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单浅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许多数学课一改过去的沉闷,变得活泼热闹起来。但随之也出现了另一面:热热闹闹的课多了,安安静静的课少了。分析一些课例不难发现:华而不实的课堂问题出在课前设计上,根源在于教学理念上。到底如何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独立思考的体验?才能使理念真正走向行动?实践中,我发现有时使用自主学习单展开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单能启发学生独立探索,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进入学习状态之中,从而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掌舵导航。下面,就一些实例浅谈对自主学习单的应用心得。
  一、注重试错过程,避免急于概括
  案例:教学“小数加减法”
  教学实践(一):
  (出示情境图,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用一步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和以前的加、减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算式中都有小数。
  师: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学生说竖式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师:谁会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用竖式计算这道题的?(指名学生再说说计算过程)
  师(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教学实践(二):
  1.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2.学生围绕以下自主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
  (1)试一试: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列式后用竖式计算)
  (2)你算得对吗?
  ◇看看书上47页,你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仔细思考:到底哪一种正确?
  ◇另一种为什么错?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如有不理解的,尝试依靠小组的力量来解决。
  (3)练一练: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4)想一想: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反思:
  计算教学是一个逐步递进的动态过程,其基点是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的尝试计算,其重点是教师对课堂学情的策略引导。也许教学实践(二)从表面上看,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自主学习占据了一定的时间,而且学生是在静静地做着,但他们都在边想边做。其实,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活跃,安静的课堂也可能有活跃的思维。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独立尝试、看书比较、分析思考、组内讨论,他们有能力理解如何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也许,有的学生一开始的尝试计算错了(末尾对齐了),但在看书比较的过程中他们又会进一步思考,此时他们的思路打开了,错误和疑惑又激活了他们的已有经验(整数加法经验的正迁移)。事实上,在接下来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说明了他们的已有水平能够适应这样的开放性设计。交流中呈现出了学生的思维状态:(1)因为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2)4.75是4个1、7个0.1和5个0.01,3.4是3个1、4个0.1,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列竖式才能计算。(3)我估计了一下,4元多加3元多要超过7元,所以得数是5.09的那个竖式肯定是错的。学生通过上面的思考和交流,达成共识: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着算。
  二、注重自学思考,避免简单呈现
  案例:教学“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实践(一):
  1.(出示情景图)提问:他们打算把图中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你会帮他们分一分吗?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生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瓶。
  师:那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
  师: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
  2.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涂完后展示作品。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图略)
  教学实践(二):
  (同样借助“分蛋糕”的情境产生新问题——“半个”)
  师: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从而揭示课题)
  师:那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借助以下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
  看一看
  根据下面两个问题,自学书本第98页。
  1.结合切蛋糕,了解表示什么意思?
  2.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填一填
  1.把一个蛋糕( )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
  2.
  折一折
  1.拿出一张长方形或圆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折出1/2的?
