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上网遨游 教育者做些什么?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上网行为的心理诠释与矫正策略  吴 锋
  [编者按)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从经济、政治到文化,从工作、学习到娱乐,都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变革。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青少年身上。早在2000年底,国内互联网用户已达2250万人,其中至少有80%是青少年用户,在中学校园,上网已成为中学生最流行的课外活动之一。那么,网络究竟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什么?青少年为何如此痴迷于网络?面对一些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我们的教育者应注意哪些问题?上期我刊已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期请您继续关注。
  中学生沉迷于网上的各种娱乐活动,如网上互联网游戏;在网上交友,如“网恋”、“网婚”等,从而在网上形成风靡一时的虚拟真实空间,即所谓网上虚拟世界。那么,虚拟真实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精确描述和解释虚拟真实空间中的心理体验过程?中学生为什么会沉迷于其中?
  
  一、网上虚拟真实空间的心理阐释
  
  要分析虚拟真实空间,首先要分析虚拟真实的双重特性。
  
  一方面是上网活动的真实性
  网络媒体是依托于最新技术的信息空间,它比较有效地实现了即时的交互性,能比较充分地表达上网者自己的意志,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这就给上网者一个机会,使他能适时发出信息,要求网络上进行的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这也就给上网者一种错觉,认为网络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发号施令”的结果。再者,网络活动具有多维保真性,上网者不仅有视觉参与(看屏幕高保真画面)和听觉参与(戴耳机听到数字声音),还有动作参与(用手指敲击键盘或挪移鼠标表达自己的意志),使上网者觉得网上活动中有更多的自我空间,实现了更多的“自我控制结果”。这就是虚拟空间中真实的一面。
  
  另一方面是网络活动的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个人空间。上网者一般采取匿名式登陆,上网者并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更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双方在网上的交流实际上是人为创造的“戏剧性空间”。在这个“戏剧性空间”里,可以无所顾虑,当然也可以虚情假意。因为在网络创造出的空间里,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主观想像——尽管在客观上上网者无法判断虚实,但他首先在主观上预设一切都是真实的。上网者往往是调动自己的大脑,充分想像出一种理想的真实。这就是上网者上网活动中一种无意识的,却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的“想像参与”。
  由此可见,网上虚拟真实空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它是由上网者心理上的主观真实和客观上的非真实“叠加”而成(网上虚拟真实空间结构图见文后)。
  那么,上网者在网上虚拟真实空间里为什么会体验到忘我的快感呢?弗洛伊德在三重人格结构论中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他认为本我即人的本能的力量,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是充满着斗争的。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能冲动,受着超我的压抑。这样就产生了压抑和抵抗力量的矛盾。虚拟空间里的快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人格的三重矛盾在这里得以比较轻松的缓解,本我和自我受压抑的困惑在这里也得到了‘‘释放”和‘开脱”的机会。因为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上网者可以避开面对面交往时的害羞,更加直接地暴露出本我的本性。网上虚拟真实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为上网者的三重性格的“释散”找到了理想场所,所以网恋、网婚等虚拟现象在网上泛滥成灾。
  
  二、过度沉迷子网络虚拟真实空间所带来的影响
  
  中学生上网时的心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上网时目的明确
  比如上网查资料,网上电子商务等活动,网络在这里只是充当完成预期任务的工具;上网者大脑高度清醒,能够主动控制上网时间。我们称这种状态为可控清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网络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上网者不会对网络产生依恋。
  
  一类是习惯于在网上做虚拟真实体验的上网者
  他们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恋心理。对网络过分依恋则会上瘾,严重者形成网络成瘾综合症。其外在表现是,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自制,上网时间大大超出原计划;不上网和别人聊天时,手指常不自主地运动,似乎手依然在敲击键盘;或者每天必须要有固定时间在网上度过,否则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更严重的是,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孤独感、焦虑感增强,食欲不振,植物性神经紊乱,继而导致机体功能下降、抑郁症产生等。
  在网上虚拟空间的情境里,很容易引起上网者的满足感,故他们上网的欲望不断被强化。当他们有上网欲望时,如果能不受干扰得以上网,就感到满足;反之,就感到焦虑。如果上网者的欲望长期被压抑,就会形成上述症状。
  
  三、上网行为失控的行为矫正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场所和大众娱乐的便利工具,其优点也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网络本身没有过错,只是在使用和管理上出了问题。事实上,即使是网上聊天和玩游戏,只要是适量的,也并无大害。问题是,不少中学生上网的行为失控,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虚拟空间里,甚至出现了上面所提到的网络成瘾综合症,且这类问题还有力n重之势。该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上网失控行为呢?
  对上网失控者进行外部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技术层面上,可以设计网上报警软件,如深圳市在网吧的电脑系统里安装“NET110网吧安全审计管理系统”,借以阻挡上网者访问黄色网站。
  
