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精神”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它第一次提出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如今科技进步,机械化水平提高,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秉承“工匠精神”的匠人越来越少。但是“匠人精神”是我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优秀品格,它不仅是社会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这一份世代传承的“匠人精神”,是我们现在最缺少和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
关键词:工匠精神;手工艺;匠人
何为“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心一意专注于做好某一件事物的品质。手工艺人大都是普通的,把自己当成匠人的现代手工艺者们专注于作品本身,从创作中得到满足感。所谓“匠人”,其重在心。
一、工匠精神在手工艺创作中的重要性
秉承“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骄傲,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创作作品。我们现在所说的匠人,是具有文化意识、价值意识和娴熟手工技艺的人。他们的艺术修养,变成了他们手底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是手工匠人们人性的容器,而这种人性,便是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工匠精神”。
我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匠人,他们是艺术的传承者,珍在传,贵在承。淄博的陶瓷雕塑艺术家杨玉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70多岁高龄的她,依然全身心的投入在艺术创作上。工作时,她专注的听不到外面的一切嘈杂,仅用心与陶泥交流。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制陶人,隐居在山村,专心于创作,借由独特的个人视角表现生活和自然之美,对待造物迷恋而执着。这就是有着拼搏、敬业和创新精神的匠人。
1,1、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把事情做到極致,精益求精,是“匠人精神”的基本要求。杨玉芳把自己50多年的光阴都献给了陶艺创作,一生都专注在陶器上,从初入行时的一无所知变成现在的国家级陶瓷雕塑大师,背后离不开她努力拼搏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她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改善工艺,享受着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与此同时,她对细节也有很高的要求,对完美和极致有着执着的坚持。因为热爱,多年来她保持着一个手工匠人的拼搏精神。2007年,64岁的她和儿子任国栋一起创立春秋陶坊,将工作室搬到了博山的陶硫大观园。从此以后,杨玉芳在创作上更加如鱼得水,佳作层出不穷。
如今,年过七旬的杨玉芳眼睛仍然清亮,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生活。她看电视手旁都放着纸笔,一有灵感就随时勾画出来。当代的匠人,应当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关注和阐发生命文化意义的人。匠人们应当具有感知生命意义的激情,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拼搏精神,是“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
1.2、手工匠人的敬业精神
当代的匠人,还应当是一类敬业的人。杨玉芳说;“我还在创作旺盛期。我非常享受创作的过程,没有创作,我的生命就没了价值。”在50多年的陶瓷创作生涯中,杨玉芳始终贯彻着做一个陶瓷匠人所必备的敬业精神。创作是孤独的,匠人的内心是安静、安定的。面对生活赠予的素材,杨玉芳保留了她最珍贵的品格,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作品。她通过作品与世界对话,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她对自己做的事情,都保持着高度的坚守。手艺人往往是固执的,这一份敬业之心,是对技艺和完美的不懈追求。
在技术条件并不发达便利的时代,中国古代的陶瓷匠人,烧瓷制瓷凭借的就是一颗对器物的执着与坚持之心。七十二道制瓷工序层层渐进,在科学技术落后且没有机械辅助的年代,若没有这一颗手工匠人的敬业之心,如何才能有遗传于后世那一件件炽热而又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1.3、不断求索的创新精神
当代的匠人,也应当是在拼搏和敬业的自我养成中,不断求索创新,铸造新的高峰和技艺的人。长期以来,杨玉芳都在不断试验,改进陶瓷原料配方,尝试新的材料、新的风格。被评为国家陶瓷艺术大师之后,杨玉芳也并没有固步自封。2009年,杨玉芳被评为首批“颜山英才”。尽管已是年逾70的老人,但她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个充满挑战的陶艺领域。她尝试把瓷泥的细腻精致和陶泥的粗犷质朴结合起来,经过多次尝试终获成功。完成的作品结合了陶、瓷各自的长处,材质更加细腻,色调更加沉稳并具有亚光效果,别具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蕴,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
杨玉芳经常说:“搞艺术的要经常接受新东西,年龄大了也要拿出精力创新,不补充新东西,原地踏步是不行的。要想艺术之树常青,就要保持住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不断创新,没有了风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创新精神是长久保持艺术创作激情的关键,是“匠人精神“的重要内涵。创新是必须的,因为时代在前进,在基础美学支撑下的创新,可以不断促进手工艺发展臻于成熟,使“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发展。
二、工匠精神在手工艺传承中的现实意义
近几十年中国一直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至于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工艺美术大师凤毛麟角,他们大都过分强调作品的艺术性与工艺性,其作品标价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另一方面普通民众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实用性手工艺,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对他们而言,手工艺只是以谋生为目的工作,就更谈不上去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往往这些作品的价格也不足以使他们很好的在市场上立足。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传统工艺都因为人们不再需要而消逝了。铁匠、表匠、伞匠等传统匠人越来越少,在许多大城市更是难觅踪迹。这些手工艺工作和手工匠人逐渐消逝,手工技艺也就无法得到传承发展。然而长久以来,便利高效的机械逐渐代替手工的劳作,千篇一律的机械制造品充斥在市场上,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手工精品的坚持和追求。这种缺乏让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和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手工艺传承人变得寥若晨星。所以,重提重塑“工匠精神”,重视手工艺传承发展,是现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升级进步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产生了了出无数位伟大的手工艺匠人,孕育了多彩耀眼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匠人的身上和心中。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之下,他们用独有的专注和手艺,对抗机械时代的冰冷,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呈现赋有温度和生命力的作品,或许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诚意的诠释。
