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特别注重含蓄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说道::“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的诗味可以深化诗意,表达言外之意,盖上神秘的面纱,激发审美想象因此我们读诗,要注意体会古诗中的“含蓄之美”,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古诗。那么,如何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感受他的含蓄之美呢?
一、明白诗歌含蓄类型,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寄寓形象,含蓄隽永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千思万绪凝结定格于一个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手法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
2.侧面迂回,虚中见实
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3.以“反”见“正”,曲折有致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方式
1.以景启句,欲露还藏
一般来讲,诗忌露忌尽,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下语三分,不说到尽,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3.以景结句,情韵悠长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歌在抒情议论是,戛然而止,转而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办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比方,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古人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
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古人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自不必多言。
第一步,通过筛选意象初步感知诗歌。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第二步,由诗的意象推及诗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第三步,由意象、意境推知诗的主旨。主旨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往往也通过记叙、议论、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揭示主旨,这样的诗歌往往会容易理解些。如果诗中少有叙、议成份,就得借助于意象、意境来分析主旨了。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诗要表达什么主旨呢?我们先从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点明暮春时节,自然容易引起人们伤春之情、离愁别绪;“燕子不归”,隐喻游子不归,加之“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无端怅惘、不尽哀愁的意境,从而推知本诗的主旨是抒发倚阑之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第四步,由主旨而进一步推及表现手法。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辨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鉴赏能力之一。明确了诗歌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旨,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诗人是怎样把情感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即先明确写了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是怎样写出来的。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云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之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前两句看似眼前之景,实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为情景交融之笔法;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为物我交融之境。
一、明白诗歌含蓄类型,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寄寓形象,含蓄隽永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千思万绪凝结定格于一个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手法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
2.侧面迂回,虚中见实
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3.以“反”见“正”,曲折有致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方式
1.以景启句,欲露还藏
一般来讲,诗忌露忌尽,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下语三分,不说到尽,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3.以景结句,情韵悠长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歌在抒情议论是,戛然而止,转而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办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比方,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古人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
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古人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自不必多言。
第一步,通过筛选意象初步感知诗歌。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第二步,由诗的意象推及诗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第三步,由意象、意境推知诗的主旨。主旨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往往也通过记叙、议论、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揭示主旨,这样的诗歌往往会容易理解些。如果诗中少有叙、议成份,就得借助于意象、意境来分析主旨了。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诗要表达什么主旨呢?我们先从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点明暮春时节,自然容易引起人们伤春之情、离愁别绪;“燕子不归”,隐喻游子不归,加之“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无端怅惘、不尽哀愁的意境,从而推知本诗的主旨是抒发倚阑之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第四步,由主旨而进一步推及表现手法。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辨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鉴赏能力之一。明确了诗歌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旨,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诗人是怎样把情感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即先明确写了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是怎样写出来的。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云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之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前两句看似眼前之景,实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为情景交融之笔法;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为物我交融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