  (2)在社会法规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加强网络立法,如浙江省规定网吧在晚10时至次日早8时,不得接待未成年人。同时约定监护人的职责,要求监护人加强管理,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在家里上网,监督和帮助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3)在网络自身内容建设方面,要求大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杜绝网络黄潮。
  
  (4)在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要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工程”,由团中央和文化部等部门发出倡议,建立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强化教育的引导功能,即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中学生领悟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引导中学生的网上行为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大力灌输网络的正面功能,培养中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可以有意地运用网络对学生的网上活动加以控制和引导。
  中学生上网心理分析与对策思考
  颜惠珍
  
  一、中学生上网现象透视
  
  聊天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90%以上的中学生上网的内容是聊天。 据他们自己所说,上网聊天无拘无束,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交友 曾有报纸报道,一些中学生因为交上了网友,一放学就与网友聊天解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游戏 中学生在玩网上游戏时,可以以不同的虚拟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寻求游戏中的刺激,由此,时间一长就会迷恋而不知返,甚至成瘾。
  猎奇 目前许多国际黄色网站和国内黄色网站都可以链接,中学生在网吧或家里上网,还很难对这些黄色网站进行监控和防护,有时候出于好奇,有时候是由于偶然的因素,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一些中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和辨别能力,容易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侵害。
  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真正去享受网络信息资料,并将它用于学习的仅占10%左右。
  另外,中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在时间上如果没有人管理,就会出现无节制的现象,他们有时会通宵达旦,根本不顾学业和身体,再加上他们上网的目的和所接触的内容,使得教育者们很担忧。
  
  二、中学生上网心理分析
  
  中学生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网络呢?上网对中学生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归属感和依赖感 今天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大人眼中的“太阳”。而他们在受尽照顾的同时,很难有自由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网络的出现,使中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上网聊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中学生排解心中的孤独。
  自由感和平等感“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这句网民的口头语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在网上交友聊天,个人的真实身份是完全丧失的,不需要面具,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起来更平等。
  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难以找到平等的自由交往的机会,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白,如果中学生的网上交际能做到不过度入迷,上网交友聊天对现今的独生子女一代,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而现实中中学生开始接触网络,很难理智地做到这一点,网络的自由感往往使中学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依赖于网络上的情感交流,远离现实社会,性格变得孤僻离群。
  虚幻感 在网上聊天、游戏时,中学生可以以多种身份出现,可以尝试与现实社会中完全不同的角色,这使他们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刺激感和满足感。这样就使他们更依恋于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从而减少与现实的交流,与家人、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淡漠,内心逐渐变得枯燥,慢慢地就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最后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难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
  网络社会的虚幻感和隐蔽性使在宠爱中长大的一代中学生,淡化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对于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一个负面的作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没有道德约束,这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很可能会导致网络犯罪。
  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网络的这些影响无疑是消极而又可怕的,我们必须作出对策性思考并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
  
  三、对策思考
  加强网络素质教育 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健康地走向网络时代,必须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
  首先,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学校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加强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增强网络能力,使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其次,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资料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 使中学生了解上网的规范,培养网上的文明行为习惯。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通过网站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网上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和进行网上的心理服务,减少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负面效应。
  设立网上心理导航 从青少年学生上网内容和方式看,网上聊天是他们网上娱乐的主要内容,但从随机抽查的聊天话题和内容发现,他们的内容很无聊、很空洞。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网上行为需要一种正确的心理导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其他中文网站中可设立心理导航台,使中学生在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健康顺利地走向网络时代。
  
  孩子上网之后……
  武安静
  
  孩子又上网了,我已经怒不可遇了
  
  一个月之内,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无法理解,他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孩子回到家之后,我照例一顿训斥,并威胁他如果再去网吧就不用回家了。令我吃惊的是,他的反应非常激烈,转身就要走。眼看僵持下去也无益,我只好让妻子拦住他。
  儿子近一个月来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为什么我越禁止越不见效果?我静下心来思考了一下,这时手头报纸上的一则故事提醒了我:
  古时候,燕国有个叫赵礼的人,他有一块田就在路旁。这条路有一段比较低洼,一到下雨时,路上就积了好多水,泥泞难行,行人便都从他的田里绕着走,踩坏了很多庄稼。为此,赵礼在他的地上插上了块“禁止通行”的牌子。牌子插上以后,行人仍然熟视无睹,照踩不误。赵礼很生气,又另生一法,在这段低洼路和田地中间挖了一条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谁知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堵住行人踩庄稼,反而由于要绕大弯子而踩了更多的庄稼。
  后来,他冷静地想了想,人总是要走路的,而且不愿走坏路,如果我把这条路修好,他们不就可以不从田里绕了吗?于是,他排积水,填洼处,给行人铺了一段平坦的路。路铺好之后,他田里的庄稼再也没有被踩过。
  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态度的教育方法,发现其中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
  孩子第一次上网之后,我就是一顿训斥;第二次上网后,我又训斥了他一顿;接着第三次还是训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训斥,使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情绪,以至于开始和我对着干。这让我想起了教育心理学上说过的“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过久,易引起人的逆反情绪。这种逆反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最终会导致反抗心理。所以,“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找到症结后,我开始变换方式跟孩子接触
  