  反思:
  教学实践(一)遵循了传统教学中“呈现概念——记忆概念——辨析概念”的教学过程,尽管提供现实生活情境和感知材料的教学方式已经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这样的方式似乎还是简单了些,而且一问一答的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尤其是“打乒乓式”地指导学生说二分之一的含义,有的学生可能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但有的可能是鹦鹉学舌。而“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理念。教学实践(二)中精心编制了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阅读思考、交流操作等活动,更好地丰富了对二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建立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注重直观操作,避免抽象列式
  案例:低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课
  “蜗牛爬井”:一只蜗牛从8米深的井底往上爬,每个黑夜爬上3米,每个白天又滑下2米,这只蜗牛爬到井口需要( )个黑夜和( )个白天。
  教学实践(一):
  师:“每个黑夜爬上3米,每个白天又滑下2米”,这说明蜗牛一天实际只爬上几米?可最后一个黑夜爬到井口后,不再滑下去了,所以蜗牛实际上爬的是(8-2)÷(3-2)=6(个)黑夜。
  可有的学生实在难以理解,仍然会列式为8÷(3-2)=8。
  教学实践(二):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以下学习要求自己分析。
  1.仔细阅读,猜一猜,这只蜗牛爬到井口需要( )个黑夜和( )个白天。
  2.你能把“蜗牛爬井”的过程画出来吗?试着画一画。
  3.画图后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画图的方法多种多样)
  反思:
  教学实践(一)看似在引导学生步步推理,分析得很透彻,但如此急于推理列式,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而动动手、画一画是孩子的天性。“蜗牛爬井”问题在我们成人的眼里是一个需要缜密思考分析的问题,但在孩子的眼里也许还是个美丽的童话呢!如果把这美丽的童话硬是套上干涩的分析,在学生还没来得及想象和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就“好心”地引导分析、抽象列式,这当然会淹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先放手让学生画画、想想,用喜欢的方式画出思考过程,这样问题就变简单了,他们会在画图思考的过程中慢慢地感悟到计算的方法。
  在实践中,我感觉自主学习单的确能帮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知识、习得能力,能使学生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根拐杖、一位舵手。当然,为了更好地“导学”,我们在编制时要多动脑筋,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问题导学”的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学习思路的点拨,切不可把它编制成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或单一的题案。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记得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班上有一位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当时,我被这位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没想到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想了想,我坦然地对他说:“老师没想过这个问题,给老师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想想,想好之后一起交流,行不?”学生很懂事地对我点点头。于是,我专门增加一课时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意义不同,计算方法不
期刊
案例背景:   传统教学强调“先教后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教”有效教学观强调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注重学生课前围绕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进行有效地预习。为此,笔者围绕“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在校级数学赛课中做了一次尝试,执教“认识比”一课。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新中国的生日刚刚过去,你知
期刊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思维规律,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思维训练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具体、形象思维占很大优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眼、耳、手、口等感官的操
期刊
教材作为知识的一个载体,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工具,课堂上的活动总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我们如何使用教材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就结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谈谈对教材处理的几点想法。  一、“主例”:从编写者的意图入手  新教材在编写时,设计了一个用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的数
期刊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作为人生初始的一段经历,应当充满收获知识的成功体验、合作探索的经验累积以及主体精神的个性张扬。我们该以怎样的可能去发生“数学教育”呢?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谈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扒开“知识”这层土  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两重性,既表现为一种过程的操作,又表现为一种结构。因此,数学学习往往由过程开始,然后转化为对象的认知过程。“乘法分配律”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之一,
期刊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纵观我们的课堂,不难看到有些学生早已走在我们的课堂之前,而我们的教师呢?面对学生的“未教先知”,有些教师总在潜意识里忽略它,把学生想象成一张白纸来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则会面色严肃地提醒学生,上课应该遵守纪律,不能随便乱说;甚至有些教师还会认为既然学生已经明白、懂了,可以直接跳过了。到底有多少学生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怎样才能预测到学生的“先知”?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强了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多媒体也随之进入了普通教室。过去只有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才有多媒体设备,如今,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使教学插上了高新技术的翅膀。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呢?   一、直观演示,提升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能将文本、声音、图表、图像、动画等结合起来。对此,学生表现出强烈
期刊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四大领域之一,是具有综合性、思考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但目前关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还是比较笼统,只有相应的框架性目标与个别案例。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探究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呢?笔者结合“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教学,进行了系列活动的探索。  一、故事激趣,引导
期刊
一、有效铺垫,奠定成功的基础  教学片断:  师(出示1个小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自然数表示吗?  生:可以用“1”来表示。  师(出示2个小正方形):还能用一个自然数表示吗?  生:可以用“2”来表示。  师(出示4个小正方形):你想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用“4”来表示。  师:你能用这些图片表示出吗?  ……  师: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  ……  赏析:有效课堂,首先是建立在学生已有
期刊
在一次市级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富有深度的教学预设和精彩的教学演绎,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同。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上出新意,摒弃数学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繁华”,给学生以一种数学的“厚重”和“丰富”,正是我们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案例描述:  在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后,教师出示“研究提纲”(如下),引导学生展开小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