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见阳光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总是曲曲折折的
   ——题记
  学案教学是新生事物,开始由学校强制实行到逐渐接受再到主动使用最后达到驾驭运用,它经历了彷徨——迷惑——误区——探讨——明朗的过程,真可谓曲径通幽处。
  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曾一度走入学案教学的误区:
  1.错把学案当教案
  “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如何“教”;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是应把学生学习放到中心地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教学重心由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2.错把”学案”当题签
  起初,我们误认为“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只是把教学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问答题, 机械地照搬课本内容。如:把文学常识以填空的形式出一道题让学生做。以题签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这样,整堂课成了简单的寻找答案,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不能发挥教案教学的优势,更谈不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学案模式固定化
  第一步:文学常识
  第二步:朗读正音
  第三步:整体感知
  第四步:合作探究
  四步走,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4.学案问题设计缺少层次化
  “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让优秀的学生看到挑战,中等学生看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看到希望,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然而,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按照自己的理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写,问题设计没有梯度,不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太少。
  5.穿新鞋,走老路
  重讲解,轻探究,穿着新鞋,乐此不疲地走着老路。认为学生研讨耽误时间,有的同学还借机闲扯皮,不如自己讲的效果好。于是又一个人唱独角戏,一言堂。
  学案教学如何拨开云雾见阳光呢?
  首先,需要一个人来点拨引领,当局者毕竟迷吗?这个人就是组长张卜元老师,她的一行话点醒我们这些梦中人,她说:“学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案,让学案牵着你的鼻子走,结果一节课上成了按部就班地解答习题了,而是教师领着学案走,驾驭学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一节课应该用一条线将所学问题串联起来,形成缜密的思维,我们的教学不是教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张老师高屋建瓴的引导,让我豁然开朗,困惑少了,抱怨没了,思考多了。先前形成学案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案教学鲜活起来。 还清晰的记得,点评王卓公开课时,安主任的话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她说:“学案是供学生预习自学的,学案重在学法指导,而不是课堂上解决几个探究的问题。”学案教学是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不言而喻,显然是前者,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做才能达到不教的境界呢?
  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引,学案教学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即导兴趣,导学法,导思维。
  1.导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课堂导学可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游戏导入,使课堂伊始便让学生产生兴趣,如郭云波老师那节公开课导入就非常成功,修辞本身枯燥,聪明的郭老师用“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谜语引出教学内容,顿时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利用课本中存在的游戏,风趣的笑话,播放配套音乐等有趣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动起来,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标。
  2.导学法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方法,引领学生掌握规律,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复习诗歌鉴赏这一专题,组长给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此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授之以渔,从设提方式、答题思路两方面来引导,设题方式无外乎有四种:意境型、技巧性、练字型、一词领全诗型,分别又引领学生如何答,意境型的答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再现画面,第二步,点氛围,第三步,表情感。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是会学了,凡是做此类题学生都有清晰的思路。
  3.导思维
  学起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定势思维,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达到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了学案教学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意境。
  新事物最终要战胜旧事物,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坚持走下去,一定能走出美好。
其他文献
在课堂交流师生互动这个环节里,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大家探讨完后老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及对问题的探究方法引导略去):  学生:为什么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老师:因为我心悲凉啊!  学生:为什么喜欢破屋?  老师:诗歌的意境,落寞的情怀就像破屋,那就都让破屋去解读吧!  学生:文章写囚犯是什么意思?  老师;正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秋的情节。  学生:为什么用秋雨来表现秋的清,静,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因此要使课堂灵动有生气,语文课堂就应具有动态生成性。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科学探究这一模式的引入,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生问题”。所以有的老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我觉得作为一名
期刊
高考对作文“结构”方面的最高要求是“结构严谨”,即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应该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做到让文章有头有尾,紧密照应,段落完整,思维严密。  纵观历届高考满分作文,其优秀之处,不只是准确的审题,精当的选材,蕴藉的文采,还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但是,再看高三一些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有了一个开门见山的摆出观点的开头,却未必有一个韵味无穷、呼应观点的结尾的现象,更有甚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性情温和,不善于表露喜怒哀乐的人。细细想,从教十余年来因为学生流泪的次数不超过三次,而最后一次记忆犹新,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直到今天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波澜。一切都是因报纸而起。  本着学生自愿、自行联系的原则,我只是让课代表把订报纸的消息转达给学生,之后也没有做更多的补充。可是等到报纸送来后我才发现我所教的班级订的报纸份数竟然是“0”!全年级仅有的一个“0”!我简直不敢
期刊
古诗特别注重含蓄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说道::“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的诗味可以深化诗意,表达言外之意,盖上神秘的面纱,激发审美想象因此我们读诗,要注意体会古诗中的“含蓄之美”,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古诗。那么,如何揭开诗歌的神秘面
期刊
诸位可能会问:语文好学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的见解是:“难!”  如果你只是想学个“差不多”,就停步不前,那当然容易。但如果你想把它学好,那就没那么轻松了!怎么才能学得好呢?就像厨子要烧好一桌菜,裁缝要裁好一件衣一样,首先你要发现其中的乐趣。然后,你要下一番苦功。  兴趣这个玩意,是可以逐渐培养的。孔夫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另外,他欣赏《韶》乐,三月不
期刊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文采”作为作文的发展等级,其内容主要表现在: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等。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审题立意正确,考生拉开差距的关键就在语言。这是作文备考最难的一环,但对语言基础不好的考生来说却尤为重要。如何加强语言文采的训练呢?  一、审视和反思,进行语言的升格训练   在作文备考过程中,可以把自己一段时期的习作收集起来,就语言表达问题进
期刊
“文似看山不喜平”,千人一面,万人同腔,会让读者读之生厌,避之不及。如果能适时的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探幽发微,即使只有一处独具,也定会振起全篇。令人过目难忘。下面我们就“节约与浪费”这一话题来共同寻找几招作文创作的“上乘绝学”吧。  招数一:一个有磁性的题目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也有人把作文的题目比做人的眼睛,如果我们能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会赢得更多的
期刊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20年,最近几年有一件让我烦心的事,这就是现在高一年级的学生连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如:词性、句子成分等)都不知道。因此上文言文的时候,你跟他们讲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法知识时,他们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私下问了一些学生。他们都告诉我,这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因为不是考试内容,所以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几乎就没有讲什么。  不久,英语组的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也发现
期刊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因而,人必须贴近生活 、融入生活才能更快地成长。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陶行知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崔峦老师说:“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