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数学探究“由浅入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qiny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市级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富有深度的教学预设和精彩的教学演绎,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同。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上出新意,摒弃数学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繁华”,给学生以一种数学的“厚重”和“丰富”,正是我们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案例描述:
  在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后,教师出示“研究提纲”(如下),引导学生展开小组探究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在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后追问:“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什么补充吗?”(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在学生发现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后,教师追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只有相对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吗?有没有特殊情况?”(四个面面积相等)“为什么?”在学生探究发现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相等后,教师追问:“那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12条棱,都是只有4条4条相等呢?”(可能有8条棱的长度相等)“为什么?”……
  在学生系统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感悟当长增加时,原长方体的大小以及形状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时长方体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如果把高减少呢?或者把宽减少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当长、宽、高中的任何一条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
  在巩固训练中,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1. 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长方体?
  (1)长80厘米、宽5厘米、高2米,生活中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木门)
  (2)长、宽、高都是50厘米。(正方体)
  2.选择一些小棒搭成一个长方体,你会选择哪些小棒 ?并想象一下,你搭成的长方体是怎样的?
  A.12根12厘米的小棒 B.8根6厘米的小棒
  C.4根2厘米的小棒 D.3根8厘米的小棒
  思考: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数学探究中的“由浅入深”?
  相对于“问答式”的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展开数学探究,探索情境更开放,也更有利于学生探索活动的展开。那么,该如何理解数学探究要“由浅入深”呢?就本课例而言,这个“浅”是指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特征的基本认识,也应包括学生探究中在头脑形成的关于面、棱、顶点的表象及特征。显然,这个“浅”并不是“浅尝辄止”,更不是点到为止。同样,这里的“深”是指学生对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的深度感知,如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图形怎样的变化”“如何用提供的材料拼搭长方体”等,以及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探究要“由浅入深”,能够避免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行为始终浮于学习内容的表层,局限于自己看到的、摸到的,而是在获得这些表层的认知后,展开数学思考,获得学习内容内在的、深层次的规律。
  二、数学探究的“深度”源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精准解读
  事实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我们习惯于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中一个面或者两个面的面积计算,而很少思考: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还可以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数学能力?又该如何去发展这些能力?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本案例教学内容的特点。“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展开对立体图形的学习,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对长方体的特征只有模糊的概念,而非清晰的认识。显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小组合作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并不存在困难。同时,笔者以为,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从长方体实物到长方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空间观念的良好时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预设的数学探究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教师深入地阅读和研究教材,精准地解读教材,努力挖掘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在教学预设中,将学生数学能力、思想方法的形成也作为课堂的重要任务。
  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展开“深度探究”?
  事实上,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要“由浅入深”,关键还在于如何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展开探究活动,逐步深入到学习内容中去,使学生获得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提升。在上述案例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教师巧妙地追问“所有的长方体只有相对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吗”“所有的长方体的12条棱,都是只有4条棱相等吗”,从而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获得完整而深刻的认识。而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媒体演示展开想象和思考:当长变化时,长方体的哪些面的面积会变化?哪些面的面积不会变化?长、宽、高与长方体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看到一组数据,你能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及形状吗……这样,通过系列的、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长方体的基本认识,更凸显了数学探究“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这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学习中,在各个领域的数学内容学习中,通过大量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养和发展的。关于策略的教学,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理解策略的意义是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可理解为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策略与
期刊
记得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班上有一位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当时,我被这位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没想到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想了想,我坦然地对他说:“老师没想过这个问题,给老师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想想,想好之后一起交流,行不?”学生很懂事地对我点点头。于是,我专门增加一课时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意义不同,计算方法不
期刊
案例背景:   传统教学强调“先教后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教”有效教学观强调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注重学生课前围绕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进行有效地预习。为此,笔者围绕“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在校级数学赛课中做了一次尝试,执教“认识比”一课。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新中国的生日刚刚过去,你知
期刊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思维规律,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思维训练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具体、形象思维占很大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眼、耳、手、口等感官的操
期刊
教材作为知识的一个载体,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工具,课堂上的活动总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我们如何使用教材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就结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谈谈对教材处理的几点想法。  一、“主例”:从编写者的意图入手  新教材在编写时,设计了一个用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的数
期刊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作为人生初始的一段经历,应当充满收获知识的成功体验、合作探索的经验累积以及主体精神的个性张扬。我们该以怎样的可能去发生“数学教育”呢?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谈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扒开“知识”这层土  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两重性,既表现为一种过程的操作,又表现为一种结构。因此,数学学习往往由过程开始,然后转化为对象的认知过程。“乘法分配律”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之一,
期刊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纵观我们的课堂,不难看到有些学生早已走在我们的课堂之前,而我们的教师呢?面对学生的“未教先知”,有些教师总在潜意识里忽略它,把学生想象成一张白纸来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则会面色严肃地提醒学生,上课应该遵守纪律,不能随便乱说;甚至有些教师还会认为既然学生已经明白、懂了,可以直接跳过了。到底有多少学生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怎样才能预测到学生的“先知”?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强了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多媒体也随之进入了普通教室。过去只有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才有多媒体设备,如今,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使教学插上了高新技术的翅膀。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呢?   一、直观演示,提升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能将文本、声音、图表、图像、动画等结合起来。对此,学生表现出强烈
期刊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四大领域之一,是具有综合性、思考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但目前关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还是比较笼统,只有相应的框架性目标与个别案例。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探究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呢?笔者结合“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教学,进行了系列活动的探索。  一、故事激趣,引导
期刊
一、有效铺垫,奠定成功的基础  教学片断:  师(出示1个小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自然数表示吗?  生:可以用“1”来表示。  师(出示2个小正方形):还能用一个自然数表示吗?  生:可以用“2”来表示。  师(出示4个小正方形):你想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用“4”来表示。  师:你能用这些图片表示出吗?  ……  师: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  ……  赏析:有效课堂,首先是建立在学生已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