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其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题材开拓方面,他打破了历代诗词创作多以反映个人生活和思想情绪为主的艺术倾向,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创作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的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使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前人没有触及也无法触及的新领域.
毛泽东在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一代词宗柳亚子先生高度赞扬他,说他“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1996年8月召开的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贺敬之说:在诗词古国里,自铸伟词开奇响,吐纳宇宙之物象,开拓万古之诗人,首推毛泽东.连外国人也纷纷盛赞毛泽东.一些西方学者大胆地摈弃意识形态之争,对毛泽东的世界历史贡献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给予毛泽东的评价甚至超越受益最大的中华民族的学者们所给予的赞誉。施拉姆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毛泽东的一生,是在为全人类的最终命运战斗和操心的一生。他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也是不畏强权的斗士。 的确,毛泽东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他神话般的经历,使一般性的诗通常意义上的诗人都黯然失色.毛泽东的诗洋溢着豪壮的情怀,丰富的想象,令人读起来油然而生敬意,不禁为其展现的崇高美而激动万分.
下面略举几段来说明
《沁园春.长沙》中,全词上片即目写景,下片回忆往事。发端“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以“看”字领起的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众多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发展,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这句对秋景的礼赞,已使词情趋于高昂。然而,百尺竿头再进一层,突发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全词遂达于高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是诗人青年时代忧国忧民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 忆秦娥.娄山关》写红军长征接连失利.写失利,也敢堪作超一流作品.开始“ 西风烈”三字,悲凄慷慨高昂,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九天.尤其这“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悚然动容,平添悲壮.下半阕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不去写攻占娄山关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越”的基调,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博大苍茫之气概.
《七律.送瘟神》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气概。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具体地描绘“六亿神州”奋起治山理水,改造大自然的情况。前两句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后两句则形象地描绘出在全国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治山理水的景象和英雄气概,展示出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雄伟壮阔场面。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也包含了消灭血吸虫的内容。“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后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借用传统的民间习俗,表示如何“送”。字里行间,也渲染出对“瘟神”的鄙视和嘲讽。
《念奴娇.昆仑》中,“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有人问,《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 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面对敌对势力,毛泽东笔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其风格大开大合,其气概至大至刚.
《卜算子.咏梅》由于胸怀与审美情趣的差别,一枝小小的梅花,一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气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一个“俏”字,一个“笑”字,开得热烈积极,坚贞乐观.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而《沁园春.雪》更是被人盛赞为千古绝唱.前阕的一“望”,后阕的一“惜”,让人不由地随着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里.上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下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有人说,“一部红楼梦能替代语文课本”.有人说,“用鲁迅作品当语文教材就够了”.那么,我说,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同时,再用点心思去学习去领悟点毛泽东的诗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
毛泽东在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一代词宗柳亚子先生高度赞扬他,说他“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1996年8月召开的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贺敬之说:在诗词古国里,自铸伟词开奇响,吐纳宇宙之物象,开拓万古之诗人,首推毛泽东.连外国人也纷纷盛赞毛泽东.一些西方学者大胆地摈弃意识形态之争,对毛泽东的世界历史贡献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给予毛泽东的评价甚至超越受益最大的中华民族的学者们所给予的赞誉。施拉姆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毛泽东的一生,是在为全人类的最终命运战斗和操心的一生。他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也是不畏强权的斗士。 的确,毛泽东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他神话般的经历,使一般性的诗通常意义上的诗人都黯然失色.毛泽东的诗洋溢着豪壮的情怀,丰富的想象,令人读起来油然而生敬意,不禁为其展现的崇高美而激动万分.
下面略举几段来说明
《沁园春.长沙》中,全词上片即目写景,下片回忆往事。发端“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以“看”字领起的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众多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发展,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这句对秋景的礼赞,已使词情趋于高昂。然而,百尺竿头再进一层,突发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全词遂达于高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是诗人青年时代忧国忧民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 忆秦娥.娄山关》写红军长征接连失利.写失利,也敢堪作超一流作品.开始“ 西风烈”三字,悲凄慷慨高昂,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九天.尤其这“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悚然动容,平添悲壮.下半阕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不去写攻占娄山关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越”的基调,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博大苍茫之气概.
《七律.送瘟神》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气概。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具体地描绘“六亿神州”奋起治山理水,改造大自然的情况。前两句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后两句则形象地描绘出在全国范围内广大人民群众治山理水的景象和英雄气概,展示出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雄伟壮阔场面。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也包含了消灭血吸虫的内容。“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后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借用传统的民间习俗,表示如何“送”。字里行间,也渲染出对“瘟神”的鄙视和嘲讽。
《念奴娇.昆仑》中,“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有人问,《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 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面对敌对势力,毛泽东笔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其风格大开大合,其气概至大至刚.
《卜算子.咏梅》由于胸怀与审美情趣的差别,一枝小小的梅花,一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气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一个“俏”字,一个“笑”字,开得热烈积极,坚贞乐观.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而《沁园春.雪》更是被人盛赞为千古绝唱.前阕的一“望”,后阕的一“惜”,让人不由地随着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里.上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下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有人说,“一部红楼梦能替代语文课本”.有人说,“用鲁迅作品当语文教材就够了”.那么,我说,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同时,再用点心思去学习去领悟点毛泽东的诗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