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需要培养会合作、善交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培养途径之一。但是,当前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合作学习的小组构成不科学、要素把握不当、模式单一、内容选择不精当、程序设计不清晰、时机把握不适宜、课堂调控不得力、反馈评价不及时等等,不一而足。本文试就时机把握这一问题予以研究,希望对促进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山重水复时
学习始于疑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是求知的必然。在“山重水复”之境,合作解疑,往往能获得“柳暗花明”之妙。此时,它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能力。
如教学“认识面积”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积以及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首先是形状不一样,但是用观察法就能看出面积大小;其次是观察法不能直接比较出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所以学生提出用重叠法;最后两个平面图形用重叠法比较时又出现疑问。如右图,该怎么比呢?学生的思维一下陷入困境,个个都在冥思苦想。于是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看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哪些工具,怎样利用这些工具?”通过小组的集思广益,学生们最终得出了可以用铺一铺的方法来比较,从而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开启了思想之门,放飞了思维。
二、众说纷纭时
众说纷纭,往往是学生学习兴趣最浓、思维最活跃、参与度最高的状态,也往往是进行合作学习的良好契机。
1.“畅所欲言地说”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小手如林,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小组合作学习此时就能让生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平移和旋转”一课,当教学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学生们充分发言,有的说风扇叶片的运动是旋转;有的说国旗的运动是平移;还有的说旋转木马的运动是旋转……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无不积极兴奋,可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教师急中生智,马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们听后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终于在小组合作中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2.“说出你自己”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知识水平、能力还是心理上,都存在差异。当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尽情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对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帮助。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学生中就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此时教师没有直接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学生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说明。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片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正方代表随即说道:“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学生从圆片上任意撕下一片,说:“这也是把一个圆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最终悄悄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
三、节外生枝时
现代教学观很重视教学过程,认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合作关系是在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而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正是这种动态生成的最好契机,它不可避免,亦不容忽视。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折后发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正想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时,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老师,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们窃窃私语,有的表现出赞同,有的作恍然大悟状,有的还是皱眉不解。如果教师此时不予答复势必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于是教师话锋一转:“××同学提出了他的看法,你们觉得有道理吗?小组可以合作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在生生互动中得出了当四条边相等时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反之不是,并得出了“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课堂面对的是会思考、会生发的心灵世界,一手难遮万重天。学生用他们的视野、感受和方式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发现,比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有价值,更有实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迸发出的无限活力,会令我们的教学焕发新的异彩。
四、实践体验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读书同样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是实践体验。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时候学生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之后才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初步的判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摸球活动。在每个小组摸球后进行统计,最后全班交流,从而得出当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相等时,摸到的可能性也相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抛骰子、摸牌等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自行吸收。
实际上,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合作意识和社会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
五、信息共享时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促进信息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如学习“年月日”这一单元,在新授之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没有照搬书本,而是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向爸爸妈妈讨教或上网查阅等多种手段收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在上课时,教师提问:“对于‘年月日’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谁来和大家说一说?”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告诉大家。于是教师便说:“看来,大家对于这部分知识知道的还真不少,那把你知道的和你小组内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在小组中学生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大胆地告诉了其他同学,而且知道专心致志地聆听别人的发言,避免了自己重复发言。接着,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全面,又让学生感到了一种自豪感。
其实,合作学习的时机不仅可以选择,也可以创造。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最佳时机实施合作学习,就易激活学生封存的記忆,唤醒沉睡的潜能,获得最佳效果。
(责编杜华)
一、山重水复时
学习始于疑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是求知的必然。在“山重水复”之境,合作解疑,往往能获得“柳暗花明”之妙。此时,它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能力。
如教学“认识面积”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积以及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首先是形状不一样,但是用观察法就能看出面积大小;其次是观察法不能直接比较出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所以学生提出用重叠法;最后两个平面图形用重叠法比较时又出现疑问。如右图,该怎么比呢?学生的思维一下陷入困境,个个都在冥思苦想。于是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看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哪些工具,怎样利用这些工具?”通过小组的集思广益,学生们最终得出了可以用铺一铺的方法来比较,从而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开启了思想之门,放飞了思维。
二、众说纷纭时
众说纷纭,往往是学生学习兴趣最浓、思维最活跃、参与度最高的状态,也往往是进行合作学习的良好契机。
1.“畅所欲言地说”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小手如林,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小组合作学习此时就能让生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平移和旋转”一课,当教学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学生们充分发言,有的说风扇叶片的运动是旋转;有的说国旗的运动是平移;还有的说旋转木马的运动是旋转……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无不积极兴奋,可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教师急中生智,马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们听后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终于在小组合作中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2.“说出你自己”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知识水平、能力还是心理上,都存在差异。当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尽情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对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帮助。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学生中就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此时教师没有直接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学生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说明。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片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正方代表随即说道:“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学生从圆片上任意撕下一片,说:“这也是把一个圆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最终悄悄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
三、节外生枝时
现代教学观很重视教学过程,认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合作关系是在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而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正是这种动态生成的最好契机,它不可避免,亦不容忽视。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折后发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正想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时,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老师,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们窃窃私语,有的表现出赞同,有的作恍然大悟状,有的还是皱眉不解。如果教师此时不予答复势必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于是教师话锋一转:“××同学提出了他的看法,你们觉得有道理吗?小组可以合作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在生生互动中得出了当四条边相等时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反之不是,并得出了“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课堂面对的是会思考、会生发的心灵世界,一手难遮万重天。学生用他们的视野、感受和方式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发现,比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有价值,更有实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迸发出的无限活力,会令我们的教学焕发新的异彩。
四、实践体验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读书同样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是实践体验。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时候学生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之后才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初步的判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摸球活动。在每个小组摸球后进行统计,最后全班交流,从而得出当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相等时,摸到的可能性也相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抛骰子、摸牌等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自行吸收。
实际上,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合作意识和社会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
五、信息共享时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促进信息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如学习“年月日”这一单元,在新授之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没有照搬书本,而是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向爸爸妈妈讨教或上网查阅等多种手段收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在上课时,教师提问:“对于‘年月日’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谁来和大家说一说?”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告诉大家。于是教师便说:“看来,大家对于这部分知识知道的还真不少,那把你知道的和你小组内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在小组中学生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大胆地告诉了其他同学,而且知道专心致志地聆听别人的发言,避免了自己重复发言。接着,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全面,又让学生感到了一种自豪感。
其实,合作学习的时机不仅可以选择,也可以创造。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最佳时机实施合作学习,就易激活学生封存的記忆,唤醒沉睡的潜能,获得最佳效果。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