  了解他刚刚学会上网,挡不住网络的诱惑,因为家里的电脑没有上网,所以就跟别的孩子一起进了网吧,并未意识到其中的危害。既然孩子这样想上网,我干脆开通家里的拨号上网,满足了他的愿望。家里的电脑上网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去网吧了。
  初战告捷,高兴之余我又在思考新的问题。孩子沉湎于网络之中也不行,得采取措施,但我又担心如果方法不当,非但改变不了他的“一网情深”,甚至可能把他重新推向网吧,这样的话将前功尽弃。
  左右为难之际,我想到了温水吞青蛙的办法:将一只青蛙放在水中,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会很安静地呆着,直到被煮熟。而直接将青蛙放入热水中煮,青蛙会立刻跳出水面逃逸。想到这里我茅塞顿开。
  以后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玩玩纸牌,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孩子喜欢打排球,我就给他买了个排球,鼓励他参加排球队训练;节假日孩子在家无聊时就会上网,于是节假日我尽量带孩子出去转转,有时也引导孩子一起上网查查资料……
  渐渐地孩子和我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孩子的上网时间减少了,而且不再沉湎于网络游戏,开始把网络当作学习的工具。
  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体会到教育成功的喜悦……
  
  对于孩子上网这件事,家长的教育方法要科学,要讲策略
  
  一是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正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是要充分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家长不是要考虑让不让孩子触网,而应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正如一位教授所说:“IT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不要用我们成年人对互联网的无知来反对孩子们的进步,我们应该在网络的使用和发展中规范网络的道德。”我们必须对孩子进入网吧、私自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
  
  三是要坚持采取淡化、转移的心理疏导办法
  疏导的方法是由孩子的心理内化规律和道德教育自身特点决定的。人的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观念支配的,而道德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定会表现出来,堵是堵不住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办法,才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冯忠良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创建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等职,现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奖和高等师范学院教师奖。发表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智育心理、德育心理等方面的专著、论文40余种,并十余次获奖。  冯忠良教授虽已经年逾古稀,但他一直关心并积极参与中小
期刊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教育部最近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为我国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教授结合他自己学习理解《纲要》的一些体会,就如何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谈些个人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普及化与专业化是一对重要命题,也是目前尚有争
期刊
广州番禺南阳里小学的“尊重信任型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正进人中期的探索阶段,许多新老师加入了这一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研究行列。如何使新老师尽快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课题组的成员如何顺利走向成熟?这是指导者和组员们关注的问题和努力探索的方向。本文结合一位新老师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课后组员们评课过程中的真诚对话的情景,分析和讨论了真诚对话的形式是教师们共同成长的良好条件。    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简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长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惟有主动预防,才能避免被动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进行主动预防呢?下面给班主任提供几条策略。    一、见怪不怪,替学生保密    少男少女们喜欢在一起嬉闹、聊天,喜欢在异性面前有意表现自己,有的甚至写情书、与对方约会,对此,有的班主任一律采用“堵、
期刊
我校为更好地教育学生,从1996年开始探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突显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我们冠之为“育心工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阶段,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不断总结、提炼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由分散型走向系统型,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真正构建起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工程——育心工程。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综合渗透模式创建良好的
期刊
中小学生学习问题是多方面的,它与影响学习的各类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有智力障碍造成学习困难的,也有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学习品质的不良,还有学习方法欠缺、学习策略不良形成的,更有学习的管理,时间的运筹、环境、生理等因素带来的,所以学习问题的普遍性必须引起重视。    一、厌学与逃学    厌学是中小学生学习问题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    1 厌学情绪及表现    厌学情绪是中小学生厌倦,甚至厌恶学习
期刊
“小学生心理信息卡”分为一般心理信息卡和专项心理信息卡。  “小学生一般心理信息卡”由两部分组成。A面为封闭式选择问卷,B面为半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选择问卷根据小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一般原因和表现列为四个维度: 自我意识、家庭情况、学校生活、情绪状态。每个维度由3—4道题组成,共13道题,主要询问小学生某些方面的感受。半开放式问卷主要询问小学生近期有无开心的事、烦恼的事、想做的事、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帮
期刊
问:为什么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期刊
本着让踏人青春期的学生们能在十年二十年以后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中,既能以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又能因理性智慧而过上幸福美满的个人生活,我校开始探索怎样用“爱情系列教育”来帮助初中生安全度过青春期。    应对措施的出台:解续  上海当今的初中学生    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圆点上,四面八方都是路,周围都是强刺激,环境迫使我们早熟,然而,却又没有人来给茫然四顾的我们指路……  现在的学生,生存环境迥异于
期刊
记:郭教授您好,您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我们知道您身为博士生导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您能否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谈您的想法?  郭:我认为,党和国家发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近年来,广大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途径、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我认为,有一点应当引起广大中小学的重视,即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