关键词:工匠精神;手工艺;匠人
何为“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心一意专注于做好某一件事物的品质。手工艺人大都是普通的,把自己当成匠人的现代手工艺者们专注于作品本身,从创作中得到满足感。所谓“匠人”,其重在心。
一、工匠精神在手工艺创作中的重要性
秉承“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骄傲,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创作作品。我们现在所说的匠人,是具有文化意识、价值意识和娴熟手工技艺的人。他们的艺术修养,变成了他们手底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是手工匠人们人性的容器,而这种人性,便是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工匠精神”。
我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匠人,他们是艺术的传承者,珍在传,贵在承。淄博的陶瓷雕塑艺术家杨玉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70多岁高龄的她,依然全身心的投入在艺术创作上。工作时,她专注的听不到外面的一切嘈杂,仅用心与陶泥交流。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制陶人,隐居在山村,专心于创作,借由独特的个人视角表现生活和自然之美,对待造物迷恋而执着。这就是有着拼搏、敬业和创新精神的匠人。
1,1、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把事情做到極致,精益求精,是“匠人精神”的基本要求。杨玉芳把自己50多年的光阴都献给了陶艺创作,一生都专注在陶器上,从初入行时的一无所知变成现在的国家级陶瓷雕塑大师,背后离不开她努力拼搏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她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改善工艺,享受着作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与此同时,她对细节也有很高的要求,对完美和极致有着执着的坚持。因为热爱,多年来她保持着一个手工匠人的拼搏精神。2007年,64岁的她和儿子任国栋一起创立春秋陶坊,将工作室搬到了博山的陶硫大观园。从此以后,杨玉芳在创作上更加如鱼得水,佳作层出不穷。
如今,年过七旬的杨玉芳眼睛仍然清亮,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生活。她看电视手旁都放着纸笔,一有灵感就随时勾画出来。当代的匠人,应当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关注和阐发生命文化意义的人。匠人们应当具有感知生命意义的激情,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拼搏精神,是“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
1.2、手工匠人的敬业精神
当代的匠人,还应当是一类敬业的人。杨玉芳说;“我还在创作旺盛期。我非常享受创作的过程,没有创作,我的生命就没了价值。”在50多年的陶瓷创作生涯中,杨玉芳始终贯彻着做一个陶瓷匠人所必备的敬业精神。创作是孤独的,匠人的内心是安静、安定的。面对生活赠予的素材,杨玉芳保留了她最珍贵的品格,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作品。她通过作品与世界对话,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她对自己做的事情,都保持着高度的坚守。手艺人往往是固执的,这一份敬业之心,是对技艺和完美的不懈追求。
在技术条件并不发达便利的时代,中国古代的陶瓷匠人,烧瓷制瓷凭借的就是一颗对器物的执着与坚持之心。七十二道制瓷工序层层渐进,在科学技术落后且没有机械辅助的年代,若没有这一颗手工匠人的敬业之心,如何才能有遗传于后世那一件件炽热而又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1.3、不断求索的创新精神
当代的匠人,也应当是在拼搏和敬业的自我养成中,不断求索创新,铸造新的高峰和技艺的人。长期以来,杨玉芳都在不断试验,改进陶瓷原料配方,尝试新的材料、新的风格。被评为国家陶瓷艺术大师之后,杨玉芳也并没有固步自封。2009年,杨玉芳被评为首批“颜山英才”。尽管已是年逾70的老人,但她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个充满挑战的陶艺领域。她尝试把瓷泥的细腻精致和陶泥的粗犷质朴结合起来,经过多次尝试终获成功。完成的作品结合了陶、瓷各自的长处,材质更加细腻,色调更加沉稳并具有亚光效果,别具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蕴,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
杨玉芳经常说:“搞艺术的要经常接受新东西,年龄大了也要拿出精力创新,不补充新东西,原地踏步是不行的。要想艺术之树常青,就要保持住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不断创新,没有了风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创新精神是长久保持艺术创作激情的关键,是“匠人精神“的重要内涵。创新是必须的,因为时代在前进,在基础美学支撑下的创新,可以不断促进手工艺发展臻于成熟,使“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发展。
二、工匠精神在手工艺传承中的现实意义
近几十年中国一直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至于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工艺美术大师凤毛麟角,他们大都过分强调作品的艺术性与工艺性,其作品标价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另一方面普通民众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实用性手工艺,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对他们而言,手工艺只是以谋生为目的工作,就更谈不上去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往往这些作品的价格也不足以使他们很好的在市场上立足。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传统工艺都因为人们不再需要而消逝了。铁匠、表匠、伞匠等传统匠人越来越少,在许多大城市更是难觅踪迹。这些手工艺工作和手工匠人逐渐消逝,手工技艺也就无法得到传承发展。然而长久以来,便利高效的机械逐渐代替手工的劳作,千篇一律的机械制造品充斥在市场上,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手工精品的坚持和追求。这种缺乏让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和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手工艺传承人变得寥若晨星。所以,重提重塑“工匠精神”,重视手工艺传承发展,是现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升级进步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产生了了出无数位伟大的手工艺匠人,孕育了多彩耀眼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匠人的身上和心中。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之下,他们用独有的专注和手艺,对抗机械时代的冰冷,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呈现赋有温度和生命力的作品,或许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诚意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