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如画的诗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85695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的真谛,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进而享受诗意般的人生。本文想就诗词,这一语文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部分,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一、初步感知诗情画意
  
  对于初学赏析诗文的学生,应先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学习积累,从简约的文字中把一块块拼图找出来,而后再拼起来,这样他们对诗情画意便会有初步的感知。这个阶段老师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展开太多的联想和引申,只要能“依样画葫芦”即可,否则会欲速不达。
  以引导初学者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为课例。我们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几块拼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自一个人站在湘江之畔的橘子洲上,看着湘江水,奔腾不息的向北流去,凝望沉思。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处的岳麓山上是层层叠叠、漫山遍野红如火的秋林。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眼前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中是雄鹰展翅,自由翱翔。俯瞰:“鱼翔浅底”,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然后我们把这五个拼图拼成一幅画,就可以看到一幅立体的秋水长天、寥廓万里、绚丽多彩、动静结合、生机勃勃的江南秋景图,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再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更是充满诗情画意。解读时我也是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以下拼图先找出来: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羡煞旁人。而后再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来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背景,接着再加进繁忙的飞燕,闲适的鸳鸯,这样一幅阳光和煦、春意萌动、春光旖旎、生机勃勃、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就出来了。引导初学者解读此诗,只要学生能感悟出杜甫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秀美的成都草堂周围环境的喜爱之情,能把春色图拼出来即可。总之,第一阶段由于学生初学赏析,无需要求他们展开太多的联想,关键是引导学生从诗中悟出画来,把整幅画面拼出来,对诗情画意有初步感知即可。
  
  二、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
  
  学生对诗文的初步感知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之后,就要告知他们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拼图上,而要更加灵气地解读诗文,要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透过简约的诗文,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描绘羁旅游子的极品佳作,是对诗如画的最好诠释。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祖”,王国维更誉它“纯是天籁”,并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因而它是教学生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的绝佳课例。
  全诗前三句只有九个简单独立的名词,即九块拼图,如果只是把它简单地排列组合在最后一句的大背景中,构成一幅图画,那还只是初步的感知,还不是灵气地创设出的诗情画意。要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积累,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融进自己的人生感悟去创设。我觉得像以下这么解读就属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就要想象出:在一颗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蔓。黄昏时分的乌鸦站在树上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单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地走在羊肠古道上。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总之,如此解读,想象的翅膀就会为每一个同学创设出一幅幅充满灵气的、融进自己个性及人生感悟的图画来。
  如果说从诗中悟出画来是量的积累,那么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就是质的变化。是融入了自己人生感悟的再创造。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从诗中悟出画拼成图的基础上,学会创设诗情画意,那我们的诗文课就将充满悟性与灵气,就将由量变到质变。
  
  三、在创设诗情画意中体悟主旨的升华
  
  诗言情、诗言志,我们读诗不但要感其情,更要明其志。读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往往叫人忘情其中,这时要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体悟其主旨的升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作为解读的课例,诗的前两句就可以创设出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白日依山尽”是诗人看到落日衔山的“白日”奇景。“黄河入海流”的入海的“黄河”,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景。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而黄河入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律动,它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的“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而是一副灵动的山水画。
  解读至此,我们应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摹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视野开阔,胸怀宽广,意蕴深远,余韵无穷。“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哲理性的意蕴。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从而使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和谐统一,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如果学生能在初步感知与创设诗情画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悟那在诗情画意中升华了的主旨,那么我们学生的心灵就将在诗情画意美的陶冶中得到净化。
  
  四、简约而不简单
  
  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算是对诗文特性的最经典的解读。诗文从字数上看,是最简约的,所体现的是:浓缩的是精华,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然而意蕴上来讲并不简单,因为诗如画。
  为什么唐诗宋词能传颂千年,因其简约而不简单,因其充满诗情画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从解读诗文的角度讲,就是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文简约的文字中,去品味其并不简单的诗情画意。从初步感知诗如画的妙境,到引导他们灵气地创设诗情画意,最后引导他们在创设诗情画意中体悟主旨的升华。这样,我们学生就将在品味诗文的过程中历练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们的心灵就将在诗情画意的美的熏陶中得到净化。最终我们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陈大林,中学语文教师,现居福建南屏。
其他文献
我们一群人  陆陆续续聚集到江边  在一个矶头上祭奠先人  平静的江面  浪头突然就涌起来了  过后舅舅说  当时他正在祭告舅母  我来看你了  就出现了浪头翻滚的场景  舅舅托她照顾  他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  他没有说  让舅母也照顾一下我的父亲  我一想也对头  父亲一辈子好闯荡  现在没有一块墓地需要他困守  他是逆流而上回了重庆老家  还是在大海上到处游荡  我想他都不会再守在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
语文既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也是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的学科。这些内在的情感美、意志美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去挖掘,就很难使学生能真切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意志品格、人格魅力和灵魂情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教学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课文的时间被老师讲解的时间完全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被老师忽略了。我们缺少“等待”过程,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与否,这为失误之二。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语言最亲密接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
如果老师问学生:现在学语文最怕什么?相信绝大多数学生会答:怕写作文。老师不要过分埋怨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本身就暗显着老师教学中存在失误。学生怕作文表面上说是怕离题、怕无内容可写、怕没技巧、怕句子不通……实际上所有这些“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作文,爱上作文。学生并不缺乏爱,他们爱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问题是他们还不成熟,认识事物还不深刻,没有找到美,这时老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引导学生去发现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如何鉴赏妙字和诗眼呢?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