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时评开展议论文逻辑思维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逻辑思维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逻辑思维训练,找不到好的办法;即使偶尔训练几次,缺乏系统性,效果并不一定明显。因此作文训练比较随意,方法雷同。其根源在于教师逻辑知识的匮乏,学生更是如此。
   据笔者观察,高中师生逻辑知识的欠缺,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缺乏逻辑基本知识普及内容及评价标准。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能够欣赏逻辑性强的文章,但在逻辑性训练的施教上,缺乏必要的操作手段。评价标准的缺失,造成作文的逻辑性评价流于感性,论述类文本行文论述特点考查的标准不一,师生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高中生逻辑思维材料阅读积累的严重欠缺。逻辑思维只有在感性材料中的反复重现和演变中,就不至于显得空洞,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材料的感性积累,才能形成逻辑思维语感。中国学生从小到大,更多的是接受形象思维的语感,记叙文如此,散文如此,诗歌更是如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语感严重欠缺。从人的成长认知规律来看,初中教材零星涉及论述文,高中教材部分涉及论述文,并没有错,但问题是,高中的试卷及评价,对逻辑思维的考查既全面又要求高,这就造成教学和考试的严重脱节。高中语文教学于是出现一个尴尬的情景——考试倒逼教学进行逻辑知识的恶补,效果如何呢?零星无序而且标准不统一,因而教师无所适从,学生茫然无措。正因为如此,如何开展议论文逻辑思维训练,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条可行路径:引导学生阅读优选的时评文章,通过勾画思维导图的方式理解时评文本的说理路径,思维导图优化提升,思维导图文本转化,逻辑思维语感积累等,尝试寻找高中逻辑思维训练的一种系统性操作流程。
   一、时评阅读操作构想
   高中作文通常做法:或按教材单元安排;或采用周记、读书笔记的“替代式教学”;或以考试作为契机,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单元作文教学时间跨度大,“替代式教学”是“无为而治”,“问题导向式教学”缺乏系统性。笔者以“时评材料”为抓手,以“思维导图勾画”和“摘抄”为手段,以“逻辑思维训练”和“语感积累”为主线,以时间周为序,开展了两年多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尝试,成果初现。
   二、时评材料选择标准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精选适切的时评文本供学生阅读。教师选择时评材料的标准包括:第一,时效性。尽可能选取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这既是议论文写作要关注当下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阅读与言说的动力。比如,2020年11月20日,笔者选了《凡尔赛式炫耀 刷的其实是存在感》,2020年12月4日,《咬文嚼字》将“凡尔赛”列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第二,逻辑性。所选文本,一定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逻辑层次,这是时评阅读逻辑思维导图训练有效的关键。当然,兼具逻辑性和文学性特征的材料更好,因为,时评阅读还承担“语感积累”的功能;第三,积极性。所选时评材料的观点一定要符合时代主题,具有正能量。比如,2020年11月9日,笔者选了《不必苛责张桂梅的”不原谅”,也不必污名化”全职太太”》,2020年12月26日,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要注意的是,一旦把视线投向社会热点,有些事件不太适合进入中学课堂。即使针对社会问题,提出批判,也要看是否彰显正义。所以,在这点上教师要严把关口;第四,深刻性。好的时评,一定要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比如,2020年12月4号,笔者选了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演讲《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和陈凌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真的那么可怕吗?》两篇文章,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世界的复杂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三、时评阅读教学流程
   具体教学实施,总体思路是“做→评→讲→改”,“改”是讲评后的重整、提升。当然,“做→评→讲→改”的处理形式非常灵活:“做”以个体为主,小组合作为辅;“评”可以教师评,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讲”可以教师讲也可以学生讲;“改”这个环节有时可以不要。因为时评阅读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不同。刚开始,勾画思维导图,教师要示范讲解,学生勾画,点评,纠正,这个过程需要反复重现,进行一段时间,可以“以优带差”,让学生点评、学生示范讲解,到了后面的提升和与高考对接阶段,教师就要主导教学目标和流程,也就是每一个阶段的开始,教师必须前程操控。若是常规操作,学生可以示范,遇到新问题,则由教师引领,师生交替可以贯穿在时评阅读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是教学实施的策划者,角色可以是登台,也可以潜隐。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下面呈现笔者的一次时评阅读的实施步骤。
   本次时评阅读训练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发放时评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文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一般包括对所评事件的概述,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的内在逻辑思维与结构安排。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及时寻找思维漏洞。最后,选取代表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纠正与补充,梳理文章逻辑脉络。如果说第一课时的思维导图绘制更多地趋向“这一篇”,那么第二课时则更加侧重“归纳”,尋找文章深层的“逻辑链”,找到可借鉴的“通式”,作用于自己的文章写作。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思维导图,寻找文本行文的基本特点,尝试形成通用的脉络形式,譬如递进式、并列式、对比式,学生依据这样的脉络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课下教师全批全改,筛选优秀作文。第三课时依据学生的普遍问题,从开头结尾、文本结构、文章过渡、段落内部逻辑等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集中讲解,学生交流展示,并针对问题进行再修改。整个教学流程如表1所示:
   四、时评阅读推进策略
   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经过上述训练,脑海中建立了基本的作文逻辑结构框架,如何推进,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么思考和实践的:如何向纵深开掘,如何演绎基本结构框架,成为训练的重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借助时评开展议论文结构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巧用时评,提供支架
   时评是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门事件发表个人评论看法。它缘事而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想性。有人将时评称作“21世纪的‘新乐府’”,认为时评与新乐府一样,“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1]而纵观作为“指挥棒”的近年高考作文题目,也在引导学生聚焦当下,关注国家与社会,从“个人小我”走向时代浪潮。立足当下,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是时评文章和高考作文的共同要求,二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写作教学中,时评文章作为支架,会在材料观点和行文逻辑上给予学生启发。
   一方面,时评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素材与观点的支架。对于成绩暂时比较落后的班级来讲,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写作训练方式很难取得大的进展。在借助时评开展议论文写作训练中,笔者暂时将逻辑思维放在首位,重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梳理,迁移应用,时评文本所探讨的现象与观点不强制要求学生进行转换。学生思维翅膀的展开,需要充足的写作材料作为前提,时评直接提供给学生现成的材料与观点的支架,学生在此阶段无需搜肠刮肚找现象,立观点。优秀的时评文本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语言组织水平大多高于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学生可以积累时评文章所关注的热点现象与观点,并转化运用于常规的议论文写作之中,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另一方面,时评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论证支架。写作心理学表示,“样例效应是从具有详细解答的实例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解决问题”。[2]优秀的时评文章往往有着清晰的脉络结构,对客观现象深入且细致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来讲,这就是适合他们学习的样例。笔者认为,“试误式”的练习方式已不再适合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尤其如此。与其让他们苦思冥想,跌跌撞撞找思路,不如从对优秀文本进行抽丝剥茧分析,再模仿学习开始。
   (二)绘制导图,理清脉络
   教学要开发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介,为学生铺就通往目标的路径。[3]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之中。笔者在议论文教学实践中,将思维导图的绘制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绘制“这一篇”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评文本的过程中,圈画关键词句,绘制思维导图。将一篇千余字的长文本转化为一张思维导图,需要的是学生的提炼总结能力,也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步是绘制“这一类”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提炼同样适用于其他文本的“通式”,扩宽思考问题的视角。
   1.绘制“这一篇”
   绘制思维导图,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从而迅速把握文本结构。有些时评文本的材料与结构较为复杂,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提炼关键信息,对文本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一般来讲,学生的概括能力与阅读水平密切相关,学生最初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常常对原材料进行整句的抄录,不懂得如何提炼总结。笔者在开展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与主题是否密切相关,是否可以借助关键词句勾连文本主要内容等等。例如在勾画时评文本《独自吃雪糕被嘲“人生失败” 别用网络臆想绑架张宏民》[4]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将原文中对守旧观念仍存的原因概述为“网民低龄化”和“高学历与新思想的不匹配”。借助思维导图,学生会在归纳概括能力上有所提高,这种能力又将反作用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时评文本阅读的核心不仅仅局限于理解文本表层现象与观点,而在于真正领悟文本的行文思路,探索写作者思维展开路径的奥妙。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架构,了解写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逻辑思维与结构,为什么选取这个角度开展论述,甚至是论述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写作者的思维是否存在某些欠缺等等。经过依据时评文本绘制思维导图的训练过程,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中逐渐意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学会围绕中心论点分层分点展开论述。仍以《独自吃雪糕被嘲“人生失败” 别用网络臆想绑架张宏民》为例,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2.探寻“这一类”
   尽管事件现象千差万别,背后的成因分析与解决措施等等也各有不同,但是在第二课时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在与学生共同梳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试图寻找一种可供学生迁移的“通式”。学生可以将时评文本作为样例,从中学习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等思维方式,进而迁移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升问题分析能力。仍以《独自吃雪糕被嘲“人生失败” 别用网络臆想绑架张宏民》为例,第二课时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上述思维导图将基于文本的细节性的思维导图进行再次提炼,探索文章思路展开的角度。具体来看,时评文本由现象分析本质,逐层推进,首先,简明扼要概括某个事件或现象,提出核心观点;其次,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主体(人)出发,分析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从文章观点出发,反向分析人生模式化的危害。最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法。这样“提出问题(分析现象 提炼观点)——分析问题(主客体、正反向)——解决问题”的思维通式,同样实用其他议论文的写作。经过数次这样的通式总结与运用,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整文本,遷移应用
