遗址、
期刊
火烧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遗址。1984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德清县文物工作者发现。2007年3月至5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火烧山窑址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窑炉遗迹和大量的遗物,器形有碗、盘、罐、鼎、盂、簋、窑具等。纹饰装饰复杂,有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倒U形绞索状绹耳等。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