   当学生的记忆中储存了一定量的写作结构逻辑知识,并不断将其运用于写作之中,写作会进入愈发自动化的状态之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观点,构建框架。笔者认为,时评文本在逻辑思维训练中不仅仅起到阅读素材的作用,还要承担辅助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功用。按照思维导图对原时评文本进行重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原材料的认识,强化结构框架意识。文本的重整方式可以有许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压缩重整和变形重整两种方式。
   1.压缩重整
   尽管时评与议论文写作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仍然存在一定差别。时评文章没有篇幅限制,相较高考作文要求往往较长,并且会选择较长的篇幅对现象进行概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呈现的逻辑思路,将原时评文本进行压缩,对弱相关的信息进行删减,对强相关的内容进行合并等等,从而形成适合高考作文的一种行文思路。    以时评文本《独自吃雪糕被嘲“人生失败” 别用网络臆想绑架张宏民》为例,原文共两千余字,核心观点为当代网民陷入了人生模式化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又有可能将其反噬。文章首先提出了人生模式化的后果,即“谁都有可能被这样的模式思维所反噬,成为他人眼中的‘失败者’。”接下来,提出网友评论张宏民独自吃雪糕被嘲人生失败这一事件,并对网络观念的变化提出质疑,用杨丽萍被嘲人生失败作为辅助例证。最后从对网络观念变化的原因与人生模式化的危害两方面分析原因。文章对事件的思考较为深入,但是整体结构对于学生来讲稍显复杂与混乱。在第一个课时,笔者已经带领学生勾画时评文本的思维导图,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重新整理文本。重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段落内部的逻辑思路等方面。例1学生对原时评文本杨丽萍和张宏民的例子进行了合并处理,并层层剥茧,分析人生模式化出现的原因及后果,重新梳理后的文本大致如下:
   例1
   不论是前几天张文宏独自在长椅吃雪糕被嘲讽“晚景凄凉”,还是网友评论杨丽萍“没有孩子的一生注定是悲哀的一生”,在一系列相似事件的背后,共同反映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现象:本应多元化的人生在网络上被模式化了。
   这些现象之所以令人惊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观念的走向,多少与网民的构成变化有关。
   其结果是谁都有可能被这样的模式思维所反噬,没有人有权利定义自己的人生和幸福。试想,如果连张宏民、杨丽萍这样的行业佼佼者都要忍受“人生失败”的指责,那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该如何自处?
   张宏民、杨丽萍的私生活成活焦点,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因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本不应对别人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的事情指手画脚。……
   2.变形重整
   除了压缩重整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变形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重整。作文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不在于简单的背诵摘抄,文章的完成也不是终点,真正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将一篇文章“吃透”,才可以更好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新的话题。为引导学生体会观点的差别带来文章走向的不同,笔者曾要求学生将时评文本《值得被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5]进行变形,以《为“考古女孩”点赞》为题进行写作。原时评文本《值得被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首先提出了考古女孩不为潮流裹挟,坚持心之所向选择热爱的考古专业,然后列举了一系列同样坚持梦想的青年学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不要因为只关注‘考古女孩’,而遮挡了对其他‘宝藏学生’的关注”的结论。而学生以《为“考古女孩”点赞》为题作文时,打散文本内部脉络,对非必要信息进行删减,形成了新的逻辑结构。
   例2 为考古女孩点赞
   在2020高考中,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冷门专业——考古专业录取,由此受到广泛关注。戴着黑帽子,留着齐耳短发,身着淡蓝色衬衣牛仔裤的她在新生人群中显得更加夺目,不是因为其妆容打扮,而是气定神闲的气质与追求梦想的勇气使她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闪闪发光的是她与考古学一脉相承的气质,气定神闲。……
   闪闪发光的是她独守信念,在一片繁华与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知道想要什么,勇于追求梦想。……
   例3 从心所至 以梦为业
   2020级北大本科新生中的“考古界团宠”钟芳蓉近期可谓备受关注。无论媒体还是大众,关注原因都是2020年高考中,钟芳蓉在湖南省文科排名第四,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考古专业。她遵从心之所至,以梦想作为专业的选择,价值独特,意义丰富。
   ……
   不为潮流裹挟,勇于追梦,从考古女孩身上,我们更是看到了一种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气质。
   ……
   其实无论狭义的成功观,还是不平等的专业划分,都有着社会舆论场的气氛作用。如今社会舆论人为地造成了一种气氛,在左右和绑架着年轻人的选择。而钟芳蓉以其留守与高分的双重身份,一定程度上冲击着这种舆论气氛。
   两篇文章都延续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结构。但两篇文章在立论和行文走向上有差别:例2以考古女孩“闪闪发光”为立论点,关注“点赞”的表层,例3直接提出“从心所至,以梦为业”观点,关注“点赞”的深层;在分析问题部分,例2学生采取横向结构,对原时评文本中考古女孩值得被點赞的原因进行分析;例3学生则采取横纵向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考古女孩值得被点赞的个人原因,并结合当下社会舆论环境,分析值得被点赞的社会原因。
   五、时评阅读教学反思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际教学中证明了开发时评文本作为写作训练的教学内容,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本思路,并将其迁移应用至议论文写作之中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时评阅读,对文本逻辑结构能够准确、快速地勾画出思维导图,通过具体的文本,获得了议论文说理路径的各种感性认知,在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在推进这个工作时,笔者总有很多发现和疑惑,它也牵动着我们不停地思考、调整、策划、实施,也就是说时评阅读为我逻辑思维训练形成系列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
   同时,笔者也发现:在思维导图的勾画过程当中,有部分学生是为了勾画而勾画,图形很复杂,也有的在勾画时掺杂太多的主观感情,偏离了把握文本脉络的意图;在思维导图提升阶段,只能凭自己的主观来摸索、推进,如何有效、有序开展,找不到良方,因而显得随意;进行了两年多的时评阅读,逻辑思维语感,是否显著形成,没有测评过。时评阅读与高考对接,其操作策略的有效性有多大,尚不清楚。
   但是,既然开始了,前面没有路,就跌跌撞撞往前走,或许能踩出一条路。
   参考文献:
   [1]鄢烈山.21世纪的新乐府——我的“时评”观[J].青年记者,2004(9).
   [2]朱晓斌.写作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2).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
   [4]叶克飞.独自吃雪糕被嘲“人生失败” 别用网络臆想绑架张宏民[N].新京报,2020-09-01(03).
   [5]东原.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N].北京青年报,2020-09-03(02).
其他文献
人生基于时间而存在,时间是诗人表达审美感受和个体性情时最直接的触媒.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注重对时间的描写和建构,无论是情感表达亦或是意境营造,无论是叙述策略抑或是修辞技
期刊
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提出来,要求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能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
期刊
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整本书阅读”是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基本样态,源远流长;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叶圣陶先生也早在1941年的《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并不断完善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体系。[1]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只是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存在,而课内学习则一直以单篇短章或原著节选为主。直到2017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
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自发表到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至今,走过了声势浩大的新课改二十年。本文先分析《我与地坛》编入试验修订版教材和普高版教材的特点和意义,再从横向上比较《我与地坛》在六套实验版教材中的编订情况,最后从纵向上比较实验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中的《我与地坛》,探究语文教材编写的传承和发展,以及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  一、《我与地坛》开始走进中学教材  (一)试验修订本中的《我与地坛》  《全
《乡土中国》的阅读与阐释可以有千万种方式,但归根结底都绕不开“结构”这一关键词。“结构”既是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也是《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纵观全书,费先生正是通过社会结构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他在《重刊序言》中说: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   这里所谓“一种特具的体系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课堂训练学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字所含的情感有时不能准确用语音进行呈现,这些因学生能力、经历不能及的位置,往往就是学生语感能力需要提升的。根据洪镇涛先生“感知——感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语言途径,教师在感知、感悟阶段,科学选择文本内容,合理设置朗读范围,把握时机范读引导,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一、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文章借一间小屋抒写了个人书宅生活、家庭变迁以及对家庭三位亲人的深挚感情,文短意长,屋小而意蕴丰富.虽是一间小屋,却蕴含着万
期刊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1)中,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题目中的“记念”被注释为“记念,现在写作'纪念'”[1].遵循这种注释,许多高中老师在授课中,也会将“记念”等同为“
期刊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二文都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两篇文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两篇文章都是臣子对
期刊
《雨巷》朦胧美的清晰化表达   从新诗发展初始阶段来看,甚至是从新诗百年的历史上进行观照,《雨巷》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叶圣陶先生曾给予它高度的评价,赞赏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确实,《雨巷》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韵之美,其次是意象之美,最后是由二者带来的情感之美。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谈及此诗的情感,几乎所有人都避不开三个字——朦胧美。课堂上,如何把诗中的这种朦胧美让学生“看得见”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